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同名10864)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焦虑、虚幻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
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
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
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
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
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
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大学生就业要走出心理误区

大学生就业要走出心理误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误区一蹴而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一步到位地选定自己理想、喜欢的终身性职业、岗位,以发挥专业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最优选择总是稀缺的,何况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又是那么高不可攀——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种考虑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好高骛远。
某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认为参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愿脚踏实地地从日常平凡工作做起;如有的单位准备先让同学到基层锻炼两年再调回机关工作,之前跃跃欲试的同学立即就心灰意冷、犹豫不决了。
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从所学专业到自身条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毕业生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方法处理就业问题——他们从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为了能落实一个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十分完美的单位,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充分的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岗位干起的思想准备,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才高气傲。
有些大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自认为超群拔萃,高人一等,傲慢自大,目空一切。
他们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
有的大学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但却不屑一顾,挑三拣四,看不起这个部门,瞧不起那个岗位。
殊不知,用人单位对这种学生往往很是忌惮,大多“退避三舍”。
实利主义。
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片面追求实惠,过于看重工资收入、住房待遇,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用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则考虑得较少。
他们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
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已越来越激烈。
那种存在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想法的人,注定要被社会淘汰。
此外,直面现实需要理性的分析,工资收入、住房待遇等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对其过分关注。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误区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误区及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择业误区:
1、“金钱至上”的观念:假定只有选择最高薪水的工作才能成功。
2、“社会俗气”的观念:假定学校教育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具有显
著社会地位的工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循规蹈矩”的观念:择业时只能按照传统行业和家庭限制来择业,
不敢冒然尝试新领域。
二、原因:
1、未接受专业职业规划培训:职业规划重要性未得到认可,很多大学
生在择业时没有斟酌充分。
2、社会对显著性成功的过度看重:学校教育给同学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倾向于看重社会的评价,而忽视职业快乐与个人实现的宏伟。
3、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一波技术革命到来的背景下,传统行业面
临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急切想要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择业,导致择业
观念混乱。
三、应对措施:
1、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引入合理的职业规划模式,引导毕业生辩证
地理解职业规划,理性面对择业问题,不被融入金钱至上、社会俗气、
循规蹈矩的误区。
2、建立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匹配模式: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传统行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可能,需要把握好个人能力和传统行业之间的匹配,以适应大局。
3、加强体验与培训:通过实践体验与各项培训,让毕业生在择业决策前更加清晰明确,有充分的斟酌时间,让可能选择的职业都有可能体现出来,增强择业的自信。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不良心态及自我调整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不良心态及自我调整摘要: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了种种不良心态,影响了顺利就业。
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对待,及时调整,以便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态;自我调整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04-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扰、挫折和冲突,导致了一些不良心态的产生。
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不良心态1.愁云笼罩面对着“就业寒流”这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毕业就是失业”,一些学生对就业前景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丧失信心;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二甚至是大一时心理就普遍存在着悲观感。
引起悲观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称心如意的单位;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悲观。
他们往往会出现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好像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他们这种悲观情绪影响了他们平时的学习尽头,迷失自我,荒废大好时光。
2.一步到位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是设想找到一份环境舒适、收入稳定、竞争平稳、生活安定的工作,心存“一次选择,终身就业”的观念。
在他们看来,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己将在这个单位厮守终身,单位好了,自己就好,单位不行了,自己跟着倒霉。
因此,他们觉得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在实际择业中,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总认为这些单位实力强、自身发展机会多,而对民有经济和私有企业持有偏见,担心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竞争程度强、失业危险高。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大学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中需要解决以下心理问题:误区一: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误区、心理冲突增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情绪表现焦虑、失落、恐惧等等;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挡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等矛盾。
误区二:职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就业目标与方向的模糊、不稳定。
目前,由于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误区三: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就业期望值不适度。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
他们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
个别学生则又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
误区四:就业技巧的缺乏导致自我推销能力不足。
很多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常识和就业技巧,在自我推销过程中存在着羞怯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资料准备、应试准备和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必须走出上面的心理误区,确定正确的择业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赢得先机,顺利就业。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3 .学会择业求职的心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陷入一些心理误区当中,担负一些没有必要的负担,致使求职遇到困难。
这些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
面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加。
这导致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择业的焦虑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当面临择业时,一方面是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却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以致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焦虑、恐惧和烦躁。
在择业时绝大部分学生的个人愿望、能力等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总会有一段距离,个人的自我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亦不完全吻合,在这种反差对比面前,心理素质就要经受考验。
