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
成吉思汗嗜杀成性,为什么却因丘处机一席话放下屠刀?

成吉思汗嗜杀成性,为什么却因丘处机⼀席话放下屠⼑?丘处机是全真教著名道⼈,王重阳⾼徒,全真七⼦之⼀。
⾦庸先⽣在《神雕英雄传》⾥把丘处机塑造成了⼀个道法⾼深的真⼈,⼀个武艺⾼强的侠者,⼀个抗⾦护民的英雄。
但真实历史中,丘处机的发迹和全真教的兴盛都离不开⾦、元统治者的扶植⼒捧。
丘处机是⼭东⼈,他出⽣时⼭东就已经是⾦朝的地盘了,所以他本能地就觉得⾃⼰是⾦朝⼈,对南宋并⽆深情。
但这并不能说明丘处机是汉奸,毕竟这是⼀个⼈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丘处机虽然不是与夷狄不共戴天的民族⽃⼠,但是他对天下百姓的贡献却不⽐阵前杀敌的民族英雄⼩,这⼀点还要从丘处机以74岁⾼龄,万⾥西⾏,历时数年,⾯见成吉思汗说起。
正如曹操诗⾥所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会⽼,也怕死。
年近花甲的成吉思汗听闻了丘处机颇有治国之道,长⽣之术,便多次遣使去往⼭东请丘处机前往蒙古相见。
丘处机当时已逾七⼗,在古代绝对是古稀之年,但他不辞⾟苦,最终同意了成吉思汗的请求。
丘处机欣然西⾏的原因不仅是为成吉思汗的诚意打动,更是因为他想通过⾯见成吉思汗达到“罢⼲⼽致太平”的⽬的。
成吉思汗⼀⽣征战天下,铁骑踏遍半个地球,但也屠城⽆数,使得⽣灵涂炭,丘处机既有长远眼光,⼜有好⽣之德,他知道蒙古骑兵的铁骑⽆法阻挡,但⼜不忍⼼见天下百姓惨遭屠戮,所以他⽴志以⼀⼰之⼒,劝说成吉思汗放下屠⼑。
丘处机1220年(兴定四年)正⽉携弟⼦从⼭东出发,于1222年(兴定六年)四⽉到达⼤雪⼭(今阿富汗兴都库什⼭),耗时两年多,历经千⾟万苦,连年轻⼒壮的徒弟都累死了好⼏个,终于见到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然鹤发童颜,向其讨教长⽣之术。
丘处机直⾔⾃⼰并⽆长⽣之术,但有养⽣之法,并说上天有好⽣之德,颐养天年最好的⽅法就是多积德,少杀⼈;还劝谏成吉思汗敬天爱民,休养⽣息,开创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成吉思汗被丘处机的远见卓识和⾼尚品格所折服,尊称丘处机为“丘神仙”、“⼤宗师”,也正是在成吉思汗的⼒捧下,丘处机名声⼤噪,全真教盛极⼀时。
成吉思汗由衷赞叹,丘祖道长一言止杀

成吉思汗由衷赞叹,丘祖道长一言止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成吉思汗由衷赞叹,丘祖道长一言止杀蔡汉以2019-11-23“神仙”这个修饰词对于丘处机这个级别的道士来说似乎是不会太在意的。
这是成吉思汗在会晤了这位道界高人之后,对其发出的由衷赞叹。
是什么样的人会让成吉思汗这等重量级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于信奉喇嘛教和萨满教的成吉思汗为何接受了这样一位道教人士的指点迷津并且有了“迷途知返”的迹象。
史书曾将蒙古军队的招安和丘处机“刀下救人”概括为“一言止杀”。
“一言止杀”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统治者在人性化统治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的认识,有助于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缓和了一些民族矛盾。
客观上为元朝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
这些内在的,即所谓的“软作用”是再多的千军万马也无法达到的。
丘处机19岁入山学道,拜师王重阳,是著名的全真七子当中的一位。
他曾在北京的白云观传道,在镇平县创建太极观,到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修行。
他光大了全真教,为龙门派的创始人。
丘处机不仅仅是一位高道,更是一位情操高雅、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有志之士。
而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当中,丘处机被描写为一个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宗教往往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在人们寻找精神依靠时所产生的。
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入金人之手,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也十分困苦。
这种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避难所,全真教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而产生的。
丘处机则继承了他师傅王重阳所创全真教的宗旨,成为了一代宗师。
作为全真教领袖的丘处机在当时的声望极高,人们也将全真道视为自己的救星。
甚至山东杨安儿、耿格的起义,政府官员也要请他出面止乱。
成吉思汗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各方的实力模式,他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实施着他的大一统计划。
成吉思汗晚年重视丘处机“止杀令”影响深远?

