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代宗教建筑

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

在梅花村盖。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梅花村建了一公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有洋房四幢,内设有草地、假山、六角亭等,气派得很。

在市政建筑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堤和沙面建起一批样式典雅、美观的西洋式大型建筑。

位于长堤的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这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用粗壮的石柱状柱墩承重,第二层用爱奥尼柱廊,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典雅。

邮电大楼旁边的广州海关,是一座罗马巴洛克式的大型建筑。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爱奥尼双柱组成一排门廊。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原本古典庄重的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巍峨和壮观。

位于长堤的大新公司(现南方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广州最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也是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设计颇有特色,可以通过一条斜道把人力车一直拉到天台游乐场。

邮电大楼、海关大楼、大新公司三大建筑牌同一珠江长堤上,都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给传统的广州城市建筑带来面目一新的感观。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教授指出,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

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

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赵红红教授指出,广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邓其生教授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不是“穿西装戴瓜皮帽”

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在陈希同做北京市长时,曾强制北京的建筑都建一个符号性的“小亭子”,虽然有些跟建筑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认为是“穿西装戴瓜皮帽”,不伦不类。在现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种文化并存的今天,不应该强求一个城市以一种建筑符号风格来统一。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根据广州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岭南建筑的消失令人遗憾

黎宝松(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时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州,那时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保留挺好,当年东濠涌、新河浦、沙河涌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鱼,两岸都是岭南特色民居,当时的水乡民居环境绝对不比周庄、同里差。今天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好特色的传统的建筑。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可资继承的建筑文化元素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遗产丰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建筑也应该随时代而变化。邓其生教授认为,对古代岭南民宅的态度,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现代人的生活变了,思想变了,一些地理环境也变了,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也必然会变。

邓其生指出,岭南居住文化的变化有:住宅的功能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物质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住宅变成一种享受。住宅的文化内涵加深发展。更强调人性化,要求实用舒适外,还要求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使住户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住宅文化审美的变化,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住宅文化艺术处理的灵活性,自动化、

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新岭南住宅的创新。

赵红红教授也指出,今天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并非是简单沿用一些岭南建筑的符号,而是应该继承其设计理念的神髓。

那么,在目前高速变化的年代,在建筑创新时,岭南传统民居设计概念有哪些可资借鉴的元素?邓其生教授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1)建筑与庭园的结合;(2)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与地形地势的结合;(3)建筑的防热防雨,防火防潮的有效措施。从而表现出来的外形风格;(4)建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用为先,又综合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综合表面建筑文化;(5)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巧于中西结合,敢为天下先的创作思想。

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的含义是指事物中最能代表或反映其本质的东西。建筑特征也是一样,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

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

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此外,建筑特征还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即:

1.1 浅层次表现,它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的特征较多,也是易看到易反映的一种特征表现。一般在建筑中如平面、结构、材料、气候、地貌以及某些外形、细部、构件、图案等,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称作抄袭或模仿。

1.2 中层次表现,它已经开始进入建筑中去模索、综合,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或典型性特征,如符号、象征、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层次特征表现。

1.3 高层次表现,这是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一种特征表现,是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逐步形成的。

1.3.1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

这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

?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 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

建筑体型做成轻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虚实的对比。多用轻质通透的材料、以及选用通透的细部构件等。

? 明朗淡雅的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

a、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的充分利用天然的即大自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湖泊作为环境,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

b、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其特征就是有庭又有园、庭与园的结合。庭有多种类型,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建筑物环绕庭院而建,称为绕庭建筑。

将庭园引入室内,也是建筑与庭园的一种手法,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 传统地方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运用。

1.3.2建筑象征特征表现

这种特征表现比上述技术、外表或形式特征表现要深入一些,它深入到建筑的本性来反映,可以说是属于观念、规律等范围,它已经有一种概括性的内容表现,例如一般设计人员通常喜用的符号、手法、象征等都属于这一类。但是,这种如符号、手法、象征等特征表现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建筑特征表现,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淘汰、或升华。

