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主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一、颅骨原发性肿瘤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的肿瘤,包括骨样瘤、纤维样骨瘤、软骨瘤、骨肉瘤等。
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 骨质破坏:颅骨原发性肿瘤可引起颅骨局部骨质破坏,表现为颅骨骨质变薄或缺损。
破坏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边缘为清晰或模糊。
有时可见到骨质增生,形成肿块或角质化改变。
2. 钙化灶:颅骨原发性肿瘤可伴有钙化,表现为局部颅骨密度增高而呈现出钙化的阴影。
这种钙化灶一般呈粗大的斑点状或块状分布,呈强致密性、高于骨密度的密度值。
3. 平扫及增强CT:平扫CT呈现低密度区,多数伴有骨质破坏。
增强CT可显示肿瘤的强化程度和范围。
4. MRI: 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T1WI呈不均质强化。
MRI 对于颅骨肿瘤的确诊率高,一些MRI对各种类型的颅骨原发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颅骨肿瘤样病变1. 平扫及增强CT:颅骨转移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可伴有局部颅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钙化现象。
骨髓瘤呈骨质破坏性病变,局部骨质疏松、增生和骨质破坏。
淋巴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与颅骨骨质界限清晰、不伴有颅骨骨质破坏。
2. MRI:固有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T1WI呈环状强化,可见到肿瘤周围的水肿等现象。
综合来看,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特点。
尤其是MRI对于各种类型颅骨原发性肿瘤和部分颅骨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头颅CT确定学脑肿瘤时,也需要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的认识。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头颅内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主要针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而异。
病变的性质可以是良性或恶性,位置可以是骨内或是骨外。
骨内病变骨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变的性质。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区域,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周围没有明显水肿或炎症。
此外,良性骨瘤如骨核增生和骨小梁状骨瘤在X线上呈现出骨性表现,而骨母细胞瘤和纤维母细胞瘤在CT和MRI上呈现出软组织密度。
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区域。
一些肿瘤还伴有溶骨性的破坏,可见到骨吸收表现并且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的水肿或炎症。
恶性肿瘤还可能表现为骨髓间隙扩张以及局部骨质疏松。
此外,在MRI上可以看到肿瘤组织的高信号强度表现,这与良性肿瘤在MRI上呈现的低信号强度有所区别。
颅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也可以出现在颅外软组织中,并向颅内延伸。
CT和MRI是评估这些颅外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手段。
这些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并具有明显的强化。
此外,颅外肿瘤通常会在邻近骨骼上产生相应的改变,如颅骨骨质破坏等。
肿瘤样病变颅骨中的一些肿瘤样病变也可以对其影像学表现产生影响。
骨囊肿、佩吉特氏综合症和I型纤维骨发育不良症等表现为不规则的半透明区域,并常常表现为囊状和多房的影像学表现。
转移性颅内肿瘤可以表现为多个小的囊状区域或单个肿块,通常会伴随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总结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病变性质和位置来进行分析。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区域,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周围没有明显水肿或炎症。
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区域,并可能伴有溶骨性的破坏。
颅外肿瘤通常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并具有明显的强化。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在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二)【颅骨骨化性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骨性起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年人,生长缓慢,常见上颌骨受累。
组织学改变为骨小梁散在于纤维组织中。
CT表现为:肿瘤呈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生长,境界清晰。
骨化性纤维成分再CT上密度仅次于骨质,通常病变密度不均,周围有硬化的骨壁。
肿块对周围结构可产生压迹、变形。
增强扫描病变可以强化。
附病例:右侧颞骨骨化性纤维瘤【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可单一或多骨发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为骨问质发育异常引起的骨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
