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历史文化传说

合集下载

辛集市历史名人1

辛集市历史名人1

辛集市历史名人李清平 2005-10-26 16:36 文章来源:石家庄商务之窗编辑部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李清平(1841-1891)李清平,字乐亭,辛集市郭西乡四七营村人,清朝官吏。

幼年家贫,靠母亲典卖首饰来供其读书写字。

由于聪慧勤奋,于清咸丰元年中举。

清同治十年以“大挑”派人江苏某地任职。

清光绪十年该任贵州省仪征知县。

李清平潜心学问,著述颇丰。

今留书目的有《周易伸象直接》、《笔耕存愚》、《课余闻见录》、《公余闻见闻》、《课余存书》、《宰真日记》等。

王骥人物传记辛集市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自古以来,生产过许多优秀人物。

清五志忠以为古代人物立了传。

1840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本市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建设社会主义顽强拼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百多年来,本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灿若繁星。

王骥王骥、字尚德,明代名将,束鹿县吕村里人。

永乐四年中进士,官拜兵可给事中,奉命镇守山西。

当时徐沟盐池因淫雨连绵被水侵淹,王骥请朝廷免除盐民的二十万两课税银。

洪喜元年改人应天府丞,后人山西按察司副使。

任内,他严肃法度,没有冤狱和久拖不决得案件,并设计擒拿代州抢掠杀人的盗贼,境内安宁。

还曾率军夫九万营建北京。

皇帝亲征北方边患,他负责督运粮草。

宣德十一年由行在兵部右侍郎晋升为兵部尚书。

明代北方边境时常遭瓦刺侵扰,甘凉二州屡屡受苦。

正统二年,王骥奉命整饰陕右边务,斩绝了往年临阵退缩的将领,诸军震慑。

他整顿烽堠,勤于练兵,打造武器,积草屯粮,号令一新,军容整肃,士气大增。

瓦刺将领把秃孛罗领兵犯境、,王骥谴将迎战,受以方略,一战擒住了巴秃孛罗,俘其部众。

瓦刺恐惧,派使求和,纳款于朝。

王骥见甘州八万军兵,冗滥不精,虚费边饷。

战后,他裁减了三分之一的边防军兵,又实行轮番值防之法,不仅使军兵得以休息,而且减轻了转输之劳。

关于辛集名人故事的作文

关于辛集名人故事的作文

关于辛集名人故事的作文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一座人文荟萃,有文化底蕴的古镇;更是一个有善举、忠孝仁义之风盛行的地方。

从古至今,这里孕育了诸多历史名人。

一、父子两尚书王文和王宗彝王文(1393-1457)原名王强,字千之,号简斋辛集市彭家庄(今辛集镇七街、八街)人,1421年(永乐十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升任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兼大理寺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直文苑阁,兼东阁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

王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个皇帝一心忠于明室,爱护黎民。

他在平定叛乱活动中,只抓头目,不问协从,烧掉名单簿书,救活了万人命。

他为忠臣于谦平反昭雪,本参败坏纲纪、贪污贿赂成风的吏部天官郭琎。

他巡镇边关,在陕五年,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在正统皇帝亲征瓦刺、木土堡兵败被俘的紧要关头,他力主“民为重”,立英宗之弟王为景泰皇帝,支持于谦打败了瓦剌侵略者。

英宗皇帝复辟帝位后,以“反对太上皇复位”、“迎立外藩”之罪名,于1457年(景泰八年)将王文、于谦斩首。

直到1466年(成化二年)其子王宗彝赴阙鸣冤,才得以平反昭雪。

王宗彝(1435-1516)字表伦,号守拙,又号留耕,辛集市彭家庄(今辛集镇七街、八街)人。

1466年(成化二年)中进士。

历任户部主事、太仆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河南布政司参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

1501年(弘治十四年)升南京兵部尚书。

王宗彝是吏部尚书王文的第三子。

其父遭惨害,家属受株连,他被发配辽东充军。

直到宪宗即位,才得鸣冤昭雪。

并逐步升迁,一直做到南京礼部尚书。

他对文书薄籍,计算准确,仓廒库存,管理的井井有条。

在朝廷五路大军征辽中,他负责粮草供应押运,布署周密,供应及时。

他在四川任上,通过谈判解决了多年的民族纠纷问题。

他巡抚陕西时,在其父王文生前巡抚过的地方,既抓军事建设,又关心民间疾苦,使外敌不敢人侵,百姓安居乐业。

河北辛集

河北辛集

河北辛集河北省辛集市是石家庄地区唯一的中等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同时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

