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认识的飞跃

合集下载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2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2

感觉
知觉
表象
人的大脑对过去感 觉和知觉旳回忆和 再现。即当感觉和 知觉所反映的对象 离开后,认得感性 影象并没随之消失 ,而是暂时或持久 的保留着,是事在 人脑中浮现。
通过不同的 感觉器官对 事物的表面 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把感觉所获得 的分析信息加 以综合,形成 的对具体事物 一种整体性的 形象的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理性中渗透感性因素。如果说感觉无思维为 “盲”,那么思维无感觉则“空”。 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人 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 感性的形式,符号 语言就其意义来说是一种抽象一种概括,而就其 形式来说是一种感性直观性的东西。
感性丰富的人和缺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是不 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 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容是不一样 的。
主要内容
认识运动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两大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一 认识运动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依据 1.从认识主体来说,人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这种感
官在外、大脑于内的认识结构,不仅决定了人必须具
,决定了人的认识必然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
一。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和特点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
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感性认识的形式
通过不同的 感觉器官对 事物的表面 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个辩证环节

“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个辩证环节

“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个辩证环节
申盛泰
【期刊名称】《理论建设》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对于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问题,我国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对此作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个双向活动过程,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因此,第一次飞跃不仅是个认识世界的过程,首先是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不仅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两次飞跃”的实质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辩证环节。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申盛泰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3
【相关文献】
1.信息复杂动态网络系统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从认识中介系统谈起 [J], 冯国瑞
2.准确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J], 张家如;
3.实现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需要抓住四个环节 [J], 杜克丁
4.对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两点看法 [J], 钟克钊
5.理性认识辩证发展环节试探——对黑格尔关于逻辑思想形式三环节的思考 [J], 曹祖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含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答案】A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答案】A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答案】D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答案】D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答案】C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A.人的客观的活动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全部社会关系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答案】B8、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答案】C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答案】C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答案】D1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3.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4.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三政治《2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学案

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三政治《2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学案

5.2.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预习导学 一.心中有数1.重点: 实现认识根本任务的条件;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2.难点: 两个条件的内在关系;为什么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二.知识梳理是什么 为什么 第一次飞跃 怎么办 第二次飞跃 认识要不断的扩展 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问题思考1.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需要创造两个条件:①占有 。

②运用 对 进行 。

2.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的两个条件中, 是前提; 是关键。

3. 是认识的起点。

4.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需要( )、( )、( )、( )。

5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7.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8.思考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哲学依据分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一.对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认识的深化1.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体现;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唯物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体现;3.二者联系完美再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以及认识论三者的统一。

二易错警示:1.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同属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2.注意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区别,不要将其混为一谈。

3.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三.认识的起点是感性认识,认识的终点是什么?巩固练习1.继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后。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又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并在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

于16日准确返回、成功着陆。

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一成功是①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②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结果③在实践基础上使认识不断反复并最终完成的结果④在正确认识指导下。

科学实践的结果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2.“两军对垒勇者胜”表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B.客观规律性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D.在同样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

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内容及意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人类对于认识世界的理解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飞跃通常是通过积累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辨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第二次飞跃通常意味着某个领域的认识从局部性到整体性的转变,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把握。

本文将分别介绍科学、哲学、艺术三个领域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领域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经验主义到理论主义的转变。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只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总结经验,形成一些局部性的规律。

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意识到单纯的经验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现象。

于是,科学家开始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

这种第二次飞跃使得科学的认知具有了更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哲学领域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观察内心感受和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思想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然而,到了近代,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使得哲学的认知更加客观和科学,也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艺术领域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在艺术创作中,早期的艺术家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样式来表现世界。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

这种第二次飞跃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也推动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对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是复杂和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感官和经验。

只有通过理论的建立和总结,才能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

其次,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关注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并尊重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和固有的观念和方式,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
认识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如下: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感觉器官及各种观测仪器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主要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指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综合、整理而形成的,事物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的认识。

其主要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 自觉行动 BCDE
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思 维的细胞。
动物
判断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内容上是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动物
大象是哺乳动物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推理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他是有已知的合乎 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综合再引出 新的判断的过程。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理性中渗透感性因素。如果说感觉无思维为 “盲”,那么思维无感觉则“空”。 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人 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 感性的形式,符号 语言就其意义来说是一种抽象一种概括,而就其 形式来说是一种感性直观性的东西。
感性丰富的人和缺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是不 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 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容是不一样 的。
“没有思维的感觉,只能是感知对象而不能理 解对象” ——费尔巴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现实的、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 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在在一起 的。 (1)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这是人的感性与动物感性的区别。 a、人的感性是有理性因素参与的感性,人的需要、爱好、知识、 感情、价值观念等无不渗透并影响认的感性直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真理特点
• 客观性也称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 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以任何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 真理具有相对性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 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 适用范围和存在条件,如果超越了这些对 象、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 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两次认识的飞跃
• 第一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再到实践,诗人是
客观实在的完整过程。
• 实践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 断发展,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也永无止境, 正是在这个过场中,人们不断发现和发展 了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真理就是认识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其实 质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以任何阶级、任何个人意志、愿望、要 求为转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一、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所决定 的。
• 真理是主观通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和 客观实际都不能成为检验标准。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即同 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有能够超越主观活 动,使人的主观认识客观化为现实存在, 从而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