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_文化故事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小故事篇一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历史小故事篇二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
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篇三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1.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鲍叔牙为了救父亲,割股献血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鲍叔牙的父亲被敌军俘虏,敌人要求他出示自己的高德,否则就将杀死他的父亲。
鲍叔牙辗转思考,最终决定割下自己的股肉,用以证明自己的孝心,救父于危难之中。
2. 战国时期,孟子为了教育学生,选择在梁山伐木的故事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选择在梁山伐木来教育他的学生。
孟子选择这个地方因为梁山上风景秀丽,飞瀑泉声,希望学生在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更加专注和用心学习。
3. 汉朝时期,刘备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汉朝时期的刘备,为了求援于曹操,放弃了所有的随从和兵马,独自骑着一匹马千里走荆襄。
刘备的独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忠诚和担当。
4. 相国寺,唐代玄奘取经的故事唐代唐太宗年间,佛教高僧玄奘出生在陕西宝鸡,为了取经,他穿越沧海,踏过山川,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印度。
在他取经之路上,有一个重要的地点就是位于西安的相国寺,这个寺庙成为了他向西方求取佛经的起点。
5. 宋朝时期,岳飞对抗金军的故事北宋时期,南方遭受金国的威胁,岳飞作为南宋的将领,奋勇抵抗金军的入侵。
他率领军队一次次与金军激战,展现了坚守家国的决心和勇武精神。
6. 五代十国时期,杨家将的英勇事迹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家将,是指杨业及其家族的后代。
他们以忠诚、聪明、勇敢而闻名。
在他们的带领下,他们一次次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7. 明朝时期,钟馗降妖伏魔的故事明朝时期,钟馗作为一位神仙,专门降妖伏魔。
他经常在夜晚巡逻,保护百姓的安宁。
钟馗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象之一。
8. 清朝时期,岳阳楼的传说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是古代文化遗址之一。
岳阳楼有一段传说,说是岳阳楼的“开山之祖”萧照被水怪吞噬,他的爱人陆李义丧失双眼后,借下载郡字写得一副对联:“开山设法定湖神,哀哭无知声月近”,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
9.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_民间小故事5篇

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_民间⼩故事5篇中华⽂化博⼤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化的⼀部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意义的中国民间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民间历史故事1徐⽂长的故事绍兴⼀带,向有“⽃⽶⽄鸡”之说。
这话还被徐⽂长巧妙地⽤过哩。
原先,绍兴五云门头有个叫张⼆的,⽣性孝顺。
有⼀次,他⽼母病了,请郎中开了⽅⼦,向邻居借来⼆⼗⽂钱,上街去撮药。
他⼼⾥乱,⾛路急,⼀个不⼩⼼,竟踩死了河埠边仁记⽶店的⼀只⼩鸡。
店⽼板⽓势汹汹地赶出门来,⼀把扭住张⼆,要他赔钱。
张⼆知道这⽼板是地⽅上的恶棍,横理⼗⼋条,拗他不过,只好⾃认晦⽓,含着眼泪,抖抖地掏出了那撮药的⼆⼗⽂钱赔他。
不料,那⽼板见张⼆⽼实可欺,竟得⼨进尺,死死扭住张⼆不放,并振振有词地说:“我这⼩鸡不死,养上⼏个⽉,⾄少可以养到五⽄重。
每⽄照五⼗⽂钱算,也值⼆百五⼗⽂。
现在,你只赔了⼆⼗⽂钱,难道能买⼀只五⽄重的鸡吗?今天,你⾮得赔我⼆百五⼗⽂钱不可!”这时,赶路的⼈纷纷围住他们看热闹。
他们见仁记⽼板如此蛮不讲理,都很⽓愤。
张⼆⼜忠厚⼜⽼实,⼼⾥记挂着⽼母的病,只想早些回去,甚⾄跪了下去求情,但还是⽆法脱⾝。
这时,⼈群⾥⾛出了⼀位中等⾝材的⽂⼠,他就是徐⽂长。
徐⽂长先朝张⼆眨了眨眼,然后⾼声说:“仁记⽼板讲得不错,踏死⼩鸡,张⼆哥理应照数赔钱。
看来,你的钱是不够赔的,我先借你⼆百三⼗⽂吧!”说罢,徐⽂长便从⾐袋⾥摸出两吊多钱,⼀五⼀⼗地点给了仁记⽼板。
看热闹的⼈都很惊奇,张⼆低着头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这贪⼼的仁记⽼板,见⽬的已达,便得意洋洋地拿了钱,转⾝准备回店去了。
当仁记⽼板刚刚踏进店门时,徐⽂长突然上前,⼀把拉住了他,沉下脸来说:“⽼板且慢⾛,世上哪有这种便宜事!张⼆哥踩死了你的鸡,已经照五⽄重的⼤鸡赔了你的钱;可是,你该知道,⼩鸡养成⼤鸡是要粮⾷喂下去的呢!常⾔道‘⽃⽶⽄鸡’,这话不假吧!那么,五⽄鸡就该喂五⽃⽶了。
⽽现在你不花⼀把⽶,却要⼈家赔五⽄重的⼤鸡,这说得过去吗?事情要做得公正,⼈家才⼼服⼝服。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著名的历史小故事_中国历史小故事

著名的历史⼩故事_中国历史⼩故事故事对于研究历⽂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作⽤。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历史名⼈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下⾯给⼤家带来⼀些关于著名的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故事1丘吉尔和弗莱明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
他⼼地善良,乐于助⼈。
有⼀天他在⼲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有⼈呼救,原来,⼀个男孩陷了进去。
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弗莱明⽴刻跳下去,奋⼒救起了男孩。
这时,⼀位绅⼠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失的⼉⼦。
得知是弗莱明救了⼉⼦,这位绅⼠提出要⽤重⾦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
推让之际,⼀个农家少年忽然闯⼊绅⼠的视线。
“这是你的⼉⼦吗?”弗莱明点点头。
绅⼠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那也让我为你的⼉⼦尽点⼒,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
