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解读慢性肾衰竭

合集下载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作者丨胡献国编辑丨寸心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以水肿,尿少,尿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其病程进展,可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证期及尿毒症期。

代偿期,一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而易被医生、病人忽视,肾功能不全继续进展,进入尿毒症期时,由于病情严重,多需采取透析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水湿、湿毒等病邪外袭,导致肺失通调,治节无权,脾失运化,水湿泛滥,肾失开合,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水湿秽浊,壅滞三焦,清浊不分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泻浊解毒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风水泛滥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热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或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当以散风清热,宣肺利水为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赤小豆、菊花、茅根各10克,麻黄、竹叶、薄荷、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

水湿浸渍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当以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为治,可选用五苓散加减,药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二丑、车前子、黄芪、党参、法夏、苍术、木瓜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五苓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威喜丸,或舟车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脾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没,脉沉缓。

当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桔梗、山药、薏苡仁、莲米、扁豆、砂仁、黄芪、枣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方案
诊断方法:凡具备主要指征四项加次要指征三项,即可辨为该型。

(1)肾衰一型:即脾肾阳(气)虚、血瘀痹阻型(多见于氮质血症期)。

主要指征:①神疲乏力;②气短懒言;③畏寒肢冷;④腰膝酸软;⑤纳呆腹胀;⑥舌淡齿痕;⑦大便不实;⑧夜尿清长。

次要指征:①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②腰肋冷痛;③全身或下肢水肿;④舌暗紫,苔白腻;⑤脉象沉弱。

治则:补气健脾,温阳益肾。

方药:以升阳益胃汤合实脾饮化裁。

(2)肾衰二型:即肝肾阴虚,瘀血内阻型(多见于肾衰血压高者)。

主要指征:①头晕耳鸣;②舌干咽燥;③五心烦热;④腰膝酸痛;⑤大便干结;⑥尿少色黄;⑦舌红或紫有瘀点;⑧肢体麻木。

次要指征:①健忘少食;②视物模糊;③咽部暗红;④渴喜凉饮;⑤头痛盗汗;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方药:选麦味地黄汤或天麻勾藤饮加减。

(3)肾衰三型:阴阳两虚、瘀浊交阻型(多见于尿毒症期)。

主要指征:①极度乏力或易感冒;②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
③头晕嗜睡;④咽部暗红;⑤手足心热;⑥大便溏薄;⑦小便短赤;⑧舌淡齿痕。

次要指征:①纳呆腹胀;②恶习呕吐;③尿少色黄;④全身浮肿或胸腹水;⑤舌暗紫,苔灰黑;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气血双补,阴阳平调,健脾益肾,化瘀泄浊。

方药:以保真汤+二至丸变通。

说明:(1)以上证型均可出现于西医诊断的“尿毒症期”内。

(2)以上证型在肾衰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互相转变。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

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

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一、病因: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

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

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

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一正虚具备三项即可确诊1、脾肾气虚型(1)面色无华(2)少气乏力(3)纳差、腹胀、大便溏(4)口粘、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5)腰膝酸痛,手足不温(6)夜尿频数(7)舌淡有齿痕,脉细数2、脾肾阳虚型(1)面色晃白或苍白(2)身疲乏力(3)纳差便溏或水肿(4)口淡、口粘不渴(5)腰膝酸痛或腰冷痛或畏寒肢冷(6)夜尿清长(7)舌淡润而胖、齿痕明显、脉沉弱3、肝肾阴虚型(1)面色萎黄(2)口苦、口干喜饮或喜凉饮(3)目睛干涩(4)大便干结(5)腰膝酸痛,手足心热(6)头晕耳鸣(7)舌淡红形瘦、无苔或苔薄黄,脉细或弦细4、气阴两虚型有脾肾气虚二证、肝肾阴虚二证即可确诊5、阴阳两虚型有脾肾阳虚二证、肝肾阴虚二证即可确诊二邪实1、外感2、痰热:咳痰黄稠、咳痰白粘、舌苔黄腻3、水湿: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有胸腹水4、湿浊:(1)呕吐频作,舌苔白腻(2)口有尿味,口粘,不欲饮5、湿热:(1)呕吐频作,舌苔黄腻(2)口有尿味,口粘、口干、口苦、喜凉饮(3)小便灼热,涩痛,不利6、血瘀:(1)面色晦暗、唇暗(2)腰痛固定,刺痛(常有主观因素)(3)肌肤甲错,肢体麻木(4)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7、风动:(1)筋惕肉瞤,手指蠕动(2)抽搐、惊厥8、风燥:皮肤干燥瘙痒(血虚明显)疗效判定:显效:症状消失,肾功能提高一级。

