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哲学_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

合集下载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摘要】本文将探讨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三种不同的伦理观。

功利论强调行动的结果和社会利益,认为道德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接着,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性质和理由,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影响的。

通过对这三种伦理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终,本文将总结这些不同伦理观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功利论、道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流派对于人们如何应对道德困境,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功利论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或利益,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行为的合理性。

而道义论则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义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从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根源,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于道德规范的塑造和形成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比较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优缺点,探讨它们在解决道德问题和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论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功利论功利论是一种以功利最大化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的幸福或快乐,同时最小化痛苦或不快乐。

功利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贝塞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好坏,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确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功利论强调实用性和效用性,主张追求个人或社会的最大利益。

道德的功利与道义

道德的功利与道义

其他人 获得 快乐 和幸福 。而法 律 的提 出则有 效地解 决 了这

问题 。“ 法律与社 会组织 应该使 个人 的幸福 ( 实际方 面 从
说) 或利 益 , 量与全体 利益 调 和。所 以法律应 该 保护那 些 尽
在达到个人 利益的同时而不损 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
法律起 到的是约束行为 的作用 , 然后 却不 能控制人 的思 维。人 们在通过合 法 手段达 到个 人 利益 的同 时不 可避免 的 会引起 他人心理 或 生理 上的 痛苦 。为解决 这个 问题 密尔 提
[ 摘 要】 在 西方哲 学史中。 于道德原则 的阐释 , 有功利论和道 义论 两种 , 关 主要 他们从道德 地义 务和 目的出发 , 别对道 分 德原则作 了相应 的解说 , 成为近代社会最具代表 性的道德 原 则学说。其 中密 尔的功 利论 和康德 的道 义论是典 型。在 他 们的
著作 中, 各有 自己的理论贡献 , 有 自己的理论局限 , 也 正是这 种理论 的局 限 , 得他 们相 互借 鉴, 使 促进 哲 学向更 完善 的 方向进
出了“ 良心 ” 这个观 点 , 人虽有 趋乐 避苦性 , 然后 也具 有趋 于
有趋向 于社会 的人 的性质 , 即与社 会统一 成一体 。人们 不仅 要 追求快乐逃避痛 苦 来获得 幸福 , 还要 趋近 于社 会 , 社会 为 做 贡献来取得更 大 的快乐 , 获得更 大的 幸福 。在 他看 来 , 功 利论所追 求的幸福 , 不仅仅包含个人 幸福 , 作为更 高的追求 , 它还是 全体人的幸 福。个人 的幸 福 只是通 向更 大幸福 的基 础, 只有在个人幸福 的基 础上 , 造 出来 的全 体人 的幸 福 才 创
是道德追求 的 目标 , 是道 德原 则的 目的。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西方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主要是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功利论、道义论正式出现于近代社会),密尔的功利论是近代功利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道义论是近代道义论的典型代表。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

现代社会的规则功利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修正了近代功利论,企图消除近代功利论的局限性。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从德性论和幸福论发展而来的,而这种发展也意味着古代伦理学走向了近代伦理学,从道德目标走向道德原则。

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和幸福论一样,作为伦理学的思想体系,都包含了道德目标、道德原则等内容。

德性论和幸福论侧重的是道德的目标。

而功利论和幸福论侧重的道德的原则。

通过特定的代表人物来讨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以及规则功利主义。

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论。

功利伦理学:就是以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伦理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功利以及功利的大小作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作为道德判断的基本准则,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即行为能否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功利。

理论来源:古代伊壁鸠鲁的幸福论,近代社会以来的诸如霍布斯、昆布兰、洛克、曼德维尔、莎甫伯利、休谟、斯密等人的有关伦理思想,都为功利伦理学的产生和完善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边沁将近代功利伦理学加以系统化,而密尔则将其推向顶峰,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弱化那种将功利论极端化的倾向,在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某些道义论的因素。

与近代大多数伦理学家一样,密尔将趋乐避苦看成是人之不可动摇的本性。

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利益,追求自己的快乐,为了追求快乐和利益而避免任何痛苦。

