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知识要点说明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1.1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元素: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静电现象
一、基础概念
1、静电:指电荷的静态状态,即没有电流流动的电荷状态。
2、电荷:指物体表面带电量的能量,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3、电气势:由正和负电荷分布所形成的电场力。
二、静电的表现
1、电荷分布和电场力:正电荷往往分布在金属表面,负电荷则分布在
绝缘体表面;电场力可以通过荷电丝、移动滚轮和受电子等实验证实。
2、电容和电流:静电可以藉由电容的形式储藏,电流则可以通过静电
的形式来释放,例如用电极连接电容就可以产生瞬时的电流。
3、电电压:电荷分布在接触壁体不同侧,会产生电压差。
三、静电的形成
1、布朗原理:电荷可以通过摩擦、分裂和放置来形成,即摩擦电、分
裂电和触电。
2、电聚焦原理:细小的电荷粒子分布于大的电荷块表面的边缘,形成
一聚焦的电荷,从而产生较大的电电压。
四、静电的控制
1、使用接触电阻抵制电容:通过接触电阻的使用以抵制电荷的流动,
来抑制静电的产生。
2、使用电离膜抑制电电压:用电离膜作为中间材料,以抑制两表面电荷间的电势差。
3、使用导电体接地:导电体通过接地来排空电荷,从而释放电能。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1一、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1)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列举法 (3)描述法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5.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真子集、空集;2.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二、函数(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2.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优点: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以下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2)定义域一致.求函数值域方法:(先考虑其定义域)(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换元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2.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画法:描点法;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对称变换;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映射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5.分段函数(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二)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定义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p="">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2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任取x1,x2∈D,且x1<x2;< p="">作差f(x1)-f(x2);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2.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3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f(-x)与f(x)的关系;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3.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凑配法;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4.函数最大(小)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2、3 周期)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 4、5、6、7 周期)主族 7 个:ⅠA -ⅦA族: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IB-ⅦB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过渡元素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 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Li 2O2Na + O 2 点燃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必修2第一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梳理]1.简单几何体 (1)多面体的结构 名称棱柱棱锥棱台图形底面 互相平行且全等 多边形互相平行且相似 侧棱 互相平行且相等 相交于一点,但不一定相等延长线交于一点侧面形状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四棱柱――→底面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六面体――→侧棱垂直于底面直平行六面体――→底面为矩形长方体――→底面边长相等正四棱柱――→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正方体(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名称 圆柱圆锥圆台球▲图形母线 互相平行且相等,垂直于底面 长度相等且相交于一点延长线交于一点 轴截面 全等的矩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全等的等腰梯形圆 侧面展开图矩形扇形扇环▲球的截面的性质(1)球的任何截面是圆面;(2)球心和截面(不过球心)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3)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 与球的半径R 及截面的半径r 的关系为r =R 2-d 2.2.直观图 斜二测画法规则:①原图形中x 轴、y 轴、z 轴两两垂直,直观图中,x ′轴、y ′轴的夹角为45°(或135°),z ′轴与x ′轴和y ′轴所在平面垂直.②原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直观图中仍平行于坐标轴.平行于x 轴和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在直观图中变为原来的一半.平行性不改变即原图形中的平行线段在直观图中也平行③原图形面积S 与直观图面积S ′之间的关系S ′=24S 3.三视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轮廓线.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即正俯同长、正侧同高、俯侧同宽. 4.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圆柱圆锥圆台侧面展开图侧面积公式S 圆柱侧=2πrlS 圆锥侧=πrlS 圆台侧=π(r +r ′)l①几何体的侧面积是指(各个)侧面面积之和,而表面积是侧面积与所有底面面积之和. ②圆台、圆柱、圆锥的转化当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与下底面半径相等时,得到圆柱;当圆台的上底面半径为零时,得到圆锥,由此可得:5.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名称几何体 表面积 体积 柱体(棱柱和圆柱) S 表面积=S 侧+2S 底 V =Sh 锥体(棱锥和圆锥) S 表面积=S 侧+S 底 V =13Sh台体(棱台和圆台)S 表面积=S 侧+S 上+S 下V =13(S 上+S 下+S 上S 下)h球S =4πR 2V =43πR 36.几个与球有关的切、接常用结论 (1)正方体的棱长为a ,球的半径为R ,①若球为正方体的外接球,则2R =3a ;②若球为正方体的内切球,则2R =a ; ③若球与正方体的各棱相切,则2R =2a .(2)若长方体的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 ,b ,c ,外接球的半径为R ,则2R =a 2+b 2+c 2.(3)正四面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的半径之比为3∶1. 7.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 对于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体积计算;或者把不规则的几何体补成规则的几何体,不熟悉的几何体补成熟悉的几何体,便于计算其体积 等体积法一个几何体无论怎样转化,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面积和高较难求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求解.等体积法也称等积转化或等积变形,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底面来求几何体体积的一种方法,多用来解决有关锥体的体积,特别是三棱锥的体积 球心的确定1.由球的定义确定球心若一个多面体的各顶点都在一个球的球面上,则称这个多面体是这个球的内接多面体,这个球是这个多面体的外接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定点到一个简单多面体的所有顶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定点就是该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的球心.