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巴东楠木园

合集下载

湖北护林古石碑

湖北护林古石碑

湖北护林古石碑
胡秀云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3()4
【摘要】天然林保护在湖北有悠久的历史,现己发现的明清时代的护林古石碑有十余通,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型分为官方型护林石碑和民间型护林石碑两类。

为我们探
讨湖北古代森林文献信息资源状况,护林思想及护林措施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湖北;护林;古石碑
【作者】胡秀云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
【相关文献】
1.湖北的护林石碑 [J], 胡秀云;胡永弘;霍玉娜
2.湖南现存的古代护林石碑 [J], 邓双文
3.对古石碑保护工作的研究建议 [J], 贾彦套
4.修文白岩寨一古磨坟石碑上发现“龙场”二字 [J], 段纲
5.《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无字石碑 [J], 彭绪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东无源洞景区的介绍

巴东无源洞景区的介绍

巴东无源洞景区的介绍巴东无源洞景区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巴东县的一处自然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下溶洞景观而闻名。

它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溶洞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磷灰石地下矿床之一。

巴东无源洞景区的壮丽景观、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欣赏。

巴东无源洞景区的主要景点是洞穴和地下河流。

洞穴是形成于石灰岩地质中的溶洞,由于地下水长期的侵蚀和侵蚀而形成。

洞穴内部有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石柱和石笋,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地下世界。

游客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探索洞穴的奥秘,欣赏到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地下河流则是巴东无源洞景区的另一大特色。

地下河流长达数千米,湍急的水流在洞穴中穿行,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地下河景观。

乘坐游船或漂流器,游客可以沿着地下河流欣赏到洞穴内壁上的自然画廊,欣赏到独特的地下河流风光。

在清澈的水中,游客可以看到鱼群的嬉戏,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除了洞穴和地下河流,巴东无源洞景区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巴东无源洞景区周围的山峦环绕,风光秀丽。

游客可以徒步登山,欣赏到鸟瞰洞穴和地下河流的壮丽景色。

此外,景区内还有一些自然湖泊和瀑布,给游客带来了一份清凉和惊喜。

巴东无源洞景区还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景区内有多种珍稀植物和动物栖息,如中国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等。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观赏到它们的生态习性,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巴东无源洞景区还提供了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如酒店、餐馆和游客中心等。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到优质的服务。

巴东无源洞景区以其独特的地下溶洞景观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而闻名。

游客可以在这里探索洞穴的奥秘,欣赏到壮丽的地下河流景观,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游客还可以在景区内欣赏到迷人的山水风光,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巴东无源洞景区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值得一去。

宜昌市楠木类树种资源及保护

宜昌市楠木类树种资源及保护

宜昌市楠木类树种资源及保护宜昌市地处湖北省西部,因为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大量的楠木林资源。

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资源,又名南洋黄花梨,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中我国的楠木主要集中生长于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

宜昌市的楠木林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威胁,因此保护这些珍贵的楠木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宜昌市楠木类树种主要包括楠木、金丝楠、橄榄楠、黄花梨、紫檀等,其中以楠木资源最为丰富。

其木材优质,纹理清晰,质地坚实,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的色泽金黄,纹理优美,质地致密,是高档家具、工艺品、乐器等的重要材料。

同时楠木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用于治疗胃病、黄疸病、水肿等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和保健品。

楠木的生长比较缓慢,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够达到成熟,因此需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宜昌市,楠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其中秭归县是楠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是适合楠木生长的天堂。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楠木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一方面,大量的楠木被滥伐,用于制作家具和工艺品等,这严重影响了楠木的自然生长,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楠木木材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因此,如何保护宜昌市的楠木资源,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要保护楠木资源,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楠木的保护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楠木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性,增强公众对楠木的保护意识。

其次,要加强对楠木的保护管理。

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滥伐行为,规范木材的采伐和使用。

同时,要加强森林防火管理,避免因森林火灾而破坏楠木树种等珍贵的植被资源。

此外,还需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保持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楠木的保护方面,宜昌市政府和林业部门也正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他们应该建立健全楠木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楠木林的收护和保护,并实施密植造林,为保护楠木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湖北巴东楠木园遗址2001年夏季发掘简报