表现为病变区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编织状骨小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间有大量胶原及编织骨小梁,呈鱼钩状或逗点状。
胶原纤维呈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编织骨小梁纤细,菲薄。
骨质与纤维成分之比为2:3。
病变区可继发粘液变、囊变、出血和坏死。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上一般分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综合征三大类。
以单骨型多见,可发生全身所有骨,而发生在颅骨往往累及多骨,文献报道,颅骨发病次序为蝶、额、颞、枕骨,在面骨中以上颌骨、下颌骨、颧骨、腭骨多见。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MR 征象:①CT以编织骨中磨玻璃征象较有特征,MR 以等、低T1,T2为主异常信号,病灶边缘在T1WI和T2WI上可有高信号,也较有特征。
② 病变骨有膨胀性改变。
③可累及多骨。
④可向周围生长压迫或填塞临近组织或窦腔。
附病例:额骨、蝶骨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蝶骨体、左侧颞骨大翼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颅骨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癌又称破骨细胞瘤,其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肿瘤的5%一15%,仅次于骨软骨瘤。
好发年龄为20—40岁,年轻患者发病比较高,个别报道也有要幼儿发生。
好发部位为长骨骨端,多见于胫骨上端、股骨下端、尺骨与桡骨远端,股骨近端等松质骨内,少数生于椎体、扁平骨或短骨,个别发生于长骨干上,而原发于颅骨的极为罕见。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ppt课件

【颅骨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属软骨肿瘤,是指 在骨的表面覆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是最常 见的骨肿瘤,有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单发性 多见,多发性较少见。 骨软骨瘤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端 和胫骨上端最为常见 ,颅骨骨软骨瘤较少见。 骨软骨瘤好发于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 X线上表现为:骨性基底和软骨盖帽两部分。
颅骨的病变比较复杂,前一段时 间注意到诸多关于颅骨的病变。
本人特总结一下关于颅骨的肿瘤 及肿瘤样变,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 助。
本文病例、图片大多来源于国内专 业书籍、杂志及论坛,仅在此表示感 谢!
颅骨肿瘤仅占骨瘤中0.8~1.8%,大多可引起头局部肿块, 按病变性质可分为三类: (一)原发性颅骨肿瘤 较少见,包括: ①良性者有:骨瘤,软骨瘤,血管瘤,板障内上皮样及皮样瘤, 板障脑膜瘤,良性巨细胞瘤及纤维瘤等。 ②恶性者有: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脊索瘤及恶性 巨细胞瘤等。 (二)继发性颅骨肿瘤有: ①良性:脑膜瘤,颈静脉球瘤等。 ②恶性:转移癌,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骨髓瘤,白血 病,淋巴瘤,鼻咽癌及副鼻窦局部侵蚀性肿瘤等。 (三)颅骨肿瘤样病变(类肿瘤)有:嗜伊红性肉芽肿,黄色 瘤,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畸形性骨炎,颅骨硬化症,副鼻窦 粘液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脑膜囊肿,板障内骨囊肿, 颅骨膜血窦,婴儿颅骨皮质肥厚,颅骨内板增厚及石骨症等。
附病例:顶骨骨瘤
颅骨血管瘤(MRI) 血常规:白细胞4.1× 10 /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130×10 /L。 颅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内为脂肪密度CT值多为负值,常在-15~10HU之间 骨软骨瘤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为常见 ,颅骨骨软骨瘤较少见。 以硬化为主达15%~45%,以往文献以象牙惟为其特征性改变:溶骨和硬化混合存在占41%~60%。 0 cm,T1WI 以稍低信号为主,T 2WI 呈明亮高信号,水抑制序列仍呈高信号,其内有低信号分隔,边缘为极低信号包膜及结节,肿块 边界清楚,Gd-DTPA 增强后见肿块向颅骨生长,并向下累及筛窦,左侧脑室受压变形,双侧脑室扩大积水,在中线侧脑室之间还有一 直径约4 cm 类似囊性肿块,与前者相连,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或可能与血管、淋巴管增生有关。 以硬化为主者占4.3%,混合型16% 。 4、尿崩:垂体和下丘脑组织受浸润所致,个别患儿可见蝶鞍破坏。 55%位于干骺板,再侵及骺部和干骺端 ,其中尤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 邻近软组织信号无异常; 主要症状是持续的脊柱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图5:颅脑CT平扫骨窗示后枕骨内外板均有增厚,局部骨质破坏,并见高密度坏死骨。 附病例:右侧额骨肉瘤 3、溶骨性改变:相对较多见,多见于急淋L1型,表现为顶骨、额骨、枕骨失去原有的三层结构,广泛的骨溶解样改变,无明显边缘, 破坏程度不同,骨密度浓淡不均。
影像诊断学-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是软骨化骨最常见的肿瘤,又称外生骨疣。
分单发与多发,多发者有遗传性,易恶变。
1、病理: (1)骨性基底:由骨质构成瘤体,与骨干相连; (2)软骨帽:由软骨构成帽盖,可钙化。 (3)纤维包膜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常见于长骨干骺
端,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
(2)一般无症状,可扪及局部硬结;增大后压 迫神经引起疼痛和畸形,近关节的有运动障碍。