”弗莱明被绅⼠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绅⼠⾮常讲信誉,⼀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圣玛利医学院。
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弗莱明教授。
1928年,亚历⼭⼤·弗莱明发明了⼈类历史上的第⼀种抗⽣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的⽣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他的同龄⼈、被⾃⼰⽗亲救起的那位绅⼠的⼉⼦,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相丘吉尔。
⼆次⼤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相的丘吉尔在出访⾮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命垂危。
紧急时刻,亚历⼭⼤·弗莱明从英国赶来,⽤⾃⼰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历史⼩故事2才⼦佳⼈画为媒张灵,字梦晋,明朝江南四⼤才⼦之⼀,四⼤才⼦除他之外还有唐伯虎、祝允明和⽂徵明,都是⼤名⿍⿍的⼈物。
张灵成年之后,⼀直不愿结婚,祝允明问他⼲嘛不找个⽼婆洗⾐做饭,张灵回答道:“难道你认识的⼥⼦中,有配得上我张灵的吗?数千年以来,能够称得上才⼦佳⼈的,惟有李太⽩和崔莺莺⼆⼈。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流传着许多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增加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一、伍子胥的托孤── 忠肝义胆战国时期,吴国丞相伍子胥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幸失去了儿子。
在临死之际,他把儿子的心脏剖出来,托付给吴王,希望吴王能够珍惜国家和人民,继续保护吴国。
这个故事表达了伍子胥对国家忠诚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人流传的佳话。
二、刘备三顾茅庐── 智勇双全三国时期,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相助。
前两次都未能见到诸葛亮,但刘备始终不放弃。
第三次,刘备一连三次登门拜访,最终才见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诸葛亮的智慧,也成为中国历史中的经典之一。
三、范蠡割席── 友情的珍贵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不顾范蠡劝阻,答应了一个对方不切实际的要求。
范蠡为了帮助越王实现诺言,割下了自己的坐席。
这个故事表达了范蠡对友情的坚持和珍视,也教导人们珍惜友情,并忠诚于朋友。
四、孔子耕田── 思想家的谦逊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致力于治理和教育事业,提出了儒家思想。
可是在他的晚年,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职位,耕田于家乡。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谦逊的品质和对事业的坚持。
五、岳飞卖糖── 民族英雄的无私南宋时期,岳飞被叛臣刘光临所害,将他毒死在牢中。
岳飞的妻子邓夫人带着两个幼子颠沛流离,为了生计,她在南京城外的市场上卖起了糖葫芦。
她选择了最艰辛的方式来生活,并用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树立了起码的人生道路。
这个故事展现了岳飞的家人的坚强和无私,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幕。
六、愚公移山── 不懈追求目标传说中,愚公为了修平津九山,移山开路,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
虽然他们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的精神表达了人类对真理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目标,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即使不能达成也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历史故事_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_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故事一、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领袖,他治理水灾,令人敬佩。
根据传说,古代中国经常发生洪水,水患成为了人们的噩梦。
大禹年轻时开始治理洪水,他深入民间,亲自协调修建水利工程。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成功地把洪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让人民的生活恢复了安宁。
大禹治水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古代中国的一段佳话。
故事二、愚公移山愚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住在山的北面,但山太高了,影响到了愚公的生活。
于是,愚公决心动用全家的力量,移走山上的大山。
尽管周围人都嘲笑愚公的愚蠢,但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最终,上天感受到了愚公的坚定和努力,派天神帮助他将山搬走。
愚公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
故事三、鸿门宴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
韩信、萧何等刘邦的部下在鸿门宴上,被项羽围困,韩信勇敢地接受了刘邦的指令,以骗术欺骗了项羽。
韩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救了刘邦一命,也为刘邦带来了胜利。
这个故事中,勇气、智慧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故事四、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他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他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并注重礼仪、诚信、和谐等价值观的培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中国人称之为“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五、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贤士,西施是当时越国的美女。