湖北巴东楠木园遗址2001年夏季发掘简报

湖北巴东楠木园遗址2001年夏季发掘简报
王凤竹;罗运兵;余西云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2004()3
【摘要】楠木园遗址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遗址,其东部以东汉遗存为主,有少量六朝和唐代墓葬。

2001 年夏季发掘出成排分布的灰坑,底部有:"一"字形或"十"字形沟槽,可能是与商业储存、转运相关的 "仓",此类遗迹在三峡及周邻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研究三峡地区这一时期经济生活的重要材料。

【总页数】11页(P3-13)
【关键词】湖北;楠木园遗址;地层堆积;历史文化;出土器物
【作者】王凤竹;罗运兵;余西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县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湖北省巴东县龙王庙遗址发掘简报 [J], 龚长根;曲毅
2.2003巴东故县坪遗址发掘简报 [J], 朱世学;胡家豪
3.湖北省巴东县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J], 陈安宁;黄旭初;冯务建;向勇;禹家美;杨红艳;肖志华;郝勤建;杨年友
4.巴东店子头遗址发掘简报 [J], 胡雅丽;武仙竹;符德明;刘松山
5.湖北巴东高桅子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J], 彭军;田勇;郑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

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

至海 拔1 0 以上 的山坡上了。 8米 我们找到1 9 9 4年住过的房子,只剩下残 垣 断壁, 时让我们颇感怅 惘。 一 等我们物 色好新的房子, 正好位于立德
提 到 过 的 山涧源 头 一 当地 人 称 之 为 龙 洞 子一 的 边 上 。老 乡们 用 钢 筋 水 泥 依 山建 造 了新 楼 房 , 这 些 房 子 似 乎 仍 然 保 留 了吊脚 楼 的某 些 功 能 : 但 底 层 一 般 为厕 所 、 圈 、 藏 室 。 时 楠 木 园 乡已撤 消 并入 官 渡 口镇 。 猪 储 此
椭术园 曾经 繁华
1 9 年 我 们 来 到 楠 木 园 调 查 时,山涧 依 然 在 流 淌 ,跨 越 溪 沟 的 风 94 雨 桥 不 见 了,人们 大 多 住 在 依 山筑 成 的砖 瓦 屋 中, 间夹 杂 着一 些 板 坯 其 构 成 的 吊脚 楼 式 的 房 子 。 山的橘 树 青 翠 欲 滴 。 里 是 楠 木 园 乡政 府 的 漫 这 所 在 地 , 然 简 陋 , 还 热 闹 。听 当 地 老 乡介 绍 , 木 园 曾经 的确 很 繁 虽 也 楠
3 糯 本 瀚莒 进 出土 豹 嚣家 窈 文纯 瓣 鬻 魏 玉器 搴
它惊险地 跨越一 个陡 峭的小峡谷 。 道山涧穿流而下,其源头是 距离 一
山顶 约 1 3 的 一 个 大 山 洞 。山高2 0 英 尺, 子就 建 在 两 边 山坡 上 。 /处 00 村 村 子 的 两 部 分 由在 村 子 中部 的 一 道 有 顶 盖 的 桥 相 连 。 子 的主 要 街 道 村 是 五 六百 级 陡 直 的 石头 阶 梯 … . 屋 沿 街 道 两 边 的 台地 修 建 。 子后 面 . 房 房 有 橘 子 、 檬 、 杷 树 丛 , 是 常 绿 树 ,此 处 还 有繁 花 满 枝 的桃 树 和 李 柠 批 都 树 ” 这 是 一百 多年 以 前 的楠 木 园。 。

恩施巴东旅游景点大全

恩施巴东旅游景点大全

恩施巴东旅游景点大全
1. 巴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此森林公园以险奇秀丽的石山为特色,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户外活动项目,如漂流、攀岩和徒步等。

