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合集下载

以梁园为例浅析岭南庭园中的理水

以梁园为例浅析岭南庭园中的理水

以梁园为例浅析岭南庭园的理水岭南因其偏处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夏热多雨冬暖湿润以及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而适应本土的岭南文化。

其反映到造园艺术中,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北方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流派。

对于造园,岭南有人自成一套的思考。

而在水网纵横的岭南,水是让人熟悉使人亲近的。

在岭南园林中,水的要素更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1.艺术文化价值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园空间中,水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同时,岭南地区河道纵横,素有水乡之称。

水作为生活、生产、交通、娱乐的重要载体,人们乐于倚水而居。

可见,庭园中对水体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

2.生态价值水体在庭园中还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满足人们对居住的功能需求。

在岭南,夏季天气炎热,湿润多雨。

而庭园中的水体,不但能够通过蒸发降温,改善庭园中的微气候,缓解夏季闷热之感;而且能够收集雨水,使庭园在暴雨天不至水漫金山。

自然山水岭南水乡岭南水乡岭南水乡梁园鸟瞰图 梁园入口佛山梁园,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其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内阁中书、岭南著名书画家梁葛如及其侄儿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等诗书画名家所精心经营,能一定程度反映清末至近代的岭南造园艺术水平。

“粤东三子”之一的岭南诗人黄培芳曾给予梁园“名园推最胜”之评价。

梁园布局精妙,不拘一格。

其分两庭,一为石庭,放置十二奇石;一为水庭,曲折多变。

两庭间以花台盆栽区隔,隔而不断。

水庭 群星草堂平面 置石庭梁园与余荫山房水池形状比较水庭置石庭一般园林中池子的形状有方曲、聚散之别,其受庭院规模、审美倾向等因素影响。

岭南庭园一般规模较少,一般以聚水为主;并受外来文化中几何式造园思想的影响,多采用方池形式,如余荫山房、清晖园。

在皇家园林、寺院园林中有为了与规整而序列的建筑平面相和谐,而采用方池的形式。

庭院规模不大,但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营造丰富空间层次,如环秀山庄。

江南与岭南园林理水手法的差异性研究

江南与岭南园林理水手法的差异性研究

“理水”重视水源水尾的自然化处理、水型的自然景观特征与水势的巧于因借[2],于“形”贯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观,于“礼”倡导了君子比德的文人风骨[3]。

据《园冶》对理水的解析,笔者将园林中的水分为两个维度进行探讨,即水的形态构成、水与园的空间关系。

1.2水的形态构成水的形态是指水体的轮廓形状。

园林中水的创作突出模拟自然水体的景观特征,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将园林水型的基本单位归纳为池、湖、河、溪、濮、潭、泉七类,各类水型的组构将呈现出不同的水系形态[4],迂回婉转、开合有致。

1.3水与园的空间关系《园冶》倡导理水应巧于因借,即结合环境要素顺势而为,以便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因此,水与园,水与建筑、山石和植物的空间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1)水与园。

水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布局方式影响了园林的整体形态。

水体广阔且集中,则视野开阔空间深远;水体细碎且分散,空间便趋向于精巧幽密。

(2)水与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大多临水搭建,一是方便提供良好的水景观赏视野,二是水中建筑的倒影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意境之美。

(3)水与山石。

山石中的山在于“势”[5],而石在于“饰”。

山为水造势,水为山添柔,二者相依相融,既有对比的景色又有互补的美感。

(4)水与植物。

植物生长状态随季相而变化,四时景色皆有不同,为园林的水系营造了特殊的色彩氛围。

2园林水景的特征要素构建2.1水景的物质特征园林水景体量不一、形态各异。

从宏观角度分析园林理水手法,可从全园水系尺度占比及水系布局进行研究;微观角度分析则涉及水系本身的形态、景物组合等。

水系的尺度与布局是相对于园林整体来判定的,是水系的相对特征,其布局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全园的空间叙事基调。

