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中国古代之生死观2008-05-20 07:541、儒家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
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
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
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
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
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
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
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毛泽东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
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
神、人、鬼各居其所。
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
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
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
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精选文档

从气本到人本:王夫之生死观的致思理路、生死气本论:生死“阴阳自然之理”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关于生死问题的理论探索,肇始于孔子。
但是,孔子对此只是提而不论,只在《论语?先进》里说了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说,孔子特别强调“生”的问题,而把对“死”的问题的探索留给了后来者。
究其根源,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更关注生的问题,以求积极入世,进而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
儒家这种“重生轻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才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为自汉唐以降,传统儒家就不断受到佛道的冲击,进而“援揉佛道入儒”,开始摆脱道德本位的纠缠,进入更高层面的、更抽象的形上本体的探究一一这就是气学派、理学派的兴盛。
关于生死问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首先进行的就是气本论的探究。
毋庸置疑,气本论源自北宋的张载。
张载用气本论来解释生死问题,为该问题寻找最终的形上根据。
他说:“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①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也用气之聚散、屈伸、往来、幽明等等,来解释世间一切生死现象。
王夫之认为:“生之散而为死,死之可复聚为生”,“伸之感而屈,生而死也;屈之感而伸,非既屈者因感而可复伸乎!”②正因为气有聚散、屈伸、往?怼(15)拿鳎?才有人与万物的所谓生死现象。
在王夫之看来,这些都是“理势之自然”③。
也就是说,生死本于气,是“阴阳自然之理”,也是天地间一切人和事物生成、变化的永恒自然法则。
既然生死本于气,而气又分阴分阳,那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导致生死现象的呢?程朱理学认为,太极动静而生阴阳,而后才有生死。
对此,王夫之持否定的态度,反对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在王夫之看来,“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④,“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⑤,“不动则不生, 由屈而伸,动之机为生之始”⑥,认为气化即气之化——气本身的运动,就是生死变化的根本原因。
王夫之又进一步指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
”⑦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人和物的生死现象, 都是阴阳交感、阳变阴合的运动过程,是“阴阳自然之理”,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
儒家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与生死

儒家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与生死导语:儒家思想如何看待生死的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感知宇宙天地,认识大干世界,生息序活的经验、文化、科学便构成了人类的文明。
然而,有“生”就有:“死”,“死”是每种有生之物的最终结局,“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命运,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
人一思到此,一念及此,便会恐惧不安,甚至万念俱灰,从而在人生中做出一些异常或反常的行为来。
生命是一部壮丽的乐章,死亡犹如一个休止符、对于人来说,这是最沉重的毁灭性的打击,是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事实。
为了否定生命的界限,于是人就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无限,那么,人类用什么途径与办法超越死亡以及摆脱死亡的痛苦与恐惧呢?中国古代儒家的贤哲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用显扬精神价值的办法来超越死亡的途径。
儒家学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宇宙大化生生不息之大生命的表现形态之一,人生显露了宇宙的仁爱之心,人死亦为自然造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人的死亡既为自然,也是必然,任何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努力于道德的烙养与人格的塑造。
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水恒。
但是,要经由儒家提供的这条途径实现不朽,其前提是人们必须学会区别价值的大小,确立人生过程中哪种目标最值得去追求。
许多人把个人的私利私欲的获取视为最高价值,并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就决然不可能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不朽了。
儒家的圣哲坚持认为,人类崇高的理念,如道德价值,是高于自我的生命价值的。
所以孔子教诲人们,凡是志士仁人,都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爱”,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爱”。
孟子则认为.保存自我的生命,是人人都追求的,实现仁义道德,也是人人都想做到的。
在二者不可以同时做到时,则应该舍弃生命而成全道德。
浅析儒家生死观

浅析儒家生死观作者:张珊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6期摘要:生命是我们生而有之、生而存之、生而伴之的。
对于生命的探讨从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入世态度来说,其生命观更是中国人民立身存世的根本向导。
本文从尊重生命、死而不朽、存顺没宁三个维度来浅谈儒家的生死观,审视生命的价值,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尊重生命《易大传》里面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义”天下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周易》之道,《周易》的一本一体,它就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不断地繁衍出新的东西,所以,天是乾元,它有大生之德;地是坤元,它有广生之德,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它其实赋予了我们人类。
所以我们人如何的和天地精神相匹配、相配合、相媲美,我们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全面地发挥天地赋给人的秉性和潜能,那就是我们就有一种刚健自强,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就是儒家的尊生、重生,主动的一个传统,所以《中庸》里面说,圣人可以做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和天地鼎足而参,和天地相参。
人类的理性,所可以设想的天道,那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那时我们人的价值源头,一旦我们充分的护持,我们自己的生命理性,我们就能够全面地发挥,天赋给我们的潜能,我们以平等的精神,接纳宇宙间一切的存在,万事万物,我们尊重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价值,尊重他物,尊重他人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各说其信,我们最终可以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奋勇拼搏,在现世,在凡俗的生活中,来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所以儒家的仁学,儒家的志士仁人,他是用仁爱的仁,来界定我们天地人的人,所以,“仁者仁也”所以人在一定意义上他就是生命的感通,宋儒把它讲成像桃仁、杏仁这样的一个生命,中医讲麻痺不仁,那是不能感通,所以儒家他是要和天地人物我相互地感通。
儒家生死观.pptx