密尔认为人们还有一种将个人和社会连成一体的社会感情和欲望,这种欲望和感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由于内在的这种道德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义务,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痛苦。

在具有道德品格好的人那里,这种痛苦将会极大地增强,以至于他们绝不做违反义务的事。

所以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与履行义务保持一致的情感。

在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通过对经济人的假设,创造性的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源头。

功利论与道义论

功利论与道义论

功利论与道义论功利论与道义论一、道德问题各位学界的同仁,各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国家图书馆请我来讲一讲伦理学习的有关问题,我感到很高兴,欣然同意。

那么到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学习伦理学的学习道德的心得。

和大家交流交流,你们听到我的这个心得汇报的报告,有什么疑问可以当场提问。

有什么不当,欢迎当场批评指教。

我今天讲的是道德问题,现在整个社会,以我的观察对道德不大感兴趣。

有人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市场经济讲竞争、讲实惠、讲利润、讲利益最大化,还讲道德,谁听你那套。

有这么一种说法,而且似乎还有根据。

比如说你讲为人民服务、你讲大公无私、讲先人后己,这些东西在市场上能够行得通吗?所以不要讲道德了。

你讲道德不识时务,赶紧收摊回家歇着去,这些讲法我认为不正确。

当然还有更加严重的说法,道德值几个大钱,讲道德能赚钱吗?对这些说法,我可以回答。

讲道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讲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使得我们每一个人过的自由自在,和谐幸福的生活,这个是讲道德的目的。

讲道德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是道德讲好了,它还真可以赚钱。

这怎么说呢?因为道德它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式,是一种精神现象。

这种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毛泽东当年讲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所以讲道德,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和快乐。

但是间接的它附带的很多后果是可以赚钱的。

(一)商业伦理:公正、互利、诚信比如说我们讲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市场经济,它的道德原则我认为至少有三条。

一条是公正的原则,就是买卖公平;一条是互利的原则;一条是诚信的原则。

就拿诚信来说,诚信是商品经济的灵魂,不讲诚信企业无立足之地。

诚信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一个人没有信用,他在社会上是吃不开的;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他也要没有生意做,慢慢就要自生自灭了;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国家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孔夫子跟他的学生讨论治国原则的时候,讲了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道德难题辨析——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

道德难题辨析——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

在 以上 四个难题 中 ,对 于前 两种 ,人们倾 向于拒绝牺
通常 ,人们会从 功利 主义的角度 出发选择扳 闸 ,因为 牲少数无辜者 ,即拒绝牺牲胖子 与健 康人 的生命 ;对于后
五个人 的生命 价值 大于一个人 的生命 ,而少数 道义论者 两种 ,由于被牺牲者 与被拯救者 的人数相差极大 ,人们 通
益 的结 论 。伦 理学 的最终 目的都 是为 了全人类 的幸福 。 人无权基于救人 的理 由强行 “使用 ”无辜者 的生命 。其
79 .--—— · --—

场 景若真 实发生在 现实 中 ,受到死 亡威胁 的多数人 很可 用轨道上 的那个人视 为与原 本轨道上 的五个人一样 同处
能 为保全 自己的性命而打着道义 的幌子对无 辜者采取暴 于失控 电车 即将 引发 的危机之 中来看待 ;还是更 接近 于
被 敌人 发现并 杀死 ?
的原则 ,首先分析 “胖 子难 题 ”:站在桥上 的胖 子原 本是
二 、对诸 多难题的尝试性解答
无辜 的人 ,如果 为拯救更 多人 的生命 便可将无 辜者 的生
以上所有 道德 难题 的共 同之处在 于 :作 为社会 中的 命作 为手段使用 ,那 么将这 条原则 推而广之 ,则每个人都
一 员 ,你是否赞成 ,为 了多数 人 的生命而强制牺牲 掉少数 可能 成为那个 无辜者 ,则 每个人 的生命安全都 将受 到威
人 的生命 ,并 且全然不顾少数人 的意见?
胁 ,因此选择牺牲胖 子这个决定 ,表面上 看是为了多数人
首先 ,有 三点可以 害所有相关 者 (遵守 契
⑤ 飞机难题 :假设 你正在驾驶着一 架飞机 ,然而 飞机 是 不证 自明 的。正 如边沁所说 ,“当一个 人试 图反抗功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