水摘要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作为南方园林中最典型的两大流派,其理水手法在平面布局、空间关系与观赏意境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研究根据类型学的方法提取园林的空间样本,并对江南、岭南地区的园林水系进行空间图解与对比分析,归纳二者在水系营建上的布局差异、造景手法差异与理水文化差异,深入剖析与解读传统造园的理水艺术,为当下园林式建筑的设计提供个人的地域性思考。

岭南近代园林风格特点

岭南近代园林风格特点

岭南近代园林风格特点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而在这一艺术奇观中,岭南园林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流派,受到广泛的赞誉和重视。

本文将着重介绍”岭南近代园林”的风格特色,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园林景点,分析这种园林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缘由。

关键词:岭南近代园林风格特点0引言自古以来,岭南人民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明显的古典园林,这是中国园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大部分的古典园林都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的私家园林,其与北方和江南私家园林有着很不同的地方特色,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思路。

岭南园林将观赏与休闲融为一体,讲求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和谐,创造出一种既宁静舒适、视域优美而又具有岭南特点的园林风格。

1岭南近代园林的风格特点岭南传统园林的发展主要分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四个阶段。

岭南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及多元兼容、善拓创新、外适内和、重利务实之地区民系文化,深刻影响其近代园林之构思立意、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形式、植物风貌、园林材质及造景技术。

因此,岭南近代园林具有以下鲜明的风格特质。

1.1构思立意多元文化,具有兼容性近代岭南园林构思立意的风格是坚持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原则的。

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

许多岭南近代园林在融合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

”比如1926年建立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

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的传统题材,强调园林自然特质、依势而设,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

古代园林理水的三种方法

古代园林理水的三种方法

古代园林理水的三种方法在古代园林中,水可是个大角色啊!没有水,花草树木可就跟个干枯的小老太太似的,连喘气都困难。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代园林理水的三种方法,轻松幽默,咱们慢慢说!1. 引水入园1.1 自然水源的利用首先得说说引水入园。

古人可是聪明得很,谁说水不可以为我所用呢?他们常常会选择自然水源,比如小溪、河流,甚至是山泉,来给园子引水。

想象一下,潺潺流水在花丛间流淌,那画面,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古人还会在水源旁边修建一些水渠,把水引到需要的地方,就像是在给植物上“水肥套餐”一样,让它们茁壮成长。

这一招,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让园子里的花草永葆青春,真是一举两得。

1.2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除了自然水源,古人还懂得搞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听说过都江堰吗?那可真是个传奇的地方!古代的聪明人通过挖掘、修建渠道,把水引到田间地头,连灌溉都成了艺术。

这种方法既保证了园林的水源,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人们就像是在玩拼图,拼出了一个既好看又好用的水利系统。

说白了,就是“水到渠成”,让园子和农田一起焕发生机。

2. 蓄水池的建设2.1 水池的美观与实用接下来,咱们聊聊蓄水池的建设。

水池在古代园林中不仅是储水的地方,还是个风景线。

试想一下,池塘边上有荷花映衬,鱼儿游来游去,真是个清凉的去处!古人建池子,通常会把它设计得既美观又实用。

小伙伴们在池边喝茶,闲聊,真是惬意得不得了。

2.2 蓄水与调节更重要的是,蓄水池可以帮助调节园林的水量。

夏天水蒸发快,池子里的水可以补给周围的植物;而到了雨季,雨水又能通过排水系统流进池子里,保持水量平衡。

古人真是有眼光,懂得利用自然的力量,打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就像咱们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调好水的分寸,园子才能更好地生长。

3. 灌溉技术的应用3.1 喷灌与滴灌的早期实践最后,咱们说说灌溉技术。

在古代,灌溉可是个门道,像现代的喷灌、滴灌,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版本。

他们用竹子、木头做成各种工具,把水直接送到植物根部。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摘要: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进行考察,并对其中特殊节点做了重点研究。

主要探讨了其中玲珑小榭一景的造景手法,包括其宏观的构图布局、与周围景物关系、自身借景考虑等。

最后,根据其造园手法在岭南精神上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八角亭;玲珑小榭;岭南精神1概述1.1余荫山房区位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当时的南村是广州大镇,水上交通便利,向北可以通往广州城,向南可以出海。

