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金融中介学大作业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小组成员:涂席文2014093224王迅2014093227王一鸣2014093228徐金璐2014093229朱然2014093231目录1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辉煌历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的时代背景 (2)1.3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 (2)1.4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后续 (3)2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分析 (3)2.1华盛顿互惠银行为什么会破产? (3)2.2华盛顿互惠银行有没有可能避免破产? (5)3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6)3.1该案例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6)3.2如何预防商业银行破产? (6)4 总结 (7)参考文献 (7)华盛顿互助银行破产案例分析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穷性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一对矛盾,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市场配置,通过金融系统进行配置资源。
其中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个体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贷放给需要资金的公司企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是现代金融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国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决定它是个高负债经营的金融企业,假如在日常经营中的某个环节出差错,那么就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
本文通过华盛顿互惠银行即华盛顿互助银行(下文一律为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
1、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辉煌历史华盛顿互惠银行曾经只是地方性的借贷银行,通过积极的扩张,它在美国各地都建立了分支机构。
10年前,当其他大银行纷纷进军更具诱惑力的企业业务时,华盛顿互惠银行仍然坚持其既定的计划,稳步发展针对个人的零售银行业务。
案例--华盛顿银行分析

1.成本比存在问题:降价销售?扩张速度不够?酒馆是否经济? 2.预计增长率太高,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符 3.扩张计划太过激进:40000万桶扩张导致一年成本居高不下,2.5的扩 张计划可能影响现金流;酒馆几乎没有增长空间,改善或者放弃 4.借贷计划不够平稳,极易造成现金流紧张
银行的决策
1、贷款企业符合银行战略 2、该公司的策略有风险,该风险极易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 3、管理层较好,产品有保证,设备先进 4、在贷款之前,权益资本融资先到位 目前情况下的决策 1、股权质押,并设立警戒线触发条件,容许公司在一定条件下保全 2、银行设立监管账户,所有资金出入必须经过银行监控 3、管理层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并提供抵押资产
4、为与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对监管能力的要求相适应,美国出台一系列加强监管的
法律。如1987年颁布《银行公平竞争法》, 1989年的《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案》, 1991 年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上述系列监管及保障法案的改革与实施,对于及时处置银行业 经营困境、维护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后,美国的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的1 4500家左右,下降至2005年的7400家左右。
1988 60.59% 19.55% 20.56% 11.31%
1989 61.30% 19.20% 22.18% 11.40%
美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变
1、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纷纷转向“发行-
分销” 经营模式。
2、资产证券化为,提高流动性,降低筹资成本。转变为表外业务,有助于发起者改善各种财 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 3、影子银行是那些从事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金融中介活动,但没有中央银行
案例分析-伊利诺斯大陆银行-ContinentalIllinoisPennSquare-CN10

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简介芝加哥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美十大银行之一的大陆伊利诺斯银行[1]于1984年5月9日开始猛烈反击称其因不良贷款和资金流动性风险而濒临破产的报道。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伴随着1981年美国的油气产业逐步走向衰退,其巨大资产组合中的能源部门贷款的前景开始变得不再乐观。
在1982年8月欠发达国家的危机大规模爆发之前,这家拥有330亿美元资产的银行,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这使得这一错误愈发严重。
由于投资者和贷款者被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可能破产或被接管的传闻所吓倒,大陆伊利诺斯银行迅速的被其国内和国际批发融资市场排除在外。