2. 缓岭温泉:位于巴东县城的缓岭村,是一处具有丰富矿泉资源的温泉景区,周围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有室内外温泉泡池供游客享受。

3. 弥山:位于恩施市巴东县,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有大型佛教寺庙、佛教文化展览馆和佛教文化活动中心等。

4. 腾龙洞:这是一个以溶洞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洞内景观壮丽,有各类钟乳石和石笋,还有漂亮的地下河流,游客可以进行洞穴探险和观光活动。

5. 坛子岭风景区:这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有大片的森林、蓝湖和草地,适合进行野营、露营和户外烧烤等活动。

6. 巴东红十月景区:这是一个由红十月广场、红十月广场剧院和红十月革命广场组成的旅游景区,主要展示了巴东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7. 武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以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旅游区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山水景色。

8. 恩施大峡谷:这是一个以峡谷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峡谷深入纵横,景色壮丽,有许多观景台和游览线路供游客观赏。

9. 恩施土司城:这是一个重现明清时期土司文化的旅游景区,有传统的建筑、文化表演和土司庙会活动等。

10. 鸣皋竹海:位于恩施市鸣皋县,是一个有广阔竹林的旅游景区,有各种各样的竹木艺术品和竹制手工艺品可以购买。

巴东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介绍

巴东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介绍

巴东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介绍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巴东拥有许多令游客着迷的景点,如神秘的丹霞地貌、古老的石窟寺庙、壮观的水系风景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巴东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精髓。

一、镇远古镇镇远古镇位于巴东县西南部,是一座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小镇,有着碧水潺潺的运江河和古老的码头、石板路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处充满浓郁乡土风情的景点。

二、纳雍景区纳雍景区位于巴东县东部,是一处以城堡、丛林和溶洞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

在纳雍景区,游客可以爬上城楼体验中世纪城堡与魔法的氛围,也可以在原始森林中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三、独山竹海独山竹海位于独山县境内,是一座著名的盆景景区,籍以保护中国珍稀的竹子植被,同时也是一处很受游客欢迎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苍翠竹林、欢乐农庄的风光,也可以请一位当地的老艺人教你摆盆景。

四、巴东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奇特的地形,人们常常称之为“自然画廊”,是这个世界上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之一,而巴东丹霞地貌则是中国著名的景点。

这里天然的红石柱、红色的峰林和多姿多彩的山谷在观赏时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五、赤水河漂流赤水河漂流位于赤水河风景区内,是一处集刺激、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不容错过的风景,每年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来此体验极速冲刺、惊心动魄的刺激体验。

六、漓江三峡漓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更是中国最美的游泳区之一。

在漓江三峡你可以看到壮观的山石与水景相连而成的自然画卷,也可以在w镜厅内,看到壮观的漓江日落美景。

七、苗族风情园苗族风情园位于大方县草地乡九马山景区内,是一处可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传统婚俗、节日庆典、习俗民谣,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具备苗族独特风格的小吃。

八、翠里古镇翠里古镇是一个旅游胜地,一位历史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集合山水、古镇、历史文化、乡土风情于一体的场所。

在翠里古镇游客们可以看到游历古道、祈福、认识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体验与感受。

历史趣谈三峡考古发现七千年前有人迹 面积逾10万平方米

历史趣谈三峡考古发现七千年前有人迹 面积逾10万平方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峡考古发现七千年前有人迹面积逾10万平方

导语:“早在7000年前三峡库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的研究日前得出这一结论,比此前考古学者在瞿塘峡发
“早在7000年前三峡库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的研究日前得出这一结论,比此前考古学者在瞿塘峡发现的距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早2000年。

地处三峡巫峡深处的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山势险峻,土地肥沃,以盛产优质柑橘而闻名于世。

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专家在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专家的注意。

1994年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巴东楠木园村古人类遗迹进行拭掘。

2000年9月,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对楠木园古人类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

据余西云教授介绍,巴东楠木园古人类遗迹的文化堆积厚,保存完好,面积逾10万平方米,是三峡地区少见的大型A类遗迹,目前考古队已完成田野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一期遗存。

