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
2021词汇变异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方向范文2

2021词汇变异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方向范文 1词汇变异现象概述 所谓词汇变异是相对于常规语义而言.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词汇作为语言单位,是一种固着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的认知常规.与此概念系统相关的意义即为常规意义(Laguacker,1987).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由于语境要素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语言实体及其相关的概念系统在使用者整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即非常规意义.对词汇变异现象的解读不能单单依靠已固着的认知常规.词汇变异现象研究从实际的言语交际出发,试图探讨常规语义变异的类别、原因、规律以及人们理解由语义变异现象而产生的新奇意义的认知过程及其理据性. 语义自诞生之日起即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迁,词汇语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高频化更是加速了这一变迁过程.以传播煤介为例就有平面、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栏、网络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读到的新闻、看到的广告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变异现象.在浏览网页的,在虚拟社区中进行交际时更是会遇到许多语言变体现象.对于这些词汇变异现象的及由此而产生的新奇语义规律的分析研究则显得成其重要.同时,在语义学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历来是语义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经历了传统描写语义研究,形式语义,语用研究之后,更多的语义学家交目光投向了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在分析词汇变异和新奇语义产生规律的基础上,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揭示人们解读新奇意义的认知过程和理据. 2词汇变异现象研究现状 语言变异现象及与此相关的新奇意义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最早的G. N. Leech(1969)将语言变异为 8 类,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deviation)、语符变异或书写变异(graphological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ic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但 Leech 只停留在对语言变异的描写阶段.之后有韩礼德哈桑(1976)为代表的功能语法学者对语言变异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语言特征可归纳为三个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言的变异的即这三个要素的变异.其后,语言变异的研究转向了认知视角. 以Laguacker,Fillmore,lakoff为代表的学者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词汇变异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构式"(constuction)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构式具有意义,其独立于组构成分.构式依赖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参与的言语交际者.随着具体语境的改变,构式也随之变化即产生了新奇意义.就国内研究而言,陈原(1983)归纳了四类变异即创造新词、旧词新用、词义狭化、和外来语音译.也有作者对词汇变异进行了认知角度的探讨,曹起(2006)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词汇变异的认知规律,他指出,人理解新奇意义主要是通过概念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来实现的.但总体而言国内对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描写阶段,鲜有系统的探讨在人们理解词汇变异的认知模式和理据,本研究正是试图在这一领域进行探讨.对词汇变异现象的描写解释有助于掌握语言变化的规律及动因.同时对于词汇变异的认知解释有利于我们掌握人们理解词汇变异的认知规律,对于语话语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日后可以在语言表达固化,元认知策略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索. 3词汇变异现象研究主要成果 已出版的文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研究成果:(1)归纳言语交际中词汇变异的类别,规律,解释语异的主要动因;(2)探讨哪些言语交际行为中最常出现词汇变异现象及其规律;(3)探讨构式语法、概念范畴化、心理空间、框架理论在解读词汇变异现象的构成规律及理解过程中的解释力;(4)以具体语篇为例,将研究发现应用到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发现的有效性. 4词汇变异现象未来发展方向 (1)新闻语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之一,且以信息量大、信息新、更新快为基本特色.拟以新闻语篇为基础,搜集语料,从语音互文、篇际互文、文化互文等交角探讨互文性对于词汇变异的影响,分析新闻语篇中互文性所引起的词汇变异的类别及规律. (2)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各种产品的创造,阅读、观赏广告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另一个最为常见的言语交际行为.以广告语篇为基础,搜集语料,从广告标题、句际、篇际三个层面探讨变异规律,同时力求解释,受众解读广告的实时意义建构与整合. (3)副词结构是英语和汉语系统中最为常见语言形式.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结合之前研究,从名词副词化角度,对英汉副词结构的变异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探讨其认知规律及理据性. (4)在英汉语言系统中,多以"形+名结构"最为常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日常生活言语交际中更多的出现了"副+名结构",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搜集语料,探讨英汉"副+名结构"中词汇变异规律,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5)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系统中,"形+名结构"都达到了70%以上,拟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搜集语料,探讨英汉"形+名结构"中词汇变异规律及其异同,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6)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发现,复合名词结构中,作限定语的名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拟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探讨英汉复合名词结构名词的形容词化过程的变异规律,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实际,分析言语交际者对新奇意义的理解. (7)随着互联网络深入日常生活,人们在虚拟社区的言语行为模式引起了诸多学者关注,以网络流行语为描写对象,归纳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及言语交际者对于由此而产生的词汇变异中新奇语义的理解.。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语言变化与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地域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以及未来趋势,探讨了英语语言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在历史演变方面,英语由古英语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现代英语,受到外来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地域变化方面,不同英语使用地区的方言和口音呈现多样性,反映着地域性特征。
社会变化方面,英语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技术变化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语言在网络和移动通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未来趋势方面,英语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与科技和社会变革相互影响。
总结英语语言变化与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英语语言的变化。