至5月17日,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已经为这家遭受重创的银行业巨头筹集了数十亿的应急资金。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该银行未投保的储户和债权人提供担保,试图通过此方式来阻止银行资金的流失,并使人们相信“银行太大而不能破产”,这一举措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极具争议。
紧随此次紧急援助其后的还有一揽子永久措施,这使得大陆伊利诺斯银行成为美国银行业历史上受到美国政府机构救济的最大银行[2]。
事后经计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担了该行约为11亿美元的债务[3]。
大陆伊利诺斯银行的故事为我们适时提供了一个由于信心的急剧丧失而导致对手方突然撤资[4],并使该机构深陷如19世纪散户储户挤兑风潮一样致命的流动性危机的典型案例。
经验教训对于管理层而言,通过向急需贷款的行业部门提供贷款来促进机构成长是极具诱惑力的。
但这种冲动应建立在正确测度投资组合的集中性风险并在贷款决策中对该风大陆伊利诺斯银行险予以充分考虑的前提下。
●分散化贷款的决定需要由银行中心进行控制和风险监管。
●不断恶化的信贷组合会引发市场传闻和具有价格竞争力的资金撤回,甚至会让大型机构倾覆于流动性死亡漩涡。
●从储户和监管者的角度来看,一些银行可能是因为太大而不能破产。
但是最终其股东将会血本无归。
故事梗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陆伊利诺斯银行开始实施一项发展战略,想在接下来的5年里成为全美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
案例分析—华盛顿互惠

案例分析之华盛顿互惠华盛顿互惠是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成立于1889年,是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拥有雇员约5万人,2007年次贷危机前,华盛顿互惠的客户数量年增长率高达12%。
房地产市场下滑一年后,华盛顿互惠银行在次级抵押贷款方面的投资被信用损失、非法拍卖地产及次贷市场中的坏账严重拖累,其价值也大幅下跌。
2007年第四季亏损187亿美元,全年净亏损6700万美元,公司将责任归咎于提列16亿美元的税后房贷商誉费用,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上升。
华盛顿互惠的问题贷款一度曾集中于次级抵押贷款上,但是现在已经扩展至其他类型的贷款,包括优质抵押贷款、住房股权贷款、商业地产和建筑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
以至于华盛顿互惠银行今年第二季度巨亏33.3亿美元,并预计到2011年来自次贷和其他家庭贷款的损失将累计达到190亿美元。
在过去一年里,该行的股价已跌去93%。
9月初,惠誉把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长期信用评级从BBB降级至BBB-,穆迪也将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长期存款级别由Baa2调低至Baa3。
穆迪还将华盛顿互惠银行优先无担保债务评级由Baa3降级至Ba2,而在标普最新的评级中,华盛顿互惠银行债券的信用评级已经被降为垃圾级。
在一系列调整措施见效甚微,面临被收购的命运,2008年4月,华盛顿互惠银行已向包括私募股权公司TPG在内的投资者募得资金72亿美元。
华盛顿互惠银行2008年6月表示,作为削减成本和恢复盈利能力的努力的一部分,裁减1200多个工作职位。
2008年9月8日华盛顿互惠银行撤换了公司最高领导层,老资格的原CEO Kerry Killinger“下课”,取而代之的是纽约独立社区银行前CEO Alan Fishman。
9月10日,华盛顿互惠银行在纽交所的股价收盘下跌98美分,报收2.32美元,盘中创下的2.3美元低点,也刷新了公司自1991年1月以来的股价新低。
花旗集团和其他几家银行目前正在评估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财务状况,后者持有大量问题抵押贷款资产。
2024年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经典的商业银行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这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美国次贷危机1.案例背景2007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贷款的过度发放,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产生。
2.案例分析(1)风险管理失控:在追求高收益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放松了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大量高风险贷款得以发放。
(2)金融创新过度: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将高风险贷款打包出售,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不断累积。
(3)监管缺失:美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隐患。
3.启示(1)强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合理控制信贷规模,防范信贷风险。
(2)规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避免过度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累积。
(3)加强监管: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案例二:德意志银行洗钱丑闻1.案例背景2015年,德意志银行因涉嫌洗钱被罚款超过20亿美元。
该银行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为俄罗斯客户转移了约1000亿美元的资金。
2.案例分析(1)合规意识不足:德意志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反洗钱法规,导致洗钱行为得以发生。
(2)内部控制缺失: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3)监管不力:德国监管当局对德意志银行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洗钱行为。