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 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 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 罗伦:“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 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
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 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德之未修,学之未讲” “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讨论:
王云岭 WANGYL@ 2022/3/23
西方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8
讨论
中国人为什么极度重视丧葬问题?比如置地造 坟、大办丧事、大量财物陪葬等。
一殡、葬殡葬的的含含义义
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也是文 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 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 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 《荀子》:"三月之殡。 葬作藏解,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 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鬼神交往术!
什么是鬼?有何特长?家住何方?上级领导是 谁?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 人死曰鬼。”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礼记》
鬼有什么特长?
首先,厉鬼可以害人。 《左传》中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
依于人,以为淫厉。”要化解厉鬼害人,就得找 到安置他们的地方,“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先秦另外一种说法,是讲鬼魂住在幽都。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 些。”那幽都又在哪儿?《山海经》里也提到 幽都,貌似是在山里,跟昆仑山关系还非同一 般。《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 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山海经.西山 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北 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 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中的死亡观与生命态度傅佩荣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
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第一,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
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
价值生命的完成不过,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
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
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
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
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
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
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自然生命的結束第二、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結束。
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
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
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儒家生死文化讨论

它不是一昧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 教导我们最终如何超越生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公 元 前5 5 1年( 周 灵 王 二 十 一 年 ) 孔子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
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 以 己 言 , 战 国 初 年 成《论 语》一 书 。 公 元 前4 7 9年 卒 。春 秋 霸 局 时 兴 、 礼 乐 崩 坏 , 孔 子 曾 弃 官游说各国,颠沛流离只盼解决时弊,但一 人之力难挽狂澜。晚年他致力于整理典籍: 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中影 响 最 巨 者 为 史 书《春 秋》, 由 于 执 笔 严 峻 无 私 , 令乱臣贼子畏惧。 学不厌、教不倦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基本治学 态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则 在 「行仁 」 , 从《论 语》 可见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日常生活落 实儒家精神的教育理念。孔子过世后,学生 分散各地宣扬孔子学说,战国时代孟子更发 扬光大,以致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之道 成为立人、安邦、治国良策。
(二)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儒家又重视家庭伦理、强调 孝道观念,并已深入人心,从而形成长远的中华文化现象,因此 在现代社会家庭人际关系中仍然是重要的价值。
(三)儒学研究的新路向 学重视社会理想的实践,因此儒学理 论建构应该着重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结合,亦即儒学的经世济民之 学的强调与落实,建构之重点即在以儒家关怀社会的道德意识作 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导原理。 至于传统儒学理论的研究, 则应重视儒家真理观的辩证,亦即当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传统的儒 学与道佛两家进行义理辩证之时,儒学的真理观建构基地的探究 实为重点。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 隆礼重法﹐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 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行为合乎礼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周视频课程中谈及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生死观、道家的自然生死观、佛家的轮回生死观,请结合视频课程中的内容分别简要谈谈这三种生死观的各自要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这几种生死观的看法。
1.写出儒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2.写出道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3.写出佛家生死观的要点,并稍作阐释。
(20分)
4.结合自己人生体会谈谈对儒释道三家生死观的看法。
(40分)
儒家的生死观是要“重生,活着的时候要有立德精神,为了名族大义可以牺牲生命;立言来对抗死亡,为了延续香火要传宗接代生出儿子,不然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慎终追远,人死后
也要让活人安宁整个丧葬礼仪事实上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亡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证明了生者对已亡者的一片孝心。
丧葬活动并不随着死者的埋葬而结束相信他会在鬼域活着。
道家是一种自然的生死观,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那么对待死亡呢
道家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欢天喜地同样也不要因为死而呼天抢地要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一切顺应自然
而至于佛教的生死观呢则是一种轮回生死观。
人的生与死一直是一个循环、轮回的过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还不仅仅是人的生与死的重复在轮回的过程中又有“因果报应
我个人比较倾心于道家的生死观,既然还活着就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保全自己不至于让生命的长度变短,但是当真正的死亡来临时不要太在意,虽然你已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无拘无束一切顺应自然,不必把死亡看的太重。
儒家的生死观较为迂腐,德虽重,但不能一昧的为了德而不顾生命,我们可以也可以智取;孝顺必然是美德,但毕竟时代不同,现在男女平等,他们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又和我们的人生不同。
佛家生死观可能人生而会死,死后会不会复生暂且不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的生命,做无愧于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