全国拥军模范城市,2012年被确立为副地级市,辛集作为石家庄东部的中心城市,皮革之都,交通十分发达,交通十分便利,辛集市是中国4大皮都之一,素有辛集皮革甲天下之美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

2012年辛集市皮革城荣获“最受欢迎的交易中心”称号。

辛集市是河北省政府首批批复的12个中等城市之一。

辛集正向世界皮都,区域经济中心,教育强市,高品质中等城市跨越。

2013年5月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辛集为河北省首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赋予辛集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辛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

现已成为河北省副地级市,由河北省省政府直接管辖。

现在,河北省副地级市的城市仅有两个:位于唐山地区的迁安市,石家庄地区的辛集市。

辛集市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50公里,东距天津约280公里。

辛集历史名人赵望云(1906-1977)中国画家。

1906年9月30日生于河北束鹿,1977年3月9日卒于陕西西安。

初做学徒,1925年到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

1933年在河北农村写生,作品在天津《大公报》连载。

1934-1936年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

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之行,临摹石窟壁画。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赵望云擅人物、山水,笔墨苍厚,作品写西北山川、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画风自然质朴,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出版有《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林区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埃及写生画集》、《赵望云画集》。

描写我的家乡辛集

描写我的家乡辛集

描写我的家乡辛集
辛集是一个位于中国河北省南部的小城市,它是我热爱的家乡。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辛集是一个充满农田和美丽山脉的地方。

当我走在家乡的乡间小路上,我能看到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和金黄的麦田,这些农田给辛集带来了繁荣与富饶。

而在城市的东部,青山连绵起伏,山川秀丽。

每年春天,山谷间的桃花、杏花和梨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其次,辛集还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

在城市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城墙,这是辛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城墙保存完好,展示了当地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和工艺。

在城墙周围,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庙会,例如著名的双狮庙和古老的文庙。

这些寺庙代表了当地人民对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此外,辛集还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城市会举办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人们穿着传统的汉服,沿街巷燃放烟花爆竹,庆祝佳节的到来。

而在农历七月十五,辛集的人们还会举办盛大的中元节祭祀活动,以感谢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最后,辛集的人民热情友好,生活简朴。

无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农田间,人们总是面带微笑,互相关心关爱。

他们喜欢举行各种各样的民间活动,如舞龙舞狮、梆子戏等,这些活动让人们更加团结和快乐。

总之,辛集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城市,充满了自然景观、历史文
化和民俗风情。

我骄傲地说,这个城市是我深深热爱的家乡。

辛集历史介绍

辛集历史介绍

辛集历史介绍河北辛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

市辛集街道景色(9张)政府驻地辛集镇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50公里。

辛集位于石德铁路沿线,铁路、国道、高速公路横跨全境,通达全国各地。

辛集北与深泽县、安平县接壤,东与深县为邻,南与冀县、宁晋县相接,西与晋州市毗连,北邻石黄速12公里。

辛集市境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28公里,总面积951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辖15个乡镇。

辛集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是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2011年5月,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文明城区、文明县级市。

辛集地图北齐时期其置属安国县,隋改鹿城县。

唐代始称束鹿县。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作乱(“安史之乱”)。

次年鹿城县改名束鹿县,取“栟擒安禄山”之意。

1949年9月,县政府驻地由新城迁至今辛集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辛集镇曾设县级镇,与束鹿县平级,不久后划归束鹿县管辖。

1958年11月束鹿、晋县、深泽三县合并为束鹿县,1961年5月,恢复原束鹿县辖区,晋县、深泽县分设,1965年改辖为31个公社,1986年3月5日撤县改辛集市,名字取自境内最著名的集镇-辛集镇,原辖区不变。

耿福字伯僖,良马镇(今东良马、西良马村,元朝视为一村)人。

蒙古太祖九年(1214)拜镇国将军、安定州节度使,行元帅府事,配虎符、后加辅国上将军。

卒后葬良马镇。

元至正元年(1341),其曾孙元中书左丞耿焕将其墓迁葬于今石碑村北。

贾俊贾俊,字延杰,东柳科村人。

明天顺三年(1459)进士,选受山西道监察御史,历任山西按察司佥事、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公部左侍郎、右侍郎、公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贾俊死后,皇帝敕建贾俊墓。