有效:症状消失,肾功能提高半级。

稳定:症状减轻,肾功能无变化。

无效:症状无改善,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成功案例:中医治疗肾衰竭引言: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排泄废物和液体。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肾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治疗的成功案例1. 案例1:王先生是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经过长期的中药治疗,他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师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了复方中药,包括山药、玄参、当归等。

这些药物有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尿量增加。

中药还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负担。

2. 案例2:李女士患有急性肾衰竭,病情严重,医生建议进行透析治疗。

然而,她选择了中医治疗,希望能够避免透析的副作用。

中医师给她开出了一副由腺苷、雷公藤、桃仁等中药组成的方剂,用于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促进毒素的排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尿液排出量逐渐增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有所下降,肾功能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针灸疗法的成功案例1. 案例3:张先生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药物导致的肾衰竭。

他选择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并恢复肾功能。

中医师为他进行了经络调理和针灸,选择了足三里、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刺激。

针灸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肾脏的供血,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张先生的肾功能逐渐恢复,症状明显减轻。

三、饮食调理的成功案例1. 案例4:赵女士是一位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的患者。

中医师根据她的体质和病情,为她制定了一套针对肾脏的饮食调理方案。

这个方案包括限制高蛋白、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增加摄入一些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木耳、山药等。

赵女士在坚持这个饮食方案的还定期进行中医药治疗。

几个月后,她的肾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血液检查数据也逐渐趋于正常。

总结和回顾: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医在肾衰竭治疗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独特优势。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衰竭什么是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最后结局,此时肾脏结构被破坏(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肾脏排泄功能(排泄代谢废物及水分)及内分泌功能(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等)严重受损,从而导致体内尿毒症毒素潴留,机体内环境平衡紊乱和多器官系统损害,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我国如何对慢性肾功能损害进行分期?1992年,我国肾病学界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将慢性肾功能损害分为如下4期:1.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GFR80~50毫升/分,SCr133~177微摩尔/升(1.5~2.0毫升/分升)。

2. 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GFR50~20毫升/分,SCr186~442微摩尔/升(2.1~5.0毫升/分升)。

3. 慢性肾衰竭期:GFR20~10毫升/分,SCr451~707微摩尔/升(5.1~8.0毫升/分升)。

4. 终末肾衰竭期(或称尿毒症期):GFR<10毫升/分,SCr>707微摩尔/升(>8.0毫升/分升)。

国内不少医疗单位仍在沿用这一肾功能损害分期标准。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的特点是什么?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体内尿毒症毒素蓄积及机体内环境失衡,会造成多器官系统损害,因此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某一方面症状突出时,患者常会到与此症状相关科室就诊,若该科医师不给患者做尿常规及肾功能化验,就可能误、漏诊。

例如,肾性高血压患者常去心血管内科就诊;肾性贫血患者常去血液内科就诊;胃肠道症状重者常去消化内科就诊等。

慢性肾衰竭常有哪些消化道表现?慢性肾衰竭患者常最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尿味等。

另外,重者还常出现消化道粘膜糜烂、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轻者仅大便潜血,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威胁生命。

慢性肾衰竭常有哪些心血管系统表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常出现高血压,被称为肾性高血压。

进入终末肾衰竭期后,其发生率常高达90%以上。

与同等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相比,肾实质性高血压更易转变成恶性高血压(机率约高一倍),更易发生眼底病变及心、脑血管并发症。

而且,肾实质性高血压还能加重肾损害。

所以,对其必须非常重视。

另外,慢性肾衰竭患者还很容易出现心脏损害,包括尿毒症心包炎及心肌病。

尿毒症心肌病是由综合因素引起,包括尿毒症毒素、代谢性酸中毒、贫血、高血压、营养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心肌钙化等,出现尿毒症心肌病时患者感觉心悸、气短及胸闷,重时出现心律紊乱、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