范蠡为了促使越国与楚国结盟,通过游说西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经过范蠡巧妙的策略,西施被说服了,并最终嫁给了楚国国君,成功地实现了范蠡的计划。
这个故事表达了范蠡的智慧和外交手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
附件:本文档不附带具体附件,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部门。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人类为了调节、利用和控制水资源而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
2、洪水:指河流或水源超过其容纳能力而发生的严重灾害性洪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小故事_文化故事《大学》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大学》简介《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修身、为政之道的书。
《四书章句集注》载,“《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大学》的“大”,在先秦时代读作“太(tài)学”,宋以后一般读作“大(dà)学”,这是相对“小学”而言的。
周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大戴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戴礼记·保傅篇》)朱熹《大学章句序》记载:“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四书章句集注》)八岁入小学,学习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则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即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是为政之学。
故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大人之学也。
”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三礼目录》)《礼记》进一步点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学目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人道孰为大”问题时,曾经表示“政为大”。
依据这一原则,大学之道便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政者正也”。
正,正己正人。
所以,“大学”的本意更应该是指由修正自身为起点的为政之学。
正己属于个人的修治,正人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
大学之道,可以说起点是修己安人,而后扩大范围,方才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此为核心,《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
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
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宋明理学把“理”或“知”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对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大学》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
《大学》由《礼记》中的一篇,到从《礼记》中抽出来而独立成书,进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成为与“五经”并列的重要经典,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而佛教的消极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为反对佛教,唐代韩愈提出了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来抨击佛教中只讲个人修身养性的佛理。
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推出了《中庸》学说来和佛教对抗。
他们开始把《大学》《中庸》中“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和“中和”的处世思想进行阐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北宋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大学》独立成书之始。
宋代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因此大力提倡,特别重视《大学》,曾分别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
在二程的基础上,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做成章句,注释阐发己意。
并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以《大学》为四书之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
虽然《大学》文字浅近,但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末尾特别强调“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并引用别人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所以,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特别突出其重要性,其中的奥妙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大学章句序》中所言:“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
”(《朱子语类》卷十四)这就为人们指出了读“四书”的先后顺序,“宜先看”三字说明《大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是入门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纲目”。
朱熹在将《大学》抽出独立成书的过程中,认为《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进行编排,分为“经”“传”两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与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经过其重新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大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图片]的《大学传注》等。
