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通过描写两个⼩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们对⾃然现象的探求和独⽴思考、⼤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下⾯是分享的初中⽂⾔⽂:《两⼩⼉辩⽇》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两⼩⼉辩⽇/两⼩⼉辩⽃》 先秦:列御寇 孔⼦东游,见两⼩⼉辩⽇,问其故。

(辩⽇⼀作:辩⽃) ⼀⼉⽈:“我以⽇始出时去⼈近,⽽⽇中时远也。

” ⼀⼉以⽇初出远,⽽⽇中时近也。

⼀⼉⽈:“⽇初出⼤如车盖,及⽇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近者⼤乎?”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远者凉乎?” 孔⼦不能决也。

两⼩⼉笑⽈:“孰为汝多知乎?” 【译⽂】 孔⼦到东⽅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个⼩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近(我以/⽇/始出/时/去⼈近),⽽到中午的时候距离⼈远。

” 另⼀个⼩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远,⽽到中午的时候距离⼈近。

⼀个⼩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得像⼀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得像⼀个盘⼦,这不是远处的看着⼩⽽近处的看着⼤吗?” 另⼀个⼩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伸进热⽔⾥⼀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 (1)选⾃《列⼦·汤问》。

原⽂共⼗三章,这是第七章。

《列⼦》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2)东游:向东游历。

(3)见:看见。

(4)辩⽃:辩论,争论。

(5)其:代词,两⼩⼉。

(6)故:缘故,原因。

(7)以:以为,认为。

(8)始:刚刚,才。

(9)去:距离。

(10)⽇中:正午。

(11)初:刚刚。

(12)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伞⼀样,呈圆形。

(13)及:到,⾄。

(14)则:就。

(15)盘盂(yú):古代盛放⾷物的器⽫。

圆者为盘,⽅者为盂。

《两小儿辩日》课后问题以及感悟

《两小儿辩日》课后问题以及感悟

《两小儿辩日》课后问题以及感悟《两小儿辩日》课后问题以及感悟原文: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一作: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后问题:⒈你怎么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两小儿讥笑孔子固然不对,但从另一方面,博学多闻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侧面反映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⒉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博学多闻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侧面反映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3.文中有哪些通假字?两个通假字:为——谓——说,知——智——智慧。

4.为什么早上和晚上看太阳的时候特别大?中午特别小?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5.感悟: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一道理。

第1页共1页。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感谢观看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偶遇 两名小孩,他们就太阳的大小各执一 词,争论不休。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流派兴起。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周游列国 的过程中,经常与不同的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
文化背景
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纷纷兴起。人 们开始关注自然、社会、人性等问题,思想活跃,辩论之风盛行。
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尊重知识和他人的重要性
知识是无价之宝
我们应该尊重知识,珍惜学习机会,不 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VS
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应该 尊重他人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 建议,以建立良好的人பைடு நூலகம்关系。
THANKS
两小儿辩日
目录
• 引言 • 两小儿辩日的起因 • 两小儿的观点和论据 • 孔子的回应和结论 • 对现代的启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
故事意义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汉 语故事,讲述了孔子在旅途中遇到两 个小孩在争论太阳大小的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知识的 无穷性和人的认知局限性,同时也强调 了独立思考和勇于提出疑问的重要性。
论据
太阳刚升起时大如车盖,正午时小如 盘盂,应该是远小近大的缘故。
第二小儿的观点和论据
观点
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正午时离人近。
论据
太阳刚升起时天气凉爽,正午时天气炎热,应该是远凉近热的缘故。
04
孔子的回应和结论
孔子的回应
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辩论后,并没有立即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自己无法判 断谁对谁错,表现出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科学依据

两小儿辩日科学依据

两小儿辩日科学依据
在刚刚过去的一天,两个小孩子在阳台上辩论了一下日出日落的原理。

他们其中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

那么,到底哪一个小孩说的是正确的呢?
科学的实验和观测已经证明,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

