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光线、声音与色彩

合集下载

电影中的色彩分析

电影中的色彩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
3、电影中彩色的美学作用,集中地表现在 抒发人物情感和表达象征性含义两个方面。为 了表现她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影片以阴暗的灰 色和褐色作为背景基调,并运用了许多主观性 很强的色彩,大胆改变了实景中某些事物和环 境的颜色。影片中,本来是白色的墙、红色的 苹果以及绿色的树林,结果导演处理的都变成 了令人压抑的灰色。这样可以结合主人公此时 此地的心灰意冷的情绪。 4、红色的是太阳,是鲜花,是激情,是热 烈;《红高粱》 5、蓝色的是大海,是天空,是深邃,是澄 碧;
教育科学学院
8、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玫瑰 色象征爱恋;红色象征激情等。 9、影片《雷雨》中,导演以紫色突出影 片的基调。表现主人公的抑郁、烦闷和情节发 展中孕育着的毁灭和燃烧。紫色是红和蓝的混 合色,既有红色的热烈,又有蓝色的冷静。但 影片的总体是个不安定的统一体,而孕育着动 荡不安的情绪和由于渴望被窒息而产生的绝望 感。为了增强情绪效果,影片中大量运用了紫 色。它会使人感到,均衡是暂时的,而突然的 爆发随时都会发生。影片的调子越浓,就越使 人感到爆发的临近。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二、照明方法和银幕效果的作用
1.可以增强观众对电影用光的感性认识。 2.正面光使每一个阴影都显得非常柔和, 给人一种柔美、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3.创作者就用高反差照明突出阴影和火光 ,造成神秘和忧郁的情调
教育科学学院
4、伦勃朗式的布光在表现人物性 格和感情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表现出炽热和柔情,有时又表 现出凄凉的恐怖,这一切都曾给观众 留下深刻印象。 5、我国电影艺术创作在利用光影 确立影片情调、塑造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性格、描绘环境气氛等方面,也 取得里有目共睹的成就。
教育科学学院
四、电影中的色彩和彩色电影

浅谈光线与色彩在微电影中的运用

浅谈光线与色彩在微电影中的运用

5.2丰富 的表 意功 能 。微 电影 中使 用色 彩并不 是让 观 众 只感
许 多 微 电影 的阵 容 、演 员甚 至 可 以媲 美 电影 大片 ,因为 它 主要 依 受 到 色彩 的 本身,更 多的 是感 受 到色 彩的 价值 。创作 者根 据 题材
靠 故事 的情 节 以及制 作精 良的画 面效 果 来吸 引观 众。微 电影最 大 的 特点和 直 观 的感 受 ,就是 它 的制 作画 面 精 美 ,这是 微 电影 创 作 者 对光 线 和色 彩 的恰 当运 用的 结果 。并 以此 来达 到 吸 引观 众 ,高
和 主 题 ,合理 运 用 色彩来 表 达不 同 的情 感 ,帮 助深 入刻 画人 物形 象 以及带 动整 个 电影剧情 的发 展。
4.光线 和色 彩对 观 众情 绪 的影响
点击 率 、高传 播的 最大 目的 。 2.光 线在徽 电影 中 的主要 运用 光 是 以电磁波 的 形式 进行 传播 的 ,人们 能用 肉眼看 到 的部 分
5.结 语
2.2更 好地营 造环 境 气氛 。微 电影创作 者根 据故事 情节 需要 , 通 过光 线的 明暗反 差以及转 变效 果 ,能够展 示出不 同的画 面效 果 , 营 造不 同的环 境 气氛 。
微 电影 中光 线和 色彩 是两 个重要 的 视觉要 素,它能 直接 刺激 和 引导观 众 的感 官和 内心 。创作 者只有 充分 认识并 完善 光 线与色 彩对人 的心 理 感 受的 影 响 ,才 能更 好将 它们 融 入创 作 中,让 微 电
观 看、具有 完整 策 划制 作和 情 节的 微 时放 映 、微 周期 制作 和微 投
5.1增 加画 面 的形 式 美感 。不 同色彩 的 搭配 会产生 不 同的 电观众视 觉上 的冲击 ,引领 观 众进入 故事情节 。