成吉思汗晚年重视丘处机“止杀令”影响深远成吉思汗晚年重视丘处机“止杀令”影响深远成吉思汗晚年追求长生不死,听闻丘处机法术高超,道行深远,便常与之见面、谈话。
丘处机的“止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铁骑征战,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
元太祖成吉思汗丘处机无情不过帝王家。
这句古训对于绝大多数古代帝王都是适用的,但用于成吉思汗与丘处机之间的关系,则谬矣!历代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长生不死。
成吉思汗晚年也是这样。
道家在中国源远流长,道家的“长生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金兴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身边的汉臣刘仲禄说丘处机法术高超,道行深远,于是,产生了与丘处机相见的想法。
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山东登州栖霞人。
那时,金朝与南宋以淮河为界。
从出生地来说,丘处机是金朝人。
丘处机19岁出家为道,拜全真道教主王重阳门下。
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合称“全真七子”。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七星阵威震天下。
1217年,丘处机接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
此时,南方有宋,中原、东北有金,西部有夏。
三年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国,中华大地由“三国演义”变成“四国演义”,群雄逐鹿,狼烟滚滚。
民间传说,丘处机有长生之术,其年龄有300岁。
“四国”之中,有3位帝王先后邀请丘处机,首先是金宣宗,他请丘处机赴汴梁(金朝都城,今河南开封);第二是宋宁宗,他请丘处机到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第三是成吉思汗,他请丘处机临草原。
丘处机认为金朝有“不仁之恶”,南宋有“失政之罪”,都被他拒绝了,丘处机选择了成吉思汗。
1219年阴历五月,成吉思汗派刘仲禄赴山东邀请丘处机。
刘仲禄原是金国人,蒙古大军攻入燕京(今北京)不久归降蒙古。
他能做鸣镝,通晓医术,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的近侍官。
历史上的丘处机真的有做到“一言止杀”吗?

历史上的丘处机真的有做到“⼀⾔⽌杀”吗?杨讷著,《丘处机“⼀⾔⽌杀”考》⼤多数⼈对全真教的了解,来⾃⾦庸的⼩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
⼩说中的全真教基本持汉族中⼼主义思想,或者说以宋廷为正统,政治态度与蒙古⾼度对⽴。
全真教掌教王重阳为坚持抗⾦,不惜与恋⼈林朝英决裂。
⽽王重阳之后的掌教丘处机则对成吉思汗养⽣劝诫,著名的“⼀⾔⽌杀”故事即包含在内。
通过⼩说的渲染,丘处机的侠义形象深⼊⼈⼼。
真实的丘处机是怎样的呢?杨讷先⽣的《丘处机“⼀⾔⽌杀”考》给出了不同的认识。
他认为,⼀⾔⽌杀之事出⾃全真教后辈的杜撰,⽬的在于塑造丘处机⾼⼤的宗教家形象,因为在成吉思汗接见丘处机之后,未有证据显⽰他收敛杀⼼、减少杀戮。
在政治态度及⾏为上,丘处机也没有丝毫表现出对宋朝的忠⼼,甚⾄持相反⽴场。
他⼀⼼要扩⼤全真教的社会影响、提⾼全真教的政治地位,不可能向成吉思汗建⾔⽌杀。
“⼀⾔⽌杀”故事的形成杨先⽣是研究元史的学者,⽴论⾃⾮⽆据。
他的重要理由是,最早记录丘处机向成吉思汗建⾔的⽂献——即李志常编撰的《长春真⼈西游记》、耶律楚材记录的《⽞风庆会录》及其所撰《西游录》——之中,并⽆丘建⾔⽌杀的记载。
甚⾄在见完丘处机之后的1226年,成吉思汗因恨肃州军民久抗不降,在攻克肃州后便下令屠城,仅⼀百零六户免于劫难(《元史》卷⼀⼆⼆)。
1227年七⽉,成吉思汗病逝前嘱咐,中兴府出降之⽇,须将西夏国主与城中居民全部杀尽(《史集》第⼀卷第⼆分册,页353)。
⽽最初记载⼀⾔⽌杀故事的⽂献,是全真弟⼦姬志真的《长春真⼈成道碑》,⽴碑时间在窝阔台统治时期,离丘处机进⾔的时间已过去⼗⼏年。
不仅如此,杨先⽣还举出丘处机帮助⾦廷镇压汉⼈,为成吉思汗统治汉⼈出谋划策、招降汉⼈的史料记载,展现了另外⼀个形象的全真教主。
杨先⽣的辨伪⽂字,最初是针对国内全真教学者赵卫东在《全真七⼦与齐鲁⽂化》中讨论丘处机的篇章。
《丘处机“⼀⾔⽌杀”考》⼀书,属于辩论后结集的作品。
丘处机西游原因考

丘处机西游原因考[摘要]:邱处机,生于金熙宗完颜直皇统八年(1148),卒于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四年(1227)。
姓邱氏,字通密,训名处机,道号长春子,金登州栖霞(今山东蓬莱)人。
师事第一代全真道教大师王重阳。
曾在终南山学道.大定七年(1167),赴山东宁海(今牟平)传道,后抵山东昆箭山,收邱长春为弟子。
筑庵题名“全真”,由此称全真道。