【关键词】英语语言、变化、趋势、历史演变、地域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未来趋势、总结、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语语言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其变化与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也愈发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英语语言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Through this analysis, researchers seek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linguistic shifts, such as cultural influences, migration patterns, economic factors, and advancement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identifying these key drivers of change, scholars can better predict future trends and adapt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o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2. 正文2.1 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英语语言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英格兰时期。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 9卷
而产 生 的错误 。 只有制度 化 了的英语 变体 才能 称 为 国别变 体 , 国英 语 只 能称 做 一 种外 语 变 体 或 中 使用型变体。其次 , 他们认 为英语在我国本土化 既 不实 际也 没必要 。 已存在 的英语 变体 是特定 历 史 条件 下 的产 物 , 同样 , 音 位 、 汇 和语 篇 三个 在 词
第 卷 第
2 年 1 月 01 1 0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V0 . No 5 19 . Oco e 2 1 t b r Ol
浅 谈 中 国 英 语 的 研 究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王 富林 张 晶
( 东北农业 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3 ) 5 00
以国 际 规 范 英 语 为 核 心 , 中 国独 有 的 文化 、 把 事
中 国英 语也 越来 越受 到人 们 的关 注 。
一
物 、 念 和传统 等通 过音译 、 及语 义再 生等手 意 借译 段传 人 国际社 会 , 同时也 融 合 了许 多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表达 方式 。
许多 语言 学 家认 为 中国英 语 是 客 观存 在 的。
题。
[ 关键 词 ] 中 国英 语 ; 究现 状 ; 研 发展 趋势 ; 中式英语 [ 中图分类 号 ] 1 H30 [ 文献 标识 码 ] A [ 章编 号 ]6230 (0 1 0 - 6。2 文 17 —85 2 1 )50 50 0
( ) 二 语言 学界 对 中国英语 的研究 态度
李少华于 20 年发表的《 06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 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 。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在将介绍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分析社交媒体、科技发展以及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并探讨新词汇的涌现以及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变化。
最后在将总结分析结论,展望未来发展,并讨论对教育和研究的启示。
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语语言、变化、趋势、社交媒体、科技发展、全球化、新词汇、词汇、语法规则、教育、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简化的表达形式、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频繁出现,影响了英语语言的书面表达规范。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英语语言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趋向口语化和简洁化。
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分析社交媒体、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探讨新词汇的涌现和词汇、语法规则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我们也可以从中探讨英语教育和研究的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英语语言变化与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为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对英语语言的影响Social media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fluencing not only the way we communicate but also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 use. With the rise of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and Snapchat, people are now able to communicate instantly and share information on a global scale.2.2 科技发展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语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王富林;张晶【摘要】In China,China English is used for communicating in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s,the growing tendency of English learning has been developed und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As the society develops and the political position promotes of our country,the continuous growing ne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so emerges,and China English is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So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in China has already been a common topic faced by all English users.%中国英语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用于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与国外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增加,中国英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使用中国英语,已成为所有英语使用者面对的一个共同话题。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式英语【作者】王富林;张晶【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0中国英语存在的历史悠久,自一开始便是英语同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表达中国特有事物。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发展与变化牵动着世界各地的语言使用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变体。
其中,中国英语变体的发展和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英语的发展历程。
英语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逐渐传播到全世界。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英语经历了多次变化。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大量吸收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大量新词被创造出来;到了20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和中国之间的交流增多,英语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国英语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中国英语在发音上受到汉语的影响,一些音节和发音方式与汉语相似;在词汇方面,中国英语大量使用了汉语借词,如“功夫”、“kung fu”等;在语法方面,中国英语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标准英语的特性。
然而,中国英语变体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英语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英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逐渐被纳入英语词典,如“Gaokao”(高考)等。
中国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英语也为世界英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英语变体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为世界英语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题目: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变体。
略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其分析

