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1、引语:草原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然段,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PPT出示:“他们热情好客,把我们迎接得像亲人一样。
烤羊肉、奶茶,还有那美妙的马头琴声,令我们流连忘返。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②指导学生理解“美妙的马头琴声”。
为什么马头琴声令人流连忘返?(因为它美妙动听。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悟情,让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1、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五)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
1、背诵第二自然段和第然段的重点语句。
2、思考:你在草原上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人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车在辽阔的草原上行驶了150华里,此刻,我们即将与蒙古同胞见面,我的心情异常激动。
我从以下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1.“河!”(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2.“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我想用“热情好客”。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方面。
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可以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前面加上一些词语,如“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语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感受草原人情的美好。
二、自由朗读课文的2、3、4、5自然段,看每一个自然都讲了什么?三、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的景象是怎样的?(出示课件)2、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标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⑵、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出示课件)指生读第四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⑶、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出示课件)(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五、总结感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和“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句的办法读懂课文。
3、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1、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回顾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原》,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2、除了大草原的美丽,老舍爷爷还写了什么?指名说。
(板书:美丽草原——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愉快联欢)3、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变换顺序)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1、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老舍爷爷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草原的美?除了草原的美,作者还写了什么?(边读课文边做批注,圈出关键词语,指名汇报。
)2、你就是老舍,请你带着对草原喜爱的感情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运用比喻、直抒胸臆等。
)3、朗读体会:哪句直接写草原景色?哪句写作者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三、走出教材,当堂练笔1、请同学们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比喻等修辞写一写你喜欢的一处景。
(课件出示:周边的校园、公园、湖泊、森林……)2、指名读自己作品,教师点评,总结方法。
四、回归教材,体会“情深”过渡:感受了草原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其他景象。
1、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指名说。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草原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品读佳句: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大草原的景色真美!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引入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草原》。
1、板书课题:草原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
板书:景美、人更美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
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
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感情色彩。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课件内容是:《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八、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doc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体会重点句子意思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机、录音机、片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二、学习远迎客人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
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4.搜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故事或图片,与同学分享,拓宽知识视野。
5.家长参与:与家长一起阅读课文,讨论草原的美景,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不同文化。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针对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自然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还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经验。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草原美景的感受和理解。
2.各小组挑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3.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6.预习下一课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作文内容要真实,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3.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4.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1.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
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
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
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
*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
)
②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4、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
*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
)
②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
2、体会“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
②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3、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②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③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5、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
)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深读悟情。
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6、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②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
)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②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
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
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
9、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0、“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②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③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④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⑤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
(五)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蒙天
风光美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汉涯
草原(美)羊(大白花)情碧
热情迎接深草
激情相见何话
人情美盛情款待忍斜
(热情好客)尽情联欢别阳
深情话别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景美、体会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人民人情美时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