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吉兆

七种吉兆
七种吉兆

七种吉兆

燕子筑巢

燕子是一种候鸟,象征欢乐和财富,如果家宅附近或屋檐下燕子筑巢,表示有喜事临近,大吉之兆。只要家主继续保持平常心,与人为善,则必定事业上有所突破,升职加薪,财运暴涨,走向富贵。

蝙蝠入宅

蝙蝠俗称“飞鼠”,寓意会飞的老鼠,子鼠为水,即为财,蝙蝠又是福气的象征,如果家中有蝙蝠飞入,则于是家中将有大喜之事发生,财运兴旺,生意兴隆,家庭成员身体健健康康,和和睦睦。

喜鹊唱歌

喜鹊是喜庆的象征,故事后民间传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会,就是依靠喜鹊构筑的鹊桥来完成。喜鹊是灵宠,如果家门出现喜鹊唱鸣,这代表有好事发生,表示家庭成员能在事业上获得认可,加官进爵;当然也有可能是多年未联系的亲朋好友登门拜访,贵人降临......

蜜蜂筑巢

蜜蜂会在环境好,湿度适宜的环境筑巢,如果蜜蜂在家外墙筑巢,是非常好的兆头,说明风水好,寓意进财。

佛学上称,蜜蜂筑巢是这窝蜜蜂和这家结下了善缘,蜜蜂来报恩,象征幸福满满,收获满满,好运连连。如果是生

意人,象征着和蜜蜂一样不辞辛劳换来了家庭的甜甜蜜蜜。狗进家门

自古代起,狗进家门是吉祥的象征,汪和旺同声,所以也叫旺财狗,招财狗。当有外狗入宅不走,说明这家主人人缘好,人缘好做事业会一帆风顺,同事也寓意着财运降临,财运滚滚,家财兴旺。

兔子进门

兔子外表干净,精明乖巧讨人喜爱,同时代表善良温和,如果兔子不请自来,跳入家中,说明会有桃花运,家有喜事。单身的人很快遇上自己喜爱的人,成立家庭的人,桃花运会转变为人缘运,交际关系会越来越好。

龟进家门

龟有灵性,代表吉祥,仁寿。如果家中有生病者,龟不请自来爬进家门,有病者会很快摆脱疾病和忧患,带来福气。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一、长沙彗星图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长沙彗星图 二、长沙彗星图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

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编辑本段登封观星台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登封观星台

我国古代星座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

我国古代流星雨天象记录精编合集 中国古代狮子座流星雨记录

《旧五代史·天文志》 《新五代史·司天考》 我国最早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记录,出现在新旧《五代史》。后唐明宗长兴二年九月丙戌(西元931年10月16日),晚上约十点多,开始见小流星出现,黎明前数目更大量增加,在中天和四方可见百余颗流星「流注交横」的壮观景象。当晚,也曾出现两次大颗的火流星:其中之一,大如半升容器,此一火球初小后大,光亮足以照亮夜空,它以极快的速度划至奎宿而灭,尾迹凝结在天,屈曲似云;另一颗火流星的大小则如大桃般。第二天晚上,仍然可以看到「众星交流而殒」的现象。谭普─塔托彗星该次的回归,很可能留下相当多的碎片,此故,三年之后,也就是愍帝清泰元年九月辛丑(西

元934年10月13日),再度出现「众星交流」的奇景,近黎明时,更可见一颗颇大的火流星,赤色,尾迹长数丈,稍后,凝结云的形状盘屈如龙。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几则中国古书中有关狮子座流星雨 的生动记载: (一)宋真宗咸平五年九月丙申(西元1002年10月12日) 有星出东方,西南行,大如斗,有声若牛吼,小星数十随之而陨。戊戌,又有星数十,入舆鬼,至中台,凡一大星偕小星数十随之。其间两星如升器,一至狼,一至斗灭。 (二)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十月己巳(西元1366年10月22日) 流星如酒杯大,分为三星,紧相随,前星色青明,后二星色赤,尾约长二丈余,起自东北,缓缓往西南行,没於近浊(指地平线)。 (三)明嘉靖十二年十月丙子(西元1533年10月24日) 夜,南方流星如盏。壬辰、戊戌,并如之。庚子,昏刻,北方流星如盏,发光如碗,有五小星随之。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

