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小学科学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小学科学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教案:小学科学1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教学目标1.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显微视野中的生物细胞。
2. 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细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显微镜2. 玻璃片3. 盐水溶液4. 洋葱片、鸡蛋、大豆等样本5. 幻灯片或电子屏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简要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
2. 实验准备(10分钟)将显微镜等实验用具分发给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
让学生将显微镜调至最佳观察状态,并在玻璃片上滴一滴盐水溶液。
3. 观察洋葱细胞(20分钟)让学生取一片洋葱叶片,在盐水溶液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镊子将洋葱叶片放在盐水中。
用玻璃片轻轻压住洋葱叶片,同时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鼓励学生观察细胞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并用手绘图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
4. 观察其他样本(1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样本,如鸡蛋、大豆等,放在盐水中进行浸泡,然后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学生可以将不同样本的细胞进行比较,并用手绘图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特点。
5.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特点,并与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对比不同样本的细胞差异。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电子屏幕展示一些精彩的细胞图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6. 拓展活动(10分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生物样本,如植物叶片、昆虫翅膀等,进行显微观察。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用手绘图记录。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特征,并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通过互相分享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细胞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课前活动:同学们,我们已经用显微镜观察过一些生物的细胞,我这里有一个生物标本,哪个同学愿意上来,使用老师的这架显微镜来观察一下?请你汇报观察到的标本情况。
(叶表皮细胞、血液细胞)你们的桌上也有一片生物标本,请你也来观察一下,能顺利观察到的请坐端正。
使用显微镜比较熟练,相信你们在这节课里会有更多的发现。
那么,我们开始上课了,好吗?上课!一、引入课题(3分)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是一杯水,我是从一个小池塘里取来的,你认为这杯水中可能会有生命吗?(根据回答板书:水中的微生物)2.大家的桌上也有同样的一杯水,用肉眼观察一下,你能不能看到微生物。
3.太小,所以我们的肉眼观察不清楚,今天我们要用显微镜观察,你对今天的观察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二、制作玻片(7分)1、显微镜有了,水有了,可以观察了吗?哦,要制作成玻片标本,临时自作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称作临时装片。
(副板书:装片)2、这是课本中介绍装片的制作的三幅图,你能看懂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2.老师有一段小朋友制作装片的情境,大家可以看一下。
4.对制作装片还有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制作一片,材料在实验盒里,坐端正表示你已经完成了。
三、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一次观察)(12分)1.都完成装片制作了,那我们就要开始观察了,观察要有目的,这是我们的实验记录单,请看观察要求(课件出示,学生朗读)2、记录单在盒子里,观察到微生物了请举手示意,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微生物种类最多!开始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吧!3.差不多了吗?要开始交流了。
哪一组先来展示你们的发现?还有哪一组想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来,拿上你们的装片和记录单。
(板书:草履虫、鼓藻)其他组还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四、讨论微生物的生命特征。
(9分)1.我们已经成功地观察到了微生物,在我们的观察中,有哪些证据证明他们是生物呢?(板书:生物特征、运动)2.要不要再观察一次?好,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更多的证据。
小学科学6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小学科学6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小学科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导言: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细胞和生物,进而了解生命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以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观察身边的生物,并描述其特征。
教学准备:1.显微镜;2.玻璃片;3.盖片;4.草叶、昆虫等生物样本;5.显微镜工作原理的简单模型。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到的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你们在家中或学校周围是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生物?你能用显微镜来观察它们并了解更多有关它们的信息。
3.激发学习兴趣:你们对哪些生物感兴趣呢?二、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10分钟)1.给学生展示显微镜的结构:镜筒、物镜、目镜、台座、焦距调节等。
2.让学生观察显微镜原理模型,了解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解释物镜和目镜的作用:物镜放大物体,目镜再次放大光线。
三、观察昆虫切片(15分钟)1.让学生准备显微镜、玻璃片、盖片和昆虫切片。
2.指导学生将昆虫切片平放在玻璃片上,并加上一滴水。
3.叠加盖片,并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的台座上。
4.学生轮流观察昆虫切片,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特征。
5.提问学生:你观察到什么?显微镜让你看到了什么你平时看不到的细节?四、观察草叶表皮细胞(15分钟)1.让学生准备显微镜、玻璃片、盖片和草叶。
2.指导学生将草叶表皮取下一小部分放在玻璃片上,加上一滴水。
3.叠加盖片,并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的台座上。
4.学生轮流观察草叶表皮细胞,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特征。
5.提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细胞结构吗?五、归纳总结(10分钟)1.师生互动: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2.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昆虫切片和草叶表皮细胞,我们发现显微镜可以让我们看到微小细胞的结构,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世界。
教科版《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2

教科版《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2《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用显微镜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微生物形态各异,有着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2. 制作池塘水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用图文方式记录。
3. 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意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并用图文方式记录。
2. 教学难点:发现微生物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准备显微镜、池塘水、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同学们还记得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吗?(出示图片:列文虎克和他的显微镜)教师介绍: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他在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小生物……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
2.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呢?(出示图片:什么是微生物)3. 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这节课我们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水中的微生物。
(播放视频:池塘里的水)(二)制作池塘水的玻片标本1. 准备观察对象。
可以使用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出示图片:培养微小生物)2. 教师边制作边讲解池塘水装片的制作过程。
(出示图片:制作玻片标本)(1)用滴管从液面取水,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3)如果有多余的水,要用吸水纸吸掉。