如广州地区七十年代流行的新建筑形式及其设计思潮,当地有一段谚语说,“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高楼低层相结合,遮阳板加通花窗”,这就是当时岭南新建筑的符号、形象和细部等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它比技术物质特征是进了一步。但是,为时不久,到了八十年代,这些特征也没落了,产生了新的特征。

1.3.3高层次建筑特征与表现

高层次表现,这是属于文化思想内涵方面的表现,它已经超越某些表面形式等物质特征和符号、象征、手法等内容表现,而是进入到通过意匠、构思、并从哲学、美学、历史、人文等学科在理论综合上进行研究和创造来表达,这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通常业内人士所说要“神似”不要“形似”,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创造境界是较难达到,也是很艰苦才能做到,而且要化精力、化时间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创作中才能逐步达到的。如果在创作中能在思想内涵某一方面达到高层次表现,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下面我们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岭南建筑的特征。

文化特征的形成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它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观念上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 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和交融。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结果。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

则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 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 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在我国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上,两者应是统一的,但必须要强调社会效益。

下面叙述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 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 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 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 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光明磊落的。

创新不同于创造。创新主要是一种观念、思想,就是要求新奇,与众不同。而创造则是具体行为,是产生价值的行为,是具有科学依据进行艰苦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当然,两者有联系,在某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相通的。

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2 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

2.1 地方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

建筑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

2.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

在历史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下,各个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就构成了时代因素。

2.1.2经济因素

这是建筑形成的物质条件。同样的材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建筑形象和外貌,因为建筑创作并不由材料结构等科学技术来决定,而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思想文化对建筑的要求来确定的。材料、结构方式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建筑实施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

2.1.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地貌和材料,它是我国建筑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地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

2.1.4文化因素

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

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

建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而建筑又是由人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建筑的布局、空间、环境、形象产生不同的反映,建筑风格更是如此。

建筑风格的形成,四项因素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建筑风貌、风格的不同。特别在南方地区,就要抓住岭南特点,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岭南的人文因素,另一个是岭南的自然因素。

那么,什么才是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标帜?通过多实践总结,认为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和比较齐备的地方传统文化条件。

? 成熟的人文条件

人文条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性格特征,另一是文化特征。如果说,当地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地共同性格特征已经认真地总结出来,同时它的共同文化特征也已经总结出来,那么说,本地区的人文条件基本成熟了,这就为创造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人文基础。

? 明显的地域条件

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建造起来的,每个地点都有它的具体地形、周围环境和具体气候特征,建筑物是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去做设计的。一座优秀的建筑物,特别是地方建筑一定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明显就能使建筑充分呈现出它的地方风貌和风格。

? 比较齐备的传统文化条件

建筑中的文化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偏重于文学艺术等直观型门类,如绘画,雕饰、彩塑、装饰、装修、图案以及匾额、楹联等,另一类是侧重于文化内涵,即情景意境等美感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深一步,但难度更大。

建筑有艺术的一面,可以归属于艺术门类。它的表现主要是形象表现,但它也离不开材料、构造等物质技术条件。在古代,一些功能比较复杂、规模比较巨大的建筑物不得不借助于其它门类的艺术来表现,如雕饰、绘画等,这些艺术门类既帮助了建筑物增加它的形象表现,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更丰富的感染力。

艺术表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和沉淀,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艺术有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对地方来说有它的地方性。既然是历史的文化,就必然有传统性、继承性。这些传统文化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反映。离开了这些文化,无论是国家、民族、或者地方将是愚味的,没有生命力的。有了灿烂的、独特的丰富文化,国家、民族和地方就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光辉的。

建筑风格也是一样,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作为它的表现基础。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建筑风格表现上必然也是有独特风貌的。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上雄伟、庄严、豪放、壮丽,给人一种伟大、强盛的感觉。在民间建筑风格上的朴实、丰富、多式多样,以及园林中的自由、灵活、活泼、多变,构成了古代建筑风格中丰富性,多样性。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为此,只要人文条件达到成熟了,有了明显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有了比较齐备的文化条件,那么岭南建筑风格就有了创造的基础和可能。