• 软骨破坏:肿瘤对骨骺软骨,骺板软骨 和关节软骨的破坏,先期钙化带消失, 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和消失,关节间 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内出现肿块。以前 认为软骨组织是恶性肿瘤的屏障,现被 否认。
• 瘤骨:象牙质样、棉絮状和针状瘤骨, 后两者为恶性。
• 瘤软骨:环状钙化是诊断软骨肿瘤的重 要依据,X线呈环状或半环状,小约为 1mm,大约为2-3cm,中心呈磨砂玻璃样, 不同于结核钙化和瘤骨,可见钙化密度 改变可疑为恶变。
(三)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各种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熟悉发 病部位对诊断骨肿瘤有较大价值。
2、病变数目:大多数原发性骨肿瘤为单发病灶, 骨髓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常多发。
3、骨质破坏:良性肿瘤常为囊性和膨胀性破坏, 恶性肿瘤常见浸润性破坏。
4、肿瘤骨: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可呈象牙质 样、棉絮样、放射状高密度影。
3、X线表现
(1)肿瘤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随 骨的发育而移向骨干。
医学影像学: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脑组织的肿瘤
1. 原发性
80%,来源于颅骨、脑膜、脑组织、血管、 垂体、颅神经和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 胶质瘤(50%) 、脑膜瘤(14%) 、垂体瘤(11%) 、 听神经瘤(7%)
2. 继发性-转移瘤、邻近器官侵犯(20%)
检查方法
X线平片——少用。主要观察有无骨质增生、破 坏,蝶鞍有无增大,有无钙化灶等(对颅咽管瘤、 垂体瘤有一定的定性作用)。
颅咽管瘤
(二) 好发部位及肿瘤类型
按照颅咽管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 鞍内、鞍上、鞍内鞍上和脑室内肿瘤。 以鞍上和鞍内鞍上多见,鞍内和脑室内 少见。
按肿瘤的成份可分为三型,即囊实 性混合型,最多见;囊性型和实性型 (少见,仅约占4%)。
影像学表现
部位:鞍内、鞍上或两者有之。 形态: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状,边缘
2、形态:包括圆形、类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 葫芦形多由于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时受鞍隔 的限制两边狭窄而形成。
3、影像学表现:等密度或等信号。肿瘤内可慢性 坏死出血,也可液化囊变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 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不如残存垂体腺组织。
垂体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
体
大
+C
腺
瘤
麻雀鸟?美丽的禾雀花!
CT-----常用。 MRI----常用。多方位、多参数。 DSA----主要用于血管性病变
颅脑肿瘤的CT、MRI诊断征象
一、直接征象 1. 肿块或占位性病变。 2. 异常的密度或信号强度改变 3. 增强后扫描肿瘤有程度不一 的强化
二、间接征象
1. 周围组织结构的移位,严重可有脑疝形成 2. 肿瘤周围的脑组织间质性脑水肿 3. 骨质改变
颅脑肿瘤的定性诊断 以解剖部位为指引,先定位然后做定性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表现课件

康复治疗: 术后进行康 复治疗,提 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05
06
手术治疗方法
F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精准治疗
E
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D
化疗: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生长
C
内镜手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
B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精确定位,定向放射治疗
A
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解除压迫
非手术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利用放 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控制肿瘤生长
靶向治疗:针对肿 瘤细胞特定基因或 蛋白质进行治疗
内分泌治疗:通过 调节激素水平,控 制, 控制肿瘤生长
免疫治疗:利用免 疫系统杀死肿瘤细 胞,控制肿瘤生长
辅助治疗:如止痛、 营养支持等,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4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预后
3
心理支持:提供 心理支持,帮助 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
2
康复治疗:进行 康复治疗,提高
生活质量
4
营养支持:提供 营养支持,帮助
患者恢复健康
谢谢
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颅 骨肿瘤及肿 瘤样变,及 时治疗
综合治疗: 根据肿瘤类 型、分期、 患者身体状 况等因素, 制定综合治 疗方案
手术治疗: 对于可切除 的颅骨肿瘤 及肿瘤样变, 采用手术治 疗
放射治疗: 对于不适合 手术或手术 后复发的颅 骨肿瘤及肿 瘤样变,采 用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不适合 手术或放射 治疗的颅骨 肿瘤及肿瘤 样变,采用 药物治疗
视觉障碍:肿瘤压 迫视神经导致视觉
障碍
04
癫痫:肿瘤压迫脑 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05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1.直接征象1)密度:(1)钙化:CT值多大于100HU,极高密度,边缘锐利。
