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谈语言》ppt课件

间
畅所欲言:
1、你是否也有过想尽办法修饰 文章的时候?自己现在满意当时 的文章吗?
2、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 对此,你想到了什么?
课 后
1、摘录文中出现的成语
积 2、今后写作注意用语的
累 口语化和规范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10. 谈语言
王力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本节课任务:
A、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明确作者的语言观念
B、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勾画出作者对“语言” 作出的主要论述。
关键句:
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文中的中心句 ……
9、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 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结合以上句子,说说文 中各段的大意和作者的 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 规范化(经过加工的口语)
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质疑 可包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质
A、文中不理解的某个词、某句话 疑
B、自己不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
时
C、有疑问的地方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 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 匠爱斧锔、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 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 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3、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4、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 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 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5、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6、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 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 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谈语言》教案 (新版)语文版

10《谈语言》请大家用“七月流火”造句,理解使用词语不能望文生义,否则会闹出笑语。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1课时一、新课导入听故事找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找出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时髦.(máo)圩.堤(wéi)斟酌..(zhēnzhuó)以讹.传讹(é)一劳永逸.(yì)弄巧成拙.(zhuō)2生词注解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作者名片王力(1900—1986),字了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以及《中国语法纲要》等,共计40余种,论文近200篇,约1000万字。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深层理解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概括所举的事例。
(1)第3段: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谈语言

品语言
1.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 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 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 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 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平实易懂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 相比,多用单句、短句,句子结 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讲的例证 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著名散文家 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 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自学指导:
1.查资料了解作者。
2.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3.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4. 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清写作思路。
王力,语言学 家,广西博白人。 主编《古代汉语》 (四册),著有 《中国音韵学》、 《汉语史稿》、 《王力文集》等。
时髦( máo )
圩堤( wéi ) 勉强( qiǎng )
斟酌( zhēn)( zhuó)
逻辑( jí )以讹传讹(源自é )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2.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3.以讹传讹: 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 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4.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 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5.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 费事了
当堂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讨论本文都使用了那些
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 语的使用问题
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2~5段阐述此观点);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谈语言》课件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 课:《谈
语言》课件
谈语言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幺东西。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想一想?:为什幺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谈语言王力弄巧成拙(zhuō)
圩堤(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辨析字词
整体感知:找出文中列举语言使用不当的句子: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谈语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2、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八年级语文上册10谈语言学按语文版

10谈语言1.主题讲解本文通过一些语言规范运用的例子,论述了“书面语应当是通过加工后规范化的口语”的观点,并指出书面语的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进程,警告人们应当重视语言运用的大体原则。
2.重点冲破作者在第3~5自然段中所举的事例有什么特点?提示:(1)第3、4段通过两个反面例子证明某些人写的文章脆而不坚、弄巧成拙。
(2)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的做作和晚年作品的朴实的对照,论证“书面语言不能离开口语”这一分论点。
(3)前两个例子是一样人的例子,后一个则是名人的例子,从而使论证更有普遍性,更充分有力。
3.结构图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谈规范化语分书面语不能离开口语言论点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4.拓展延伸王力关于语言的言论①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可是咱们并非承认他们会说话。
②学外语没有什么要领,确实是给予足够的时刻,坚持下去。
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
赏析:作者从身旁的小事提及,举例生动,如话家常,既说明了道理又令人容易同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Zhēn()酌圩.堤() fèi()解一劳永逸.( )适得其fǎn()时髦.( ) 缭绕.( ) 不jiǎ()思索2.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总想造一些时兴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2)报刊上利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谣传讹....。
3.(柳州中考)下列句子中利用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A.我喜爱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B.酒楼门口,再也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再也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C.编织我童年漂亮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D.彭德怀边走边说:“少奇同志,快问问那个睡着的小同志,周团长去什么地址了”?4.(宁夏中考)将下面备选的①②③三句话别离还原到语段的A、B、C处,使上下文连贯。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10课《谈语言》分解

