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合集下载

东莞可园 -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东莞可园 -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东莞可园-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2011年版王红星著图书东莞可园-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编辑词条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东莞可园面积面积2200平方米别名可园行政区类别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所属地区中国华南地区著名景点可楼、可轩、可洲、环碧廊、擘红小榭、双清室、邀山阁、绿绮楼等火车站东莞火车站电话区号0769 邮政区码523017地理位置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可园创建人张敬修可园特色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画家张敬修、居巢、居廉可园作家朱千华可园著作《岭南画舫录》、《东莞可园》目录1概述2详细介绍3历史趣事4自然气候5旅游景区6旅游指南7园林特色8门廊对联。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简介和历史
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附近,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以下是关于可园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历史:建立时间: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由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地理位置: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可园路32号。

建筑格局:可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绕庭布局。

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区。

东南区为庭院主入口区,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员分流。

西区建筑是主人设宴接待客人、远眺观景的地方。

北区建筑是沿可湖而筑的建筑,独具游湖观景的功能,园主人卧室以及书房等皆位于这组建筑中。

历史沿革:可园在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由张敬修辞职回乡后开始修建。

1949年10月东莞解放后,土改时可园被分做农民住房。

20世纪50年代,可园被改为博厦村敬老院。

1961年,东莞县人民政府着手修复可园。

1966年初竣工,可园正式对外开放。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可园停止开放。

20世纪70年代,可园被改为华侨旅行社。

1979年,可园管理所正式挂牌,划归东莞县文化局管理。

经过两年的维修,1981年可园重新开放,接待游人。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景点介绍
广东四大名园,指的是佛山的清晖园、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以及东莞的可园。

1、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

清晖园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人是乾隆年间的进士龙应时。

清晖园的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馈等。

2、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

由佛山当地的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历时四十余年建成。

据介绍,梁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

3、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较好地勾勒出它的特点。

据介绍,余荫山房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4、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博夏,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有“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之美誉,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

岭南著名画家居巢、居廉曾经长期在可园居住、创作,因此,可园是岭南画派传承发扬的重要基地。

广东这四大名园,有机会一定要去走一走!。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梁园

梁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 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岭南;园内建筑玲珑典 雅,绿树成荫,点缀有形态各异的石质装饰;不仅如此,梁园还珍藏着历代书家法贴。 秀水、奇石、名贴堪称梁园“三宝”。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 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组园 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 庭”、“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与各建筑物和景区主 题紧密结合的诗书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诗情画意比比皆是,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 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 趣;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 四景,将岭南古园林的多种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读书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赋闲 等多种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园林景色
• • • • •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口。既是??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从华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口。既是??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从华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 ??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 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 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门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 门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己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己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 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 石树杪浑然入画 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 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又将投影把池 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低头细看:水质清澄 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 清澄, 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低头细看:水质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脑际间又多出 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水乡弥漫的情愫。 些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 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 玉堂春、 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亭。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堪称千年 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 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对景, 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 在园林中赏景要注意各景点的题名、题字,一如《红楼梦》所言: 树衬入眼帘, 的重要手法之一。 活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对景,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园林中赏景要注意各景点的题名、题字,一如《红楼梦》所言: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园林中的建筑之名,即是此景点观赏景致的提要。所以,名曰“澄漪亭” 观者大可贪满目秀色入目,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园林中的建筑之名,即是此景点观赏景致的提要。所以,名曰“澄漪亭”,观者大可贪满目秀色入目,更 要纳水中云天入怀。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 要纳水中云天入怀。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 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 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还会出现在清晖园的其 它方面。 它方面。 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 龙应时购得 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 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 购得。 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 建筑。 清晖园原为明未 状元 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 进士 龙应时购得。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 草堂” 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 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 其次, 士大夫隐逸归真 的心志表达; 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其次,谓之 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所以,碧溪草堂极有可能是龙氏后来取名。 “堂”者,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所以,碧溪草堂极有可能是龙氏后来取名。 玻璃屏门的裙板上 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 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 百寿图” 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偏偏只有九十六个“ 个中原因大可由观者猜测,也许是龙氏故意给后人设的话资, “百寿图”。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偏偏只有九十六个“寿”字。个中原因大可由观者猜测,也许是龙氏故意给后人设的话资,也说 不定能从中悟出些龙氏对儒道释的另类见解,不失为一文趣。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 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 未出土时先引节, 砖雕, 不定能从中悟出些龙氏对儒道释的另类见解,不失为一文趣。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未出土时先引节, 凌云到处也无心 一表筑园者志向心迹。 到处也无心" 凌云到处也无心",一表筑园者志向心迹。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 也宜凭栏玉立, ",既可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 也宜凭栏玉立,体味荷塘听雨任东 风的情愫。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 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 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再看亭柱楹联书的是: 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 菠萝、 等岭南佳果, 楹联书的是 风的情愫。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再看亭柱楹联书的是:“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 恰可解六角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北倚栏杆。 清平调》 之风情。 恰可解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代表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并称广东四大名园,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顺德·清晖园在广东四大名园中,园区面积最大、看点最多、布局最巧妙、园林最精美的无疑是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的最大看点在于套色玻璃、形态各异的园林门窗和精致的亭台楼阁。