3.启示(1)加强合规意识: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规意识,防范洗钱风险。
(2)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监管: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合规运行。
美国商业银行典型案例分析: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2021年)

内容目录前言 (5)美国商业银行ROE低于危机前水平 (5)银行板块走势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注重择时 (11)估值分化,精选优质中小行 (13)美国上市银行估值分化大,优质中小行估值较高 (13)特色中型银行: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 (15)崛起的优质区域性小行 (19)图表目录图1:美国商业银行机构数量持续下降 (6)图2:美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6)图3:美国商业银行ROE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6)图4:美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规模 (6)图5:次贷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放缓 (7)图6:次贷危机后美国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下降 (7)图7:次贷危机后不动产抵押贷款比重大幅下降 (8)图8:次贷危机后投资类资产中美国国债比例提升 (8)图9:次贷危机后工商业贷款额小于100万美元的投放比例进一步下降 (8)图10:次贷危机后存款占总负债比重持续提升 (8)图11:次贷危机后存贷比降到约70%的水平 (8)图12:美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明显高于我国 (9)图13:美国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 (10)图14:美国商业银行收紧贷款标准比例 (10)图15: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0)图16:美国商业银行单季度年化净核销率 (11)图17:美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 (11)图18:2020年CECL准则实施前当期拨备计提金额和净核销基本一致 (11)图19:2000年以来标普500银行指数PB值 (13)图20:2000年以来标普500银行指数累计收益 (13)图21:标普500银行指数PB值与美国经济高度相关 (13)图22:筛选的部分美国上市银行总市值情况 (14)图23:筛选的部分美国上市银行2020年末总资产规模 (14)图24:部分美国上市银行PB值 (14)图25:2011年至今股价累计涨幅 (15)图26:第一共和银行和硅谷银行PB值 (15)图27:2011年以来累计收益率 (16)图28:第一共和银行ROE水平 (16)图29:第一共和银行贷款持续保持高增 (17)图30:第一共和银行1-4户住宅贷款比重持续在50%以上 (17)图31:第一共和银行不良率持续处于极低水平 (17)图32:第一共和银行拨备覆盖率处在高位 (17)图33:第一共和银行信贷投向区域分布 (18)图34:第一共和银行净息差优势在2016-2019年弱化 (18)图35:第一共和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优势弱化 (18)图36:第一共和银行计息负债成本优势明显 (19)图37:2019年末第一共和银行存款结构 (19)图38:两家代表性区域小行PB值 (20)图39:两家代表性区域小行跑赢纳斯达克指数 (20)图40:8家区域性优质小行2011年以来累计收益率 (20)图41:两家区域性小行ROE明显高于行业 (21)图42:两家区域性小行净利息收入占营收比重 (21)图43:第一金融银行2019年末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结构 (21)图44:2019年末Western Alliance Bancorp信贷结构 (22)图45:2019年末第一金融银行信贷结构 (22)图46:两家区域性小行净息差处于高位 (22)图47:Western Alliance Bancorp资产收益率在高位 (22)图48:第一金融银行负债成本优势明显 (22)图49:第一金融银行存款成本处于低位 (22)图50:两家区域性小行不良率 (23)图51:两家区域性小行净核销率 (23)表1:美国商业银行杜邦分析 (7)表2:美国总市值超过30亿美元银行估值分布 (13)表3:部分优质区域性银行简介 (19)表4:估值表 (24)前言我们在《海外银行镜鉴系列: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崛起-20200726》中对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监管政策变革、银行业基本面情况和上市银行股价表现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金融学案例分析)伊利诺斯银行

美国伊利诺斯银行〔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家经营实力很强的商业银行,1984年时已拥有400多亿美元的资产。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房地产行业价格暴跌,不少银行损失沉重,可由于伊利诺斯银行当时发放房地产贷款较少,因而是全美帐面盈利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
为此,这家银行曾于1978年中选为美国五家最正确管理企业之一。
这家银行主要从事批发业务,即其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公司:其贷款的来源是没有保险的大额公司存款和存单、欧洲美元和附属债务等形式的资金。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该银行的管理层实施了错误的公司战略,正是这一战略误导银行走上了破产之路。
当时管理层宣布,银行的目标是成为对美国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