胶片电影原理

胶片电影原理

胶片电影原理胶片电影是一种通过胶片来记录和播放影像的电影制作技术。

它是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胶片电影原理是指胶片电影的制作和播放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技术。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胶片电影的原理。

首先,胶片电影的原理是基于光学成像原理的。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通过镜头捕捉到的光线会投射到胶片上,形成一系列的图像。

这些图像记录了被摄物体的形态和运动,是电影的基本素材。

而在放映过程中,投影机会通过光源将胶片上的图像放大并投射到银幕上,观众便能够看到连续的动态影像。

这一过程依赖于胶片的感光特性和成像原理,是胶片电影的核心技术之一。

其次,胶片电影的原理还涉及到声音的记录和播放。

在胶片电影时代,声音通常是通过独立的声音胶片记录的,而不是与影像胶片合二为一。

在放映时,观众通过专门的音响设备来听取声音。

这种分离式的声音记录和播放原理为电影的声音表现提供了可能,也为后来的电影声音技术奠定了基础。

此外,胶片电影的原理还包括了色彩的记录和再现。

在胶片时代,彩色电影的制作和放映依赖于特殊的彩色胶片。

这些彩色胶片通过不同的感光层和染料层来记录不同颜色的光线,再经过特殊的显影和定影过程,最终形成彩色影像。

在放映时,投影机通过特殊的光源和滤光片来还原彩色影像,使观众能够欣赏到真实的色彩。

最后,胶片电影的原理还包括了剪辑和放映的技术。

在胶片时代,电影的剪辑是通过将不同镜头的胶片进行拼接来完成的。

而在放映时,需要将不同的胶片轮流放入投影机中,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连续的播放。

这些技术为电影的叙事和观赏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电影技术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胶片电影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光学、声音、色彩、剪辑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它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数字电影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胶片电影虽然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但它的原理和技术依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视听语言(包含各自的含义与作用)

视听语言(包含各自的含义与作用)

视听语言主要从光线、色彩、构图、蒙太奇、长镜头、声音、镜头的运动、景别、镜头的角度等方面记录景别(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远景含义: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

功能:1.开篇时,展现宏大的空间环境,用来说明地形,表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用来烘托整个影片的氛围,表现规模宏大的人物活动。

2.结尾时,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远离情节的视觉感受,给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3.显示人物的渺小,展示人物的处境。

常用于史诗电影中,西部片、战争片、历史片等。

全景(描述性、客观性)含义: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介绍场景。

中景(叙事性)含义:拍摄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局部环境的电影镜头。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交流,交代角色之间的关系。

中景可以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

近景含义: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人物上,通过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刻画角色的内心活动2.物体局部上,拉近了观众与表现主体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感染观众情绪特写含义:拍摄人物脸部或者放大物体某个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突出、强调2.展示人物的心灵景观(世界)3.象征意义特写展示事物关键部分或细节,特写镜头强化细节与特征的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形成某一段落的视觉重复力度;特写在表达复杂的整体行为动作时,常用局部的特写镜头表现动作的细节并结合全景画面表现整体行为。

角度(鸟瞰角度、俯角、平视角度、仰角、倾斜角度)鸟瞰角度含义: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往下拍作用:观众站在神的角度,镜头下的人物更显卑微与无助。

空中的俯拍镜头给人以辽阔的感受。

在战争片中会大量采用,鸟瞰整个战场,展现酷烈又壮观的场面。

俯角含义:自上而下拍摄主体,使被摄体显的渺小和赢弱作用: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可以吞噬角色,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与卑微。

平视角度含义:摄影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拍摄。

电影拍摄技巧

电影拍摄技巧

电影拍摄技巧电影是一种受众广泛,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媒体形式。

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众多技术和创意的结合,而其中的拍摄技巧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常用的技巧,以帮助电影人士制作出精彩纷呈的作品。

一、摄影机位的选择摄影机位的选择是电影拍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摄影机位的不同选择,可以突显剧情的紧张感,加强角色的个人魅力,以及传达特定的情感。

例如,当角色面临危险时,可以选择低角度拍摄,以突出角色的力量和勇气;当角色感到害怕或不安时,可以选择高角度拍摄,以表现角色的脆弱和无助。

二、光线运用的巧妙光线是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以用于表达情感、烘托氛围、突出角色等。

