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武汉XXX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避免或减轻职业危害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1.2编制依据依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X公司所属各单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劳动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职业危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工作原则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贯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技、实事求是”的原则,快速、有效地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防止事故扩大。
3主要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结合我公司现场实际作业,工作人员可能会受到如下职业伤害:3.1印制板焊接(铅烟及二氧化锡)危害:吸入的烟尘(铅烟、二氧化锡)可发生金属烟热,先感觉全身无力、头痛、咽干、口内金属味和胸部压迫感,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咳嗽、气促等,继而寒颤和发热,长期吸入二氧化锡烟尘可引起锡肺,皮炎。
应急处理:立即给予大量浓茶或温水,刺激咽部以诱导呕吐,并给予牛奶、豆浆等保护胃粘膜;对腹痛者可热敷;对昏迷者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送往医院。
防护措施:加强通风排尘,采用新购置的烟雾净化系统对铅烟等进行进化,加强对接触铅烟的员工的个人防护,要求劳动者个人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此外安排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定期(一年一次)进行体检,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做好健康监护。
3.2噪声危害: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概述1.1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是企业或单位在面临职业病危害事件时的行动指南和应对措施。
合理的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地处置事故,减少损失,并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因此,建立健全的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1.2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内容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机构:明确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应急预案:根据企业或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事件的等级划分、处置流程、通讯联系方式等内容。
(3)演练培训: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确保在发生应急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
(4)装备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药品,确保能够迅速应对应急事件。
(5)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对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1.3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落实为了确保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或单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领导重视: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2)制度健全:建立健全的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流程和要求。
(3)人员培训: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培训,提高职工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4)演练演练: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完善性,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5)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2.1 组织机构设置企业应建立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应急指挥部、应急处置组、应急支援组和应急后勤组等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是指针对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突发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救援和管理措施。
该制度旨在防止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员工和企业的损害。
一、应急救援方案制定1.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2.确定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演练计划等;3.制定应急资源清单,包括救援设备、物资储备等;4.制定应急通信和报警机制。
二、危险源防控管理措施1.对危险源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2.加强职业病防控技术措施,如通风、防护设备等;3.制定操作规程,确保员工操作安全;4.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
三、事故监测和报告1.建立事故记录和报告制度,定期对事故进行统计;2.设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情况;3.建立事故报告和通报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四、应急救援措施1.明确应急救援流程和指挥体系;2.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3.明确各岗位应急任务和责任;4.建立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五、事故调查和分析1.及时展开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2.制定事故统计和分析报告;3.对事故进行教训总结和经验分享。
六、安全检查和评估1.制定年度安全检查和评估计划;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3.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严格执行该制度,可以有效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2)为及时调查、处置本单位的突发卫生事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本应急预防方案。
一、为防止健康危害事件及传染病的发生,健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件的报告制度,专人负责。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____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预防及传染病防治工作。
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三、当公共场所发生饮用水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引起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因使用化妆品所致的毁容、脱发及皮肤损伤以及意外事故所致中毒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健康危害事故及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应急预案,应按照《____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为防止突发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将事故对人员造成的损害降至最小程度,根据《____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____《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确立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各部门负责人,确定总负责人。
二、____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形成书面文件予以公布,应明确事故发生后的疏通线路、紧急集合点、技术方案、救援设施的维护和启动、医疗救护方案等内容。
三、明确职业病危害的目标分布,根据使用物品的种类、危险性质以及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特点,确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目标。
四、确保应急救援设施完好。
应急救援设施应存放在维修车间内,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____秒内能够获取。
应急救援设施存放处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确保劳动者知晓正确的使用方法。
现场应急救援设施应是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的产品,安全有效,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或更新,保证现场应急救援设施的安全有效。
五、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公司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出相关规定,对演练的周期、内容、项目、时间、地点、目标、效果评价、____实施以及负责人等予以明确。
如实记录实际演练的全程并存档。
六、公司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一)机构职责1、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职业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2、____指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3、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并向友邻单位通报危1害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4、____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二)人员分工:1、总指挥:____指挥全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2、副总指挥:协调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3、指挥部成员:(1)维修车间主任: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2)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挥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交通管制工作;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发布有关信息;负责车辆调配及救援物资的运输、供应工作;负责救援物资及防护用品的日常储备和应急供应;七、制定应急设备管理档案,包括:(1)应急设备管理制度书面文件;(2)应急设备台账;(3)应急设备中文说明书;(4)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台账;(5)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日常运转记录;(6)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定期检查记录;(7)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设施维修记录;(8)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档案;(9)应急救援设施定期检查记录;(10)应急救援设施维修记录。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一、制度的背景和意义职业病是由劳动条件、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等导致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给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加强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旨在明确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在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方面的职责,并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应急救援与管理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和社会的伤害。
二、制度的内容和措施1.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明确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在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中的职责,并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