略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其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愈发突显。
作为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必备的技能之一。
然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1. 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应试,学生更多地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而英语只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动力。
2. 环境的限制:英语非母语的环境使得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真正的英语环境,无法进行实践和交流。
而且,中式英语等语言变体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
3. 学习方法的问题: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注重课堂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对英语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4. 资源的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英语教育条件较为匮乏,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二、分析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问题1. 学习动机不足: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升学,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导致他们很难全心全意地去学习英语,只追求外在的成绩。
2. 口语表达不流利: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弱项往往是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环境和教育方式的限制,很少有机会进行英语口语的实践,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3. 学习方法不当: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而忽视了自主学习和实践。
他们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记忆,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4. 文化差异问题:英语是一种体现西方文化的语言,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与之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遇到一些难题,比如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5. 缺乏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使得一些地区的学生缺乏优质的学习资源,比如英语教材、外籍教师和语言实践环境等。
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三、解决中国人学习英语问题的途径1. 增加学习动机: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

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共同语言,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的特点。
一、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各地对英语的需求逐渐增加,世界英语也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变体。
以下是世界英语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地区差异的增加:英语作为全球共通语言,不同地区的使用者在发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是最明显的两种地区差异,而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地区变体。
2.英语习得者的多样性:除了原籍说英语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的人民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英语使用者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使用英语时会受到自己母语语言的影响。
3.技术与互联网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逐渐增多。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平台,每天都在创造和使用新的英语词汇。
4.语言借鉴和融合:由于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经常接触和借鉴其他语言。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英语吸纳了大量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中国英语变体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语国家之一,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并使用它进行交流。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语音和发音:中国英语受到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所以发音上与英式或美式英语有一定差异。
例如,中国学习者常常把/l/音发成/n/,把/th/音发成/s/或/d/等。
2.语法和句式:中国英语在语法和句式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比如,中国学习者常常把汉语的主谓倒装结构直接应用到英语中,这在英语习得者中被称为“中国倒装”。
3.词汇和短语:中国英语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和短语是由中文直译或从中文中引入的。
例如,“没问题”(no problem)、“加油”(go for it)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取得了辉煌
中国的学者也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合理性,对中国 成就,已培养了数百万英语人才,据估计目前大
英语变体研究的指导意义。潘章仙(2005)从社 约有三千万英语学习者,但不无缺憾,表现在于
会语言学的视角对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和发展, 多年缺乏自主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简单模
以及使用者对本族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 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只重学习,不重实用,
第三是发展不平衡。有的领域研究较多较 深,有的领域研究较少较浅,应用性较差。近来,
中国英语研究呈现出新的态势,也有人开始了在 相邻学科内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但大部分论文属 于理论探讨和综述,侧重理论研究和特征描写。
4 发展前景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中国英语的研究已初 具规模,成果较多。但由于理论仍处在发展阶段, 研究基础不够深厚,所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 步研究和证实。要取得新的突破,中国英语研究 还面临许多挑战,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
其次是研究方法不明。中国英语如何研究也 尚未定论,语言研究应是规定的还是描写的? 方 法论的不一致也是对标准问题的争论。不仅在方 法论层次,主要问题也在具体方法层面。近年来, 描述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在语言各个层面(语音、 词汇、语法和语篇)的特征表现的研究方兴未艾 (杜瑞清,姜亚军,2001,2003;杨纳让、延宏, 2002;王维波、马冬通,2002;潘章仙,2005; 张法春,宁海亮,2005;李少华,2006)。像采 标本似的搜集例证,在论著中根据立论所需用 “举例法”加以说明是无法提供令人折服,也无法 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难以达到科学研究 中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所应达到的准确度和普适 度。因此方法上的这些缺陷使得成果中宏观的论 述、描写过多,微观层面的精细分析和有价值的 模式化个案研究不多,扎扎实实的实证分析少。
芝,1998;江晓红,2001)
瑞清,姜亚军,2001:38)。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有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孙骊(1989)认 大量反映中国国情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并具
为将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看作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变 有鲜明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不断涌
体条件尚未成熟。谢之君(1995)和林琼(2001) 现。准确合适地翻译这批新词是一项极具开拓性
2 . 2 理论介绍和引进
国内英语变体的研究比西方英语国家起步
晚,因此介绍性的论文(姜亚军,
1995;潘章仙,2004;徐晓晴,2005)以外,颜
治强(2002)简述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描 述英语在全世界的差异,介绍和评述英语世界化 作者简介:胡晓丽, 理论。这些使我们对世界英语研究有了比较全面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讲