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球心是其体对角线的中点; ②正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中心连线的中点; ③直三棱柱的外接球的球心是上、下底面三角形外心连线的中点;④正棱锥的外接球的球心在其高上,具体位置可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典例1] 若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1,其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解析] 如图,H ′,H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中心,HH ′的中心O 为外接球的球心. 由题意得,在Rt △OAH 中, AH =233,OH =12,则外接球的半径R =OA =AH 2+OH 2=1912, 表面积S =4πR 2=19π3.[答案]19π32.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确定球心①正四面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②同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相对的棱相等的三棱锥,可将三棱锥补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典例2] 若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则其外接球的体积是________.[解析]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则可将三棱锥补形成正方体.从而其外接球的直径为3,半径为32,故所求外接球的体积V =4π3×⎝⎛⎭⎫323=9π2.[答案]9π23.由球的性质确定球心[典例3] 正三棱锥A -BCD 内接于球O ,且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2,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分析]本题运用公式R 2=r 2+d 2(r 为三棱锥底面外接圆的半径,R 为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d 为球心到三棱锥底面中心的距离)求球的半径,该公式是求球的半径的常用公式.本题的思路是探求正棱锥外接球半径的通法,该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寻找外接球的一个轴截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研究.[解析] 如图,设三棱锥A -BCD 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 ,M 为正△BCD 的中心,因为BC =CD =BD =3,AB =AC =AD =2,AM ⊥平面BCD ,所以DM =1,AM =3,又OA =OD =r ,所以(3-r )2+1=r 2,解得r =233,所以球O 的表面积S =4πr 2=16π3.[答案]16π3。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大陆的形成和变动1.大陆的形成过程-大陆是由一块或几块地壳板块聚集和碰撞而形成的。
-地表上的大陆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慢慢变动。
-大陆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表面会有褶皱和断层。
2.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大陆板块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向东运动、向西运动、向南运动和向北运动等。
-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每年大约只有几公分到几十公分。
3.大陆的变动-大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们可以分裂,也可以重组,还可以碰撞。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现象。
二、大陆的演化历程1.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大陆演化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古生代时期,原始大陆是唯一的大陆。
-在中生代时期,原始大陆开始分裂形成多个大陆。
-在新生代时期,大陆板块开始减速和重新组合。
2.大陆演化的特征-大陆演化的特征主要是大陆的碰撞和结构的变化。
-大陆板块碰撞会形成地形的巨大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3.大陆演化的规律-大陆演化的规律主要有:岩性和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分布、地质地貌的变化等。
三、大陆漂移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壳板块会漂移。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学说主要包括了大陆漂移的原因、证据和机制等。
-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包括对流流体的运动和地壳板块的移动。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是地球的古生物和古地理现象等。
-大陆漂移的机制是通过板块构造的推动和拉力来实现的。
3.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大陆漂移学说1.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是基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起来的。
-现代大陆漂移学说根据新技术的进展和新的证据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2.现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现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壳板块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要点班级小组()评价______1、周期表结构:七横七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零八族。
2、原子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
3、元素的周期数 = 原子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I A族 )包括锂Li、钠Na 、钾K、铷Rb、铯Cs (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个;易于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 O2 、 H2O、酸反应。
从Li →Cs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跟O2、H2O、酸反应越来越剧烈;跟O2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5、卤素(VII A族)包括氟F 、氯Cl 、溴Br、碘I(名称和符号)。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7个;最外层易于得到 1个电子,表现为—1价;都易于跟H2 、H2O、金属反应。
从F →I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跟H2、H2O、金属反应越来越困难;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来越弱。
6、碱金属与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的比较7、注意特殊点:(1)①锂(Li)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Li2O);钠(Na)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在加热或点燃时生成过氧化钠(Na2O2)。
②钠(Na)、钾(K)保存在煤油中。
锂(Li) 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应保存在石蜡中。
③碱金属加入到盐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④碱金属Li 、Na 、K 与水反应时会浮在水面,Rb、Cs的密度比水大,与水反应时不会浮在水面。
(2)①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X2 + H2O HX + HXO (x=Cl、Br、I );F2与水反应时生成HF和O2。
②卤素单质与卤素盐溶液之间能发生置换反应:Cl2+2KBr 2KCl+Br2 ;F2与卤素盐溶液相遇时只与水反应。
③氟(F)无正价,无含氧酸。
氯(Cl)最高价的含氧酸( HClO4 )是最强酸。
④Cl2易液化;Br2 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I2易升华,淀粉遇碘变蓝色8、①质量数( A )= 质子数(Z)+ 中子数( N )②原子序数 =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核质子数 =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质子数 =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质子数 =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③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决定核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氢元素有三种核素:氕(11H)、氘(21H)、氚(31H)④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指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特点: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占的位置相同;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天然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各核素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