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洞和小坑。

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腮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

人类遗物的主要有石器和陶瓷。

据了解,此次巴东县楠木园古人类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仓”,这在三峡地区尚属首次。

据专家判断,六朝时这些地穴式的“仓”可能是作为盐仓使用。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巴东楠木园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巴东楠木园棺材峡,冷水碛,楠木园里好猪蹄。

楠木园里的猪蹄下得大,杨家棚的柚子赛朱砂,火焰石出的老南瓜。

……小时候听归州城沱的桡夫子唱船工号子,觉得很好玩。

从那时候知道,峡江里有个楠木园。

巴东县楠木园古镇位于巫峡之中的长江南岸,距巴东老县城信陵古镇约26公里。

楠木是一种珍贵木材。

楠木园地名来由,《巴东县地名志》载:“楠木园是根据人们最喜爱的楠木树取名。

”早前,这里楠木茂密,故而得名楠木园。

后来到过楠木园的人们很奇怪——“这里因盛产楠木而得名,为何楠木园不见一棵楠木树?”此事说来令人挽惜,大跃进时“赶英超美”,为了大办钢铁,砍树刨根,当时人们生生把这里的楠木砍绝种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里没了楠木,仅留下楠木园这个地名。

楠木园方位示意图巴东楠木园示意图(季富政钢笔画)巴东楠木园镇楠木园地处巫峡东段,北岸是壁立的悬崖,南岸是地势陡峭的高山,“低头一带水,抬头一线天”就是说的这里。

长江流经此处蜿蜒向东,在南岸形成一个曲回的天然港湾,便于泊船。

这里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降水充沛。

由于山坡上土层堆积厚,适宜种植,是巫峡内难得的聚居地。

从地理上讲,楠木园是川江船只进入湖北的第一个栖息港口,也是湖北船只进入四川水域的最后一个歇脚点。

因此,川鄂两地的船工认为此地意义特殊,都愿意在楠木园停泊,打听另一段水域的情况,了解商贾行情,捎带紧俏货物。

楠木园小镇(解特利摄)巴东楠木园段峡江楠木园古镇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临江,码头是长江旅客及货物集散地,通道是竖直的;上部分靠山,通过公路经凉水井、观垭可以去建始县、野三关。

楠木园并不像其他村镇有平直的街面,从江边到公路上,它的主要街道是五、六百级陡直的石头台阶。

冬季水枯,从江岸边起,循街而上,到最高处陈姓人家。

海拔直升高度约150米。

巴东客运船巴航2号停靠楠木园江边楠木园江边楠木园渡船巴东楠木园石阶楠木园林木葱茏楠木园吊脚楼楠木园吊脚楼巴东楠木园古民居楠木园李光明老屋楠木园万明兴老屋楠木园万明兴老屋台地上部分楠木园山间石板路楠木园民居楠木园水府庙若干年前,楠木园就有骡马店、油坊、客栈、茶馆、酒店、商店、后来还增加了卫生院、广播站、电影放影队等。

楠木园有小学、初中各一所,还有一所省商校。

据老人讲,以前的楠木园很热闹,每天进进出出的人流量,至少达到千人以上。

古镇周围农民多是土家族,有赶场的习俗。

农忙时在田地里做农活,到了集市时间,他们往往又经商农产品。

楠木园古镇虽小,却也山青水秀。

镇旁小溪,流水潺潺,溪水上有带廊屋的石拱廊桥。

小镇周围树木青翠,竹林婆娑,溪流淙淙。

阳春三月绿树繁花,景美如画。

楠木园盛产柑桔,当地产的桔子大又甜。

据说,因为桔子品质优良,当年还给毛泽东主席送过。

楠木园桔红我以前问过桡夫子,船工号子里“楠木园里的猪蹄下得大”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就是楠木园农家杀年猪时,往往不从下肘处下刀,而是从膀上下刀。