门既是一景,又是从一处景点通往下一处景点的通道。

清晖园中没有相同的门,每扇门各具特色,可谓匠心独具。

门上都有对联,既是装饰,也展现出园主人的品位。

除了门,当然还有窗。

清晖园的窗更多的作用不是采光,而是装饰。

与百年龙眼树毗邻的是桃形花窗,窗外还有充满岭南特色的棕榈树。

简简单单的青砖窗,加上窗顶的山石和绿色的攀援植物,又是另外一番风味。

园内的套色玻璃门窗是清晖园最大的特色和最美丽的景致。

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是岭南园林的一大特色,在其他三大名园和一些现代园林中都可以看到,但品种最丰富、外观最美丽的非清晖园莫属。

其中,最不可错过的是这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这是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致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整座园林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流水和锦鲤是体现园林静中有动的最好道具。

掩映在花丛中的一座半月亭尤为美丽。

这样的凉亭,貌似完全不是为了遮阳避雨,纯粹只是体现园林的精致与美丽。

佛山·梁园佛山梁园小巧玲珑,但具有浓郁的广府风格,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民国初年已濒于湮没。

现存的梁园虽仅为清代所建的五分之一,但仍可让人们于片瓦之中窥探其曾经的繁盛。

船厅三面为大型满洲窗,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斗室容环宇,是休憩赏景的好地方。

柳枝嫩芽,阳光明媚,身处闹市,园外车水马龙,园内却别有一方洞天。

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

梁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是清道光时顺德人梁九华的群星草堂旧址,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

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

1984年重修后改称梁园,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修复,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使名园重光成为现实。

现在的梁园,主要由“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

昔日的群星草堂,是以石取胜的。

梁九华的堂弟梁九图,字福草,是当时的名士。

他写有《群星草堂记》,说梁九华“性好石,辟园地数亩,在沙洛中,布太湖、灵璧、英德等石几满,高逾丈,阔逾仞,非数十人舁不动,或立、或卧、或俯、或仰,位置妥贴,极丘壑之胜”。

相传梁园奇石达四百多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

“石庭”中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在岭南私园中独树一帜。

又说,池上有“壶亭”,群星草堂由洛秉章题写了堂匾。

现在的梁园大致上还可见那时的概貌。

梁九图在清道光年间建的十二石斋,因年久废圮,变为一般民居,遗址在今松桂里。

十二石斋旧地原是诗人程可则居住的蕺山草堂,梁九图在该地辟室读书,题称书斋为十二石斋,又自称为“十二石山人”。

番禺诗人张维屏曾写《十二石斋记》记之。

梁九图有《自题十二石斋》诗中道:“衡岳归来意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

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园中布局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

其中的四组园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

与各建筑物和景区主题紧密结合的诗书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四景,将岭南古园林的多种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读书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赋闲等多种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广东四大名园
林卓峰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年(卷),期】2002(000)012
【摘要】广东四大名园即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也称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它们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并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

它们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能将大自然中的春华秋实、山高水长浓缩在一园之中,有"缩龙成寸"的意趣。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林卓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3
【相关文献】
1.广东四大古典名园植物调查分析 [J], 郭春华;刘小冬;余盘满
2.广东岭南古典园林的声景观研究——以广东四大名园为例 [J], 朱健钦
3.咏广东四大名园 [J], 冼世棠
4.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年底新装迎客 [J],
5.旅游解说对园林遗产地游客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例[J], 陶伟;杜小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晖园半月亭

清晖园半月亭

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 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 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 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 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 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 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 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 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 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 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 破。 近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纪陶铸莅临 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予以重点保护,同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 (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 起,顺德市委、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晖园进 行再度兴工扩建,扩复旧制,以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 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北京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苏州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广东岭南庭园的畅朗轻盈,成为中华大地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史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的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代表着清代岭南园林的文化。

其造园组景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巧于因借”等优秀传统,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庭园”景观。

或以大型的船厅,高达四层的邀山阁体现独到的创意,或以水石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而独树一帜,展示出岭南庭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丰富文化意境,是中华民族遗产的绘画、诗文、书法的综合体现,极富有诗情画意。

而四大名园又不约而同地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

更使游人有一种如进入岭南丹青画中游的感觉。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

为南村举人邬彬(燕天)为纪念祖先余荫而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兴建,距今昔130多年了。

邬彬在北京做过官,见识面广,聘请了江南、江北许多园林名师设计,并吸收苏州园林的精华,借鉴北京建筑装饰艺术之湛美,结合岭南文化之特色,前后历时五年,花费白银近三万两,建成了馀荫山房。

全园建筑面积近二千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建筑风格赢得岭南园林艺术精品的著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古庭园,布局精巧。

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石山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并引进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咫尺山林,花草萦绕,丹青桂飘香。