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⑥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素异形体:指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9、电子层是指多电子的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
电子层常用符号 K、L、M、N、O、P、Q 或数字1、2、3、4、5、6、7来表示。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即“一低四不超”)(熟记1—20号元素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 2n2 个电子(n表示电子层数);(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电子;(4)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电子。
(5)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10、⑴元素周期律的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①从周期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从左到右):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最外层电子数 1 → 8 ,第一周期1→2)。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正价:+1 → +7 ,稀有气体为0,负价:-4 → -1 )。
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即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②从主族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从上到下):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1→7)。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主族从上至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即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根本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1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判断元素金属性(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①元素与水(或酸)反应,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②元素对应碱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①与H2的化合:与H2越易反应,该元素的非金属越强;②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对应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的非金属越强;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酸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2、①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②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 |最低负化合价| = 81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①预测新元素(位置与性质);②寻找新材料: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硅、锗、镓、硒;在非金属区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氟、氯、硫、磷;在过渡元素中,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③发现新用途: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
14、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来代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最外层电子结构?①原子的电子式:原子的电子式由元素符号、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小黑点组成。
②离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如:NH4+)要加 [ ] ,并注明所带电荷数目及符号。
③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离子电子式和阳离子电子式组合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书写时应注意,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一般应当均衡排布。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写出箭头左方原子的电子式,用弧线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也可省略)。
②原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之间用直线箭头连接。
不写反应条件。
③箭头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书写时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④箭头右方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相同的微粒不能合并。
⑤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要相等。
15、①共价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
②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时,不标 [ ] 和电荷;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时,由于没有电子得失,没有形成离子,不能标弧线箭头。
16、(1)离子键与共价键项目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 概 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IAIIA)与活泼非金属(VIAVIIA) 一般是非金属之间 成键微粒阳离子、阴离子 原子 成键条件原子间得失电子 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饱和状态 形成过程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引力与斥力达平衡。
形成共用电子对,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
存在围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部分离子化合物化合物电子式(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项目 化学键 极性键非极性键 概 念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不同相同 公用电子对偏移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不偏向任何一方 成键原子电性 略显电性电中性 判断依据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实 例H ___Cl ;氢氧化钠中O __H Cl __Cl ;过氧化钠中O __O (3)比较: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项目 物质类别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概 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构成微粒 阴阳离子分子 化学键类型一定含离子键,也可以含共价键。
只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
物质种类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氢化物、碱、盐等非金属的单质、氧化物、氢化物、酸、有机物等电子式表示其形成 17、注意:①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可能存在共价键。
②金属和非金属不一定形成离子键,如:氯化铝;非金属间也能形成离子键,如:氯化铵。
③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④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
18、重要的化学方程式:(1)4Li + O2△2Li2O(2)4Na + O2══ 2Na2O 2Na + O2△Na2O2(3) 碱金属单质与水的反应;2R + 2H2O 2ROH + H2↑ (R = Li、Na、K、Rb、Cs)(4) 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Cl2+ 2KBr ══ 2KCl + Br2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Cl2+ 2KI ══ 2KCl + I2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Br2 + 2KI ══ 2KBr + I2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滴加CCl4 后,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19、粒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四同”比较法)(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由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两方面来决定。
①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其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