在电影拍摄中,摄影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光线技巧,使影片画面更加生动、有层次感。

例如,利用逆光效果可以轻松地突出人物的轮廓,创造出神秘的氛围;使用阴影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三、运动镜头的运用运动镜头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技巧,通过镜头的移动来展现剧情,提高观赏性。

合理运用运动镜头可以使观众更加投入剧情,增强电影的张力。

例如,通过手持镜头可以增强戏剧性效果并产生紧张感;通过运用运动平移镜头可以展示场景的全貌,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

四、色彩运用的选择电影的色彩运用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感染力。

例如,运用冷色调可以表达出沉闷、冷漠的感觉;运用暖色调则可以表现出温暖、浪漫的情感。

五、剪辑的技巧剪辑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拍摄素材的选择、组合和处理,可以创造出更具有张力的电影作品。

剪辑的技巧包括过渡的选择、镜头的时长和顺序等。

例如,通过使用跳切剪辑可以增加节奏感和紧迫感;通过使用慢镜头可以突出重点,增加戏剧效果。

六、音效的运用音效是电影拍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增添影片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合理运用音效可以使电影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够加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

《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

《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这部精灵古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影片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的杰作。

儒内早年凭借一系列颇有特色的短片确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偏爱于那些非同寻常、甚至带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规的摄影角度。

一、影片的整体色彩风格在其影片色彩处理上,导演强调的是一种以暖色调为主的把互补色并列放置在一起的关系处理,并强调色彩的对比,整个电影构图完全是油画重彩样式,就象女主角黑色的瞳孔与鲜艳跳跃的红唇,在法国标准得明朗阳光之下,让观者有种对生活的暖意与敬意,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色彩配合人物的`情绪变化,将上世纪巴黎的景致慢慢舒展开来,淡淡的怀旧风格跃然。

色彩随着音乐在流动着,但又有戏剧式“停顿”的固有色。

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印象主义色彩与构成主义色彩的完美统一的色彩风格。

二、影片中光线及色彩处理的特点与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关系导演儒内在影片中的时间虽然是现代的,但其实际意境确是他充斥童年记忆的50年代色彩的美丽巴黎。

主人公艾蜜莉,打小就是一个与寂寞的孩子。

不能上学,金鱼和母亲又先后离她远去。

父亲也变得孤寂。

母亲曾送给她一个二手柯达相机,邻居利用艾蜜莉的天真无知,哄骗她相机有个致命的缺点,会引发一连串意外事故(画面一)。

由于艾蜜莉拍了许多风景照,入夜时她内心充满疑虑与恐慌(画面二),她凝视电视,内心充满罪恶感(画面三)。

摄影机以小艾蜜莉的主观视点来表现小艾蜜莉的恐慌心理,电视里的漫天大火(画面四),火车出轨,一架波音747坠毁,艾蜜莉恐惧的眼神光。

导演为了获得人物和光线上的变化,摄影机缓缓向艾蜜莉推过来,这是以天使的广角视角进行拍摄,深咖啡色的大沙发上坐着小小的艾蜜莉,大面积有节奏光感的浅黄色木板墙与艾蜜莉的粉红色外衣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物脸部的造型光线做出一个亮暗反差截然分明的一个光效(画面二),完全是一个假定的主观光源光效,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三),表现了艾蜜莉孤独的心灵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在电影制作中,灯光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照亮场景,还能通过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出适合剧情发展的氛围。

合理的灯光设计可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传达情感,同时也是导演和摄影师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1. 基本光线类型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基本光线类型包括主光、背光、补光和特殊效果光。

主光是为了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一般来说,主光会设置在相机前方的45度角,以确保照亮面部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阴影效果,突出角色的轮廓。

背光则用于从背后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使其在画面中与背景产生对比,增强立体感。

补光则用于填补主光和背光之间的阴影区域,减少过于明暗的差异。

特殊效果光则是根据剧情需要设置的一种独特的光线,如闪电光、烛光等,它们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特殊的氛围。