2.2 历史文脉、人的素养与岭南地方风格

根据以上所述,当人文条件、地域条件和当地的文化条件都已齐备时,那么是不是建筑的地方风格就能够自然地产生了呢?回答是不一定,这三项条件虽然齐备,但是,它还只是形成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关键还在于人,也就是建筑师,是由建筑师的思想、素养、信念来决定的,这就是主观条件。

作为建筑师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素养和信念,第一,要了解当地人民的习俗、生活、思想、性格、审美观等,同时,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等客观条件。第二,要掌握历史文脉,这是关系到创造的建筑风格是否有民族特色,是否有岭南特色。第三,提高本身的素养的,即思想、文化、信念、能力,例如对建筑的正确理解,对创作方向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业务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务实、深入工作的作风等,这些素养都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建筑师了解历史文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这是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便于我们批判、继承、吸取的需要;二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习俗信仰等;三是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它涉及到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四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这四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当地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创造岭南风格的实践基础。

在这方面,土生土长的本地建筑师是最有条件进行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实践者,也是最能获得成就者,广东一些著名建筑师已有先例。在当代,有不少建筑师不是本地人,是新移民的建筑师,他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必须像上面所谈的那样,要了解、熟悉和掌握形成地方风格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岭南的历史文脉,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岭南人文掌握岭南条件,培养感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岭南地方风格的建筑。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岭南位于我国五陵之南,地处南海之滨。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环境适应,与不同文化交融,务实与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 而在众多的岭南建筑中,古村落不得不说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岭南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 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琼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经济模式上表现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因为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古村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块块斑驳的砖瓦,都是经过数百年岁月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隐居地。它地处于连州北部山前的平原上,因大部分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旧村又无力改造,所以旧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每座老屋,每间旧祠堂,每条石板路,都像是老电影中精挑细选的场景,让人仿似在恍惚间坠入时光的隧道,欲出不能。 一间古庙,两条街道,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就包含了丰阳村的全部。一庙是始建于宋朝的丰溪古庙,供奉着始祖吴敬元和中兴之祖吴世范;两街是曾经的商业大街铺头街和走马巷;三祠堂是吴氏宗祠,学忠宗祠和胜求宗祠;四门楼则是指村子东,南,西,北的四座门楼。古村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村中最雄伟的建筑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礼堂,它揉合了罗马教堂,哥特式建筑和广东的骑楼,站在这座建筑上,可以俯瞰整座村子。 悠悠千年,当年的南唐征唐元帅早已为黄土,人们在丰阳村找到的是那样的一种古老的沧桑,是洗净铅华的素颜本色。五十里关山名城,曾经的繁华巷陌,多少的缠绵悱恻,都让历史这扇门硬生生地锁断在里面。一座座的古屋仿佛是一幅幅黑白的水墨画,古瓦上淅淅沥沥地敲奏着前朝的冷雨...... 在岭南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村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流传下来,忠实的记录这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美丽的土地,它们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是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茫茫历史长河的拍打咆哮中,他们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留下了伤痕累累的身躯,只为给后人保留住当年的繁华与真相,让后人能够有史可循,有文化可传承,它们的这些付出是需要我们永记在心的,我们要更努力的保护和珍惜这些得之不易的文化

建筑构造上册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级。 2、砖混结构是承重墙为(),楼板和屋顶为()的建筑。 3、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三大类。 4、模数分为()和(),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M=()。 5、一般民用建筑由()、()、( )、( )、( )、()和门窗组成。 6、耐火等级标准主要根据房屋主要构件的( )和它的( )来确定。 7、新的建筑针:()、()、()、()(简称八字针)。 8、地震的强弱程度用()和()。规定()地区必须抗震设防。