故而,楠木园的猪蹄比其他地方猪蹄带得肉多一些。

楠木园近码头的东边坡地上修有一座面向长江的王爷庙,也叫龙王庙、镇江阁。

楠木园王爷庙,是嘉庆十六年由常年行走峡江的船工们集资修建。

大殿供奉镇江王爷,是船工们心中的护佑神。

来往船家都在这里靠岸,船工们说:“吃顿饭,住一宿,烧柱香,接到走。

”嘉庆十六年船工集资修建的楠木园王爷庙(陈仲原摄)楠木园王爷庙楠木园上游不远处,南岸一块突出的巨石上,从右至左横刻“共话好山川”五个大字。

左边并排四行竖写“云文张华年/嘉陵梁开化/盛唐陈文典”,距离稍远一点为“宣统元年六月泐”共话好山川石刻楠木园上游江北岸黑石子崖壁上,从右至左,题刻“浪淘英雄”四个楷书大字,右边竖写“戊寅(1938年)元月”,左边竖写“张胄炎书”。

张胄炎,四川大竹人,国立吴淞政治大学毕业,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至二十八年元月任巴东县长,后因废弛烟禁和侵吞屠宰税被撤职。

他在巴东任职期间,为表示对船工们的关怀,常常登船拜访船家,与他们聊天。

可能是他为这些英勇搏击江水的船工故事所感动,手书“浪淘英雄”四个大字,令人镌刻在巫峡北岸,以此鼓励往来的船工们。

浪淘英雄石刻位置浪淘英雄石刻培石至楠木园之间的黄崖窝栈道(刘世昭)有史记载,楠木园古镇发展过程中有几个时期比较繁荣,特别是两次“川盐济楚”。

在清代中期以前,原楚国一带(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部分地区)盐业由实力雄厚的淮盐独占。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江南北,阻碍了淮盐运输渠道,淮盐无法运到湖北。

使宜昌府、施南府食盐供应短缺,盐课收入锐减,军饷困难。

为解决地方课税困难,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销。

”长期严查的贩运私盐一旦解禁,川盐源源不断地运销湖广市场,这是第一次“川盐济楚”。

往返四川与湖北间的船只,经过楠木园,必然要在此泊船休息。

有的船只在此卸货,准备由此陆运到施南府等地。

这使得楠木园迅速繁荣起来。

第二次“川盐济楚”是抗战时期。

日本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受到很大破坏。

当时,战乱年年,运输瘫痪,原来依靠海盐的湖南、湖北等地,食盐奇缺。

在这种形势下,川盐再次担当起“济楚”的大任。

川盐运往湖北、湖南,主要是走水路,必经三峡。

由于楠木园是湖北与四川交界处的重要村镇,自然成为水路运输的主要中转地之一。

特别是日寇占领宜昌后,水路向宜昌无法通航,运往恩施、建始等地的食盐,更要从楠木园周转。

那个时间的楠木园,可以说是发展中最繁荣的鼎盛时期。

楠木园当地居民原以土家族为主。

随着“川盐济楚”“川米济楚”的高峰,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

生意做好了,生意人就不走了,在此修建房屋,永久居住下来。

因此,楠木园居民的姓氏比较多:赵、武、王、李、向、薛、任、陈、谭、唐等。

形成这里独特的居住特点:以姓氏集中居住,中间夹杂有其他姓氏。

若以人口较多姓氏进行统计,从江边沿石阶向上行:先是谭家,再是薛家、向家,经过火烧坪,然后又是向家、毛家、王家、武家、王家、赵家、武家、陈家等。

等到葛州坝修好以后,峡江航道得以改善,过往船只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停靠这里。

从此,楠木园古镇开始走向衰落。

人们通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指公元前3000多年,即发现有人类活动的华夏文化遗迹。

而“楠木园文化”证明长江三峡7000多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将五千年文化概念向前推进了2000年!还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学专家最早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活动遗迹。

1994年,武汉大学与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联手对楠木园文化进行研究发掘。

2000年9月,武汉大学考古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再次对楠木园人类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

楠木园考察结束,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平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风竹联名写了一篇专题文章《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

在这篇文献中,他们简介了楠木园文化遗存: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沿和小坑。

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鳃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