这个结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托特利斯在公元前4世纪提出的。

后来,哥白尼又发现了地球自转的现象,这一结论也被证实了。

而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除了观测和实验,科学家们还通过计算和推理来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芒的角度变化,以及观测地球上不同时区的日出日落时间,来推断出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并不是绕着地球旋转的。

这个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 1 -。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天文物理知识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天文物理知识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天文物理知识示例文章篇一:《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哎呀,我跟你们说,这里面可藏着好多超级有趣的科学原理和天文物理知识呢!就说那两个小孩儿,一个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另一个说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更热。

这可把孔子都给难住啦!那到底谁说得对呢?咱们先来说说早上太阳看起来大的事儿。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个远处的大高楼,早上有雾气,就像给高楼蒙上了一层纱,看起来是不是就显得特别大?其实太阳也是这个道理,早上的大气层就像那层纱,让太阳看起来更大了。

但这可不代表太阳真的变大了,只是我们的眼睛被“骗”啦!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中午太阳更热的原因。

这就好像我们冬天烤火,离火近就热,离火远就不那么热。

中午的时候,太阳直直地照在我们头顶上,就像我们离火特别近,那热量当然就更多啦,所以我们就觉得特别热。

这能说明中午太阳就离我们更近吗?嘿嘿,还真不一定!其实呀,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在一天当中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

太阳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固定灯”,一直挂在那里,只是我们地球自己在不停地转啊转。

早上我们转到这边,中午又转到那边,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可没有因为我们转来转去就有很大的差别。

就像我们跑步,围着操场跑一圈,离操场中间的旗杆距离会变吗?不会呀!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这个道理。

你们想想,如果太阳一会儿离我们近,一会儿离我们远,那得多乱套呀!宇宙可不会这么随便的!所以呀,《两小儿辩日》里的两个小孩儿虽然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他们都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搞清楚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觉得呀,我们遇到问题可不能像他们这样只看表面,得好好去研究,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你们说对不对?示例文章篇二:《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我可太喜欢了!孔子东游的时候,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

你看,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像个大车轮,中午就变成小盘子啦,这不就是因为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小孩立刻反驳:“才不是呢!早上的时候凉飕飕的,中午热得能把人烤熟,难道不是因为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也没法判断谁对谁错。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品原文:两小儿辩日(1)孔子东游(2),见(3)两小儿辩斗(4),问其(5)故(6)。

一儿曰:“我以(7)日始(8)出时去(9)人近,而日中(1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11)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2),及(13)日中则(14)如盘盂(15),此不为(16)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7),及其日中如探汤(18),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9)也。

两小儿笑(20)曰:“孰(21)为汝(22)多知(念“智”)乎?”作品注释:1选自《列子·汤问》。

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

《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录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火,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汤问》取此篇首句“殷汤问于夏革”中的两字为题。

2东游:向东游历。

3见:看见。

4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5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6故:缘故,原因。

7以:认为。

8始:刚刚,才。

9去:离。

10日中:正午。

11初:刚刚。

12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3及:到。

14则:就。

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课外阅读】《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

【课外阅读】《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解释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两个小孩子的经验是正确的。

即同样一个物体,在远处的时候显得小,在近处显得大(视觉);同样一个热源,在远处的时候我们感觉凉,在近处的时候感觉热(触觉)。

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只能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成立了。

一、为什么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大?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

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网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是早上太阳比较大与大气光折射最后成虚像的视角有关,或者说由于早上空气中水分的含量大,造成阳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折射,就像放大镜的原理一样,看起来大了。

这类解释不怎么令人信服。

前者说与大气光折射有关,比较模糊,何况中午就没有大气光折射了?后者说早上空气水分含量大,要是干旱的地方,这种解释根本就是胡说了。

二、为什么早上凉,中午热?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是气温,大气的温度有积累)三、到底是早上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首先,肯定的说,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

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

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

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

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