2. 色温和色彩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色温和色彩。

色温可以用来表达时间、氛围和情绪。

比如,使用较高的色温可以给人一种明亮、清晨的感觉;而较低的色温则可以营造出黄昏、夜晚的氛围。

利用色温的变化,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时间的流逝。

此外,色彩也是灯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和主题,如红色常常代表激情和紧张,蓝色则给人冷静和沉思的感觉。

通过合理选择色温和色彩,可以更好地支持电影的表达。

3. 阴影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阴影是创造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设置阴影,可以突出场景中的重要元素,增强观众对画面的关注。

在某些情感表达场景中,适当的阴影可以加深角色的内心矛盾,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适当的阴影可以增加几何构图的美感,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4. 灯光运动与变换在电影拍摄中,灯光的运动与变换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生动感和变化感。

运动灯光可以使画面更加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灯光的变换也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紧张的情节中,灯光可以迅速变暗,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而在喜剧场景中,灯光可以明亮且多变,增加观众的笑点。

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_色彩和构图

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_色彩和构图

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周 伶影视画面造型是创作者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视觉形态化,是各种视觉造型因素如光影、色彩、构图等按照一定的意图组合成凝聚着审美情感的画面形象的艺术整体。

光与影,是指在画面上映出来的不同明暗变化的色调。

光是流动的,是一种不定现象,它不时变换着自身的强度和角度。

光是一切艺术都要触及、表现、探索的对象。

它给影片增添透明度,隐含着张力和动感。

灯光有深度,有风格,有品质,光是一种“化妆”。

光是画面造型的重要元素, 以明暗分布来暗示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纵深空间感。

“画格中每一样可见的东西都必须从光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对整个场面必须使用纵深照明。

因此,照明主要是创造一系列无止境的光的平面——从一个人走进画格后的第一层直到画格里可见的最远的空间界限的层面”。

①电影《黄土地》中的光线处理,就以“柔和”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效,拍出土地的浑厚感和温暖感。

对光的巧妙处理可以含蓄地展现时代。

电影大师威利斯在拍摄《教父》时有意用了不同的打光来区分不同的时代。

比如在过去时的戏中,光就打得较平,以表现旧时代的陈腐、昏暗。

而在拍现代的戏时,就恢复正常的打光方法。

威利斯说,“我们做了很多时代的考据与设计,想把不同年代的场景分开来,而仍维持整部电影的连贯性。

……在处理旧时代的戏时,摄影结构便完全不同于其他的部分。

光圈打开,微弱的散光,加上打光的技巧,将不同的年代区分开来,但仍可以连贯,成为完整的电影”。

由光线产生的影子在影视作品中常用来交待剧中的时间,如早、晚的影子较长,而中午的影子短。

拍摄一间屋子的内景,上午光影应该在西墙上,中午在地面上,而下午影子则挪到了东墙,通过光影的变化可以交待剧中时间的变化,这就是视觉语言。

光影还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明暗对比来表现情绪与气氛,揭示含义。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光影塑造出了一种平稳的美感。