一般说来 , 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和积极行动的能力,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
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焦虑不安,自己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这些消极情绪,它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失败。
二是自卑心理。
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在择业问题上极容易产生自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在学校期间没有经过各种社会工作、社会活动锻炼的学生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行动退缩不前,表面上怕别人看不起 , 实际上是自我认识出现偏差所致。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没有主见,依赖心强,其结果是这些学生在择业的人生关头,不敢和不善于推销自我,丧失了许多求职成功的机会。
这种心态与人才市场激烈地竞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求职活动中的一大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 , 自卑的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 , 自信心差。
自卑的学生往往并不是真的能力不如别人,只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压制了能力的发展和表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克服自卑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误区与自我调适.doc

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误区与自我调适作者:马雅菊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择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择业的不同阶段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自我调适策略,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作者简介]马雅菊(1976- ),女,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师生心理健康。
(陕西渭南 714000)[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大学生择业期间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06JK124)[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35-02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陷入了各种心理误区而无法自拔。
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对整个社会和大学生本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一)择业初期的心理误区择业初期指刚开始择业时高心理期望的阶段。
此时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实践经验欠缺,还难以完成由“天之骄子”向现实求职者的转变。
1.孤傲心理。
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较高,在择业时,眼光总是盯着大城市、大公司,而对基层用人单位,总是感到不够档次、不合胃口。
①一些大学生死守“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去“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的现象就是例证。
一旦这种孤傲心理产生,便易脱离实际,以幻想替代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形成巨大反差。
2.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有的大学生往往从职业的稳定程度出发去选择变化比较小的职业。
这种心理往往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这些大学生把初次择业看得很重要,认为选择一个好单位就好比嫁给了这个单位,与单位“厮守终生”。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全文)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一、常见的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一)择业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
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
部分大学生过高估量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量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
严峻影响了就业的选择。
(二)择业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
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
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另外,那些品性一般且学平的学生在择业中因为好靠山铁关系硬后门,甚至通过钱权交易而得到称心的职业。
而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没有背景,没有关系,而四处碰钉子。
面对这些社会不正之风,难免使人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悲观厌世,虽然关系现象只是局部存在。
(三)择业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惶恐不安害怕及某些生理反应。
焦虑心理的产生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
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中意的工作,能否胜任工作,能否让父母中意。
从心理学上说,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感,产生进取心及求胜心理,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择业中的焦虑心理严峻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压力越大。
感到就业越难则更焦虑,产生恶性循环,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客观因素从客观方面来说,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
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
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自负心理
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
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
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
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
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
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
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从众心理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
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依赖心理
大学生崇尚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在择业中又缺乏自主性,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依赖。
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
加上受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社会景观,相当一部分
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仿佛不是毕业生自身求职,而是父母亲属在求职。
这种依赖心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焦虑。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毕业前感到烦躁、紧张、无奈和悲观的人数比分别为.%、.%、.%和.%;在“对于即将走向社会,你的感觉”一项,表现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的学生占到%;在“对找工作你是否有信心”一项,表现出缺乏信心的占到.%。
另有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感觉“对未来不可知”,%人“对步人社会感到恐慌”。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和步人社会深感焦虑。
当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不少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和前途的希冀都放在了毕业分配上,他们既希望能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怕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有一种就业恐惧感,对走上社会感到心中无底,更有甚者竟然患了“择业焦虑症”。
求稳、求闲怕苦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求稳心态十分普遍。
他们通常在用人单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自荐,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却推说不行,怕别人嘲笑自己。
而且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对职业的选择崇尚“三高”标准,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过分强调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缺乏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对自己能为企业付出多少考虑较少,对工资待遇考虑较多。
不少毕业生畏难怕苦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及艰苦行业工作,宁肯改行、待业也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工作,而自身又缺乏管理岗位必要的实际经验和能力,结果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有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择业,而往往是以周围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即使有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
盲目攀比的结果只会是错过成功的机会。
心理误区的形成原因
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它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
人们普遍认为,获得高薪的工作职位即实现了自身价值,职业待遇的高低成了衡量大学生价值的尺度,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父母把改变自己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
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获得一份报酬优厚、风险性较小的工作。
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