这就意味着它开场要从其他银行如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化学以及其邻近的竞争对手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手中夺取业务份额。
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该行取消了原先贷款必须通过信贷委员会审批的程序,并扩大了信贷员的贷款权限。
到1981年,全行工商贷款余额达143亿美元,几乎是1974年49亿美元的3倍。
同年,美联储稽核局官员在检查中发现:这家银行能源贷款占工商贷款余额的47%,占贷款总余额的20%;其中375笔余额达24亿美元的贷款,已经有两年没有做过贷后检查。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能源业蓬勃开展,对石油开采和生产的贷款需求旺盛。
该行的一些官员与俄克拉何马州某产油区的一家小银行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
伊利诺斯银行以为,俄州这家银行通晓关于石油贷款的一切事项,于是居然同意买进后者不能维持的银行贷款。
伊利诺斯银行还超越自己法定贷款限制参与其他银行的贷款业务。
当俄州这家银行因坏账损失而倒闭时,伊利诺斯银行的麻烦开场明朗化。
1982年8月,全球性能源危机爆发。
由于该行的能源贷款主要发放给一些实力不强、信用不高的客户,故此后不久就全部变成了呆滞贷款。
另外,由于这家银行的资金来源并非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而是靠同业拆借,因而其资本充足率也存在着严重问题。
外国的金融风险案例经济学案例分析-雷曼兄弟破产

但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 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 1930 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 超过了 20% 。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 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全球经常账户余 额的绝对值占 GDP 的百分比自 2001 年持续增长,而美国 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 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这亦导致次级和优 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 人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按揭贷款高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综合性银行(如花旗、摩根大 通、美洲银行等)不同。它们的自有资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 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 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 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 7天、 一个月等)。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扣除 要偿付的融资代价后,就是公司运营的回报。就是说,公司用很 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这就是 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杆率(总资 产除以自有资本)就越大。杠杆效应的特点就是,在赚钱的时候, 收益是随杠杆率放大的;但当亏损的时候,损失也是按杠杆率放 大的。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由于业务的扩大发展,华 尔街上的各投行已将杠杆率提高到了危险的程度。
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次级债证券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 市场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的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债 券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次级债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导致整个 次级债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 构因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中雄 极一时的巨无霸们。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美林、 AIG 皆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 们曾是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的三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大型政 府资助机构。在支付危机爆发后,除了美林的股价还占 52 周最 高股价的1/5,其余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 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 上。六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 4.8万亿美元。贝尔斯登、雷曼 兄弟和美林的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 32 亿、138 亿及522 亿美 元,总计近700 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573 亿美 元。因减值造成资本金不足,所以全球各主要银行和券商寻求新 的投资者来注入新的资本,试图度过难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一、美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差异化战略