但是余荫山房本身处于闹市之外,在环境幽美的城郊地区,可以说是市井之外的一片净土。

进可入广州市区,退可至幽静城郊,是理想的闲居之所。

1.2建造背景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大成的事情,最具系统性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即是出于明代。

而清代,私家园林更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南方,由于与西方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风格。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而余荫山房正是现存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当时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

“ 入世” 时,士人们辅佐帝王治理天下,无暇过细地筹建私家园林。

“ 出世” 时,士人们则独善其身、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生活。

所以,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寄托。

受此影响,文人们在离开官场后往往醉心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建设。

在自家宅屋后营造出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的城市山林来。

而余荫山房正是建于清同治六年,原园主人邬彬在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故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1]。

邬彬自朝中引退后便在依照自己早有的意愿在这块地上修建了自己的山水庭园,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也祈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故将其名为“余荫”。

称“山房”而不称“园”则体现了主人朴素谦逊的态度。

1.3相关历史人物园主人邬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试第一,年方十九岁。

咸丰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叙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

岭南园林的造园特征及筑山理水的技巧——以和园设计为例

岭南园林的造园特征及筑山理水的技巧——以和园设计为例

2岭南庭院的风格与特征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但无论是壮丽宏伟的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曲院庭深的江南园林,其造园方式均深受当时人们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经济技术水平的影响。

岭南地区雨水丰沛、土地肥沃,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同时岭南自古以来重视海外贸易,商品意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实用主义贯穿于岭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于是造就了异于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实用型园林”。

岭南园林的形式以庭院为主,庭院营造与物质生产相结合,功能与人的起居生活相适应,结合生活、享受、游乐的需求,广植岭南佳果,结合岭南地区水网密布的特性,将庭院空间与廊、桥、亭、台、楼、阁等建筑相结合,巧妙地化解了庭院建设用地紧缺的难题,突出建筑与山、石、水景的融合,构造用途多元的“山林水泉”之乐的庭院空间。

可见功能实用、空间紧凑、建筑为主便是岭南庭院最为突出的风格特征。

3和园山水园林的造园理念岭南和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全园占地面积42 000 m 2。

地块狭长,南北长400 m,东西宽100 m,河涌自北向南从场地内穿过,形成了典型的岭南水乡空间基础,为和园山水造园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和园造园的灵感来源于宋代古画,一幅自然山水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水乡生活画卷。

和园通过造园勾起人们对古代山水画繁华盛世的追忆,也是对岭南水乡生活的品味。

岭南水乡,以水景见长,水石交融,构成园林主景色。

设计以“山水、街市、人家”为主题,以“和园六景”展开一幅自然山水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水乡生活画卷。

以挥摘要 岭南和园,是一座坐落于顺德城央的岭南古典园林作品,是鲜有的现代岭南古典园林佳作。

本文深入介绍了和园的这座“山水园林”的造园特征,解读和园的山水园林布局及造园技巧,展示了岭南古典园林布局、筑山、理水的精髓,传承岭南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山水园林;岭南园林;筑山理水;石景营造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4.43Abstract Lingnan Heyuan,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Shunde, is a rare modern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masterpiece.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introduction to the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garden” in Heyuan, interprets its layout and gardening techniques, and illustrates the essence of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layout, mountain buil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inherits Lingnan classical garden cultur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ingnan architecture; mountain build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stone landscape construction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历史悠久,通过人为的艺术创造,运用筑山理水的创作方式,以山石构筑园林景观骨架基础,以水景为空间脉络,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相结合,创造出意境深邃的园林景观。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首先,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岭南地区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水网发达,气候湿润多雨。

岭南园林在风景选择和规划上,依托自然山水,山涧、溪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岭南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借助地势起伏、水流曲折、草木葱茏等自然元素,构建起山水园林的壮美景观。

其次,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建筑的协调。

岭南园林采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和建筑手法,如亭、塔、池、桥等,使园林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建筑物的形式多样,有仿古建筑如古亭、古楼等,也有各色各样的小品建筑如假山、花台等。