“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

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的研究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的研究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的研究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

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

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某某、宋某某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某和陈某、叶某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

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

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

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

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对立及其超越

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对立及其超越

作者: 方毅[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哈尔滨15008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20-23页
主题词: 功利论(功利主义);道义论;集体主义道德
摘要: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

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道义论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忽视、甚至扼杀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

由此,二者在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关系上是对立的,在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上也是对立的。

功利原则把行为所获得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义原则把行为的道德根据归结为它本身的善及符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

因此,功利主义所提出的义务是实质性的;道义论所提出的义务是形式的。

功利论是在工具或手段意义上来使用道德的;道义论是在目的意义上谈论道德的。

因此,功利论提出的是相对的义务;道义论提出的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义务。

集体主义道德避免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片面性,实现了对功利论和道义论对立的超越。

集体主义道德不同于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它不为利己主义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和论证。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核心。

集体主义道德也不同于以“群体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义论,因为后者是用虚假的集体来压抑、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集体主义道德实现了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的统一,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的统一,也体现了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 此 可 见 , 中 国 古 人 已 自 觉 意 识 到 :“ 德 ”“ 得 ”相 通 ; 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发生, 必须是对人 、对己双方 都 有 所得; 德行与利益相一致, 德行是得利的手段和途径, 得 利 是 德 行 的 目 的 、动 力 和 价 值 所 在 。这 种“ 德 ” “ 得 ”相 通 的 起点, 确定了日后几千年中国道德精神的基调。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的行为效果的大小 和 利 益 的 多少作为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 来判断道德价值的道德 学说, 其完整的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近代, 以英国的边沁 和 密 尔 为 典 型 代 表 。