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合集下载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一种手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篇1浅谈翻译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摘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文化的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本文从哲学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翻译之本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翻译思维最重要的是文化思维。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影响交流Abstract: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Due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Region and Tim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ends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hilosophy and thinking,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lies in the cross-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ion 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thinking.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Exchange引言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民国期刊翻译概况民国时期刊物众多,具体来看,登载外国文学译文的刊物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一般性的杂志,虽然不是专门的文学期刊或翻译刊物,但出于文化启蒙以及促进社会变革等目的,也刊载了一定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刊物的代表如《新青年》《少年ZG》《现代》等;其次是文艺期刊,尤其是文学社团的机关刊物,如文学研究社的《文学旬刊》,制造社的《制造》季刊,新月社的《新月》,未名社的《莽原》,学衡派的《学衡》等,都将外国文学的翻译作为刊物的重要内容;最后在30年代还出现了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杂志如《译文》《西洋文学》等,为该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各类刊物由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不同,以及文学倾向的差异等,在译介的方式、内容和侧重点方面也多有不同。

《新青年》在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中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据统计,1915~1921年的6年时间里,该杂志共发表了约128篇翻译作品。

其中日本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共有35篇,占全部翻译作品的27%。

其次是俄苏文学作品,共有18篇,占总数的14%,重点译介的作家有易卜生、王尔德、莫泊桑、屠格涅夫、泰戈尔等,译者则包括了陈独秀、、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名家。

在它之前,期刊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主要受利益驱动,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并不太看重文学性,不以艺术价值为评判标准,而相对注重文学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对国外通俗文学译介较多。

但自《新青年》开始,文学翻译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将外来文学翻译作为引进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办刊之初,陈独秀就提出“,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

《新青年》曾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易卜生等国外名家作品,很多都是国内的首次翻译。

对易卜生作品的一系列翻译,更突出体现了该杂志的翻译特点。

对此有准确的评述,《新青年》译介易卜生,“在于借(易卜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他们“注意的易卜生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有关翻译文学论文

有关翻译文学论文

有关翻译⽂学论⽂ 中国现代⽂学⾃诞⽣之⽇起就与外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学则是这⼀联系的中介,即外国⽂学通过翻译⽂学实现对中国现代⽂学的影响。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有关翻译⽂学论⽂,供⼤家参考。

有关翻译⽂学论⽂范⽂⼀:翻译⽂学批评论⽂ 1.翻译⽂学批评中的价值主体 就某⼀特定译作⽽⾔,与之发⽣价值联系的任何个⼈和群体都会与译作形成价值关系。

因此,译作除了与其译者形成价值关系外,还与其读者形成了价值关系。

就后⼀类价值关系⽽⾔,有多少读者就理应有多少种价值关系。

在围绕译作所形成的所有价值关系中,译者与译作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仅仅是其中的⼀种,⽽且还不是最重要的⼀种,因为译作主要是为读者⽽不是为译者准备的。

译作与其读者尤其是与读者群所形成的价值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译作与上述个体和群体所形成的众多价值关系,翻译⽂学批评都有关注的必要和责任,从⽽也形成了翻译批评的不同⽅⾯。

但就⼀般情况⽽⾔,翻译⽂学批评所关注的价值关系,往往不是译作与个体读者的关系,因为每个读者的修养、阅读⽬的、情趣等不尽相同,批评者很难对他与译作所形成的特定的价值关系进⾏评判,即使能够进⾏这样的评判,评判的结果往往也没有太⼤的实践意义。

然⽽,⼀部译作与其庞⼤的读者群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常常对社会产⽣较⼤的影响,也⾃然成为翻译⽂学批评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

因此,翻译⽂学批评所要评价的价值关系,主要应该是译作与其读者群所形成的价值关系,⽽⾮译作与个体读者或译者的关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学批评中的价值主体主要是读者群。

翻译批评要评价的价值关系,应该是译作与其读者群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即看译作在多⼤程度上满⾜了读者群的需要,尤其是译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有多⼤。

显然,翻译⽂学批评主要不是评价译作与译者的价值关系,也不是评价译作与某位特定读者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往往是评价译作与⼴⼤读者所形成的价值关系。

既然如此,译作与众多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多种价值关系中,⼴⼤读者所构成的价值主体才是翻译⽂学批评中最重要的价值主体。

文学翻译文化研究论文

文学翻译文化研究论文

文学翻译文化研究论文引言文学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和理解。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转换。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对文化间交流的影响。

文学翻译对文化间交流的影响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文学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并促进文化认知的跨越和深入了解。

在国际间开展文学翻译活动,可以加深各国之间的了解,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友好。

比如,法国文学家雨果的诗、小说、戏剧、游记等大量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和英文,深受文学爱好者们的欢迎。

能准确翻译和流传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更能消除语言和文化间的障碍。

促进文化对话和互鉴文学翻译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进程中的对话和互鉴。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一种了解和认知,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其他文化国度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