这些建筑物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具有浓郁南方特色的园林画卷。

此外,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的植物景观。

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岭南园林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杜鹃花、荷花、莲花、梅花等,它们与山水景观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岭南园林还注重栽培一些南方特有的植物,如榆叶梅、银杏等,丰富了园林的植被景观。

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是挖山造水。

岭南地区山多水多,岭南园林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山体进行切割、开凿,挖出水潭、池塘等水体,增加了园林的水景元素。

其次是借助地势塑造景观。

岭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起伏,岭南园林充分利用地势,通过高低错落的步行道和观景台,使游客在园林中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此外,岭南园林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建筑工艺,如假山、石块铺路等,赋予园林以独特的风貌。

总之,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独具特色,突出了自然山水、建筑和植被景观的协调与融合。

通过山水、建筑和植被的有机结合,岭南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自然、对人文的独特理解和塑造上,为岭南地区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岭南古典园林理景艺术

岭南古典园林理景艺术

岭南古典园林理景艺术【关键词】岭南园林理景艺术第一章岭南园林简介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处于低纬。

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

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它更为注重生活享乐,立意务实入世。

总体风格清新旷达、朴素生动。

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

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一种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不似江南园林之纤细的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岭南园林按照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皇家园林。

始于南越汉高祖赵陀,殃于南汉。

2)州府园林。

州府园林具有三个特性:a.民间性;b.简朴性;c.谪意性。

3)寺庙园林。

4)私家园林。

具有: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第二章园林构成要素及其处理手法岭南园林景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山石、水、建筑、植物。

2.1 掇山岭南园林不属于崇山文化,故造园不以堆山为主。

岭南园林的堆山主要指叠石像岩峰、崖壁,这些与山峰下的潭结合,形成崖瀑潭,造就岭南园林中的特色景观。

岭南的园林由于空间较小,因此园林中主要通过石造假山,成为山景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且,不同于江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是,岭南的假山以观赏性为主,而并不具有可游玩的性质。

岭南园林的在假山的处理上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及空间的比例关系。

庭园中的大型假山顶部一般要略低于建筑顶部,便于产生空间的层次,以及凸显建筑的主体地位。

如东莞可园的庭园石景。

在假山的位置布局上,一般考虑与建筑“虚”的一面直接相对,使人在室内能与山景直接相对,成为庭园的视觉焦点。

2.2 叠石岭南园林的用石在材料选择、水石关系、山石关系、叠石技法等方面都显出与江南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

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

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

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

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

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

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

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

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

与华林苑,昌华苑,芳华苑,显德苑等何成为西园。

西园诸园皆与水洲结合布置,以观花为主,园中千树荔红,白荷玉立,五秀飘香,渔歌互答,富有诗情画意。

可以看出,此时的南汉园林在南越国园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园林与城市和环境的结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园林和建筑物之间做到了紧密配合。

着打破了以往较为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将园林散点分布在城市之中,有效地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的环境条件。

明清时期:唐宋之后,随着文化生活得发展,人们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情趣,庭院园林应运而生,有以花木果树为主的果圃,也有居住休闲的私家小庭院。

岭南造园主要集中在广州,粤中和粤东地区。

明末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广州陈子履的东皋别业,以池亭楼阁,山林垅亩为特色,园景以花为饰,建筑,器物也以花相配,又如陈子壮洛墅,有曲池十余亩,跨玉带桥,榜园“虫二”,有风月无边之意。

清朝之后,随着岭南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名剑造园更为普遍。

如广州潘有为的南墅,有波塘数顷,南雪巢斋,万松山房,海天闲话阁等景点。

清道光年间的十三行富商潘士诚的海山仙馆,园广水阔,能于水中泛舟,又在水中筑台。

园中还筑有石塔五层,藏有历年书法碑刻,有门联曰“海上神仙,仙人旧馆”。

从此可以看出,明清时代的岭南园林从园居的生活内容需要出发,以山池亭阁,其奇石花木为主要景观,园林很大程度上从皇宫豪苑和名门丽苑走出到较为“富民”的阶段,此时的园林更多的作用是在服务宅居的主人。