人类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

余西平教授认为,由此可以推断出7000年前,人类就已在三峡地区生活,比据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要早2000年。

楠木园古文化遗址发掘现场俯拍距今7000年历史楠木园文化开发遗址据余西云教授介绍,楠木园文化时期的环境,可以从发掘的遗存中了解一二。

楠木园遗址出土的一些生态比较典型野生动物有鱼、猴、亚洲象、熊、鹿类等。

从这些动物的生态来看,猴栖息于林区;象栖息于稀树草原、竹阔叶树混交林,喜水;熊生活在密林深处;鹿类生活在平原、山地的林间灌木丛。

除亚洲象目前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以外,其他动物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由此推断当时的三峡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居住地周围的植被有灌木丛和茂密的森林等。

下面,用来过楠木园的几位中外名人目光,看一看楠木园的变化。

先看看驾驶“利川”火轮首航川江的英国探险家立德乐的印象。

1883年,英国探险家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来三峡探险,5年后写了一本《Throughthe Yangtze Gorges》(译名《扁舟过三峡》),其中有:湖北省最后一个居民点是楠木园村,它惊险地跨越一个陡峭的小峡谷。

一道山涧穿流而下,其源头是距离山顶约1/3处的一个大山洞。

山高2000英尺,村子就建在两边山坡上。

村子的两部分由在村子中部的一道有顶盖的桥相连。

村子的主要街道是五六百级陡直的石头阶梯,我从最下端走上去。

房屋沿街道两边的台地修建。

房子后面有橘子、柠檬、枇杷树丛,都是常绿树,此处还有繁花满枝的桃树和李树。

——英·立德乐《扁舟过三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再看看的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平教授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风竹2000年来楠木园考察时的目光:1994年我们来到楠木园调查时,山涧依然在流淌,跨越溪沟的风雨桥不见了,人们大多住在依山筑成的砖瓦屋中,其间夹杂着一些板坯构成的吊脚楼式的房子。

漫山的橘树青翠欲滴。

这里是楠木园乡政府的所在地,虽然简陋,也还热闹。

听当地老乡介绍,楠木园曾经的确很繁华。

每到冬天,因航道的原因,上下水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等待;许多商人在此经营、转运商品,开设餐饮娱乐场所。

等到葛州坝修好以后,航道得以改善,过往船只不必再停靠这里,楠木园开始走向衰落。

2000年我们再来这里发掘时,却又人是物非。

当地的老乡大多已移至海拔180米以上的山坡上了。

我们找到1994年住过的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一时让我们颇感怅惘。

等我们物色好新的房子,正好位于立德乐提到过的山涧源头一当地人称之为龙洞子一的边上。

老乡们用钢筋水泥依山建造了新楼房,但这些房子似乎仍然保留了吊脚楼的某些功能:底层一般为厕所、猪圈、储藏室。

此时楠木园乡已撤消并入官渡口镇。

2001年部分村民移民湖北潜江后,楠木园更见冷清。

楠木园是土家族的聚居区,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姓向和李,两姓人世代互相通婚。

村里近千人口,大多能互相攀上亲戚关系。

据村里的老人讲,李姓是清代从江西迁入本地的,而向姓则是这里的原著民,也就是土家族。

——余西平、王风竹,《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2月,楠木园:三峡考古的一个坐标点最后看看北大哲学泰斗张世英的回忆。

抗战期间,全国的高校、职高、中学等都搬迁到鄂西。

此时,楠木园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在古镇的山腰,湖北联中巴东分校即在此开学。

这里,走出过不少国家栋梁之才,比较有名的是北大黑格尔哲学泰斗张世英教授。

他后来在他的《张世英回忆录》中写到了楠木园那段生活。

2009高龄的张世英教授在两个儿子陪同下,终于回了一趟楠木园寻旧迹。

回到北京后第二年写了一篇专门回忆楠木园的文章,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录下片断如下:抗日战争爆发的次年,1938年秋,我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因武汉沦陷,随母校迁鄂西山区,在湖北省联合中学念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