9、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 10、()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前提。 11、楼房的层高是指该层楼面上表面至()的垂直距离。 12、7~9层为()建筑。1-3低层4-6层多层7-9中高层10以上高层 二、判断题 1、骨架结构、外墙为承重墙,不需设构造和圈梁。(2 ) 2、建筑物的二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2 ) 3、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1) 4、地面竖向定位轴线应与楼地面面层上表面重合。(1 ) 5、建筑物的模数系列中“3M”数列常用于确定民用建筑中开间、进深、

门窗洞口的尺寸( 1 ) 6、标志尺寸等于构造尺寸加减允偏差。(2) 7、构造尺寸是指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它符合模数。(2 ) 8、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1 ) 三、选择题 1、C 2、B 3、C 4、C 5、A 6、C 7、A 8、B 9、C 10、B 1、建筑物最下面的部分是() A首层地面B首层墙或柱C基础D地基 2、符合模数数列规定的尺寸为() A构造尺寸B标志尺寸C实际尺寸D允偏差值 3、按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二级建筑物为() A25~50年B40~80年C50~100年D100年以上

二级注册建筑师 场地设计构造详图 配套讲义

第二章建筑构造 第一节墙体 一、墙体的分类 墙体的分类大体有从墙体位置上、从材料上、从受力特点上几种分法。 (一)墙体按所在位置分类 墙体按所处位置可以分为外墙和内墙。外墙位于房屋的四周,故又称为外围护墙。内墙位于房屋内部,主要起分隔内部空间的作用。墙体按布置方向又可以分为纵墙和横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外横墙俗称山墙。另外,根据墙体与门窗的位置关系,平面上窗洞口之间的墙体可以称为窗间墙,立面上窗洞口之间的墙体可以称为窗下墙。 (二)墙体按材料分类 (1)砖墙。用作墙体的砖有秸土多孔砖、黏土实心砖、灰砂砖、焦渣砖等。 (2)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加气混凝土是一种轻质材料,具有密度小、可切割、隔声、保温性能好等特点。这种材料多用于非承重的隔墙及框架结构的填充墙。 (3)石材墙。石材是一种天然材料,主要用于山区和产石地区。 (4)板材墙。板材以钢筋混凝土板材、加气混凝土板材为主。 (5)承重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墙,采用C20混凝土制作,用于6层及以下的住宅。 (三)墙体按受力特点分类 (1)承重墙。墙直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下来的荷载,由于承重墙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分为承重内墙和承重外墙。 (2)自承重墙。只承受墙体自身重量而不承受屋顶,楼板等竖向荷载,并把自重传给墙下基础。 (3)围护墙。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墙体,它起着防风、雪、雨的侵袭,并起着保温、隔热、隔声、防水等作用。 (4)隔墙。它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把自重传给楼板层,隔墙应满足自重轻、隔声、防火等要求。 (四)墙体按构造做法分类 (1)实体墙。由单一材料组成,如普通砖墙、实心砌块墙、多孔砖、实心黏土砖、石块、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和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与加气混凝土分层复合、黏土砖与焦渣分层复合等)砌筑的不留空隙的墙体。 (2)空体墙。空体墙也是由单一材料组成,可由单一材料砌成内部空腔。 (3)复合墙。这种墙体多用于居住建筑,也可用于托儿所、幼儿园、医疗等小型公共建筑。这种墙体的主体结构为数土砖或钢筋混凝土,其内侧或外侧复合轻质保温板材,常用的材料有充气石膏板、水泥聚苯板黏土珍珠岩、纸面石膏聚苯复合板,纸面石膏岩棉复合板、纸面石膏玻璃复合板、无纸石膏聚苯复合板、纸