现辛集市位伯镇东柳科村其墓尚存。

墓地古木参天,有石人石马。

可惜文革期间曾受到严重破坏。

牛郎织女故事在河南:“鲁山版”和“南阳版”大PK

牛郎织女故事在河南:“鲁山版”和“南阳版”大PK

牛郎织女故事在河南:“鲁山版”和“南阳版”大PK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有着不同的说法,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叙述,且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和县市。

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故事的发源地上,河南是最重要的地域。

在河南,有两处,一个是鲁山的孙义村,一个是南阳的牛郎庄,被认为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且广为人知。

但同样的故事,在二者区域内,从故事起源、风俗特点,乃至当代对其的文化意义发掘,都存在着差异。

毛亨丨文中国的神话传说总是有套路的,所以,无论是鲁山,还是在南阳,在七夕这天,总有一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风俗。

善良的村民要大清早要杀一只公鸡,怕公鸡报晓,打扰了牛郎织女约会。

嗯,好善良的村民……为了对得起死去的鸡,村民们在这天得到了吃鸡的任务。

小朋友负责干掉鸡翅尖,吃了会变得灵巧。

同时,这一天,也要炸一些吃食,菜角啊,焦叶儿什么的,叫“巧果”。

到了晚上,有对象的青年男女可以悄悄地开始“虐狗行动”了——躲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据说,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情话,今后便能得到真爱。

至于是躲葡萄架还是钻玉米地,这就不好说了。

上面说的这些,是“鲁山版”和“南阳版”的相似点。

要是剩下的都一样,也就没啥好说道的了;各地的地方特色,使得故事变得更复杂起来。

主人公籍贯大PK南阳牛郎庄:牛郎织女都是普通的吃瓜群众,阿牛是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阿织是城南二十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

阿牛河边放牛,阿织去河边采桑叶喂蚕,俩人就看对眼儿了。

男方家太穷,女方家反对,男女主人公私奔,这套路莫名的熟悉……可是不久,织女家人找到了他们,把织女拉回家,不让他们相见。

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如今的牛郎庄。

鲁山孙义村:古代,鲁峰山南麓住有一户孙姓人家,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孙守仁,弟弟叫孙守义。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专题:为大家提供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牛郎织女的故事1相传很久以前,一个穷人家有个聪慧而忠厚的孩子。

他听老人说伏牛山中卧着一头老黄牛,就打算到山里去把那头牛牵回来耕田。

一天,他辞别家人,翻山越岭,攀越了九十九道山,跨过了九十九道涧,终于看到那头老黄牛正卧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已经是瘦骨嶙峋、老态龙钟的样子了。

于是,他趴下磕了个头,喊了一声牛大伯”便请老牛跟着他走。

老黄牛睁开了双眼,默不作声,然后又把眼睛合上了。

他看老黄牛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心想,老黄牛一定是饿了,就动手给老黄牛薅草。

他薅着,老黄牛吃着,他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但总也供不上老黄牛吃。

就这样,老黄牛被他整整喂了三天。

老黄牛吃饱了,抬起头对他说:孩子,我原本住在天上,盘古开天地的时候,地上没有五谷,我偷了天仓的五谷撒了下来,触怒了玉帝,把我从天庭踢了下来,摔坏了腿,时至今日还无法动弹,我的伤,需要用百花露水洗天才能痊愈。

那孩子听了,便不着急下山去了。

每天清晨,他都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黄牛清洗伤口。

饿了就吃山上的野果,渴了便喝几口山泉,晚上就睡在老黄牛的身旁。

天很快就过去了,老黄牛在小孩的精心照料之下,终于可以站起来了,于是便跟着他一起回家去了。

小孩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白天去放牧,夜里就和老黄牛睡在一起,于是,人们都称他为牛郎。

时光悄逝,转眼间牛郎已经长大成人了。

他的嫂子提出要与牛郎分家,牛郎房子和地都不要,他只要老黄牛,一辆坏牛车,外加一只破皮箱。

他套上牛,放上皮箱来到村外搭了一个茅草棚,牛郎和老黄牛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了一颗茶豆,并向牛郎点头示意把茶豆种起来。