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历史小故事(二)孟子为何被尊为“亚圣”?他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什么?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
一说当时属鲁)人。
孟子的先世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从事女织,家境比较贫寒。
孟子是在严格的家教中长大的。
据《列女传》和《韩诗外传》,孟子年幼时,他家居住在坟地不远处,孟子做游戏时便学习埋葬死人,孟母唯恐对孟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这回他们住在集市附近,可孟子又学商贩叫卖,孟母便再次搬家。
这次是搬到学校旁边,孟子便从此学习礼仪,“设俎豆,揖让进退”。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又传,孟子小时候不爱读书,贪玩好耍,孟母质问他,他却说是去找丢失的东西。
孟母很生气,就用刀把正织着的布割断,并趁机教育孟子说:“要你读书,就是希望你成名。
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割裂织布机上的布一样。
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
”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
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
他虽然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却属于子思学派。
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又形成了“思孟学派”。
作为孔子的崇拜者,孟子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
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
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
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的二十几年游历各国外,主要从事教育事业。
孟子的弟子虽不及孔门弟子的数量多,但仅就《孟子》一书所记,可考者也有十几人,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当时,学士们游说诸侯的风气盛行,为了宣传儒家的学说,孟子学成后,也“以儒道游于诸侯”,企图凭借诸侯国君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据学者考察,孟子先后到过魏、齐、宋、鲁、滕等国,但都“与所如者不合”,虽然他也每每受到诸侯国君的优遇,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最后只得回到邹地,与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一书。
作为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他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孟之道的基础,对光大儒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
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汉朝的学者把《孟子》一书视为辅翼经书的“传”,并设立博士官进行研习;唐朝的韩愈提出道统说,他把孟子看成儒家道统的嫡传;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刊刻石经,《孟子》亦为其一;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学者们更多地谈论心性等问题,由此出现了孟子地位的“升格运动”:北宋神宗时封孟子为邹国公,与颜回、曾子、子思一起配享孔庙;南宋的朱熹则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元朝,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朝景泰年间与孔子同去臣爵,尊为亚圣孟子。
这样孟子成了孔子以后被后儒尊崇的又一位“圣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与儒家对立的,以墨家和杨朱势力最大,所以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墨。
”(《孟子·尽心下》)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儒、墨、杨有三分鼎足之势。
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以孔子的保护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扞卫孔子之道。
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为核心,为了论证和阐发自己“礼”的思想,他又较多地谈到“仁”,用以解释“礼”,或者把“仁”作为“礼”的最终目标。
孔子的政治思想,即主要在于健全“礼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他的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孔子以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
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
孟子以此学说游说诸侯,但在那种特殊的时代,决定了他也与孔子那样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虽然不得意于诸侯,但他却有坚定的信念,认定“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孟子·滕文公下》),并以此着书立说,教授生徒。
孟子“仁政”学说的纲领在于“制民之产”。
要实现王道政治,必须有一定的物资基础,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人民应当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谈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才能有序。
所以当政者应当把土地分给农民,使每家各有“私田”百亩,中间有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以使“耕者助而不税”。
为此,孟子不但重视农业,主张“不违农时”,“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而且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
为了实现“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的主张。
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