建筑构造上册试题及答案

建筑构造上册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级。 2、砖混结构是承重墙为(),楼板和屋顶为()的建筑。 3、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三大类。 4、模数分为()和(),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M=()。 5、一般民用建筑由()、()、( )、( )、( )、()和门窗组成。 6、耐火等级标准主要根据房屋主要构件的( )和它的( )来确定。 7、新的建筑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8、地震的强弱程度用()和()。国家规定()地区必须抗震设防。 9、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纵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般是按()的模数数列选定的。 10、()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前提。 11、楼房的层高是指该层楼面上表面至()的垂直距离。 12、7~9层为()建筑。1-3低层 4-6层多层 7-9中高层 10以上高层 二、判断题 1、内骨架结构、外墙为承重墙,不需设构造和圈梁。( 2 ) 2、建筑物的二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2 ) 3、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1) 4、地面竖向定位轴线应与楼地面面层上表面重合。(1 ) 5、建筑物的模数系列中“3M”数列常用于确定民用建筑中开间、进深、 门窗洞口的尺寸( 1 )

6、标志尺寸等于构造尺寸加减允许偏差。(2) 7、构造尺寸是指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它符合模数。( 2 ) 8、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1 ) 三、选择题 1、C 2、B 3、C 4、C 5、A 6、C 7、A 8、B 9、C 10、B 1、建筑物最下面的部分是() A首层地面B首层墙或柱C基础D地基 2、符合模数数列规定的尺寸为() A构造尺寸B标志尺寸C实际尺寸D允许偏差值 3、按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二级建筑物为() A 25~50年B 40~80年C 50~100年D 100年以上 4、多层住宅一般选用的结构形式为() A砖木结构B钢筋混凝土结构C砖混结构D钢结构 5、下列()组数字符合建筑模数统一制的要求。 Ⅰ3000mm Ⅱ3330mm Ⅲ50mm Ⅳ1560mm AⅠⅡBⅠⅢCⅡⅢDⅠⅣ 6、民用建筑中的开间,进深等其他模数尺寸是选用() A 1/2MB 1MC3MD6M 7、民用建筑按其用途分为() A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B居住建筑C大型建筑D大量民用建筑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尺寸=构造尺寸B标志尺寸=构造尺寸+缝隙尺寸C实际尺寸=构造尺寸D实际尺寸=构造尺寸+误差

岭南历史和文化

岭南历史和文化知识(广州历史、人文等) 一、选择题 1. 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 A 楚庭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2. 广州建城的年份是 A公元214年 B公元142年 C 公元前214年 D 公元前142年 3. 秦初广州的古称是 A 广州 B楚庭C 番禺 D 南海郡 4.“广州”从哪一个时期得名并沿袭至今 A 秦末汉初B三国 C五代十国 D清末明初 5. 广州是我国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共有三朝十主在此建都称帝,下列不属于这三个朝代的是 A 秦末汉初的南越 B 五代十国的南汉 C 清兵入关后的南明 D 三国时期的东吴 6. 广州第一个封建王国的国王是 A 赵佗 B赵昧 C 赵婴齐D赵兴 7.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哪一个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大三倍 A 伦敦 B 巴黎 C威尼斯 D 罗马 8. 在清代,广州哪个地方“一口通商”,垄断全国外贸 A 十三行 B 第十甫 C 沙面 D 东山 9. 下面哪一项不是广州的别称 A羊城 B 花城 C 鹏城 D 穗城 10. 周朝时,广州的别称是 A 楚庭 B任嚣城 C 番禺 D 南海郡 11.“五仙观”位于广州的什么地方 A 惠福西路 B 解放路 C 中山路 D 人民路 12. 广州人民在下列哪一个地方打响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A 三元宫 B 沙面 C 越秀山 D 三元里