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 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 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像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称为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 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 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 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 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 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 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 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 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 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中国古代天文讲义

《中华文化》讲义 中国古代天文——占星术与古代社会 一、观象授时:古代的天文观测 引语:a.康德:世间有两样东西最能引起我们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律。 b.天空给古人的震撼与今人不同 c.巨石阵、贝冢图案解释 d.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天文”一词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查时变”。本意指天象。 《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天文一词又引申为预知由天象所昭示之人事吉凶,就是占星术(astrology)。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探索宇宙奥秘为目的的天文学(astrolomy) “绝地天通”、“通天者王”,天文为王权独占的知识。 举例:武王伐纣、历代禁天文、宋太宗、刘伯温 2、观象授时标准星 根据星象判定季节叫“观象授时” (既指导农业生产,也是王权象征。某王衰微,重要表征就是历法不准) (天球图,讲述空间知识基础) 。太阳:金乌负日、汤谷扶桑 ?日出前、日落后亮星: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四仲中星) ?大火星、参星:行如参商: a.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左传》)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七月》 c.行如参商(高辛氏二子) d.商星=大火星=苍龙之心=商族星

参星=白虎之心=夏族星 ?北斗七星 a.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 北指,天下皆冬。(《鶡冠子》) b.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 昬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史记〃天官书》) ?古人观测所用标准星 正月,鞠则见,初昬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昬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昬大火中。六月,初昬,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昬,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夏小正》星象) 二、二十八宿起源与文明西来说 1、三垣二十八宿体系 ?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用以标志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的位置。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从出土文物看二十八宿 2、二十八宿本起源本土说与西来说 ?文明起源多元说与一元说 ?文明西来说 a.文明西来说:“泛埃论”:中国人为埃及人后裔。科切尔(kircher)《埃 及之谜》(罗马,1654年)《中国礼俗记》(阿姆斯特丹,1667年)、尤埃(huet)《古代商业与航海史》(1716年)、德经(de Guignes)《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1758年) b.“泛巴论”:华夏文明源于古巴比伦 1、法国拉克佩里《中国上古文明西源说》(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源于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的简介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

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古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

中国古代天文学巨大成就

天文史上的璀璨瑰宝——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实验班 201311033001 吴浩男 摘要: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内容瑰丽,而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特别是在天文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的发明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因此知晓并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重点放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具体成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天文现象和天文仪器两方面以及这些成就带来的影响两大块来阐释,以此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现象成就影响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不断对这未知的宇宙充满好奇,人造卫星,航天器,空间站等的发明也让我们的好奇不断得到满足。而在距今几千年的中国,尽管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精确的计算工具,我们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合理推测为中国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正是有了这些瑰丽的宝藏才能使现代的天文学家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深入天文学的研究。 首先,谈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得知这其中的内容实在丰富。这极可能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天有着最崇敬以及虔诚的态度。在古代,由于科技并不发达,所以星象往往跟国家的兴衰、时序的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星象学家会把每一次能观测到的星象运动详细地记录在册。而各朝各代也设有专门的官员对天文进行观测,因此天文学在古代的地位极重要性可见一斑。且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些了不起的成就。 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早约60年。浑象又称天体仪,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天文现象 日月食的观测研究,早在商朝就有研究而这远远遭遇世界其它角落的文明古

星辰-中国古代星辰和观测天象

星辰-中国古代星辰和观测天象.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1-紫微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如大熊、小熊、天龙、仙王、仙后等。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太尊。 2-太微垣: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 3-天市垣: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青龙七星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玄武七星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白虎七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星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二十八宿和四象把二十八宿按上表的次序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作四象或四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玄武(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 二十八宿与四方相配,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天象为依据的,这时正是朱鸟七宿在南方,苍龙七宿在东方,玄武七宿在北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四种颜色的相配,则与古代五行说有关。至于龙、龟蛇、虎、鸟匹配天象的由来,一种观点认为是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可能与这些星座昏中时所代表的季节特征有联系。例如,南方七宿昏中是春季,而鸟可以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征等等。 1978年夏,湖北省随县发掘出战国初年的古墓葬(年代定为公元前五世纪),其中有一件漆箱盖,上面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还有与之相对应的青龙、白虎图像。这不但把二十八宿出现的文献记载时代提前了,而且证实四象与二十八宿相配的起源年代也是很早的。 二十八宿创立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出现较早。如春秋时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纪)的《诗经》、《夏小正》等书中,就有不少记载。此外,《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的记载,即“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从所记天象来推算,“日中星鸟”即“七星”宿春分时昏中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也就是殷末周初,因而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即产生于这个时代。但是,也有人认为少数星宿名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当时二十八宿的系