功 利 主 义 认 为 趋 乐 避 苦 、追 求 幸 福 或 利 益 是 人 的 本 性 , 是 人 生 的 目 的 ; 道 德 的 目 的 、价 值 就 在 于增进人的幸福和快乐, 道德是 获得幸福( 快乐) 的工具 ; 它 强 调“ 最 大 多 数 人 的 最 大 幸 福 ”的 道 德 原 则 ; 判 别 道 德 与否的标准是能否增进幸福和快乐, 如果快乐总量大于 痛 苦 总 量 , 便 是 善 的 、正 义 的 、道 德 的 , 反 之 就 是 邪 恶 的 、 不正义的、不道德的; 认为是外在的力量驱使人们 去 遵 守 道德或是约束人们不去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2. 天理大旗下允蕴的人欲:一种合理的欲望 、正 当 的利益。尽 管 主 流 的 中 国 传 统 道 德 哲 学 被 公 认 为 是 重 义 轻利的道义论, 但他们的基本精神却并不或者说并不是 要取消人的感性欲求和个人利益。相反地, 正是为了普遍 满足人们的合理欲求, 才要求用社会道义节制欲求。
孔子认为,“富与贵, 人之所欲为也”( 《论语·里仁》) 。 也就是说, 富贵之心人皆有之, 不能强制取消, 但要满足 它必须通过正道, 否则宁愿将已得的富贵放弃。孟子虽不 赞成多欲, 但也很重视人的食色之欲和求生之欲:“ 鱼 我 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 欲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也 ”《( 孟子·告子 上》) 。荀子则更倾向于承认人的欲求,“虽为守门, 欲不可 去 , 性 之 具 也 ”《( 荀子·正名》)。 就 是 说 , 人 的 欲 求 出 自 天 性, 无论怎样受贫困的压抑也不能丢掉。宋明理学虽然提 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 但他们所推祟的天理并 不 一 般 地 排 除 人 的 感 性 欲 求 ,“ 饥 食 , 渴 饮 , 冬 裘 , 夏 葛 …… 天 教 我 如 此 ”, 故 是 天 理 , 必 须 满 足 ; 但“ 穷 口 腹 之 欲 便 不 是”, 故是人欲, 必须排除(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
收稿日期:2006- 02- 05 作者简介:庄三舵(1968~),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道德教育、理论经济学研究。
43
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隐含的功利主义思想
1.道德的概念:德者,得也。据考证, 商代的甲骨文中 就已经有了“德”字。甲骨文中的“德”字表示人行动 起 来 用 绳 索 把 获 得 的 物 品(其 中 主 要 是 奴 隶)记 载 下 来 的 意 思 , 它与钱币、财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包含外出必有 所 得 之 意 ; 它 象 征 着 政 治 、经 济 意 义 上 的“ 行 有 所 得 ”[2](P67)。 西 周 初 期 的 大 盂 鼎 铭 文 上 的“ 德 ”字 , 已 明 确 包 含 按 照 规 范 行 事而有所得的意思。东汉时期的刘熙则这样解释“德”: 德 者, 得也, 得事宜也。其基本含义是把“德”作为“得”的 途 径和手段,“得”作为“德”的价值取向和结 果;“德”就是把 人与人的关系处理适宜, 使自己和他人均有所得。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进一步指出: 得,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这 里的“得”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得道(“道”一般指事 物 运 动 、变 化 、发 展 的 规 律 , 后 被 引 申 为 必 须 遵 守 的 社 会 行 为 准则、规范) , 即个体分享道,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凝 成 自 己的德性; 二是得天下, 得于人之意。
传统道德哲学的本质精神既然不要求禁欲, 当然也 就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 主张“进 则近尽”, 要在可 能 的 条件下尽量满足人的正当利益。例如, 孔子提倡的“惠 民 ”、”利 民 ”、“ 富 民 ”, 都 包 含 要 满 足 人 的 正 当 利 益 之 意 ; 孟子的仁义在本质上是要促进人的正当利益, 仁义用于
传统道德哲学还将政治功利作为道义、善的目标和 动力 , 道义、善仅仅是获得政治功利 的手段。以孔 孟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认 为 , 要 夺 取 和 巩 固 统 治 地 位 , 首 先 必 须“ 为 政 以德”, 实行“仁 政”; 得民才能“众星供焉”, 施惠推 恩 才 能 使“ 足 以 保 四 海 ”; 强 调“ 施 仁 政 于 民 , 省 刑 罚 、薄 税 敛 ” ( 《孟子·梁惠王》) ; 相反,“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卿大 夫 不 仁, 不保宗庙”( 《孟子·离娄》) 。南宋朱熹提出的“ 古 者 小 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 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之本”( 《小学》), 将 礼 义 、修 身的目标直接指向“治国”、“平天”。而道家 的 最 高 境 界 “内圣外王”( 《庄子·天下》) 的潜台词就是“内圣”可以“为 王 ”、要“ 为 王 ”必 先“ 内 圣 ”。
关键词:道义论; 功利主义; 欺生性; 他律性; 非纯洁性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6)04—0043—04