摆事实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口语的规范化。 证
•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 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 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 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的观点。
写作特色
•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 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 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 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 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 。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 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 力,平实易懂。
左右两组各出现了什么毛病,结合课文回答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 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 水平”这一说法。 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 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 (2)有篇报道,出现“他 态度时,习惯用“不以 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 为然”这个词。 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 使用了口语,但是, 语,脱离了人民大众,想 没有认真的推敲加工, 要华丽文雅,结果弄巧成 因而不准确、不规范。 拙、适得其反。
• ①第2自然段 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 • ②第3、4自然段 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 弄巧成拙。 • ③第5自然段 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 朴实的好。
• ①第6、7自然段 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 ②第8、9自然段 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 • ③第10自然段 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 ④第11自然段 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 范化。 • ⑤第12自然段 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最新】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谈语言习题pdf新版语文版

" )
八年级语文 上 # 教师用书 1 版 $ 0
处 画 线 句 与 下 句 语 序 不 一 致! 应调整为 ,1 "0 生动! 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 谚语形象, 分量 # $ 小军同学做事拖拉 ! 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写几句 $ 劝说他改正缺点 " 话! 事情宜早 ! 越早越好 . 拖拖拉拉 ! 没完没了 " ) zK + : r S K! r B s ,! t , t Å. u "Ïr _ u ó! u óó ! ¯ * o Q ø ¢ v! r w Å â ! _O8 ø /¸ © -
考查项目 口语交际 品析句子 综合性 学习 用语得体 # $ #
考查角度及题号
句子含义 ,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 $ %
病句 , 语言表达 # # "* $
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说 ) 不吝赐教 * " ,*
费解 # $ $ 归还所借之物时说 ) 请笑纳 * " +* % I ? -* 既 然 # : : 炎 热# $ 娓 娓动听 # $ 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父亲时说 ) 令尊 * " > ' K I % .* 绕 口# $ 逻辑 # $ 品析句子 " ,* F , 4 ( %* : 冻僵 # 不假 思索 # # $ 不要把 ) 约 定 俗 成* 拿 来 作 语 病 的 挡 箭 牌! 该规范 % > ' % >$ " : J$ : 遮没 # $ 时髦 # $ 化的 ! 能够 规 范 化 的 ! 还 是 要 尽 量 规 范 化 "# 结合 -* 7 = 7 6 4 斟 酌# $ 以讹 传讹 # $ 加点词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 * + @ ' & 文雅 # 圩 堤# $ ) jë k* ò T O Ò ¤ b 2 à! ¦§ .* K & % ;$ 勉强 # 一劳永逸 # $ Oþ ß 5 ³ <ñë+ _ è ê ð & £ ° % ; ' ? E J$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l! °l & £! 7 8 Q 9 ª ! ¥f= $* $ 在这七月流火 的 夏 季 周 末 ! 我 和 同 学 没 有 去 出 游! Ä}2! Æ Ë Ä _ & î Ò ¤ b ! Éÿ6 +* 而是待在家里看书 " °l¾&£" 他装出一副不以为然 的样子 ! 但在内心 深 处 却 感 到 ,* 非常失望 " 治理装修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不能一劳 永 逸 ! 不可 -* 盲目听信夸大治理效果的宣传 " 小王老师讲故事不 假 思 索 ! 活 灵 活 现! 吸引了小朋 .* 友们的注意力 " 对课文的理解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本文 的 中 心 论 点 是 ) 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 +* 化* " 文中举了朱自清先生的例子 ! 指出语言 口 语 化 的 作 ,* 品更受欢 迎 ! 以此来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的 观点 " 文中综合运用 了 大 量 的 道 理 论 证 和 对 比 论 证 的 方 -* 法! 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文章为了证明中 心 论 点 ! 设 置 了 两 个 分 论 点! 一个 .* 是) 书面语不能脱 离 口 语 * ! 另一个是) 书面语应当 是规范的 * " 我国素为 ) 文明古国 , 礼仪之邦 * ! 古代文明用语典雅而 #* 简洁 " 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偶尔使用更能平添一分书卷 和儒雅之气 " 下列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 操场上碰到同学时说 ) 久仰大名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①上白云泉②,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①天平山:在今苏州市西二十里处。
②白云泉:在天平山的山腰,泉水清冽而晶莹,号称“吴中第一水”。
赏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及到位的论证。
2.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作家作品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
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2 000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的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时髦(máo)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形似字辨析拙zhuō笨拙咄duō咄咄逼人辑jí编辑楫jí舟楫炙zhì炙烤灸jiǔ针灸赖lài依赖懒lǎn懒惰★熟语积累(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如:本想自我美化却~者比比皆是。