近代园林造园:近代由于地方经济和万花的发展,以空间建筑为主的庭园逐步从私家园林扩展到公共场所的园林,例如在戏园,茶馆,饭店等附近造景,以吸引顾客的来临。

岭南园林酒家出现的时间,目前可查到的资料室清代,如广州天宫里的寄园,位于小北门内天宫里,原为秀鱼旧址。

时到民国初年20世纪到20世纪末,广州民间形成“四大园林酒家”——南园,文园,谟殇和西园。

园林酒家内部往往通过各个大小不等的厅堂,游廊,桥榭围合成各种庭园院落,院与院之间交织着池水和石山,布局富于变化,空间互相渗透。

同一时间,由于广州等地出现了一批小洋楼,于是,别墅园林应运而生,从园林风格和建筑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延续传统格式,将“中国固有式”作为庭园创作的原则,例如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

另一种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完全采用西方的手法,园林则用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陈廉仲公馆。

第三种是别墅园林基本采用西方园林几何平面构图的造园手法,如开平立园。

但这种往往会在建筑里面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古朴的特点,使中西合璧,相得应彰。

2岭南园林建筑艺术南汉之后,岭南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一方的诸侯和强势力,岭南大型的贵族园林也就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随着宗教的传入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园林逐步转变为小型的园林,主要以庭园的形式出现。

而庭园,就是一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艺术。

由于历史缘故,岭南庭园与民居关系密切,庭园起初是为了解决和改善民居中的采光,通风,降温等问题,将室外的天井院落逐步扩大成庭园,进一步来讲,也是满足了人们休闲和景观的需求。

岭南庭园的特点,就是生根于民居,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江南园林的一种造园手法:它采用建筑包围着园林,以建筑空间为主来营造庭园,规模较小,以适应主人的日常起居要求为主,把园林建筑作为庭园主要骨架,再加入水石花木,花草树木等搭配,使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

岭南庭园的建筑布局是岭南园林的一大特点。

大致上它可分为以下四种,建筑绕庭;前庭后院;书斋侧庭;前宅后院。

第一种建筑绕庭布局,是以建筑物及廊,墙形成一个围合空间的布局手法,常见于粤中私家庭园。

它的特点是在极有限的面积内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造成局促,拥挤的局面。

在岭南庭院中,常常将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沿庭园外围成组布置,用“连房广厦”的方式为成内庭园林,使园林空间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岭南地区天气湿热,主要建筑物都是面向南向,这种造园手法可以改善建筑的通风条件。

如东莞的可园,院内是用曲折的敞廊把各种建筑连在一起,再将庭园分成若干个景观空间,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领略一日气候的变化,欣赏园中美景。

前庭后院式布局是岭南园林另一种常见的庭园布局方式,庭院中的住宅,基本都是设立在后院一方,与前面的庭园相对独立,两者之间往往用洞门花墙,廊庭小院连接。

住宅部分布局紧凑,但是灵活多变,设在用地的北面。

庭园布局较开朗,设在南边较多,与住宅部分形成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布局,引导南向的夏季风进入住宅,有利于住宅的通风和降温,减少了太阳的辐射,营造适合岭南地区适合居住的舒爽环境。

如顺德的清晖园,潮阳的西园等。

书斋侧庭布置课成为书斋庭园。

书斋本是一种为了读书而修建的具有居住功能的住房,常常与住宅庭园相连。

书斋为了营造清幽的环境,往往位于建筑的侧边,与宅院一墙之隔,用门洞相连,但是正门多从侧面开。

书斋的平面布置也是从天井式的民居中发展来的,布局比较灵活,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有入口,厅堂,庭园。

其中庭园空间较小,但是可以采用连廊,拜亭等开敞的建筑,配上小尺度的石景花木,小池孤山,营造玲珑小巧的静态景观。

如潮州同仁里的黄宅“猴洞”庭园,澄海樟林西塘等。

前宅后庭式的布局多见于福建地区,与江南园林相似,前面多为传统天井院落式宅居,后面为庭园,住宅部分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法,小型庭园可灵活自由布局在其中。