在许多镜头里,都可以看到,画面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黑暗的,只有一个光源照亮了一小块地方,而人物就在这小块的亮处活动,或站,或坐,或从黑暗中走来,又走进黑暗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电影中的光线、声音和色彩
第一节 电影中的光线
• 电影摄影中照明物体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在外景,除了 直射的阳光外,还有天空的散射光和环境的反射光;在室 内,晚间也会有不同的灯光照明。
• 对光的分类有三种方法:按光线的来源分、按光线的投射 方向分、按光线的造型之间
地面
中午的拍摄状况
• 由上午60度角延续到下午60度角之间的时间为中午时间, 这一时间近似垂直地照射地面景物。 • 水平面较亮而垂直面较暗,使被摄体垂直面与天空形成强 烈的反差。此时人物处于顶光照明,容易歪曲形象。 • 传统的照明观念认为,中午的光线不利于拍摄。 • 这时不宜拍摄人物近景镜头。全景镜头只要景物合适,画 面有层次感,选择逆光拍摄还是可以的。
人工光 的概念及其特点
• 一切由人加工制造的发光光源均为人工光,如灯光、反光 器(反光板、反光镜)等。 • 电影摄影中常用的灯光有白炽灯、碳弧灯、碘钨灯、卤钨 灯等。 • 反光器又有全反射和漫反射等多种。 • 人工光的特点:发光强度低、照度范围小,因而灯光与被 摄物体的距离远近对照射范围与强度大小影响极大,但它 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与色温完全可以人工控制和调节 。 • 运用人工光创造丰富的画面影调、塑造人物形象和不同的 光线效果,可不受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 可按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从容进行创作。
侧逆光(后侧光)
•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度角左右的光 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 侧逆光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 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对象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 离,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 空间感和立体感;在造型上能使画面增加一块亮斑,加大 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人物时,一般需要 加正面辅助光。
逆光
•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 摄方向成180度角左右为逆光。 • 逆光的特点:物体在逆光条件 下只能看到背光面而看不到受 光面,缺乏立体感和质感表现 ,但物体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 ,可勾勒景物的轮廓,使景物 的轮廓形态鲜明;在造型中, 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 来,从而使主体突出,使画面 空间感加强;拍摄人物肖像时 ,可用逆光修饰人物;拍摄特 定艺术效果的环境或肖像时, 正面辅助不同亮度的散射光照 明,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 对比关系,造成景物的剪影、 半剪影等不同效果。 • 在现代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可 以充分再现出背光面的色彩, 所以逆光条件下拍摄能使画面 色彩丰富 。
侧光
• 光源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角左右的光线为 侧光。 • 侧光的特点: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 一半,投影在一侧。虽然物体看不清全貌,但亮面、次亮 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的成分都很显 著,画面的立体感较强。 • 如果被摄体有粗糙的表面,在侧光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 有时它能夸大表面粗糙不平的结构,造成强烈的造型效果 。侧光做修饰光使用时,能突出对象局部细节和形态,如 修饰服装的光线就是如此。 • 一般不用它表现正常的人物肖像,但必要时可以用来拍摄 某些特殊光效、创造特定的光线气氛。
修饰光(装饰光)
• 概念:对被摄对象某些局 部细节进行加工和润色, 使造型、影调层次、色彩 更加完美的光线称为修饰 光,也称装饰光。 • 作用:可对眼神、头发、 面部、服装、道具、布景 等作局部的修饰,可提高 画面的亮度差,丰富影调 层次,增强画面的透明度 ,完善造型形象的艺术表 现力。 • 形成:修饰光一般多使用 小灯,位置灵活多变,它 可以是有生活依据的,也 可以是假定性的。
效果光
• 概念:能够造成某种特殊光效的光线为效果光。 • 分类:某些光源的效果光和情绪气氛效果光。 • 一些特殊的光源效果,如烛光、台灯光、小油灯、手电光 、闪电光、开灯关灯等光效,行驶的车灯光、火光、水面 反射光等。 • 效果光也指自然界特定时空中的光线效果,如特殊的时间 光效——夜景、日出、日落、黄昏等效果光线。 • 特定空间的光效,如昏暗的山洞、阴暗的牢房等光线效果 。
日出和日落时的拍摄状况
•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离开地面15度角之间的时 间属于日出时刻。 • 而当太阳西落,从地面15度角降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刻称为 日落时刻。 • 光线特征:太阳光中只有波长较长的光线(红橙光)到达 地面,所以此时的太阳呈现红橙色,色温较低;被摄体的 水平面被高色温的天空光照明,垂直面被低色温的太阳光 照明,形成冷暖对比,画面色彩多变化;水平面光线较弱 ,因此景物照度分配不均匀,形成明暗对比。 •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拍摄彩色片的黄金时间,而且时间比较 短,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一般只能拍摄一些气 氛镜头。所以这一时刻被称作效果光时刻,也被国外一些 摄影大师称为“黄金小时”。
副光
• 副光也叫辅助光,是未被 主光照到的背光面的光线 ,对主光起辅助作用,它 决定景物阴影部分的质感 和层次表现,帮助主光塑 造形体。 • 副光一般用散射光照明, 不能在物体上形成影子; 副光可提高被摄体阴影部 分的亮度,冲淡多余的投 影。 • 在自然环境中,如果阳光 做主光,则天空光和地面 环境反射光是副光的依据 ,在室内,墙壁、家具等 环境下,反射光是副光的 依据。
脚光
• 从被摄体下方投来的光线 为脚光。 • 脚光的特点:光影结构与 顶光相反,能使被摄体形 成非正常效果,同样属于 反常光线,可能丑化人物 形象;在自然光效法则中 ,用于表现特定的光效, 如油灯、炉火、烛光等; 或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 恐怖、惊险,或丑化某一 人物造型。 • 脚光也可用于作修饰光使 用,修饰眼神、衣服或头 发等。在拍摄玻璃柜、水 池等物象时,脚光可增强 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