为全真派的始祖。
本文主要通过对丘处机的生平经历进行简要介绍,进而探讨丘处机到西游的原因。
丘处机的西行,得到了成吉思汗赞赏,并获得很多特权。
东归后利用这些特权发展全真教,使之发展到鼎盛阶段。
[关键字]:丘处机、西游、《玄风庆会录》、成吉思汗、道教丘处机,作为全真教发展史上的最重要人物,他不仅把全真教深入到山东、陕西一带,而且把全真教传播到蒙古以及中亚地区。
全真教在蒙元得以迅速地发展,完全得益于掌教丘处机。
1219 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踏上了西征之路,在此时决定征召远在山东的丘处机。
而丘处机先后拒绝金、南宋的征召,却答应了远在西域的成吉思汗的征召,其原因值得让人深究。
一、丘处机个人述略:丘处机(1148 年—1227 年),字通密,号长春子。
登州栖霞县滨都人。
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 年)戊辰正月十九日。
幼名丘哥,“生而聪明,有日者相之曰:‘此子当为神仙宗伯’”,未尝读书,“年十九,辞亲居昆仑山,依道者修真”。
[(元)陶宝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120 页。
]元史记载道:“兒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
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
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P4524》“大定七年(1167 年),闻重阳道化,九月乃拜于宁海之全真庵。
重阳赠以金鳞,遂为弟子。
重阳为训今名字。
”[(元)刘志玄编,林世田校《全真七子传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1 页。
“一言止杀” 丘处机

STORIES OF YANTAI烟台故事Qiu Chuji Stopped Killing With Words “一言止杀” 丘处机文/孙福爱 图/李玉光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然而七十多岁高龄的丘处机,却怀揣悲天悯人、造福苍生之心,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见面并将其成功劝服,“一言止杀”。
成就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不仅是他主张的“天人合一”“和睦和谐”“报国救民”等积极的道家思想,还有他不凡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传说丘处机出生时“满舍异香,红光冲天”,邻居们远远看着,还以为丘家失火了,等都赶到丘家救火时才发现并没着火,而是丘家有男婴降生。
人们都觉得很奇怪,纷纷认定“寒舍吐焰,此人不凡”。
不久他失去双亲,尝遍人间疾苦。
这种“苦”让童年的丘处机对于“山间悟道成仙”的追求更加炽热,位于烟台市牟平区地界的昆嵛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1167年秋天,年仅19岁的丘处机告别故乡栖霞,奔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而来。
他豪情万丈:“栖霞山多,只能藏龙卧虎;昆嵛山高,才隐神仙。
我是来这里问道修行的啊!”他要寻访的是其时名闻遐迩的唐四仙姑。
唐四仙姑,古宁海州(今牟平)人,系家中第四女,自幼不食荤腥,长大后心地纯洁不求名利,后辞别父母来到昆嵛山,潜心修道,得大成,声名远播。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4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752020.06遗憾的是,唐四仙姑并没有接纳豪情满怀的丘处机,而是指点说:“你不可以求教于我,不久将有一位高人从西方而来,他才是你真正的师傅。
”甚至还详细描述了此人的相貌特征。
后来,王重阳自陕西云游至昆嵛山,收丘处机等七位真人,创道教全真派。
在昆嵛山悟道修行的那段日子,丘处机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昆嵛山的松林、溪水、明月是他唯一的朋友,饿了就卧于松林下吃些松子,渴了就喝一口清凉的泉水,就这样他在昆嵛山的松林、溪水、山峰间寻仙悟道,让他后来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昆嵛山也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
全真龙门派的渊源与传承:丘祖对成吉思汗“一言止杀”之后