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其三进门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深柳堂乃园中主建筑,中堂上一对联:“山馀步月三弓地,房荫停云一径幽”两壁用木条分格镶嵌的彩色满洲玻璃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槅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珍品。

屋檐前一棵炮仗花,树龄已有130多年。

逢初春时节开花,橙红色的花团累累成串,形似炮仗,十分夺目。

其树头径粗60
多厘米,像盘龙蜿蜓而上,铺天盖地攀满花棚,成天然之凉棚,确实“馀荫”也。

隔四方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东有玲珑水榭(八角亭),是园主与客人吟风弄月、诗颂酒文、酬唱之所。

来薰亭半倚墙而筑,孔雀亭跨水而设,卧飘庐幽辟西隅,杨柳楼台构通内外。

走廊边的夹墙上竹影摇曳,谓之“夹墙竹”。

身临虹桥,凭栏莲池,观鱼赏花,风送荷香。

给人一种恬静幽雅之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东侧还有座瑜园(小姐楼),是园主第四代子孙邬仲瑜所建(1922年)。

两园合壁联珠,相辉交映。

馀荫山房也是近年来拍摄电视剧、广告剧常用的外景场所。

如香港艺人张伟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神探方天谬”就是一例。

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

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叠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淡雅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翠竹婆娑、繁花似锦、绿草如茵。

加上曲水回环、小桥流水、石路小径、亭阁临池、回廊曲折、花堤柳岸、绿水碧波。

火红的簕杜鹃低垂湖岸,几只白鹅红掌拨清波,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园内有荷香水榭、水庭、韵桥、石船、回廊等之景点。

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时至民初,这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1982年,佛山市政府首先对群星草堂进行抢救保护,1994年开始大规模全面修复,总面积达到21,260平方米,使名园重现光华。

成为佛山市又一大主要旅游景点。

清晖园
清晖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位于顺德市大良清晖路23号。

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

该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黄家中落,清代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

嘉庆五年(1800年),龙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

其后,经龙氏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

抗日战争期间,龙家避居海外,庭园渐破败落。

1959年,已故的前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莅临视察,深为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批款修复,且将毗邻之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收入园址,辟作县委第一招待所。

集旅游、服务于一身。

1982年,邓小平南行视察时,曾在清晖园的大会议厅里接见顺德县委、县政府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顺德市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扩建,面积扩大为2.2万多平方米。

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之特色,令人流连忘返。

园内水木清华、景致幽雅,碧水、绿树、石山、小桥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广种花卉果木近百种,其中水松、白兰、紫藤、龙眼、玉堂春、银杏、沙柳等树龄均有百年以上,四季葱茏满目。

古今名人题写之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如“碧畦卖菜门前雨,花壁垂藤瓦脊香”、“细石平流游鱼可数,小山芳树玲畜时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寻竹翠玲珑”等。

建筑之雕镂绘饰多是岭南佳果花鸟为题,艺术精品俯仰即拾。

集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塑等艺术一体,凸显出我国古园林“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其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阴书屋、竹苑、斗洞、笔生花馆、归寄庐、小蓬瀛、红蕖书屋、凤来峰、狮山、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阁、八角壁裂石池等。

可园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

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

窗雕、栏杆、美人靠、地砖亦各具风格。

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的土地上,把住宅、客厅、别墅、庭园、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地一起,山水桥榭、亭台楼阁、厅堂轩院,一并俱全。

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占水栽花、幽而有芳、加上做工清密细致。

极富岭南特色,是广东园林之珍品。

可园创建人张敬修字德圃,东莞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政使,在建好此园之前,原心里取名为意园,竣工后,大排筵席,庆贺一番,让人们品评、鉴赏。

后引骚人墨客游览全园,以征之意见。

众人一时不知如何说好,只是词不达意地都应说:“可以!可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可”在“意”(以)前,张敬修便将园名改为“可园”,以示自谦。

张敬修投笔从戎,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清通。

又在可园时,常邀诗人张维屏、秀才简士良、金石名家徐三庚等人在园内联吟、颂赋、传艺。

岭南画派祖师居廉、居巢在可园作画十年,创无骨法、撞粉法、撞水法的花鸟画并传授高徒,其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了岭南画派,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策源地之一。

岭南画派素以逼真传奇、以形写神、妍丽秀美、韵至清新、造化自然。

可园景点有荷花池、草草草堂、环碧廊、擘红小榭、可轩、双清室、曲池、湛明桥、滋树台、花之径、问花小院、可堂、雏月池馆、博溪渔隐、诗窝、可亭、花隐园、息窠、绿绮楼、邀山阁、壶中天、拜月亭、钓鱼台、瑶仙洞等。

可园美景数不胜数,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均堪鉴赏。

楼高四层的邀山阁上四面是窗户,站在上面远眺,大有“空谷来风,高山占云”之势。

坐在古园可堂二层楼走廊临窗的美人靠上,又有如置身于现代城市家居建筑设计的飘式窗台上,古今对比有同曲异工的感觉。

现四大名园分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邮政部在1998年发行了一套四枚以广东四大名园为图案的《岭南庭园》特种邮票,面值合共为4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