13. 1839年3月,领导虎门销烟的清朝官员是 A 关天培 B 琦善 C 林则徐 D 李鸿章 14.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哪一年正式爆发 A 1837 B 1840 C 1845 D 1893 15.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广州创办并培养了一大批维新运动革命人才的学堂名叫 A 五味草堂 B 芝兰草堂 C 清风草堂 D 万木草堂 16.座落在越秀山的广州博物馆修建于1380年,其别称除“五层楼”外,又名 A 镇海楼 B 山海楼 C 黄鹤楼 D 凌霄阁 17. 作为广州城市标志的雕塑是 A 广州解放纪念雕碑 B“古城辉煌”主体雕塑 C 五羊塑像 D煤矿工人塑像 18. 与北京路齐名的广州著名商业步行街是 A 农林下路 B 天河路 C 一德路 D 上下九 19.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的名称是 A第一军医大学 B 陆军军官学校 C 广东水陆师学堂 D黄埔水师学堂 20.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的城市是 A 广州 B 深圳 C 珠海 D 汕头 21.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史迹是 A 黄大仙观 B 三元宫 C 南海神庙 D 华林寺 22. 南海神庙建于何年 A 公元前841年 B 公元前203年 C 公元222年 D 公元594年 23. 广州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禅寺是 A 华林寺 B 光孝寺 C 大佛寺 D 六榕寺 24. 光孝寺建寺的年代距今 A 500多年 B 800多年 C 1000多年 D 1600多年 25.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是 A 粤海关 B船政衙门 C 总理衙门 D 仓场衙门 26. 1844年法国与清政府签定的什么条约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 《望厦条约》 B 《黄埔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7. 陈家祠又名

重庆大学建筑构造(上)(第四版)期末试题(有详细答案)

重庆大学试题单2009-2010年第一学期 课程:建筑构造(一)专业:班级:姓名;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判断建筑构件是否达到耐火极限的具体条件有(A)。 ①构件是否失去支持能力②构件是否被破坏③构件是否失去完整性④构件是否失去隔火作用⑤构件是否燃烧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2、住宅中卧室、厨房、阳台的门宽一般取为( C )。 A、1000、900、800 B、900、800、700 C、900、800、800 D、900、900、900 3、墙承重结构布置方案可分为(C)等几种方式。 A、横墙承重, 纵墙承重, 内墙承重,外墙承重 B、半框架承重, 内墙承重, 外墙承重 C、纵横墙承重, 横墙承重, 纵墙承重,半框架承重 D、内墙承重, 外墙承重, 纵横墙承重 4、下面的那种楼梯不能作为疏散楼梯(D )。 A、直跑楼梯 B、剪刀楼梯 C、折形多跑楼梯 D、螺旋楼梯 5、根据《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规定,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B)。 A、1000mm B、100mm C、10mm D、300mm 6、刚性基础的受力特点是(D) A、抗拉强度大、抗压强度小 B、抗拉、抗压强度均大 C、抗剪切强度大 D、抗压强度大、抗拉强度小 7、抹灰按质量要求和主要工序划分为(D )等几种标准。 A、底灰、中灰、面灰 B、普通抹灰、中级抹灰、高级抹灰 C、刮糙、中灰、面灰 D、一般抹灰、装饰抹灰 8、当楼梯平台下需要通行时,一般其净空高度不小于( C )。 A、2100mm B、1900mm C、2000mm D、2400mm 9、常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根据其截面形式可分为(B )。 A.平板、组合式楼板、空心板 B.槽形板、平板、空心板 C.空心板、组合式楼板、平板 D.组合式楼板、肋梁楼板、空心板 10、屋顶具有的功能有( D )。 ①遮风②蔽雨③保温④隔热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1、普通粘土砖的规格和重量分别为(C)。 A、240mm×120mm×60mm,1Kg B、240mm×110mm×55mm,2Kg C、240mm×115mm×53mm,2.5Kg D、240mm×115mm×55mm,3Kg 12、下面属整体地面的是( D )。 A.釉面地砖地面;抛光砖地面 B.抛光砖地面;水磨石地面 C.水泥砂浆地面;抛光砖地面 D.水泥砂浆地面;水磨石地面。 13、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有(C)。 A、外界环境、建筑技术条件、建筑材料 B、外界环境、建筑施工条件、建筑材料 C、外界环境、建筑技术条件、建筑标准 D、外界环境、建筑施工条件、建筑标准 14、房屋一般由( A )等几部分组成。 A、基础、楼地面、楼梯、墙(柱)、屋顶、门窗 B、地基、楼板、地面、楼梯、墙(柱)、屋顶、门窗 C、基础、楼地面、楼梯、墙、柱、门窗 D、基础、地基、楼地面、楼梯、墙、柱、门窗 15、墙体按受力情况分为( D )。 ①山墙②承重墙③非承重墙④内墙⑤空体墙 A、①④⑤ B、②⑤ C、③④ D、②③ 16、墙脚采用(D )等材料,可不设防潮层。 ①粘土砖②砌块③条石④混凝土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建筑构造上册(第五版)知识点整理