全真龙门派的渊源与传承:丘祖对成吉思汗“一言止杀”之后孤独居士王力平述说胡乔执笔话说在上一个故事《隐藏在止杀令>背后的千年之谜》里,我们诠释了丘处机祖师对成吉思汗“一言止杀”背后的真实故事经过,试图解开困扰学者们已久的许多疑惑,包括:丘祖到底为什么会去见成吉思汗;丘祖万水千山长途跋涉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他与成吉思汗的见面真的如耶律楚材所记录的那样吗;难道仅仅因为丘祖对成吉思汗说了耶律楚材所记录的那几段不痛不痒的话,成吉思汗就同意减少杀戮,并让丘祖做了天下宗教领袖吗;他与成吉思汗分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丘祖与成吉思汗的去世时间只相差3天,这仅仅是巧合吗……这一次我们要重点讲讲丘祖的身后事了。
咱们都知道,丘祖登真之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金和南宋,统一了华夏,建立了强大的蒙元政权。
由于草原民族天生对神明的敬畏心,因此除了他们本来就信奉的萨满教之外,他们对各种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怀有一定程度的好感。
由于咱们的故事不涉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姑且不论。
至于佛教,虽然在元朝,佛道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互相之间也并不太友好。
特别在元世祖时期,发生过几次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对双方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这也非我们故事的重点,所以也略过不提。
咱们只说说全真道龙门派的故事。
元朝的全真道在关于“止杀令”的故事里,我们曾简要介绍了王重阳祖师与北七真,以及全真道的创立经过。
根据重阳祖师的自述,全真道的传承谱系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钟离权祖师——纯阳吕洞宾祖师——刘海蟾祖师——王重阳祖师。
重阳祖师创教的时候并没有门派之别。
在丘祖担任全真掌教之前,马丹阳祖师、谭长真祖师、刘长生祖师都分别担任过全真掌教。
虽然马、谭、刘三位祖师都有自己的后续传承,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门派之别。
恰恰相反,他们反而鼓励自己的弟子参拜其他祖师学习,在上一个故事里都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丘祖西行之后,因为他与成吉思汗之间的特殊关系,成吉思汗封丘祖做了天下宗教领袖,也就是说不止管道教,连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事务一起管了。
刀光剑影话诗歌

刀光剑影话诗歌----论金庸小说中的诗歌艺术(2006-04-20 22:13:19)转载▼分类:旧作回眸中国是诗歌之国,从“关关雎鸠”的《诗经》到“唐诗”、“宋词”,诗歌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其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武侠小说虽是俗文学,但也不能少了诗歌的“雅”趣。
金庸先生有着丰厚的诗歌修养,在其小说中诗歌也是不可少的,并且运用之妙、之巧,较之以前的武侠小说有了新的提高。
金庸小说中的“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联、诗、词。
一、联“联“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联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在金庸的小说中“联”中作为小说的回目而存在的。
打开金庸的小说,大部分都是以联为回目的。
先看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其全书20回,每回目录都是一副七字联。
如“古道热肠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金风野店书生笛,铁胆荒庄士心。
”、“避祸英雄悲失路,寻仇好汉误交兵”、“琴音朗朗闻雁落,剑气沉党内和吟”、“盈盈彩烛三生约,霍霍青霜里行”、“忍见红颜堕火窟,空余碧血葬香魂。
”……而到了《碧血剑》则换为五字联,20回书全都是五字联。
如“危邦行蜀道,乱世坏长城。
”、“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
”……到了《倚天屠龙记》,其又一变,是每回一句,七个字,40回。
合起来正好是一首古体诗,是学每句押韵的柏梁台体。
诗为:“天涯思君不可忘,武当山顶松柏长。
宝刀百炼生玄光,字作丧乱意彷徨。
……”《天龙八部》继续出新花样,每回一句,十回则组成一首词。
如第一首为《调寄少年游·本意》:青衫磊磊险峰行,玉壁月华明。
马香幽,崖高人远,微步彀纹生。
谁家弟子谁家院,无计悔多情。
虎啸龙吟,换鸾凤,剑气碧烟横。
第二首为《调寄苏幕遮》第三首为《破阵子》,第四首为《洞仙乐》,第五首为《调寄水龙吟》。
绝顶之作《鹿记》的回目却采用了“集句”的方式,而且是专门在清代大诗人查慎行的诗中找。
也许金先生是为祖先留名吧!说完回目中的联句,还有楹联。
