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2010年北京卷古 风(其三十九)

2010年北京卷古  风(其三十九)

• A项说前四句“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一理解和体认有误, 与后文“荣华东流”“浮云无定”“梧桐雀占”等意味相矛盾。本题 考查对作品整体情调的把握,这是进入一首诗歌最基本的能力。
• • • • • • • • • • • •
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a.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 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b.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 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c .对怀才不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4分) • a.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b.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c.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的理解言 之成理亦可。)
• 荣华若东流之水,一去不返; • 世事亦如波澜,起伏不定。
• 白日即将西落, • 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 如今是燕雀栖于梧桐之树,而鹓鸾却只 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 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 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 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 【解析】 本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 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 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 巢燕 雀,枳棘栖鹓鸾”似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 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 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 道不尽 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 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 而且心寒了。第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这两 句也可看 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八句,说明他 不顺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 喻谗毁他 的恶势力。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 廷用人不当的现象。诗人以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 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 遇到的正是 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最后两句说明诗 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 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 抗议。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北京卷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北京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02年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6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2002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6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内容)(写法)(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诗句在线翻译]诗句翻译

[诗句在线翻译]诗句翻译

[诗句在线翻译]诗句翻译诗句翻译一: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怀疑。

银河: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夸张而又自然,浪漫而又逼真——一道飞流从高空中直泻而下,我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跌落到人间。

前句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陡峭,又显出水流之迅疾。

后句想象奇特,惊人魂魄,“疑是”二字蕴藉深沉,明知不是,但写来更觉生动、逼真,新奇而又真实。

诗句气势豪壮,雄奇瑰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

译文: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2、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

写作背景: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诗句翻译二: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⑴四海:指天下。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④剑歌:援引孟尝君的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秋季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悲怆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浮云涌动的景象,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荆棘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本诗寓情于景,意蕴丰厚。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答案】1. C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④对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失意归隐的无奈。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横空”不正确,“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意思是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并不是“白日横空”的景象。

“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旷远雄浑寰宇的敬畏”不正确,“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这两句是说明诗人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故此题答案为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古风其三十九赏析-翻译-原文

古风其三十九赏析-翻译-原文

古风其三十九赏析|翻译|原文年代:唐作者:【原文】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

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

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

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朱熹说:李白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者。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本篇即一雍容和缓之作,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

《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其间指示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唐宋诗醇》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

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

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似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他,一个兴酣落笔播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才子,不曾有幸少年得志,直至四十出头,才抱着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南陵别入京》)的迫切心情,应召到长安,供奉翰林。

此后,有过一段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人》)的非凡日子。

但好景不常,青蝇易相点,白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他终于被谗而无法施展了。

际遇如此,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古诗古风·登高望四海翻译赏析

古诗古风·登高望四海翻译赏析

古诗古风·登高望四海翻译赏析《古风·登高望四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如下: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前言】《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全诗十二句六十字,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覆,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注释】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被:披,覆盖。

“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白日”句:即夕阳西下。

[2]⑦枳棘:有刺的灌木。

“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

喻是非颠倒。

⑧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⑨剑歌:弹剑而歌。

《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翻译】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鉴赏】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

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2]“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

《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

《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一二句点明歌咏之人为鲁仲连,三四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他的赞誉。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虽功绩卓著,却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七八句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结合前六句,最终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

E.本诗雄浑壮丽的语言,失落哀怨的气韵,足以诠释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和追求。

2、本诗主写鲁连,实写诗人自己——“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1、BE,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2、(1)对鲁连“才华横溢,风采过人”的赞颂。

结合前四句分析。

(2)期待能够“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五、六句分析。

(3)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淡泊心态。

结合七、八句分析。

(答对两点可给满分)(分析: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

)。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拼音版)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拼音版)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 (带拼音)《古gǔ风fēng(其qí三sān十shí九jiǔ)》作zuò者zhě:李lǐ白bái登dēng高gāo望wàng四sì海hǎi,天tiān地dì何hé漫màn漫màn。

霜shuāng 被bèi群qún物wù秋qiū,风fēng飘piāo大dà荒huāng寒hán。

荣róng华huá东dōng流liú水shuǐ,万wàn事shì皆jiē波bō澜lán。

白bái日rì掩yǎn徂cú辉huī,浮fú云yún无wú定dìng端duān。

梧wú桐tóng巢cháo燕yàn雀què,枳zhǐ棘jí栖qī鸳yuān鸾luán。

且qiě复fù归guī去qù来lái,剑jiàn歌gē行xíng路lù难nán。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
⑴四海:指天下。

⑵漫漫:无涯无际。

⑶被:披,覆盖。

⑷大荒:广阔的原野。

⑸“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⑹租晖: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⑺枳棘:有刺的灌木。

“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

喻是非颠倒。

⑻归去来:回去吧。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辞》。

⑼剑歌:弹剑而歌。

《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译文: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评析: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九首。

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这是李白在长安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

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复,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原诗约写于诗人在长安被“赐金还山”前后。

句解: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①漫漫:无涯无际。

这两句是说宇宙之广大——登上高处,观看四海,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天地真大啊!这广大的背后,隐喻着诗人无穷无尽的感伤,引发出使诗人极为愤慨的种种现实:“霜被群物秋”、“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梧桐巢燕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广大无边的宇宙中,充斥着这些无理、无情的现实,怎能不令诗人极端悲愤而予以抗争?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这两句写深秋季节的景况——浓霜覆盖了群物,已是深秋季节;北风飘荡,带来了一片荒寒。

霜重风寒,暗喻着政治黑暗,官场倾轧,有才有识之士,备受欺凌、摧残。

诗句以景喻情,含蓄蕴藉,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①巢:筑巢栖宿。

②鸾:鸾凤一类的鸟。

原诗约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

是年,诗人被“赐金放还”,他内心极度愤慨、极度悲痛。

这两句是说,梧桐本来是栖鸾凤的,却被燕雀筑巢栖止;枳棘本来是栖燕雀,鸾凤却委身其中。

此种比喻,指小人居上位而得志,君子在下位而失所。

是非颠倒,何止于斯!比喻奇特,寄寓深沉,藉含丰富,耐人寻味。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
十九。

《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

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

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

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

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

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

“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

“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

“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

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

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

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

《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

《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

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