第二节 电影中的声音
• 一、电影声音出现的语境
• 在默片时代,很多要由声音表达的场景往往需要通过画面 组接、演员夸张的表情及肢体动作,甚至字幕来表现 。 • 不管电影是要“记录现实”,还是试图“讲述故事”,只 有画面而没有声音的状况显然在艺术传达方面凸显越来越 大的缺憾,甚至有些传达手法,比如频频出现的字幕,还 会打断影片画面的节奏,影响到电影的正常表达。 • 于是,从电影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让电影插上声音的翅 膀已经成为当时电影创作者的强烈愿望。
自然光的特点
• 自然光的优点是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 • 自然光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 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 一年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 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 • 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晴、阴、晦、雾、霾 、雨、雪,其光照度也各不相同。 • 地理条件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 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不同。 • 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 一天之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黎明、日出、上午、中午、 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情况 。
前侧光(侧顺光、斜侧光)
•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角左右称为前 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 • 前侧光的特点:被摄体具有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 ,能产生明暗过度的影调层次,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 有一定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形态 感;前侧光照明下景物会产生投影,处理得好可丰富画面 构图。 • 一般多用直射光从侧、顺光的光位作为处理人物的主光, 或修饰景物、人物的局部。 • 前侧光是摄影艺术中运用最多的光线。
太阳
地面
形成了15°的夹角
上午和下午的拍摄状况
• 当太阳继续上升或下降,它对地面的照射角度为15度到60 度之间,分别为上午和下午时刻。 • 光线的主要特征:光线穿透大气层的行程较短,变化不大 ,被光线扩散的光线远小于日出日落时刻,因此直射阳光 色温较高。这段时间较长,光线变化缓慢,照度和色温几 乎不变。 • 景物中垂直面和水平面都受到均匀的照明,对人物面部及 其表情有良好的表现力,不会歪曲人物形象,因此在外景 拍摄中把这一时段作为主要拍摄期或叫做正常照明时刻。
• 一切可以发光的光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两大类。 • 天然发光的光源均称为自然光。 • 从电影摄影的角度讲,可利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光和天 光,太阳是主要发光的光源。 • 太阳光除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外,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 透过大气层再照射于地面,这种光称为天光。 • 年来由于胶片的感光度的提高,以及增感镜头的出现,摄 影机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有时可直接拍摄月亮和月光下的 景物,那么月光也可以算为自然光了。 • 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墙壁等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
形成了60-90°角 地面
黎明与黄昏的拍摄状况
• 由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这段时间称为黎明。 • 太阳落山,地面景物依然可见,称为黄昏。 • 光线特征:地面景物被来自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景物处于 深暗之中,失去了细部层次,只能看到概貌;光线分布不 均匀,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天空是最亮的部分,既 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景物形成较大的反 差。 • 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摄影师常常用来拍摄 夜景和选定气氛镜头。拍摄外景主要靠自然光,人工光多 作为辅助光运用。
顶光
• 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 为顶光 。 • 顶光的特点:顶光下的环 境,水平面照度较大,垂 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 的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 暗过渡的中间层次,造成 硬调效果。 • 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 骨、鼻梁、颚骨、上颧骨 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 下、两颊处等较暗,眼窝 下陷,颧骨突出,形成骷 髅形象,容易丑化人物。 • 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时, 多半都是为表现特定的光 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 。
光比
• 主光与副光形成的亮度比 值叫光比,光比是确定画 面影调性质和光效气氛的 重要因素。 • 在传统照明方法中,光比 是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 重要手段,在一部影片, 或一场戏中,光比确定后 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 光比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 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