印堂纹竖纹悬针纹双雀纹八字纹川字纹血光纹

印堂纹(竖纹、悬针纹、双雀纹、八字纹、川字纹、血光纹) .Tuh215 { display:none; } 印堂之间的悬针纹、双雀纹、八字纹、川字纹、血光纹等分别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意外的灾祸。 悬针纹也称之为悬针破印,他是一个比较凶的纹路,像一根针一样穿过官禄宫到山根部份,有这种纹路的人势必神经衰弱,个性偏激,想做的事一定会做,不折手段,心狠手辣,勇往直前,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毅志坚强不怕失败。男命到老孤独,个性很强,很鹅道占有欲强,与这类人合作做生意多失败。女命悬针破印,克夫(与断掌同一含义),还刑子,如果纹路穿透典子克死丈夫。破解方法,供观音,念大悲,放生多做好事积阴德,以后悬针长脚,变成辅德纹,人的脸相与手相会因为人的心态而改变,人积善行德必会有好的相貌出现。否则破产刑克,克妻害子伤自身。 很多贫民区的孤苦老人,不难在他们的面上可以发现到悬针纹。 双雀纹距印堂之间相近的两条纹路为“双雀纹”,有双雀纹的人性格太刚,易出伤害之事,若是两道纹路成八字型。则为八字纹。 八字纹的人劳碌命,40岁时容易有官灾口舌,女命妨夫。左边的纹叫罗喉,右边的纹叫几都,两纹长短一样时灾小,两纹长短不一样长时会伤害别人。右边比左面长时会刑克本人戴本人易有牢狱之灾,所以我们也称这种纹路为”刑狱纹“,若是”刑狱纹尾部有支脚可逢凶化吉。 川字纹印堂之间有三道竖纹,为“川字纹”,川字纹的人若是直透上天庭而边城骤马骨起,则主人权势地位高,为社会梁柱。若是不直透上天庭之人一生大起大落,白手成家,

夫妻不和,不常生活在一起,离婚戴一方早亡。 伤害纹伤害纹侵入命宫自右向左浸人自己脾气不好,克伤他人,自左向右浸人别人克伤自己。 印堂中见十字纹、天字纹的人重握生杀大权。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第一部分天文知识 一、天文简史 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总之,中国古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作者:黄鸣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农业的发展促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起来。观象授时是天文学在农业社会的主要功能,然而此后与天文学有关的星象学,也成为中国哲学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天文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懂天文学的话,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很多东西就无法弄清楚。 天文学影响及于中国古代文学者,在于它的很多内容成为文学的形式和意象,有的天文学理论成为文学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而古代文学影响及于天文学者,主要在于天文学往往会采用文学的形式来说明自身。 一、天文学作为文学的形式与意象 天文学与日月星辰这些直观的天象联系甚密,而这些天象同样是文学描写的重要题材与重要意象,在文学中,它们或是被直接歌咏,或是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上古时代,天文学知识较为普及。随着文化的推移,进入文学领域的事象逐渐繁多,靠个人的记诵已经不足以穷尽众多的知识门类,于是类书的出现给文人学士带来了遣词用典上的极大方便。然而天文学的真义,也往往因此而丧失。下至明清,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专业的学科,文人学士已经难以究其终始,所以顾炎武说:“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可谓知言。大抵我们的先民们由于农业生产的原因,对多种天文现象已经形成了常识。这些天文学常识在古代是普及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天文学知识逐渐退出人们的常识体系,我们今天的读者对这些描写也就不明就里了。 如果翻开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的《诗经》,各种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三五在东“(《召南·小星》)、“定之方中”(《鄘风·定之方中》)、“三星在天”(《唐风·绸缪》)、“七月流火”(《豳风·七月》)、“成是南箕”(《小雅·巷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小雅·大东》)、“月离于毕”(《小雅·渐渐之石》)等。它们在诗中的出现极为自然,似乎在当时诗歌的接受者中间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基础,不言自明。在《庄子·大宗师》中,也有“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的记载。这些内容,多与天文学中星辰和星宿有关。如“三五”即心宿三星及其附近之星,三月时出现在星空的东方。“定”为营室,又称定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它在夏历十月的黄昏之时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古人见此星象,就可以营制宫室。启明和长庚都是金星,金星在太阳之旁,为全天最亮的星,但只在日落和日出时可见,古人误认为是两颗星,朝称“启明”,夕称“长庚”。“毕”为毕宿,据说毕星好雨,月为水之精,当月亮运行到毕宿附近时,就会多雨,所以诗中又说“俾滂沱兮”,这其实是先民们对天象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直观的认识。而傅说星则是东方苍龙的箕、尾之间,尾宿后天河中的一颗亮星,即天蝎座G星,所以《庄子》称“乘