比如法国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就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法国社会的各种风貌,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它在中文译本中传达出来的信息既有法国人的文化特质,也包含着中国社会的感触和理解。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之一,可以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推广。

激发文学艺术的创造力文学翻译不仅是对原著的再创作,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转换,可以激发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性的写作,给原作添加新意并促使作品更深层次地被理解和反思。

比如,钱钟书的《围城》英译本,因涉及文化差异所以更富有吸引力。

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中文等,为更多读者提供了机会来了解中国的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交流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翻译与写作的创新和互动。

结论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和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文学翻译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互鉴,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更能激发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论文的研究意义范文模板(推荐3篇)

论文的研究意义范文模板(推荐3篇)

论文的研究意义范文模板第1篇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本文在对翻译批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批评应当切实关注意义这一翻译的核心问题,从翻译的本质中探寻自身理论建构的可靠途径.非理性的、拘泥于“技”的层面的批评不仅阻碍着翻译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更使翻译批评自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借助语言哲学、现代解释学及文学批评的观点和理论,论述对意义问题的关注为翻译批评研究带来的重要启示,并由此探讨翻译批评研究的可能途径--解释学途径,指出文学翻译批评,作为一种参与对话的对话,在其方法论研究之外更应具有一种历史的、开放的与自省的精神.论文的研究意义范文模板第2篇凡学问,涉猎之初,往往使人兴趣盎然,一旦深入研究,必定伴有艰难困苦。

如同攀登高山险峰,攀登之初,花红草绿,蝶飞蜂舞,赏心悦目;临近峰顶,坡陡路险,精疲力竭,叫苦不断。

前者是在平易处享受甘甜,后者是在艰难处寻求发展。

由此,自然产生这样的结果: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我对李清照的研究还没有弄出什么名堂,却已分明感觉出了一种艰辛来。

这艰辛源于我自身学问的贫乏与查找资料的困难。

人往往在倍感艰辛时,最容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也很容易调动自己的脑细胞思考做某事的意义。

我做事恒心不足,但决不至于现在就打退堂鼓。

所以,我择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我为何要研究李清照?我到底要研究李清照什么?我研究李清照的意义是什么?我应该确立怎样的方向?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决不会像杨雨教授那样,研究出什么赌神、酒鬼、色女之类的可笑结果。

我真不明白,她研究的动机是什么?她研究出一代词宗好色、好酒又好赌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她是想标新立异还是哗众取宠?抑或是要证明自己爱李清照爱得深入骨髓不弃其丑呢?这几日,我常去的那个书城里,反反复复播放着杨雨教授关于李清照的讲座。

她一口一个“酒鬼”,一口一个“赌神”,一口一个“好色”,听得人头皮发麻,胃酸腹胀。

为了说明李清照是“赌棍”,她从高逑_一直讲到皇帝赌棋。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翻译事业并愿为之贡献一生的人,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阅读,自然会产生一些感受。

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是以翻译实践为己任的;我把翻译理论作为对实践的指导,自己在实践中也不断探索、总结,从而不断提高译文水平。

一、关于翻译的一些概念研究翻译,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翻译。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

《辞海》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

O某fordAdvancedLearner’Dictionary的解释是:e某pre(thpokenorepplerwordtoturnintoone’anotherlanguage.可见,以上几种解释都是大同小异,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这些解释都比较原则,也许作为词典也只能如此。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先生等编)的解释是: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见该书《绪论》)。

这一解释更准确、具体了一些,强调了“准确”和“完整”。

但有趣的是,对于什么是文学翻译,上述词典都未作解释。

也许可以顾名思义,文学翻译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翻译。

但这样的解释太笼统,体现不出这一概念的深层内涵和特点。

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拟对“文学翻译”作一个粗浅的解释,以期抛砖引玉,对它的理解日趋完美。

因为我们对文学翻译概念的理解,事实上也就成了我们从事文学翻译的准则,所以不可小看。

我的解释是:文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这一句话里,除了说明要传达出“思维内容”外,还着重强调了“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

没有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

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上,机趣横生。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英语翻译,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翻译的论文篇1文化空缺与英汉翻译摘要: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文化空缺就是这些差异的极端表现,它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与其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的充分体现,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所以文化空缺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迁移,更是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空缺英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最早进行的交流活动之一,一直在不同的语言集团间沟通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翻译所起的中介作用,民族间才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

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也因此而更加受到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开放性的特点。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思想和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传播文化信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

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译意到译信息再到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正说明翻译实质是文化的翻译。

如Bassnet & Lefevele就指出翻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Nida亦强调译者的双文化能力。

而在交流与翻译活动过程中,各民族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交流的障碍。

其中作为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的文化空缺现象更使交流者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积极应对空缺现象带来的问题,促使交流与翻译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交流与翻译过程中逐步探寻处理文化空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翻译,在古时候叫做“象寄”或“通事”。

