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2
方法指导:多元史观的分析与应用[课件]
![方法指导:多元史观的分析与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f75784a0116c175f0e4832.png)
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二、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
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 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
代化的产物。
【应用方法】
一、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二、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
(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 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 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 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 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 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
45%
25%
50%
40%
①农产品已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理念和新史观的日渐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史观走进高中历史教学中,其中生态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题做出具体的差异化的综合运用,在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教师不妨以全球化史观为主导,在史料选取和课堂导入及课外提升中运用其他几种史观使学生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史观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的整体进程。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写道:“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①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多元史观去分析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运用时下热议和流行的多元史观,多角度评价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
所谓多元史观,是几种史观的综合运用,是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在分析和评价一个历史问题时,每一种史观都生搬硬套。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专题,不同的史料都需要用不同的史观的解读。
而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也应该用不同的史观来主导,其他史观来穿插。
各种史观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因此,多元史观的运用要求灵活、综合地使用,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用多元史观解读经济全球化笔者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这个题目,直觉告诉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引导这整个专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中直观明确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许这毋庸置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难道就只可以用这一种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只用一种史观是否全面?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1. 全球史观。
首先让我们先用看起来最稳妥的全球史观来分析这一专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单元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多元史观的理解及应用.doc

多元史观的理解及应用一.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中的应用(1)获取和解读信息——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运用合适的史观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论证和探讨问题——调动多元史观对历史问题、历史观点进行判断、比较和归纳,并客观、全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孙中山)1、弃医从政.图谋救国、2、领导革命.建立共和3、反对独裁.捍卫共和4、与时俱进.国共合作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 (现代化史观)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 (社会史观)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
” (全球史观)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1.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文明史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社会史观: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2.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史观①革命史观: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②文明史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因素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是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③全球史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外联系日益密切。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 从经济角度来看, 独立战争是美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契机,反 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 。
3. 从文化角度来看, 独立战争也反映了美 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 思想意识,以及与欧 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THANK YOU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 事件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
度思考问题。
实践研究
开展实践活动,如历史调研、口述传 统采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06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多元史观应用
01
02
总结词:欧洲宗教改革 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时期,多元史观 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对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 人物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
以多元史观评价历史教学效果
总结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在评价教学效果时,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表达、小组讨论、论文等,全面评估学 生的历史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评价的反馈作用,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促进其历史素养的提升。
动态性是指多元史观关注历史的 演变和变迁,不仅关注历史事件 本身,还关注历史事件对后世的 影响和意义。
多元史观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多元史观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美国社会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 趋势,人们开始从多种族、多文化的 视角审视历史。
20世纪60年代,多元史观逐渐得到 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美国历史学界 的主流观点之一。
04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挑战与对策
教材与多元史观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再谈多元史观及运用示例

再谈多元史观及运用示例史观(史学范式)是指认识历史的视角,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用多种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主要有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史学范式。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基本概念: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世俗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的类型: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及课程改革,人们对历史教学越来越关注。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
多元史观主要包括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多元史观。
教师可以把全球历史的观点作为主导因素。
在史料的选择和课堂导入和课外推广方面,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经济全球化。
本文对多元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标签:多元史观;高中历史;运用1 引言史观是人们看待历史观的角度以及侧重点,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的全过程。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写道:“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学习更全面的比较,总结和诠释人类发展和理解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一个开放的世界意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运用多元历史观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利用当前的热点争议和流行的多元史观,多角度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现象。
所謂多元历史观,是对几种历史观的综合运用。
它从多个角度提到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分析和评价一个历史问题时,每一个历史观点都会生搬硬套。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历史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的历史解释,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也应该用不同的历史观的引领,其他的历史观来编织,各种历史观的综合运用,以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因此,多元历史观的使用需要灵活和综合运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用多元史观解读经济全球化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经济全球化趋势,看到这个话题,直觉告诉我们用全球历史的眼光来指导整个课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直观而清晰提到全球化,也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要冷静下来,想一下,难道就不能用这种历史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它是全面的只使用一个历史的看法?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让我们把这些问题结合起来,探讨多元历史观在经济全球化主题中的综合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从多元史观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在课程设置中如何体现多元史观,在教学方法中如何应用多元史观,以及多元史观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文章还重点讨论了多元史观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学生的历史观念的关系。
结合实际效果评估和未来发展方向,呼吁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多元史观的研究和实践中,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通过多元史观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历史观念、实际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多元史观的定义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将历史简化为单一的解释或观点。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事件背后的多种原因和影响,关注不同群体、文化、思想角度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多元史观,我们可以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避免片面或偏颇的观点,增强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多元史观的定义不仅包括多种历史解释的并存,还包括对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互相对话和辩证。
多元史观促使我们拓展视野,尊重多样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放心态和批判意识的历史思考者。
多元史观的引入对历史教育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多元史观的重要性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史观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强调某一特定视角或叙述,导致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历史知识。
而多元史观强调多视角、多维度的历史叙述,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使他们建立起更为完整和深刻的历史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
多元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
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与文明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命制的主导史观,同时也不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观。
会判断具体问题情境中体现的史学观、会运用有关史学观分析问题。
1、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例: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心……所以乙说……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2、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例:(07年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第(3)问: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①(从材料一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从材料二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a.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b.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c.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
【材料三】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新史学》中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习俗史”。
思考: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新中国建立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土葬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时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3、多元史观分析“历史时期”(07年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第(1)问: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巩固练习】1、(2009·福建文综·T20·4分)“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答案:C2.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D3.(2010·上海单科·T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C4.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答案:B5.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B6、(2011北京石景山4月),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①夸大了新航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D 7.(2010·四川文综·T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答案:C8、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从文明史观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从社会史观看,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衣着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9、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请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阐释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历程政治:民主政体(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临时约法》经济:洋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突破传统观念,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10、材料一:l550年和l551年,在西班牙召开了两次大型辩论会,辩论的主要对手是第三世界主义者拉斯·卡萨斯和欧洲中心论者塞普尔维达。
这两次古典式辩论直指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世界上有没有劣等民族?先进民族有没有理由对落后民族开战并奴役他们?……塞普尔维达的论点有:第一,印第安人犯有偶像崇拜的严重罪行;第二,印第安人智力低下,是天生的野蛮人和奴隶;第三,印第安人互相残杀,用活人祭祀,西班牙人有义务拯救受害者。
材料二:卡萨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论证说,惩罚一个陷入迷途的民族是为了教育这个民族,而不是毁灭它,然而战争不会使美洲的印第安人明白自身的谬误,只会增加仇恨。
……比起用活人祭祀来,战争是更大的罪恶。
1、从材料二卡萨斯对塞普尔维达第三个论点的反驳,推断西班牙人是以何种方式“拯救受害者”的?其实质是什么?战争,殖民扩张与掠夺。
2、卡萨斯反对这种“拯救”方式的理由是什么?与印第安人的落后习俗相比.战争的罪恶性更大3、历史上有没有更好的“拯救落后民族”的更好方式?请列举相关史实。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唐使、文成公主入藏、西学东渐),民族融合4、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地区民族的文明差异?①理解生活方式、文明差异,拒绝战争、暴力和冷暴力②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②“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④文明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