3. 为什么要控制微生物的运动?怎样控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就会不便于观察,所以,在制作玻片标本时要想办法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事物,来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观察材料,如树叶、昆虫、植物等,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这些材料的细胞结构和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细胞、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但是,学生对于显微镜的深入使用技巧,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细胞结构和特征,可能还不够熟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2.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细胞的结构和特征。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深入使用技巧,如何观察和分析细胞结构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践法: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种观察材料,如树叶、昆虫、植物等,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这些材料的细胞结构和特征。
2.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台显微镜,并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年级科学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设计优质课件

2015-1-21 8
喇叭虫 眼虫
团藻
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在动物界中属于原生动 物门,在植物界中,藻类植物的细胞体内有叶绿 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01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1 9
2015-1-21 4
草履虫
草履虫是生活在不流动、含很多有机物的淡水里。 是一种个体比较大的原生动物,用肉眼可以看见是一 个小白点。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草履虫的身体前端较钝,后 端较尖,中后部较宽,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
2015-1-21
5
草履虫
草履虫能适应环境。但环境寒冷的时候,它的细胞表面就 会形成间隔如壳的膜,不食不动,进入休眠的状态。当环 境好转的时候,壳会破裂重新活动。
草履虫通常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2015-1-21 6
变形虫
变形虫是能变形的,它细胞表面的任何地方都能突起,这些突 起我们叫做伪足。伪足的方向也代表了它运动的方向。
变形虫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变形虫的食物:单细胞藻类、细菌、小原生动物、真菌、有机物碎片等
2015-1-21
7
鼓藻
硅藻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微生物
1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菌、真菌及一些小型的原 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2015-1-21
2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吗?
2015-1-21
3
怎样观察微生物??
提示词:显微镜 观察洋葱细胞实验
第一,采集或者培养微生物。 采集鱼缸,池塘或溪沟里的水样,或者用干草+鱼缸暗 中的水培养。 第二,滴少许样本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注意: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 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 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 分,控制微生物运动。 第三,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科版科学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显微镜的使用和生命世界的认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物世界中发现秘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以及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他们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但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的能力还不够强。
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物现象,对周围的生命世界有一定的认知,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细胞的功能和生命世界的奥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显微镜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身边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3.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分析细胞的功能。
教科版科学六下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细胞结构,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观察到的生物样本,有一定的好奇心,愿意探索显微镜下的奥秘。
但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不清晰,操作显微镜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的基本技巧。
2.让学生观察并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的基本技巧,观察并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生物样本的细胞结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样本,帮助他们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生物样本(如植物叶片、动物、微生物等)、显微镜操作演示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显微镜操作技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叶片、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样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
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
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
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
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轻轻盖上盖玻片
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
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
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b)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c)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微生物的特征
1.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倍、几百倍、上千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清。
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单位是微米(1米=106微米)或纳米(1米=109纳米)。
用细菌中的杆菌为例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个体的细小。
杆菌的宽度是0.5微米,因此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杆菌的长度约2微米,故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颗芝麻长。
2.吸收多,转化快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得惊人,所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特别大,这非常有利于微生物通过体表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就使它们的“胃口”十分庞大。
而且,微生物的食谱又非常广泛,凡是动植物能利用的营养,微生物都能利用,大量的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甚至剧毒的物质,微生物照样可以视为美味佳肴。
3.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生儿育女”。
例如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时可分裂3次,由1个变成8个。
每昼夜可繁殖72代,由1个细菌变成4722366500万亿个(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后,则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如此多的细菌的重量约等于4000个地球之重。
4.适应强,变异频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这是高等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多数细菌能耐0℃到-196℃的低温;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300℃的高温条件下正常生长。
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抗静水压等特性在微生物中也极为常见。
微生物个体微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大,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性状变化(变异)。
尽管变异发生的机会只有百万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但由于微生物繁殖快,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
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人们才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断改良在生产上应用的微生物。
5.分布广,种类多
虽然我们不借助显微镜就无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甚至3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这些都属极端环境。
至于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微生物生长生活的适宜条件。
因此,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