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古典小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水浒传》中的林教头吗?他的故事与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联系?”
展示林教头的插画和一些与《水浒传》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小说的魅力。
简短介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背景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我们深入分析了林教头的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林教头的侠义精神、坚韧意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认识到环境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为了检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将进行以下当堂检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经典篇目,选自《水浒传》。文章通过林教头在风雪山神庙的一段遭遇,展现了其侠义性格和坚韧意志。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的关系,掌握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同时,通过对古代士人精神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教学内容紧扣课本,深度适宜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③板书设计:
-板书左侧:列出林教头的主要性格特征,旁边标注相关文段。
-板书中央:绘制山神庙的简图,标注环境描写的关键词,如“风雪”、“寒冷”等。
-板书右侧:总结小说的叙事技巧,并以图表形式展示情节发展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关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1教学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2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营造粗犷豪迈的气氛。
一、导入(一)师:同学们,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的一曲《好汉歌》已响遍大江南北。
水浒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水浒108将中,智勇双全的武松是好汉,粗豪冲动的李逵是好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也是好汉,今天咱们要学的林冲林教头,又是怎样的好汉呢?作者施耐庵又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在我看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刻画,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特别让我感动!ppt1:学习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师:这里有林冲感叹自己命运的两句诗!ppt2: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师:诗言志!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感情?(抽生回答)明确:表现委屈,悲愤!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
师: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原来:(齐读) ppt3: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
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美眷致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师:昨天,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既保护不了娇妻,也保护不了自己!今天,刺配沧州的林冲,其命运又会怎样呢?二、品读故事情节(一)师:同学们已通过预习,我们再来观看与之相关的四张连环画。
二者结合,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的四个部分。
(要求:用相同格式和相同主语的短语)(分小组讨论)Ppt4:四张连环画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反复讨论)要求:准确;简练;顺畅。
明确:①沧州遇旧——②买刀寻敌——③到草料场(草厅交割)——④雪夜报仇(奋起杀敌、庙外锄_)师:你认为这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还是一波三折呢?并谈理由。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分析林教头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性格变化的原因。
3.领悟作者通过林教头形象所传达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
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林教头的性格特点。
2.探讨林教头性格变化的原因。
3.领悟作品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1.分析林教头的性格变化过程。
2.领悟作品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林教头性格变化的原因,探讨作品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林教头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水浒传》的作者、作品背景。
(2)回顾《水浒传》中的其他故事情节,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
2.讲解故事情节(1)讲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林教头的性格特点。
(2)分析林教头在故事中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变化。
3.分析人物形象(1)分组讨论:林教头的性格特点有哪些?4.探讨林教头性格变化的原因(1)分组讨论:林教头性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领悟作品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1)分组讨论:作品通过林教头形象传达了哪些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读后感,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林教头的性格特点及变化原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分析了林教头的性格特点及变化原因,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社会现实及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补充:1.分析人物形象对话引导: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林冲在故事中的几个关键时刻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些表现反映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学生回答:他对待朋友真诚热心,对待敌人勇敢坚决。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设计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课文的情节安排技巧。
(草蛇灰线,脉在千里之外)3.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二、学法指南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称赏的著名篇章之一。
在这一章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习本文你应该特别注意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对塑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三、课文精讲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简析】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
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简析】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等奖3篇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
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
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
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四、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逼上梁山↑杀死陆虞侯↑情节林冲接管草料场↑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林冲沧州遇旧知六、课后思考: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2、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情节导入:二、交流鉴赏:(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高三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高三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案设计:X一、教学目标1.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写作技巧,理解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本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水浒传》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简要回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点拨。
三、分析人物1.请学生列举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林冲、陆虞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林冲性格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林冲性格转变的原因。
二、分析写作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衬托、悬念等。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中的表现,体现了他的哪些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二、分析小说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小说的深层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林冲的经历中,我们能够学到哪些人生智慧?2.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价值。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欣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艺术价值?2.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读后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概述本课程为高中二年级必修课程,主要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领会传统文化的教导、体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教师辅助、多媒体辅助、情感强化”的教学理念,力求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重要性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本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3.了解神秘学和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4.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4.增进学生与文学之间的情感联结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1.讲授法:讲述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和故事的主题思想;2.合作学习法:分组研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活动;3.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如“晋阳小酒馆”等;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种多媒体教具,如电子图书、课件、PPT等,加强教学效果;5.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阅读外文原著、创作表现个性等形式,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