《说文解字》里说:“传译四夷之言者。

”《义疏》里也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

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

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不同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论”和“作品中心论”,现代西方文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绝不是被动地作出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收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2]在接受理论下,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理解是文学意义、文学内涵形成的基础。

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读者接受,没有读者,就没有文学作品。

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加工”。

这个理论不但有效地拓展了文学作品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是儿童,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地位和作用为基础。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深入理解儿童独有的特点,对他们的期待视野进行分析与预测,解析其与成人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保证译作能够为儿童读者所理解接受。

2.满足儿童的视野期待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综合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

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理论下,只有儿童的阅读才使儿童文学的意义具象化。

3.尊重原作接受美学视阀下,原文作品不但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封闭性。

其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受到作品图式化结构的影响。

因此,“面对众多的翻译文本,除了从历史环境以及译者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合理解释之外,还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寻找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原作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也是评价翻译作品的根本基准。

由于历史、环境、个体的差异,翻译文本的接受与理解度可能与原文本有所差异,但翻译活动必须以原文为基础。

五、结语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理解与再加工过程。

在此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译者需在完整真实地再现原文的同时,要肯定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性;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和阅读能力,满足儿童的视野期待,呈现出易于儿童理解接受的翻译文本。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与启示分析翻译是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转换成为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的一种活动。

简言之,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化)表现出来。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中的语言文化为导向,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的“异质成分”。

异化翻译能够做到在保留源语文化色彩的同时,让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不受译入语的的语法习惯和文化特征的干扰。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流的不断加强同时也带动并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而,有着不同语言文字的现代文学翻译活动也日益增多,异化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

一、文学翻译中异化策略的陌生化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司空见惯,漠然的感知。

艺术的功能就是要打破习惯性的感知方式。

人们追新求异的这种心理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

从根本上讲,人类改革自新、了解世界的普遍要求促进了文学翻译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读者的阅读动机、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是译者进行翻译时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

在文学领域,读者同样也希望摆脱常见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得到一些新颖、陌生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文化思想、文学本身和语言本身,从而感受新鲜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翻译文学阅读的“陌生化”诉求。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所翻译的文学内容有“异于我”的东西。

异化策略是满足这种“陌生化”诉求的有效手段。

二、现代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以《京华烟云》为例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曾写了一部关于旧中国社会的英文小说,名为《京华烟云》。

它不仅描写了时代大变迁的动荡时期几个大家庭的命运起伏,而且介绍了旧中国民风、民俗等文化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比如:赋诗作对、求道成仙、婚丧嫁娶等。

《京华烟云》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汉译英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多采用异化法处理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西方读者解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使其固有的文化思维模式受到一种猛烈的冲击,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物质文化:中国特有的器物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建筑风景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所造就的中国器物和建筑风景必然和外国有极大的不同之处。

作者在小说中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风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把这些器物和建筑风景的性质状态展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therewasalsoajadejuyi(如意),apurelyornamentalbutimportantformalweddinggift,usual lyplacedonthetablefordisplayasasymbolofgoodluck.在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意是一种饰物,象征着吉祥如意。

作者在小说里不但对如意进行了音译,同时又向读者详细描述了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器物,使读者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传统的姓名、称谓以及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文化名词,民间俗语和格言在旧中国根据人们不同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会给与其不同的称谓。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这些称谓进行翻译。

比如奶奶、老爷、丫头,作者直接使用了汉语拼音。

还有一些称谓,作者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必要时加注。

比如汉语中的“大姐”“二小姐”“三小姐”作者分别分别把它们音译成了:tachieh、erhhsiaochieh和sanhsiaochiech,还在括号中加上注释,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风俗习惯对外国读者而言是很难理解的,作者在翻译此类文化术语时,不仅表达了每个风俗习惯字面上的意义,而且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例如:shetookoutofherjacketapackageofsilverandturneditovertoth ebride’smotherandsaidthiswasthemenpao,orpresentsofsilverforthes ervantsofthebride’sfamilywhichinthiscasemeanttheservantsoftheyaos.在旧时代的中国,赏门包给下人是一种旧习俗,它能为主人面子上增光,同时显示了主人的仁慈和大方。

在小说中作者先是把门包音译给读者,然后对其实质和含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这正是对异化翻译策略成功运用。

它不仅使读者对旧中国“赏门包儿”的民间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让读者对中国习俗产生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

民间的俗语和俚语浓缩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

它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精华所在。

作者在翻译此类语言时也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比如thiswaswhatisknownas“killingalandscape.”它要表达的是中国民间俗语“大煞风景”,在英文中是没有类似的比喻的。

作者把原句中的生动、形象比喻翻译到英文中,加深了读者对原句含义的理解。

3.精神文化作者在《京华烟云》每部分开头都摘选了一部分庄子著作的内容。

比如出自《庄子•大宗师》的“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作者把他们翻译成了“totao,thezenithisnothigh,northenadirlow:norpointintime islongago,norbylapseofageshasitgrownold”对这些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作者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使用英语语法结构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哲学内涵,让读者在接收英语表达习惯的同时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从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