不同类型的肿瘤其钙化各异,如颅咽管瘤囊壁的钙化呈“蛋壳”样,少突胶质瘤的钙化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
(2)新鲜出血:CT值多在60~80HU之间,呈高密度,边缘稍模糊,肿瘤出血最常见于胶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腺瘤。
(3)富血管组织:富血管肿瘤CT平扫多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后多明显强化。
常见的有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4)液化坏死:CT值多在0~20HU,肿瘤生长速度越快,体积越大越易发生液化坏死,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
(5)囊液:囊性肿瘤因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致密度不同,一般CT值在0~10HU之间,与脑脊液密度相仿。
常见的有蛛网膜囊肿和血管母细胞瘤等。
(6)胆固醇物质:CT值可在40~10HU之间,多见于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增强时无强化。
(7)脂肪:CT值一般在-40~-100HU左右,常见于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
2)部位:不同解剖部位所发生肿瘤的类型有所不同。
(1)鞍区肿瘤最常见为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其次为脑膜瘤和动脉瘤。
(2)松果体区则以生殖细胞瘤多见,其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
(3)桥小脑角区肿瘤依次为听神经瘤、表皮样囊肿和脑膜瘤。
(4)脑室内肿瘤最常见为室管膜瘤,其次为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5)血管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则位于小脑。
3)肿瘤的数目、形态和边缘:(1)一般认为原发性肿瘤多为单发,多发肿瘤多为经血循环转移而来,多分布在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良性肿瘤因膨胀性生长常呈类圆形,境界清晰,边缘光滑。
(3)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模糊。
4)增强扫描:(1)均匀强化多见于脑外肿瘤,如脑膜瘤。
(2)不规则强化最常见于胶质瘤。
(3)环形强化常见于转移瘤和胶质瘤。
(4)少数肿瘤可无强化,如Ⅰ级星形细胞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一类比较罕见的病变,通常表现为颅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部分病变还可能累及周围组织。
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摄影、CT、MRI等。
本文将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的肿瘤,常见的类型包括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
这些肿瘤通常表现为颅骨的局部骨质增生或破坏,病变范围一般较小。
1. X线摄影
X线摄影是最早被用于颅骨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技术。
颅骨原发性肿瘤在X线上表现为颅骨局部骨质的增生或破坏,其形态多种多样,常见表现包括骨刺、斑点状破坏、囊肿等。
2. CT
CT是一种常用的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窗和软组织窗图像。
在CT上,颅骨原发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以及颅骨内部的骨密度异常。
例如,骨巨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颅骨局部巨大的低密度区,其周围多伴有骨质增生;而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则表现为颅骨局部骨质增生,同时伴随骨密度异常。
3. MRI
MRI是一种常用于颅骨肿瘤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
颅骨原发性肿瘤在MRI上同样表现为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进一步显示病变的周围组织的受累程度。
例如,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中,MRI能够显示肿瘤在颅骨内部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
颅骨肿瘤样病变是指具有颅骨肿瘤特点的非肿瘤性病变,常见病变类型包括骨囊肿、骨样骨炎等。
这些病变同样表现为颅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但相比于颅骨原发性肿瘤,其发病原因更为多样化,常常由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
在X线摄影上,颅骨肿瘤样病变同样表现为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其形态与颅骨原发性肿瘤相似。
然而,X线摄影无法提供更加准确的骨组织信息,因此在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局限性较大。
CT在对颅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在CT上,颅骨肿瘤样病变常表现为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坏,但与颅骨原发性肿瘤相比,其形态通常更为规
则、边缘更清晰。
例如,在骨囊肿中,CT能够显示囊肿内部的液体密度,而在骨样骨炎中,CT能够显示病变范围内的局部骨质缺损和骨组织增生。
综上所述,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颅骨局部的骨质增生或破
坏等不同特征,X线摄影、CT、MRI等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提供有力的诊断支持。
对于颅骨肿瘤及病变的鉴别诊断,应根据病变的特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