(2)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往往~。
(3)七月流火: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
流:向下移动。
如: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灿灿的,送走了~的时光,迎来美好的金秋。
“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掌握好语言,语言极其重要。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4]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①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②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5]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第二部分(第2~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
于是作者把这个复句作为“不懂得”的宾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6]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7]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8]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③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④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⑤”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9]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⑥,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10]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三部分(第6~12段):说明语言应当是规范化、大众化的,并且是发展的。
①费解:不好懂。
②圩堤:在沿江、滨湖及滨海的低洼地区,为防止外水入侵而筑的堤岸。
③勉强:牵强,理由不充足。
④违背:违反,不遵守。
⑤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⑥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1]文章首句有何作用?首句将这次谈话的话题定位为书面语。
[2]语言学家的话生动形象,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作者将爱好写作的人爱语言比成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强调掌握好语言工具的必要性。
[3]“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用在这里有何作用?引出下文的例子。
[4]分析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
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
具体来说,“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而且这个复句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看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
作者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是表达的需要。
它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这里作者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
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对这种反面现象最好的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多重复句。
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 [5]列举朱自清的事例,有何作用?以著名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变化为例,说明朴实、平易、自然的语言受读者欢迎,从而证明观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6]这一句有何作用?承接上文,避免读者产生“书面语等于口语”的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7]段末一句的作用是什么?阐明见解: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8]本段开头两句阐明了什么内容?第一句点明报刊规范使用书面语的重要性;第二句解释原因:往往要被读者仿效。
[9]为什么要在句中强调“规范化”和“大众化”呢?“规范化”和“大众化”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可走极端。
[10]为什么要提及这种现象呢?说明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太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为了纯净和规范祖国的语言,作者又提及这种现象,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深层探究图构课文中心思想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观点。
艺术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有较多的短句和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
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剖析文意 1.“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作者到底认为“最好水平”的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呢?提示:其实作者是不太赞成“最好水平”这种说法的,但本文探讨的是书面语问题,对口语不太强调。
希望大家懂得“最好水平”既不能用于书面语,也不能用于口语。
2.“七月流火”的例子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提示:使用词语时不能望文生义。
报刊规范使用词语太重要了,否则就会“以讹传讹”。
还应该关注一些成语的出处,弄懂它的意思,这才是规范使用书面语的关键。
认真翻阅《成语词典》,多掌握一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为正确使用成语打下基础。
阅读鉴赏岸•流水•奔放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
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
我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祥和,安抚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立于高山,想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山中的水,叫瀑布,如同怒吼的雄狮,威风凛凛;平原上的水叫河川,如同舞动的蛟龙,婀娜多姿;沙漠中的水,叫绿洲,如同命运的绸带,蕴含着奇迹。
赞流水,思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瞧那奔腾的黄河孕出的代代天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壮举;唐玄宗贞观之治之大貌;毛泽东解放中国之雄壮;历史的伟人呀,是黄河骄傲的子女,是潺潺流水不息的生命动力。
叹流水,想传统的文房四宝,看那历史上的大笔挥毫:王羲之的苍劲有力之字迹,齐白石的龙游潜水遭虾戏,徐悲鸿的马到成功之生机;广大博深的中华文艺是长江怒吼的赞许,是永不停息的流水之源泉。
悟流水,系流水拍击的坚固文岸,岸筑成水,水流成了岸。
抚摸清凉的水,别忘了我们所站的土地,爱戴清澈的水,别忘了引水的岸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