慢性肾衰竭常有哪些内分泌系统表现?肾脏除为排泄器官外,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它既是许多内分泌激素(如胰岛素)的降解及排泄场所,又是某些内分泌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重要生成位点,所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很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

另外,慢性肾衰竭时,体内蓄积的尿毒症毒素和代谢产物也能对某些内分泌激素产生抑制或刺激,也加重内分泌紊乱,例如毒素可抑制生长激素活性及性激素生成,磷蓄积能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合成及分泌。

几乎体内各种内分泌素功能在慢性肾衰竭时都会受损,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对肾性贫血的作用前文已介绍,下文将仅介绍甲状旁腺素、1,25二羟维生素D3及胰岛素的代谢紊乱及功能损害。

慢性肾衰竭常有哪些神经系统表现?慢性肾衰竭时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均可能出现异常。

●中枢神经表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怠倦嗜睡,重时精神错乱、癫痫发作、昏迷;●外周神经表现为多神经病。

两下肢及上肢出现对称性袜子及手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重时出现“不安褪综合征”(双小腿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蚁走感、酸痛感等,夜晚加重,活动或步行后减轻)及“烧灼足综合征”(觉双足烧灼)。

慢性肾衰竭常有哪些呼吸系统表现?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尿毒症肺,其形成与尿毒症毒素导致肺泡通透性增高,和机体水钠潴留致使循环容量负荷增加相关。

另外,约15%~20%患者还能出现尿毒症胸膜炎。

●尿毒症肺临床出现咳嗽、咯痰、气急、呼吸困难,胸部X片显示肺门两侧对称性蝶形阴影。

●尿毒症胸膜炎单侧或双侧胸腔出现渗出性或血性胸水。

慢性肾衰竭常见哪些代谢异常?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都会出现异常。

● 糖代谢异常主要与胰岛素代谢及功能异常相关。

● 脂代谢异常可出现Ⅳ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明显增高,而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变化轻微,正常或轻度增高。

● 蛋白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负氮平衡(即机体蛋白质合成率小于分解率),出现营养不良(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中8种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及酪氨酸减少),肌肉萎缩,儿童生长发育停滞。

慢性肾衰竭常见哪些免疫功能改变?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失调,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下。

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及营养不良,患者很易出现感染,包括结核感染。

慢性肾衰竭常见哪些类型骨病?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症,包含几个类型,这里仅介绍两个最重要类型:● 纤维性骨炎,又称囊性纤维骨病。

主要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

● 无动力骨病,又称动力缺陷性骨病。

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时,这与过度使用活性维生素D3(即1,25二羟维生素D3)及钙(如透析液钙浓度过高、或过度服用含钙的磷结合剂)相关,常发生与老年患者及糖尿病患者。

出现肾性骨病时,患者常主诉骨痛,多为全身性痛,以下肢持重骨(腰骶部、髋部及腿)为著,运动或受压时加重。

并常伴近端肌无力。

骨折常见于无动力骨病,而纤维性骨炎少见。

肾性骨病常需做骨活检病理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及分型。

慢性肾衰竭常见哪些皮肤异常?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并有部分患者褐色素沉着。

皮肤瘙痒、尤其全身皮肤瘙痒常使患者十分痛苦,在反复搔抓后还能出现皮肤增厚、角化及苔藓样变。

导致皮肤瘙痒的原因欠清,一般认为主要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其导致的皮肤钙化相关。

慢性肾衰竭患者饮食应注意什么?为了延缓肾损害进展,减轻患者症状,及减少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从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开始就要实施低蛋白饮食,即每日每公斤体重仅进蛋白质0.6克,其中一半应为高质量蛋白(即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尤其是蛋及奶)。

具体来讲,每日可进主食4两左右,吃鸡蛋1个(不吃含磷高的蛋黄),瘦肉1两,饮牛奶半斤。

在实施低蛋白饮食时,常需配合服用复方a-酮酸制剂(即开同,每日每公斤体重0.12克),以补充慢性肾衰竭时常缺乏的8种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及酪氨酸。

在实施低蛋白饮食时为防止营养不良发生,一定要保证患者足够热量,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25.4~146.3千焦耳(30~35千卡),此热量主要靠糖及脂肪(如植物油)来补充。