古代天象

星空系列之二 古代天象—— 三垣、四象、五星、七曜、二十八宿 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很有研究,在史书中有着丰富的天象记载。古人为了便于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星空分成若干个小区域,称为“星官”在众多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我国古代星空区划体糸,跟现今的星座很相似。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包括小熊和大熊、仙王、仙后、天龙、鹿豹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垣包括室女、狮子、后发、猎犬、小狮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武仙、蛇夫、巨蛇、天鹰、北冕等星座的一部分。 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纬”、“五行”。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金星是地内行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故《诗经》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简称为岁。又名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木星是五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夜半最亮的几颗星之一。因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视,观测到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区,故据以纪年,称“岁在某某”。 水星,古称辰星。他最靠近太阳,有时还穿过太阳面,平时难以观测到。 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论衡·变虚》说:“宋景公之时,荧惑守心。”荧惑就是火星。 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常引起人们对它的特殊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古书中经常提到的水星和火星,实际上是恒星中的定星(即营室,室宿)和大火(心宿),而不是行星中的水星、火星。 七曜,中国古代对日、月、五星的一种总称,亦称“七政”、“七纬”、“七耀”。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 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 另外,一个星期的七天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名排列,因此星期几也叫什么“曜日”,如“日曜日”是星期日,“土曜日”是星期六。 四象二十八宿指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之象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之象是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之象是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之象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1、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 我国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齐的张子信,他趁中原长期战乱时在海岛上建立过一个小型天文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古代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我国古代有许多天文学书籍: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的天学典籍,当首推历代官制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其中有少数几种官史中这三志的名称稍有变化,但其所述内容仍与传统相符。五行志专述该朝灾异、祥瑞的情况,为各地灾异、祥瑞报告的文献汇总;律历志是关于该朝律与历的文献汇总。天文志所记录的是该朝发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记录,以及对应的星占占辞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开元占经》等,官修大型天学著作如《崇祯历书》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载育《圣寿万年历》等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 其中最为著名就属历法。就此研究内容而言,称中国古代历法为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是恰当的。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一百部,其中获得官方正式颁行的五十余部。各部历法在具体内容和治历方法上有承袭,也有变革,绵绵两千余年,作述不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原理和数据。原理是指日、月、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数据是指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历法之疏与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我过古代涌现初一大批天文学家。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中国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张衡(公元78—139年),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祖冲之, (429年—500年),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于33岁时创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还采用了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精密的新闰周。张遂(一行)(683年-727年),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主持编制《大衍历》,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贡献。等许多杰出天文学家。 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的贡献: 十二辰本来就是黄道周天的十二宫,是由古代巴比伦传来的。同时古巴比伦天学中的“三十一标准星系统”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我国古代与外国天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在他身后,占据中国的元朝与欧、亚诸汗国先后并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天文学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小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天文常识

古代天文常识-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命名为: 角、亢、氏、房、心、尾、箕、 斗、牛、女、虚、危、室、壁、 奎、娄、胃、昂、毕、觜、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是指,天象的星座,东方称「青龙」,南方称「朱雀」,西方称「白虎」,北方称「玄武」。 二十八宿是之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其星数并非一样,东方七宿有三十二星,南方七宿有六十四星,西方七宿有五十一星,北方方七宿有三十五星,全部共有一百八十二星,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我们称之为「黄道」。