2.应急救援准备工作: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建立职业病应急救援与管理的工作机构,明确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装备设施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3.职业病危害源管理: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职业病危害源的管理,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防止职业病危害源的污染和泄漏。
4.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明确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要求各单位设立专门的职业病应急救援部门,进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相关培训和宣传: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和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制度的落实和监督1.落实责任: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的责任,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确保制度的落地执行。
2.监督检查:市、县职业病防治机构要组织对企事业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予以处罚。
3.公开透明: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要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制度透明度。
四、制度的意义和效果1.保障劳动者健康:制度的实施可加强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工作,提高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一、总则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本单位设立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为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和决策机构。
2.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安全、生产、后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为成员。
领导小组成员负有组织、协调和监督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
3.成立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具体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和协调。
三、应急救援预案1.明确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核、批准和发布程序。
2.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领导小组成员、通信设备、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事故发生时的警示信号、应急救援流程、事故急救处置、救援物资的储备等内容。
3.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演练,检验和完善预案,提高救援应对能力。
四、应急救援装备和救援队伍1.单位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危险危害特点和事故发生可能性,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如应急通讯设备、火源扑灭器材、急救包、防护设备等。
2.成立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队伍,由具备相关应急救援技能和经验的人员组成,定期进行培训和练习,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做好应急救援装备和救援队伍的管理与维护,定期检查装备完好性,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的及时使用。
五、应急救援流程1.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向职业危险危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指挥部应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进行现场勘查和事故初步评估,确定救援保障措施。
3.按照预案要求,组织救援装备和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4.救援过程中,要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合理利用救援装备,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事故发生后,要做好现场保护和保留证据,开展事故调查工作,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
六、应急培训与宣传1.单位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应急救援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险危害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2.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熟悉应急救援预案和流程,提高员工应急救援能力。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制度范本1. 引言- 职业危害事故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发生的由于安全、卫生、环境等原因引起的事故,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职业危害事故,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指定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组织机构应设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应急救援队伍。
- 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担任指挥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 应急救援队伍由专业队员组成,包括救援人员、医疗人员、器械装备操作人员等,负责实施应急救援任务。
3. 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指根据职业危害事故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疏散逃生、危险源控制等内容的应急救援方案。
预案的编制应科学、合理,并经过多方评审,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 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b) 危险源辨识和评估;c) 人员疏散逃生方案;d) 危险源控制措施;e) 救援队伍的编组和装备;f) 参与救援工作的外部力量合作机制。
4. 应急救援措施- 应急救援措施是指根据事故现场状况,采取的救援行动,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救援措施包括现场救护、安全疏散、危险源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 现场救护: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护,包括急救、止血、转运等。
- 安全疏散:根据预案的要求,组织人员有序疏散到安全区域,并进行人员清点工作,确保无人员滞留。
- 危险源控制:采取措施避免危险源继续蔓延,包括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封堵管道等。
5. 应急救援培训- 应急救援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四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生产经营、员工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包括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等环节。
第三条本预案是企业和其他组织应急处理组织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的指导文件,具有强制性。
第四条本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控、预防为主、强化监管、分类管理、分层负责、公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便民利民措施,健全健康环境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和事故应急处理技术支撑能力。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体制第五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体制,并配备专业的应急处理人员。
应急处理组织由企事业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职业危害工种管理单位、劳动保护监督部门等有关单位参与组成。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由应急处理组织统一指挥,分为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四个环节,各环节负责人分别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七条应急处理组织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应急处理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三章预防工作第八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九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
第十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第十一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信。
第十二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能力。
第十三条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预警机制,建立应急预警数据库,及时预警和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规范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
1、本公司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其组成如下:
组长:为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为分管职业卫生的负责人
成员: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下设办公室,
设于部门。
2、本公司各车间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其组成如下:
组长:
成员: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
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负
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二、事故报告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公司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三、事故处理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公司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三)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四)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五)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六)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
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七)落实卫生等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八)工会组织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时,有权向单位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公司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四、事故的应急救援保障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五、事故的预防
(一)操作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组织定期训练;
(二)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时、按点进行检查;
(三)化学品工段禁止烟火,并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四)定期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检查整改记录;
(五)参加救援的人员,必须熟悉应急救援的知识,组织演练,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参与救援;
(六)定期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公司(盖章)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