一、道德哲学上的两种理论形态及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道义论
道德的价值是功利的还是精神的? 它的根本目的是 为 了 现 实 生 活 的 功 利 、幸 福 、快 乐 、效 用 , 还 是“ 为 善 而 善”、为义务而义务、为道德而道德? 这是道德哲学史上古 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上, 显现出两种 不同的思路, 并由此形成了人类伦理文化长河中的两大 传统: 重功利的功利主义伦理传统与重道义的道义论伦 理传统, 它们反映了人类的两种价值选择倾向。前者我们 称其为功利主义伦理传统, 后者我们称其为道义论伦理 传统。数千年来, 这两大传统相互砥砺契合, 共同融铸了 人类的伦理道德精神。
3. 德(义)的价值目标与内在动力:得利。 中 国 最 早 的 经 书 典 籍 中 就 已 把 福 与 善 联 系 在 一 起 , 如《尚 书》中 就 提出:“天道福善祸淫”( 《尚书·汤诰篇》) ; 道家强调 ,“ 善 恶 报 应 , 如 影 随 行 ”; 儒 家 学 说 也 认 为 道 德 与 幸 福 有 必 然 的联系, 并将义视为求取社会公利和个人正当利益的唯 一手段, 强调以德祈福、以德为福、德福一致。这种思想的 潜台词是: 道德与幸福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道德是人获 得幸福的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用道节制欲求乃是满足 欲求、获得“安荣”的最好办法。“凡人之取也, 所欲未尝粹 而来也; 其去也, 所恶未尝粹而往也, 故人无动而不可为 不与权俱。……权不正则祸托于欲而人以为福, 福托于恶 而人以为祸……道者, 古今之正权也; 离道而内自择, 则 不知祸福之所托”《( 荀子·正名》) 。这就是说, 若没有正确 的 权 衡 和 节 制 , 一 味 追 求 所 欲 之 福 、拒 绝 所 不 欲 之 祸 , 则 往往所得到的是所不欲之祸, 所拒绝的是所欲之福。而权 衡节制不能依靠主观上的小聪明, 只能依靠道即常理和 礼义。就是以避世而流行于世的佛教理论, 也在其虚拟的 世界里, 将来世或彼岸的幸福作为今世道德修行的目标。
在 中 国 , 儒 家 、道 家 、佛 家 三 家 构 成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三 位一体的基本框架, 支撑着传统文化的大厦, 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要思想要素 [1](P15)。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 的中国传统道德, 被公认为是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在主流 传统道德意识中, 认为一个行善的人, 就是品德高尚的 人, 这样的人就应该是重义轻利 , 耻于谈利的; 强调“ 重 义 轻 利 ”、以“ 义 ”节“ 欲 ”、以“ 义 ”制“ 欲 ”; 强 调 以 仁 为 本 , 以 义为道; 认为道德与功利根本对立, 不能并存。在孔子看 来,“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孟 子 强 调 “ 杀 身 成 仁 ”、“ 舍 生 取 义 ”; 汉 代 董 仲 舒 倡 言“ 正 其 谊 而 不 谋其利, 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 ; 宋 明 理 学 则 把“ 义 ”与“ 天 理 ”、“ 利 ”与“ 人 欲 ”相 联 系 , 提 出“ 存 天 理、灭人欲”的思想。而道家学派尤其是 庄子更具 有 明 显 的禁欲主义倾向。同时, 中国主流传统道德哲学强调道德 至上, 认为道德是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因素, 是决定社会历 史发展的主要动因, 乃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 也 是社会调节的主要调控手段;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至 高无上的价值, 道德活动是最重要的社会生活, 道德规范 成为衡量社会活动和个人行为的最高标准。
政治即“王道”、“仁政”, 要求“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 以 事 父 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七 十 者 衣 帛 食 肉 , 黎 民 不 饥 不 寒 ”, 并 且“ 谨 庠 序 之 教 , 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 ”《( 孟子·梁惠王》); 荀 子 则 认 为 ,“ 好 利 恶 害 , 是 君 子 小 人 之 所 同 也 ”《( 荀子·荣辱》),“ 虽 尧 舜 不 能 去 民 之 欲 利 ”《( 荀子·大略》); 管 仲 认 为 ,“ 仓 廪 实 而 知 礼 节 , 衣 食 足 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 宋代道学家程氏兄 弟 也 不 否 认利:“人无利, 直是成 不 得 , 安 得 无 利 ? ”(程颢语,《河南 程氏遗书》 卷十八),“君子未尝不欲利”(程颐语,《河南程 氏遗书》卷十七)。
“ 道 义 论 ”立 足 点 在 道 德 的 内 部 , 侧 重 于 在 人 的 精 神 活动内部寻找道德的起源、目的和价 值, 更多地强调 道 德 的精神的或理想的价值; 认为道德的目的、价值就 在 道 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