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2017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识别和应对,危急值的设定应当尽量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操作。

3.根据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和心电图检查特点,危急值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人群的差异性。

基于以上原则,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心电图危急值的分类和设定,包括心电图波形异常、心率异常、心电图节律异常、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电图传导阻滞、药物影响等8个方面,共设定了39个危急值。

此外,专家委员会还制定了心电图危急值的报告程序,包括危急值的检测、报告、确认、处理和追踪等环节,以确保危急值能够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和管理。

结语心电图危急值的制定和应用是中国心电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次《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将为中国心电学领域的心电图危急值制定和应用提供更加明确、规范和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也将为临床医生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心电图危急值管理服务。

我们期待着在全国范围内,更多的医院和医生能够认识到心电图危急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广和应用心电图危急值,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驾护航。

记忆对于提出的危急值应尽可能简化,避免重复,以方便实际操作。

为了减轻医院相关人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本次专家共识对心电图危急值进行了反复论证,相对安全、发生危急情况概率较低的心电图值未列入本专家共识的危急值范围。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建议如下:一、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首次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2.首次发现疑似各种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3.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注意与以往心电图及临床病史比较)。

二、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1.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50bpm,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不足30s伴血流动力学障碍。

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县医院适用版)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县医院适用版)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行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6,30卷,4期)和《ESC 2015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HJ 2015, 69卷,4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矇、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超声心动图检查、胸片。

心脏病学突破性进展——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

心脏病学突破性进展——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

qu e n cy,R F)
ea
th
te r
a
b
la
t io n

消 融法 破坏 了 旁道

,
使 电 冲动 沿 正 常途 径
,
可 根治 两 种 主 要 类 型 的 心 律 失 常
到 达终 点
一组 房 颤病 人 中
AV
用 电信 号 轰击
, ,
旧 金 山加 利福 尼亚 大学 ( U C S
F )
医 疗系
频)

,
皮 肤为 无关 电极
电 生 理 学家
, “
些 药 物 目标在 于 旁 道传 导 消 除 心 动 过速 物 的副作 用
, 。
阻 断 冲动 传 导从 而
使作 用 电极 和无 关 电极 之 间产 生射 频 电流 ( 高
电 流在 作用 电极 区 域 产生 大 量 热量

许 多 患者确 实 体会 到 了两种 药
” ,
AV

,
结 果 使 心 房 电活 动 紊乱

导致 心 率 过 但 也使 患
教 授 G ir i f
n
称 这 种新 技术 是 一 种 突 破
“ ” 。 。




消融
G ir i f
结 永久 性 阻 断 电信 号
心 脏 病 学引 人 注 目 的 进展
他 把这 比作 球囊
.
者 必须用 起搏 器 控制 心 率

成 功率 为 8 %

研 究包 括 对
的直 流 电休 例需两 次 治
AV

结在 心 脏 上

下 两部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以右心室室壁被脂肪或(和)纤维组织进行性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疾病[1],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临床上表现为快速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以及猝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运动性猝死[2]。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肌病学协会(WHO/ISFC)将其正式命名为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并列为原发性心肌病。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心肌病分类上进一步将其归属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3]。

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对ARVC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ARVC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研究和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筛查资料,估计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1/5000[4-6]。

ARVC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病因,占年轻猝死的20%,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

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50%的患者有家族史,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年龄相关的外显率,使家族性ARVC的诊断比例降低,导致许多家族性疾病误认为散发。

也有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 病[7]。

由此来看,对于临床确诊病例,对其家族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筛查很重要。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少许病例的临床分析。

2 病理学特点ARVC的病理学特点是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主要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扩张,也可有双心室病变[8]。

病变好发于三尖瓣下方、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的”发育不良三角”[9],心内膜下心肌和室间隔很少受累。

另有研究表明,ARVC不仅局限于右室,尸检发现ARVC 中的76%累及左心室[10]。

9心血管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9心血管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住院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心虚胆怯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患者。

2.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10000次,或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总心搏数的10%。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甲功五项、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王爱萍;汪秀娟;崔心美;常彦彬;王岩【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病死率高,西医尚无疗效持久的特效药物,主要以安装起搏器为主要治疗手段,但费用昂贵不能普及应用,且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研究不断深入,现就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中医药;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作者】王爱萍;汪秀娟;崔心美;常彦彬;王岩【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目前西医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尚无效果持久的特效药物,主要以安装起搏器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起搏器费用昂贵不能普及应用并且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医药在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毒副作用小、价格经济实惠、疗效确切等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邹旭教授[1]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病因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损,标实为痰、饮、火、瘀。

气血阴阳亏损则心神失养,心主不安;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故发为心悸、怔忡。

杨颙主任医师[2]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肾阳虚,血脉瘀阻,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病位在心,根本在肾。

如果心阳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则心悸怔忡,面色苍白,脉虚弱迟缓或结代。

如肾阳虚衰,不能上济心阳,则心阳不振,日久则导致血瘀,故脉来迟涩无力。

程丑夫教授[3]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多由气血亏虚,心阳不振引起;而所谓“宗气者,贯心脉而行气血”,故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及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高心率伴心律失常患者低剂量前门控冠脉CTA个案报道