这种造园手法往往可以营造出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小庭院,使原本严谨枯燥的对称式建筑布局有了不同的乐趣。

如闽南漳州的郑宅庭园,可分为四个特色的庭园空间,有前庭,水庭后院和果木园。

其中水庭的“小姐楼”滨水而建,和园中其他部分建筑以曲廊连接,深邃藏幽。

3、岭南园林的理水水石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自然景观,水往往比山石来的更加亲切。

中国园林在造园中十分讲究利用水的自然特征来造景,例如江,河,湖,池等。

园林中的造园理水,主要是在于水体岸线及背景的处理。

提到岭南园林中水的要素,不得不提到水庭,因为几乎所有岭南庭园造园中都少不了水庭。

但是,岭南水庭与江南和北方的园林理水有很不同,北方皇家园林多以水的开阔磅礴来显示出皇家的地位和气势。

而江南园林多为模仿自然水乡的野趣,水池因势而曲,随形作岸,或是营造曲溪回环的效果,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等。

而岭南庭园的造水多用几何的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形有方形,圆形,半月形,曲尺形等,也有将池岸做成几何形式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体,这种理水形式成为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

岭南这种独特的理水造景方法,一方面在历史上时源于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因为早在岭南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有独特的几何印纹陶器,一直到西汉时期,岭南地区是几何印纹陶器最发达的地区。

从目前出土的彩陶器皿,多数还是属于几何印纹系统的,流利而规整的多层次的整体审美效果,表现了古代人对形式美法则的娴熟应用并具备对集合形体独特的审美能力。

这一点,据考古人员的推测,应该是和古代人对对图腾图案的崇拜有关,造成一种对抽象几何图案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到了后来人们造园时仍在潜意识中深受影响。

另一方面,岭南园林选用规则的几何形水庭,也与其庭园的空间形态有关,岭南庭园空间是以建筑为主的空间,由建筑围合的庭园之间的空间界面必然是几何图形为主的,因此,在庭院中选用几何图形的水池一方面可以和建筑的界面环境协调,一方面也容易表达出庭园空间的整体效果。

岭南园林一般面积不大,空间较小,采用这种几何图形为主的水池,尺度方面比较自由,更加让人有亲切感。

后来岭南园林从对称式发展到后来的各种形态,水庭的布局更加灵活多变,还可以和叠石,建筑,植物之间自由地搭配,打破了整体对称的做法。

如顺德清晖园的矩形内庭水池,东莞可园内的曲形池。

岭南园林喜用水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用它来分隔空间和组织空间。

岭南园林基于它的规模,不可能和江南园林那般堆山密植。

为了能做到开阔,通透,深远的空间效果,利用水庭可以避免视线受阻,有增大园林空间的效果。

正如上文所说的,岭南庭园理水受到地区历史背景,经济条件和外来因素等的因素影响,形成她独特的风格。

传统园林池岸的材料选择和做法一般有两种,即是土岸和石岸的处理。

岭南园林一般采用石岸做法,一方面是庭园空间比较小,所筑池面不大,直立池壁可以节约用地,对在岸边修筑建筑起到基石的稳定作用,在水面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显得水域宽广,另一方面是因为岭南地区多雨,若用沙石和植物护岸仍然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刷,而采用整齐的驳石池岸,可以很好地起到护岸作用。

岭南园林理水的手法有很多种形式,环水布局处理是其中一种。

环水布局早在中国古代就有采用过,指的是造园时将宫室置于水中央。

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苑方形水池便是如此,建筑筑于水间,四面环水。

建筑采用几何形体环水布局的形式,能表现出建筑物干净利落的特点,而水中的倒影也能为建筑增添美感。

番禺的余荫山房玲珑水榭采用了八角形的环水池岸,台北板桥林家花园月波水榭采用了海棠形的环水池岸,独具匠心的各种环水湖岸使岭南驳岸理水增添许多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