其中最好的一联为《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上的积翠亭上的对联:桃花岛上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处机“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小说中讲到:暮年成吉思汗年老体衰,听闻“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有养生长寿之决,在中原享有盛誉,便派近侍之臣刘仲禄悬虎头金牌从蒙古出发,持诏书前往山东滨海召请丘真人前去蒙古一见,向他讨教长生之术。
丘处机慨然应命,挑选十八位弟子不远万里前往西域大雪山,开始了流芳千古的“西游”之行。
史料中记载,成吉思汗在指挥作战的间隙和班师回朝的途中曾多次向丘处机“问道”,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问及如何治理天下,则对之以“敬天爱民为本”,问之长生之道,则告之“以清心寡欲为要”(见《元史·释老传》)。
成吉思汗对于丘处机的劝导很乐于接受,曾对臣下说“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也”(《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
乾隆皇帝亦称赞丘处机“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历史对于丘处机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救中原苍生于涂炭的评价几乎已成定论,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丘处机对于拯救天下苍生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仍然值得商榷。
学界对于此事也一直颇有争议。
(原文有删节原标题:丘处机“一言止杀”辨正——兼与杨讷先生《丘处机“一言止杀”再辨伪》一文商榷)杨讷教授曾多次撰文否定丘处机“一言止杀”,称“一言止杀不过是丘处机后继者们炮制的谎言”,称“一言止杀”的故事是丘处机去世后全真教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他提出了如下三条证据:(一)《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真人本行碑》、《西游录》、《玄风庆会录》皆不见长春止杀之语,丘处机“一言止杀”故事初编于姬志真《长春真人成道碑》,补编于李道谦《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最终完成于《元史·丘处机传》“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的说法。
(二)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完全是为了扩大全真道的社会影响和提高教门的政治地位,并没有救万民于水火的想法,更不可能向成吉思汗建言止杀。
(三)比较丘处机觐见前后成吉思汗的行为,并没有找到他减少杀戮和收敛杀心的证据。
学者赵卫东针对杨讷教授所提出的以上三条证据,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答:(一)由丘处机一贯的行为看其是否有可能向成吉思汗建言止杀?(二)丘处机是否劝说过成吉思汗止杀?(三)丘处机觐见后成吉思汗是否减少了屠戮、收敛了杀心?好生恶杀是道教一贯的宗旨,而全真道尤甚。
在《重阳立教十五论》出现之前,早期全真道并没有明确的成文戒律,但在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的诗文中,却可以找到后来全真戒律的雏形,其中不乏对全真道士及普通信众戒杀的要求。
王重阳言:“大凡学道,不得杀盗。
”又言:“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曲,名曰天仙。
”马钰言:“杀生冤债的端担,决堕轮回失了衫。
若要解冤须改业,学他赵四与张三。
”又言:“好依予戒杀生。
”马钰还多次劝说渔民焚船网、戒杀生,在《赠谭公》词中,其言:“于郎急。
留心长在船头客。
船头客。
杀鱼虾命,罪根非隔。
把予言语休胡测。
速烧船网冤魂溺。
冤魂溺。
要全灵物,踵间通息。
”他甚至还因建造修真之所伤害了生灵而自责,其言:“马风子,创置屋三间。
动土兴工经一载,杀伤蝼蚁命须还。
死堕鬼门关。
错中错,追悔亦应难。
造下业缘须受苦,刀山剑树定跻攀。
怎得列仙班。
”除马钰之外,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王处一等也都有戒杀的言论。
刘处玄言:“戒杀生灵,合宅安康。
”王处一言:“救生戒杀契真修,百祸消亡福注留。
”受早期全真道戒杀思想的影响,丘处机亦多次提到戒杀,其言:“万灵中,人最贵。
超群化,数属三才品位。
愚夫甚却骋凶顽,便将为容易。
杀害生灵图作戏。
全不念地狱,重重暗记。
一朝若大限临头,与他家恺气。
”又言:“年年此际杀生多,造业弥天不奈何。