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没几天茶豆就长出了秧,于是牛郎就搭起了个架子,又过了几天,茶豆秧便爬满了架子。

老黄牛对他说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仙女们,天上的仙女也能看见你,谁如果向你偷看了七个夜晚,那么她就是想做你的妻子,我就拉上车带着你,把她接到凡间来,让她与你结婚。

辛集市风土人情

辛集市风土人情

辛集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前言过年了,我又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了。

今年回家,不同以往,因为我是带着一份秘密的任务回家的,到底是什么任务呢?呵呵,不告诉你,一会你就知道了。

从杭州城站火车站出发,需要坐上17个小时的火车我才能到达我们那里的县城。

在火车上无聊的看着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小时候的回忆中……回家在火车上度过了漫长的17个小时以后,我终于到达了我们那里的县城,辛集市(原名束鹿县)。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现在就到家了,真正到家的话,还需要转两次公交车才行(大概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地理位置说到我们这个县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县城啊(当然,也并没有多大)。

我们辛集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

原名束鹿县(就是现在在辛集的兴华路尽头依旧摆放着一只昂头挺胸鹿的铜像,来纪念原来的束鹿这个名字。

而束鹿县的束鹿就是由唐代“安史之乱”由来的,取“栟擒安禄山”之意),总面积约9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2万人,辖15个乡镇。

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也是全国百家明星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北省“十强”县市。

特产说到地理位置了,那就不得不说说我们那里的特产了。

先不着急,我们一样一样的说。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那就先从吃的开始说起吧。

首先第一样就是我们辛集的枸杞了(枸杞应该算是吃的一种吧,因为从小我就没有吃过,不过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枸杞是药材,可以用来入药,还可以用来酿酒)。

辛集枸杞原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引入,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

栽培面积多达2.5万亩,年产杞果500万公斤,是我国枸杞集中产区之一。

其特点是粒大、肉厚、籽少、味甜、柔软、包红如血,素有"血杞"之称。

据鉴定,枸杞果中含有生物碱、甜菜碱、胆碱、酸浆红果素,胡萝卜素等多种成份,是名贵的滋补健身药,具有益肝肾、坚筋骨、补血液、清肝、滋阴、益气、生精、助阳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集历史文化传说
卫嘴子,京油子,斗不过辛集的皮猴子!卫,指天津,古称天津卫,天津人嘴乖巧;京,指北京,北京人油滑;但是天津人、北京人都唬不了辛集的皮货商人。

在这条乡土谚语中,辛集人巧妙地将天津蔑视为“卫嘴子”,将北京人蔑视为“京油子”,再将北京人、天津人对自己的蔑称“皮猴子”连在一起,大家“平起平坐”了,个中自豪、自尊、自重都在不言中,且妙趣横生。

金束鹿,银蠡县
在这条乡土谚语中“金”“银”皆指“棉花”。

乡谚有云:“棉花是黄金,棉花是白银”。

束鹿、蠡县均盛产棉花,精于纺织,收入颇丰,谚语是劳动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

历代统治者也说这条谚语,但其含义则是指束鹿、蠡县富饶,可以多搜刮钱财。

河北一集,山东一村,河南一镇
旧时,辛集镇与山东省的周村、河南省的驻马镇齐名。

他们都是中国北方的大集镇,是大经济区域贸易中心。

辛集镇在清朝的地图上被明确标为“中国皮毛杂货集散中心”。

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
明末清初,辛集王口的烟花爆竹即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

每年春节前,王口人都用小拱车推烟花爆竹进京,在前门楼子的爆竹市上出售。

因花炮起得高、响得脆,能超过前门楼子而得此谚语。

钻天的束鹿通天下货
明清以来,束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的颇多,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
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

当时在辛集镇集散的货物有14种,而皮毛货物即占6种,计有毡、织绒、氆氇、鞍笼、皮、羊毛等,皮毛在货物集散中已居主导地位。

据1915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博展会资料记载,辛集市土特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繁多,获银牌奖的有铅印油墨、缮写版印油墨、毛织绒3种。

辛集皮毛名天下
辛集镇自明清以来即为全国皮毛交易中心,辛集皮毛以其产品精良,享誉海内外。

清朝末年到“七七”事变以前,外国人在辛集镇设的洋庄就有26座,因而获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