高心率伴心律失常患者低剂量前门控冠脉CTA个案报道

高心率伴心律失常患者低剂量前门控冠脉CTA个案报道【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150-02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多层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后64层CT在冠状动脉CT 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的广泛应用,CCTA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检查。

目前CT电离辐射的致癌风险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但以往采用该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一般需要多个心动周期采集,不可避免造成曝光时间延长,同时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

研究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主要针对心律相对整齐,低心率的患者,对高心率伴心律失常患者单个心动周期采集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个案报道罕见。

患者,女性,73岁。

平日无高血压无糖尿病病史。

患者自述经常眩晕,长期胸闷气紧,近来胸闷气紧愈发明显故就诊,既往并未作任何医学相关检查,尤其没有心电图等检查资料作临床参考。

近日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检查。

冠脉检查前准备:病人于检查前半小时到CT室,检查前更换好棉质病员服装,告知病人检查相关细节并签字同意检查;建立好肘部静脉通道,然后到双源CT检查室。

在检查老师指导下,平卧于检查床上,嘱托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一粒。

接下来调整连接好心电四导联,同时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对比剂注射时可能发生的身体反应,如建立静脉通道的手臂轻微胀痛,全身可能出现的发热等症状。

通过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嘱咐患者检查过程中平静呼吸配合检查。

连接好高压注射器与静脉通道后,发现该患者心律不齐,心率110~130次/分,属于典型老年性高心率伴心律不齐患者。

告知病人及家属服用倍他乐克(50mg/片)后半小时检查,并于检查结束后观察二十分钟无特殊情况方可离开。

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伊布利特是Ⅲ类 AAD 中的第 2 代,其化学结构与索他洛尔相 似,是甲磺酸酯的衍生物,具备激活内向缓慢钠电流及促进平台期 内向 Ca2+ 电流的特性,故而具有起效快、转复律高、不良反应可 自行消失的优点,具有更明显的地转复房扑、房颤优势,但首过效 应明显,不建议长期口服 [10-11]。有研究表明,伊布利特联合稳心 颗粒治疗心房颤动 , 具有控制心室率 , 改善心肌细胞灌流功能,延 长 QTc 间期的效果 [12]。
Advances in Research onTreatment of Arrhythmia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NG Ying1, ZHANG Ya-jie1, WANG Xiao1, ZHOU Jia-ling1, LI Lan2*
(1.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ABSTRACT: Arrhythmia is a common disease. At present, anti-arrhythmia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has entered a bottleneck period, and some domestic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this disease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journal articles and combining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rrhythmia;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acemak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2017新进展
亮点一:二代Holter用于诊断睡眠呼吸综合征
睡眠当中反复出现3次以上的呼吸暂停就可以被诊断为睡眠呼吸综合征。

这种疾病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高,在我国,约有7000万人受到睡眠呼吸综合征困扰。

睡眠呼吸综合征对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影响,尤其与心律失常发病相关。

在发病时,可以有很长时间心脏停搏以及严重的房室阻滞。

由于对疾病的诊断不全面,曾经有一些患有睡眠呼吸综合的病人被要求安装心脏起搏器。

实际上,如果能及时诊断该患者的心律失常是由睡眠呼吸综合征引起,在睡眠缺氧的情况得到纠正之后,心律失常的症状就会消失。

传统诊断睡眠呼吸综合征的金标准是多导睡眠。

但由于多导睡眠操作复杂,受床位限制且诊断费用高,不适用于初筛。

经过二代技术革新,Holter作为睡眠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技术,可以同时记录动态心电图和呼吸波,能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根据郭教授的数据分析指出,第二代Holter和多导睡眠诊断在诊断结果及严重程度分析上差异不大,是一种可靠的诊疗手段。

亮点二:心电标测新技术体表三维标测技术
自1980年起,直流电与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临床,让很多快速性心律失常得到根治。

这种技术需要准确判断出心律失常的
局灶位置,而传统的腔内三维标测技术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但由于腔内三维标测技术需要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电极
通过周围血管进入体内,再经过推送最终放置在特定心腔内进行心内膜心电活动的采样,属于有创检查,且检查费用高昂,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无创检查手段——体表三维标测技术应运而生。

体表三维标测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有创检查,让病人穿上电极背心,使用电极背心测定心腔内的三维信号,然后让病人照CT,让CT的解剖三维模型和电极背心的电生理模型相结合,从而准确地诊断出心律失常的局灶位置。

根据郭教授介绍,2014年曾有学术研究比较腔内三维标测技术和体表三维标测技术的准确率,其诊断的准确率均能达到100%,指导消融的准确率也达到了100%。

亮点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新分类
2013年,美洲、欧洲、亚太地区的三大心律学会对遗传性心律失常分为8类。

包括: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CPVT、早复极综合征、特发性室颤、不明原因的心脏性猝死综合征、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而仅在几年前,早复极综合征患者还是被归类到特发性室颤当中。

而13年起,二者被分离,则特发性室颤伴有早复极波是应被分类为早复极综合征。

这个新的分类对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和各个分型的鉴别诊断
均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