东方青龙 角:为东方七宿之首,属于处女座,有二星,为一等星,其光为白色,象征着造化万物,天下太平。 亢:为「青龙」东方之第二宿,有四星,皆属于处女星座,为三等星,其星如明亮代表平安无疾,如暗,则象征有天旱,或瘟疫。 氐:为东方七宿之第三宿,天秤座,有四星,为主疾病之星。 房:为东方七宿之第四宿,属天蝎星座,有四星,其星明象征着政清明,百姓安乐。心:为东方七宿之第五宿,有三星,属于天蝎星座,为一等星,其色为红,又称为商星代表文明昌盛。 尾:为东方七宿之第六宿,有九星,属于天蝎星座,俗称龙尾九星,其星明,象征五谷丰收,如暗有洪水之患。 箕:为东方七宿之第七宿,有四星,属于人马座,斗在北,箕在南,又名「南箕」,清明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北方玄武 斗:有六星,属于人马座,又称「北斗」,其易明代表天下太平,国富民安。牛:有六星,属摩羯座,又名「牛郎星」或牵牛星,其星明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安乐和利。 女:有四星,属宝瓶座,此星象征女性,清明,代表妇女昌盛,女权主事。 虚:有二星,属宝瓶座,与人马星座,为美丽双星,清明,代表天下太平,安康快乐之事,其星暗,则指有动洫不安,兵乱无宁。

眉骨印堂凸起面相权贵的把握者

眉骨印堂凸起面相:权贵的把握者 眉骨印堂凸起的人在生活当中其实是很少见的,在中国传统面相学中,眉骨印堂凸起,不是一个好的面相,那么在印堂面相中,眉骨印堂凸起面相好还是不好,有什么说法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还想要了解》》印堂跳动预示着什么? 眉骨印堂凸起面相 五官面相中如果眉骨过高、过于突出,就会影响到男人的形象,让男人的威严扫地!传统的中国面相中,说眉骨高不是一个好的面相,不单单是女人,就连男性也受到了影响。说男人眉骨突出且高一般盛行狂妄,是好勇斗狠之人,如果只是眉骨高而没有肉的话就代表对兄弟无情,凡是眉骨高的人,不分男女都是自尊心十分强的人,而且是实干家,说干就干。但这样人有个缺陷就是太精悍,常有过火的行为,格外是眉细毛粗的人,办事轻率、马虎,把握不准。 面相学之印堂吉相 1、印堂开阔平整、圆润如镜者,智慧高,度量大、心情愉快、贵格、长寿。且一生中贵人多助,小人少逢 2、纹正形美,有二条平行等长直纹,主功名成就,事业有成,又主高寿,功名纹若其中一条稍微不正、微斜者,主有功名,到劳碌,若一条长一条短,主劳碌,且一生事业多变化。功名纹易四十岁以后出现才吉。

论印堂凶相 1、印堂凹陷,一生较辛苦,多败少成,小人多,贵人少。印堂有破损或恶纹、乱纹者,一生职业经常变动,劳多获少。 2、眉头锁印,主二十八岁和三十九岁易有凶祸,并主男人疑心病重,女人妒忌心强,易患得患失。锁印人易想不开,死钻牛角尖。 3、三关四隘之年,最易有不测之事发生,逢面相有明显的凶相部位流年,最易遭凶。三关为十五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隘是四十一岁、五十一岁、六十一岁、七十一岁,易有凶险之流年,另外,九非吉数。 4、印堂相理佳者,宜阳性职业,掌实权。印堂相理不佳者,宜阴性职业,求异路财神。印堂相理不佳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皆主劳心劳力。 5、印堂有悬针纹,长长度超过山根,易有牢狱之灾。悬针纹木型人较不忌,其他则大忌,主刑克六亲、辛苦劳碌、凶险多。有悬针纹的人,最易求异路财神之职业。悬针纹生脚者,主有凶险,但能逢凶化吉 6、印堂有悬针纹者,主个性固执、意志力强、爱恨强烈、自我观念强、自大、人际关系差,易有官非,并主刑克自己和六亲(一)刑克自己二十六至三十岁身体欠佳(二)刑克六亲,早年离乡背井,一年至少有一次较大凶险事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