幸谢吾皇严禁切,都教性命得安和。
”显然,“戒杀”不仅是全真道一贯的主张,而且也是丘处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处机提倡“戒杀”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付诸于其一生的行动中。
终其一生无时不在为生民性命着想,为救百姓出水火奔忙,对此可以从他觐见前、觐见中和觐见后的行为中看出。
(一)觐见成吉思汗前丘处机的止杀救生行为。
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言:“贞祐甲戌之秋,山东乱,驸马都尉仆散公将兵讨之,时登及宁海未服,公请师抚谕,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
”对于这一件事学界有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丘处机帮助金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显然这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待这一事件。
然而,我们认为,丘处机首先是一位宗教家,而不是政治家,我们在评定其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宗教的角度来评定,而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评定。
若从宗教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那么,丘处机作为一个富有戒杀思想的宗教家,劝止金统治者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战争,并非为了政治的考虑,而是为了拯救百姓的性命,是他戒杀思想的具体贯彻与落实。
对于以上这段史实,《玄风应会图》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其言:“宣宗贞祐二年甲戌,诏师抚谕登宁叛民。
初大安辛未,天兵入塞,师诣阙进诗,将拯百六之运,值纥石烈乱,不果其志。
又有诗云:'日暖风和景色新,天教东下去游春。
不能拯得群生苦,且乐飘蓬自在身。
’及宣宗南渡,贞祐二年甲戌,山东寇乱,驸马都尉仆散公,提兵讨之。
时登宁未下,公奉旨请师抚谕,所至投戈拜命,二州遂定,民免屠戮。
”《玄风庆会图》的记载充分说明免除屠戮是丘处机劝降农民起义军的真正目的。
而且,从以上记载我们还可以看出,丘处机拯救百姓性命的活动并非只此一端。
金大安初年,蒙元军队入侵,眼见中原百姓又要遭受一场惨酷的屠戮,丘处机心急如焚,亲赴金都进诗,“将拯百六之运”,但因纥石烈叛乱而“不果其志”。
《玄风庆会图》言:“贞祐三年乙亥,师居登州长春观。
下至兴定丁丑,连年兵革,饥疫继作,饿殍在野。
师作诗赠刺史张通议云:'沴气时时作,穷民日日多。
静观无以救,长叹复如何!’师令道众,力服耕耘,分己之粮,以济饥馁。
间入沙门岛以避兵。
及强众之暴寡弱,虽父子兄弟之亲,不能救也。
因作《愍物》二篇云:'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
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
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
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
’又云:'呜呼天地广开辟,化出众生千万亿。
暴恶相侵不暂停,循环受苦知何极。
皇天后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
下士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
’”金贞祐三年(1215)至兴定元年(1217)之间,山东连年战乱,又加之以饥馑,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睹此惨状,丘处机悲从衷出,欲拯难民,于是上书刺史张通议,试图唤醒金统治者的慈悲心,但没有成功。
于是,他把道观余粮分给灾民,并督促全真教众勤耕力作,争取生产更多的粮食来周济灾民。
前面的例子是说丘处机如何从人祸中拯救性命,而这一个例子说的则是他如何从天灾中拯救性命,虽然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却是一样的。
对于丘处机来说,不管是人杀,还是天杀,只要危及百姓性命,他就要出来拯救。
这种从天灾人祸中救人性命的行为,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宗教家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觐见成吉思汗过程中丘处机的止杀救生行为。
元太祖十五年(1219)正月,丘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带领精心挑选出来的十八名弟子西行觐见成吉思汗。
