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三——进现代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国际关系是指维护和发展国际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初中政治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知识点,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国际组织、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原则等内容。
以下是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的归纳:国际关系基本概念1. 国际关系:指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友好合作与矛盾对抗等各种形式。
2. 成员国:指参与国际关系活动的各个国家。
3. 地域国际合作组织:指由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如欧盟、东盟等。
4. 全球性国际组织:指代表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利益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织与会议1.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纽约,是全球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经济与社会进步。
2.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广义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3. 东盟:成立于1967年,旨在推进东南亚国家的共同繁荣、持久和平。
4. 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是具有较大经济实力的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机制。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原则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2. 非干涉原则:国家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内政,不干涉其国内事务。
3. 平等互利原则:各个国家之间应当遵守平等互利的原则,不以大欺小、强凌弱。
4. 多边主义原则:国际事务应该通过多边方式解决,依法和谐共同参与国际事务决策。
以上是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的归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原则。
同时,通过学习国际关系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提高其国际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国际问题,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一、前言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对于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准备合适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关系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培养他们对当今国际事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针对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编写,介绍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并提供相关教学活动。
二、现代国际关系概述1. 国际关系的定义: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方式。
2. 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a) 全球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b) 多边主义:尊重多个国家参与决策和协商的原则。
c) 经济利益至上: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关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
d) 地缘政治竞争:部分地区存在着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竞争。
三、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1919年):a) 制定《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削弱,并创立了国际联盟。
b) 国际联盟的缺陷:没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联合国(1945年):a) 联合国成立:致力于维护和平与安全,并提出全球治理的理念。
b) 冷战爆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竞争。
3. 冷战时期的分裂和竞争(1945-1989年):a) 全球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
b) 封锁、威胁与干预:通过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等手段进行影响力争夺。
4. 后冷战时期的调整与和平发展(1989至今):a) 趋向多边主义:各个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b)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加强,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
四、教学活动案例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分析其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2. 角色扮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某一冲突地区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协商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初三历史了解现代世界的体系与国际关系

初三历史了解现代世界的体系与国际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借助历史的眼光,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认知现在的世界,并为未来提供启示。
作为初三历史学习的重点,了解现代世界的体系与国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索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世界的体系现代世界的体系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其中涉及到的要素包括国家的地位、实力和利益,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
了解现代世界的体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间的权力平衡、冲突与合作。
1.权力平衡与大国竞争在现代世界的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竞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不断争夺权力,通过军备竞赛、经济竞争等方式来角逐。
如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强对峙,以及现代中国崛起与世界其他大国的角力,都是现代世界体系中的重要事件。
2.国际组织与合作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许多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扮演着维护国际安全与促进全球发展的角色。
而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各国通过国际合作组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
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的互动与交往。
在现代世界中,国际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1.分裂与融合的潮流现代国际关系中,既有国家之间的分裂与对立,也有国家之间的融合与合作。
一方面,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中东地区的战争以及南海争端等。
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的合作与联盟,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2.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关系也面临着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
在一些国家中,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导致了对外开放的压力,困扰着国际关系的平衡与稳定。
这也提醒着我们要正确看待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以实现更加和谐与平衡的国际关系。
三、历史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历史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中政治教案: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

高中政治教案: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一、引言•国际关系是现代政治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了解和掌握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认识现代国际关系理论2.1 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或其他政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行为的框架。
它旨在解释和预测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并提供分析工具和策略指导。
2.2 主要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2.2.1 实力政治理论•实力政治理论认为,国家间的决策者主要受到实力因素影响,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
这种理论强调权力和利益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战争或强硬手段来实现自身目标。
2.2.2 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认为,国家行为主要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
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和协调,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
2.2.3 影响国际关系的其他因素•除了实力和利益等因素,还有其他趋势和因素对于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如全球化、人权、环境问题等。
这些因素反映了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与意义3.1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培养学生对于国际事务的关注与参与意识•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并激发他们对于国际问题的关注与参与意识。
3.3 提供知识基础,为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为有志于从事国际事务、外交、政治等领域的学生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背景。
四、教学方法与实践4.1 探究型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能力。
4.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息传递效果。
4.3 实例分析与讨论•运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整理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知识点整理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内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国际关系也应具备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初中政治中关于国际关系的知识点整理:1. 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主权和平等原则主权原则是指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国家主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内外事务,并且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平等原则是指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古代的城邦体系,到欧洲的封建体系,再到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国际关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当代国际关系主要以国家为主体,并且受到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4. 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国际组织是为了国际合作和解决国际问题而设立的组织。
例如,联合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国际法则是国际关系中的法律规范,用于调整各个国家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5. 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
合作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竞争和斗争。
6. 不同国际关系模式国际关系中存在不同的模式,例如,冷战模式、多极化模式、全球化模式等。
冷战模式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集团的对立和竞争,多极化模式则是指全球力量分布相对均衡的状态,全球化模式则是指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度联系和依赖。
7. 中国与国际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拥有广泛的国际交往和影响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并且主张与各国建立平等互信、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是高中历史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对于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形势、培养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围绕现代国际关系展开讲解,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知识、重要事件和主要影响。
一、背景知识1. 现代国际关系的概念现代国际关系指的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这种联系包括政治上的联盟与对抗、经济上的贸易活动以及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之间建立起了备份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凡尔赛体系未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反而为二战埋下伏笔。
3. 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散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思想迅速在全球传播,影响深远。
二、重要事件1. 冷战的爆发1945年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世界各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在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与解决争端的平台上建立了联合国组织。
联合国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多边合作机构之一。
3. 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追求实现统一和稳定。
通过建立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组织,欧洲一体化逐渐取得进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实现更紧密结合。
三、主要影响1. 国际秩序的演变现代国际关系快速嬗变,从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欧洲秩序到以美国为领导者的国际秩序,再到当前涌现出多极化和全球化格局。
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使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对传统主权观念与国家治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各国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区域冲突与合作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地区性冲突成为制约和影响全球发展的因素之一。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个专题主要包括: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
四、主要的国际战争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至今)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欧盟、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旧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些问题:
1.世界格局变化原因: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重新制定全球战略,想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世界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实力。
3.中国应对策略: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冷战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介入这些矛
盾,将其转化为国际纷争;恐怖主义的威胁。
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②建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③性质: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④组成国: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是德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是英国)。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
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⑵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国际联盟
①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等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6、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
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联合国成立。
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
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7、欧洲共同体
①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
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⑥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
(见前所述)
四、主要的国际战争
1、两次世界大战
2、地区冲突:五次中东战争、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科索沃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