相较于美国传统的储蓄性和商业性银行理性严肃的经营方式,美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它营造出了一种俏皮轻松的氛围,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别具特色。
(1)侧重点不同:美国储蓄、商业性银行侧重在增加放贷上,他们十分相信“二八定律”,注重发挥关键的少部分人(拥有80%财富的20%的人)的作用,而基本忽视了普通的储蓄客户;而商业银行侧重增加低成本的存款,通过低成本存款进行放贷和投资,从而获得收益,他们注重为顾客提供全面贴心的、专业的服务,让顾客有良好的服务体验,建立与顾客的联系,而且创始人希尔十分看重储蓄客户,强调发挥全部人的作用;
(2)经营理念不同:美国商业银行定位是“美国最便利的银行”,希望能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对顾客极度关爱,他们提供一流的,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独具特色的服务,毫不吝啬在培养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方面的费用的的支出,为方便顾客付出了大量的人员和技术成本,也正是这些便利化服务,让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顾客关系,带来了更多的忠实客户;
(3)经营方式不同:首先美国其他银行并没有太多的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而是较为机械性的提供日常性的服务,他们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顾客到营业部的数量,常常采取鼓励顾客使用自动柜员机和在线服务,或限制银行出纳员每月拜访顾客的次数等方法,从而导致银行与顾客的关系不够亲密;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商业银行在提供自助服务的同时,鼓励顾客走进银行,给顾客提供真诚的,贴心的服务。
特别的是,他们将零售业和连锁业的成功经验引入到银行的经营中,让银行像一个“商店”,寓娱乐与零售之中,成为商业银行中的“商店”。
二、服务营销要素7PS:
(1)产品Product: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即他们为顾客所提供的服务。
美国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在整个纽约乃至美国的市场基本被大通、花旗等超级大银行把持的情况下不断打开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与他们的专业、热情的服务是离不开的。
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顾客提供友好细致、专业高效的服务,“十分钟规定”、全天候银行概念的提出、营业时间的延长、为缩短排队时间
采用先进的技术等都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各类顾客,银行为方便顾客提出实施的各项便利化服务付出了大量的人员、技术和时间成本,但这也为他们带来了大批新的和忠实的客户,公司的服务范围广(面对普通消费者),服务的质量和档次高,服务项目丰富。
公司还特别设立首席零售官,首席零售官拥有丰富的零售和连锁经验(学习星巴克等连锁店的成功经验)专业性更强,而专业的服务往往更能获得顾客的认同。
(2)价格Price:美国商业银行善于学习并创新,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抛弃“二八定律”,注重普通储蓄客户,他们利用低成本存款进行放贷和投资,并以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仅从1999-2000年,商业银行的股票收益率便增长了2048%。
当商业银行得知其他银行拒收大数额硬币或有偿提供兑换服务时,它立即提出接收硬币,并配备了专门的硬币点钞机,这让顾客十分惊喜,2002年他们提供了约75万次的硬币兑换服务,涉及金额7170万美元,这还为他们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顾客,也培养了大批的“回头客”。
(3)渠道Place:美国商业银行的扩张是逐渐靠近一线的超级大城市,美国纽约、金融业中心曼哈顿都有了它的位置,成为近年来美国成长最快金融零售服务公司。
银行服务涉及的地区、人员和行业十分广泛,几乎所有拥有储蓄或有储蓄需求的人群都是他们的顾客群,市场潜力也是无限的。
(4)推广Promotion:商业银行服务人员通过向顾客提供友好细致入微的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全员营销,全员公关,为公司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也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为公司做公关宣传。
(5)人People:公司要求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培训,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拉近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公司派出代表人员给予员工鼓励,鼓励员工的信心与保持工作热情,顾客也通过参与活动与银行的亲密度提升,信任度提高。
员工的招聘也注意到应聘者的个性,那些性格沉闷,冷漠的人都在考虑范围之外,员工的性格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服务的质量。
(6)过程Process: 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先进的科技设备以及服务人员的积极的服务态度、专业的服务水平向顾客传递高质的服务的过程。
(7)有形实据Physica Evidence: 和麦当劳等连锁店一样,每个营业部的
布置和服务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落地玻璃窗,历史名画等布置。
三、具体成功经验:
我觉得美国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他们积极学习反思,敢于创新,从实际出发以及坚持不懈,自我的清晰定位是分不开的。
另外,他们关注顾客个体的需求,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发挥人本主义,与其他的超级大银行“背道而驰”,寻求不一样的道路,抓住100%的客户,而不是只关注少部分人群。
细致入微的服务也让他们抓住了更多的重复顾客,更难得的是让顾客走进银行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