当时丘处机已是全真掌教,在金、南宋和蒙元三方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作为一个宗教家一贯的止杀救生行为。
《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记载:“二十二日,至卢沟。
京官、士庶、僧道郊迎。
是日,由丽泽门入,道士具威仪,长吟其前。
行省石抹公馆师于玉虚观。
自尔求颂乞名者日盈门,凡士马所至,奉道弟子以师与之名,往往脱欲兵之祸,师之道荫及人如此。
”“二十二日”是指元太祖十五年(1219)二月二十二日,当时丘处机觐见行至燕京,他借助成吉思汗宣召之事开始广开教门,开化度人,燕京士庶奉道者多因此而免于兵祸。
这说明丘处机在西行之初就已开始实施他的止杀救生行动,所以,王国维先生在《长春真从西游记注》中言:“姚燧《牧庵集》十一《长春宫碑》: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
而河之北南已残,而首鼠未平,鼎鱼方亟,乃大辟元门,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戴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钜万人云云。
据此记,则长春于庚辰入燕,已为此事,不待癸巳也。
”当丘处机行至邪米思干城时,面对处于战争苦难中的百姓,再度伸出援助之手,《长春真人西游记》言:“自师之至斯城也,有馀粮则惠饥民,又时时设粥,活者甚众。
”在西行途中,丘处机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写下这样的诗句: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水北铁门犹自可,水南石峡太堪惊。
两崖绝壁搀天耸,一涧寒波滚地倾。
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
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复太平。
以上两首诗向我们透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由“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可以看出丘处机对战争的控诉;二是由“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可以看出丘处机西行的目的是为了“山东二百州”的百姓;三是由“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复太平”可以看出丘处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社会理想。
假若说以上两首诗所表达的意义尚嫌模糊,那么,下面两首诗则明确地表明了丘处机西行的目的。
其一云: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耀水精。
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其二云:当时发轫海边城,海上干戈尚未平。
道德欲兴千里外,风尘不惮九夷行。
初从西北登高岭,渐转东南指上京。
迤逦直西南下去,阴山之外不知名。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道德欲兴千里外,风尘不惮九夷行”两句明明白白地表明了丘处机西行的目的就是要“罢干戈”“兴道德”,而“罢干戈”即是“止杀”,“兴道德”亦与“止杀”相关联。
从以上诗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宗教上层人士对民众苦难的冷漠”,相反,却处处体现着丘处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
虽然“我们不可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若干诗文就来判断他对民众的态度,应该看他实际做了些什么”。
由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丘处机对民众疾苦的关切,拯救百姓性命的急切,并不只是停留在诗文上,而是真正付诸了行动。
若看不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对民众苦难的冷漠”。
(三)觐见成吉思汗后丘处机的止杀救生行为。
西行觐见归来之后,丘处机利用成吉思汗赐予他的各项特权,广开教门,延纳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入道,使他们得免于蒙古军的屠戮。
商挺《大都清逸观碑》言:“己卯之岁,长春丘公来自海上,应太祖皇帝之聘,越金山而入西域也,……及南归至盖里泊,夜宣教语,谓众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
立观度人,时不可失。
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