四、教学内容一、故事情节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则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通过讲述林教头一家踏上寻找神秘草药的旅程,包括渡金河、搭机关迷宫和到达神庙等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传递了信仰和爱的美德。
高三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三篇

【导语】《⽔浒》是我国⽂学第⼀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和能⼒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通过语⾔、⾏动、⼼理和细节表现⼈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和⽅法 1、训练学⽣通过揣摩⼈物语⾔、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物性格的能⼒; 2、分析⼈物形象,鉴赏主要⼈物的语⾔。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加深学⽣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
教学难点:体会⼼理活动描写的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 第⼀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导⼊: 梁⼭好汉,108将,每个⼈都有⾃⼰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段故事——《林教头风雪⼭神庙》。
⼆、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施耐庵元末明初⼩说家,⽣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浒传》 《⽔浒》是我国⽂学第⼀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等⼈在表现⽔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编成了《⽔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泊农民起义的产⽣、发展、经过直⾄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的起义英雄的反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暗*。
《⽔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圣叹腰斩《⽔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将第⼀回改为楔⼦,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动,引⼈⼊胜,语⾔简练⽣动,⼈物性格鲜明,有很⾼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作品及作者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本文中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
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
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
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
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分析正文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1.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可以按地点分大致为三部分:酒店1~6,草料场7~10,山神庙11~12)2.在酒店里都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和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用?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也算开始了感情的投资。
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
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
可惜的是听得并不清楚,却好为下文打下了铺垫。
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
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
正是机缘巧合,正应了那句古话“无巧不成书”。
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一步一步,徐徐铺开来。
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
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虽有疑惑但是也很乐意的去了。
后来到李小二的店来告别,此处李小二的职责已尽,该谢场了,酒店的作用也到此为止。
在酒店里为各路英雄开辟了一个战场,你来我往,同时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
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开始为后文的发展打了个前锋。
此处可以列为故事的前奏,事事铺垫好,紧锣密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逆来顺)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呢?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去买酒的路上。
英雄喜喝酒,况且天寒地冻。
于是我们的林大侠就去买酒!大家找出有酒的地方!他们去草料场的路上,标明了“又没买酒吃处”,与老军说“你若买酒吃时有市井”,遥相呼应,使小说叙事周密,同时又为林冲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而躲过祸事打下铺垫。
转眼差错之间,就可能不被烧死,这个酒可算推动故事向下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只是出门打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不一定!他那破草屋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那么我们看看草屋是怎么塌的?因为风雪!大家找出对风雪的描写!在去往草料场的路上已然“彤云密布卷下一天大雪来”,天气的确不好!林冲去买酒时候已然是“那雪下得紧”,大家注意这个“紧”它特别形象的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
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大雪纷飞》)”。
等到林冲买好酒,出小店时“到晚越下得紧了”,可见,这雪是越下越大,大到足以压倒草屋,所以草屋倒塌也不会很突兀,林冲因此而躲出借住,躲过祸事也就顺理成章!此雪亦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时请同学想想这里的雪还营造出什么气氛?(烘托环境,渲染紧张气氛,催得情节也紧张起来!)5.草料场起火,其中有林冲的过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家找找看,林冲是怎样处置火的!林冲出门时,特意“将火炭盖了”,当买酒归来看到倒塌的草厅,又特意查看“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可见失火并非林冲的过失!林冲纯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体现他的被逼。
那么此火亦可算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6.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看看到林冲的什么性格呢?(随遇而安)来看第三部分。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11自然段!却说,林冲安于古庙中,见火起,想要开门去救,奈何就要开门时,听见有人说话,那人因为石头挡门,就在门外说,这里因为上文的铺垫就不会突兀而产生疑问。
林冲就在门里听,一场“隔门戏”就上演了!林冲听后是何反应?当然是怒气冲天!结果就该出手就出手了,手刃仇人!到这故事达到高潮就此也就结束了!7.此处我们又看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大怒杀敌)8.那么这样的结果是林冲想要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们一定要置林于死地,更可气的是,还要捡几块骨头回去!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置林冲于死地呢?想要林妻!为什么他们想要就要?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有权有势之人,可以仗势欺人,林冲还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况百姓乎?可见当朝的黑暗和腐败,英雄们都是忍无可忍,而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小说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其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
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
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相当成功。
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
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
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
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
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在这篇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但却写得恰到好处,并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1共有三处请指出来。
2这三处描写中,有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词,是哪一个?——“紧”,一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2)侧面衬托风雪:①指出哪些语句是侧面描写风雪。
②在这些语句中能够表现风大雪猛的词语有哪些?——“摇振”“压倒”“向火”“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而行”“迎风”。
③.这里的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其作用却非常丰富,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①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
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②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