当然,患者还需限制食盐(每日3克左右),尤其有水肿或(和)高血压时。

另外,当患者血钾偏高时,还需限制钾含量较高食物(如水果、果汁、蔬菜)。

现在许多医院都开设了营养门诊,具体食谱可争取营养师指导。

另外,有条件的患者还可到书店去买一本“食物成分表”书籍来指导自己调配饮食。

慢性肾衰竭患者能吃豆类食品吗?豆类食品(黄豆、青豆、黑豆、绿豆等)及某些硬果类食品(花生、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杏仁等)植物蛋白含量高,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相比,非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高,而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低,食用它们不但很难补充慢性肾衰竭患者缺乏的必需氨基酸,而且代谢后将产生更多尿素氮等毒素。

所以,不提倡慢性肾衰竭患者食用上述豆类、硬果类食品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干及豆浆等)。

不提倡意味着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食用,但是不等于一点不能食用,口馋了吃一、两小块豆腐,吃几粒花生米,没有什么不行。

如何进行肠道清除尿毒症毒素治疗?从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起,就应开始肠道清除尿毒症毒素治疗,这包括口服药物及药物灌肠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吸附剂如氧化淀粉可吸附尿素氮;活性炭粒,可吸附肌酐、尿素氮等。

● 导泻剂如大黄制剂。

2.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又称结肠透析,常用中药生大黄、锻牡蛎及蒲公英煎剂进行灌肠治疗。

上述方法在患者尚未达到透析指证时,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体内尿毒症毒素;但是其清除毒素能力有限,当患者达到透析指征时,仍应及时改用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如何治疗高钾血症?慢性肾衰竭患者易出现的高钾血症可诱发心律紊乱,乃至心脏骤停,故应积极按前文所述进行预防。

如已发生高钾血症(血清钾>5.5毫摩尔/升),应紧急采用如下措施:● 促钾从肠道排出常服用降钾树脂(如聚苯乙酰磺酸钙及聚苯乙酰磺酸钠)吸附钾从粪便排出。

● 促钾从肾脏排出静脉注射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或托拉塞米)通过利尿促钾排出。

● 促血清钾转入细胞内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溶液(葡萄糖4~6克比普通胰岛素1单位)、静脉点滴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均可促进血清钾转入胞内。

● 血液净化治疗当血清钾>6.5毫摩尔/升,即应紧急透析清除血清钾,以防出现严重心律紊乱。

如何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慢性肾衰竭时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患者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因此,任何能减轻体内代谢废物产生的措施(如低蛋白饮食),及加速体内代谢废物排出的措施(如肠道清除及透析清除),均能减轻代谢性酸中毒。

但是,上述措施仍不足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即可口服碳酸氢钠,如果血液二氧化碳结合力降至13毫摩尔/升以下时,还应静脉点滴碳酸氢钠进行治疗。

为什么必须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肾性贫血是综合因素引起,但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是最关键因素。

1988年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正式上市前,肾性贫血根本无良药治疗,重症贫血必须靠输血纠正。

自从rHuEPO 问世后肾性贫血治疗已完全改观,正如1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一样,rHuEPO也能替代人体自身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人体骨髓生成红细胞。

现在,应用rHuEPO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肾性贫血已能很好纠正。

应十分注意rHuEPO注射剂保存,将其取回家后,要及时放入4℃冰箱(最好用温度计测试一下冰箱实际温度,并将其调整至4℃)。

如果长时间将它放置于室温中,rHuEPO中的蛋白质成份就会变质,注射后能使患者产生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病患者骨髓不能生成红细胞,很难治疗。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高磷血症如何防治?高磷血症是诱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重要原因,并能使1,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甲状旁腺疗效变差;而且,高磷血症能使血清钙磷乘积增高,促进软组织钙化,所以应该积极治疗。

控制高磷血症可采取如下措施:1.限制饮食磷入量应限制达800毫克/日。

为此,需进低蛋白饮食,因为每进1克蛋白质即伴随进15毫克磷,实施低蛋白饮食就会减低磷入量;不食磷含量高食物,如不吃蛋黄、脑、肝等食物,肉类先煮汤,然后弃汤吃肉等。

2.从肠道清除磷可服用磷结合剂,磷结合剂应在进餐前10分钟或进餐时服用,片剂需嚼碎,以便与食物充分混合结合其中磷,然后从粪便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