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具有独特的
(1)翻译研究
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别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缘于对汉译英的讨
的中国式英语。(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2; 论。80 年代末,葛传椝所论及的翻译方法引发
姜亚军,1995;贾冠杰,向明友,1997;罗运 了一场“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辩论。(杜
化,影响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英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各种阐释进
近年来,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明 行补偿来消除文化缺位,在中国作者和国际读者
显占据了上风,这是因为他们有社会语言学理论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的支持。在讨论地域英语变体时,连续统一体是
(2)英语教学研究
英语世界化理论研究者们普遍使用的分析手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是概念不统一,理论薄弱。多数人还是 把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或“中国洋泾浜英 语”看作为一物,认为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导致 的语言错误,不符合英语规范,在教学和学习中 应尽量避免。中国英语的定义还未统一,还未能 承担文化交流的重任,诸多争议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缺乏深刻的概念系统和权威的 思想理论,理论观点零散,理论创新不突出,多 数研究者只能以浅层次的“看法”代替理论。中 国英语的本体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了世界各国英语变体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费时低效”的产生(李少华
是一个连续体,并运用“三维语境网络”框架描 2005:63)。“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给英语教
写和阐释中国英语变化。李少华(2006)将中国 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的
英语放置在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并从跨文化 指导作用,对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英语教学有着
(1) 理论探索和构建 一门学科要发展,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 突破。中国英语变体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 整合,其性质、目标、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 法应该加以廓清。中国英语语言现象还是只是碎 片式的存在,我们既要开展基于语言现象或语言 表达层次的研究,也要注意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 次原因。比如,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是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确实存 在中国英语变体,它是一个连续体,一头是中国 人对英语的干扰变体,即中国式英语,另一头是 受汉语干预的中国英语,两者之和构成了同一事 物的全貌。研究不同层次中的内涵,以及造成这 种结果的原因也是有科学意义的。 (2) 加强实证研究,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 很多文章谈现象多,找规律少。实证研究是 社会语言学范畴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访谈、抽 样、跟踪记录、快速隐匿观察、配对变语等方法, 推理性统计方法分析语料。面对繁杂的中国英语 语言现象,庞大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群体,注意研 究内容和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课题设 计的科学论证,适当引入计量分析手段,有助于 我们科学地探究中国英语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能 够找出一些中国人使用英语的规律。比如,我们 应该到各级各类毕业生中去做跟踪调查,弄清实 际使用英语的人的百分比,使用时间的百分比, 以及他们是说得多,写得多,还是读得多。近来 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深入系统的研究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有的学者使用大型我国英语学 习者语料库对语言习得规律特点进行论述分析,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国际学术界 已经建立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但没有包括 英语使用者最多的中国(大陆)英语变体,这的 确是件憾事。不过近年关于建设“中国英语”语 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黄凤枝、肖 普勤,2006;孔庆坤,2007)。“中国英语”语料 库的建设可以借鉴国际英语语料库。 (3) 跨学科整合式研究和应用
C
L
F
28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3 研究特点和存在问题
把中国英语置于语言变异理论框架内展开研 究,在主体上构成了语言变异一个分支,可以将 其称为语言的国别体。对国内现有的“中国英语 变体”研究成果作粗略分析,我们可将涉及的内 容大体概括为 4 点:一是中国英语的性质。这方 面的内容包括:中国英语的定义、定位,与中国 式英语或中介语的区别和联系,产生理据和构 成、主流内涵及规范来源。二是中国英语的语言 学特征。包括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 层面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汉民族文化特征。三 是中国英语的功能。包括中国英语的内部使用功 能和外部交流工具的功能,用以获取外部信息, 传达内部信息,具有社会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填补中西文化空缺,以及它的语用功能等。四是 中国英语的地位。包括中国英语是一种制度化变 体,还是使用型变体,在世界英语变体中的地位, 可接受性和理解性,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认同度 等。
English 的区别,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中国英语 是“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为前提,表达中 国特有事物的词汇在交际中,常“引起外国人的 抱怨”,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但并未认为 是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 内学者热情的关注。下面重点谈中国学者在此研 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两者 的工作,比一般翻译更难。翻译界普遍认为翻译
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指出:“探讨中国 的标准必须建立在与西方文化和语言真正平等对
英语最终是要确定其定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本 话的基础之上,这正是中国英语所要追求的目
质的探讨”。张培成(1995)阐述中国英语和中 标。孙莉华 (2000)建议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
的了解。
师,北京师范大学
2 . 3 理论探讨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 飞速发展,英语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 明显。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在加深。学术界开 始对与世界英语化理论有联系的中国英语进行了 探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
外文学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社会 语言学。E m a i l : lucyhu100@ yahoo.com.cn。
的层面。
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杜争鸣,
2 . 4 应用研究
1998;严轶伦,2002;李少华,2005;李建夫,
只有将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推动 2006 等)。
Mar. 2008 Vol.5 No.2 (General Serial No.22)
中国外语
2008 年 3 月 第5卷 第2期 (总第22期)
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①
胡晓丽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英语在多元文化和多元语境中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的特点和存 在的问题,认为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提出今后研究前景。
主题词: 中国英语;特点;问题;前景
秋云(1998)虽肯定中国英语的存在,但觉得不 借和语义再生。汉英翻译中,尽量运用异化译
能归属标准英语,也有别于第二语言,否则“容 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宋德生
易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影响国际交际效 (2004)提出处理文化中的特异现象的办法,如
果”。陈文存(1999)很明确地指出“不存在国 在认知层面上加工,或与异域文化中相似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