阅读笔记 构造知识点: 1.建筑的物质实体按照其所处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基础、墙和柱、楼盖层和地坪层、饰面装修、楼梯和电梯、屋盖、门窗等。 2.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构件。 3.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 4.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5.一栋民用建筑通常由结构支撑系统、围护分割系统、相关的设备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共同组成。 6.结构支撑系统起到建筑骨架的作用,一般是由基础、粱、柱、承重墙体、楼板、屋盖组成。 7.围护分割系统起到围合和分割空间的作用,一班是由外围护墙、内分隔墙、门窗等组成。 8.设备系统是建筑正常使用的保障,包括强弱电、给排水、暖通、空调等。 9.基础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能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10.室外的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称为基础埋深。 11.墙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柱和粱是框架或排架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12.楼板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分割楼层空间的围护构件。楼板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13.地坪层是底层空间和地基的分割构件,应具有承载力和刚度,并需均匀传力与防潮。 14.建筑的类型在宏观上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按使用功能分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按建筑层数分类: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 按设计使用年限分类:一类建筑5、二类建筑25、三类建筑50、四类建筑 100。

15.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 16.耐火稳定性: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构件在一定时间内抗坍塌的能力。 17.耐火完整性: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一面受火,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焰或热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 18.耐火隔热性: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一面受火,能在一定时间内使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19.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不燃烧体、燃烧体、难燃烧体。 20.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用者需求、建筑技术条件、建筑经济因素。 21.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坚固实用、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22.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 23.扩大模数,是基本模数的整数倍,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6、12、15、30、60,共6个,作为建筑参数。 24.分模数,指基本模数除以整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M/10、M/5、M/2共3个。 25.墙体类型的分类方式及类别: 1、按墙所处位置及方向:外墙、内墙;纵墙、横墙。(长纵短横)。 2、按受力情况分类:承重墙、非承重墙(隔墙)。 3、按构造方式:实体墙、空体墙、组合墙。 4、施工方法分类:块材墙、板筑墙、板材墙。 26.砖混结构的几种布置方案:横墙承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双向承重体系、局部框架承重体系。 27.横墙承重体系:适用于横墙较多且间距较小的住宅、宿舍、旅馆等,空间刚度大,结构整体性好。 28.纵墙承重体系:适用于空间较大的办公室、商店、教学楼等,房屋刚度较差。 29.双向承重体系:适用于开间进深变化较多的建筑,建筑组合灵活,空间刚度较好。 30.局部框架系统: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采用局部框架四周承重的方式,整体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设计实践Practice 104总第208期 2010 08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Features in Pearl River Delta's Old Village 郑 欣 Zheng Xin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落现状的分析与对岭南建筑特点的研究,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 建设势在必行。论文从整体保护与规划,建立核心保护区,改良利用古老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挖掘 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岭南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是传承与积淀岭南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瑰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许多古村落遭遇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这无疑是对珍贵的岭南建筑文化遗存的巨大伤害,也是岭南地区文脉与归属感的极大丧失。因此,保护与建设珠三角古村落迫在眉睫,是保护与延传岭南建筑文脉,提升珠三角城市品位与功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岭南形成了炎 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岭南建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 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别 具一格的建筑文化:1.务实性。岭 南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地形地势的 结合,因地制宜,实用性强。例如 广府聚落民居,多以“梳式”布局 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 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这种布局 用地紧凑,通风良好,很适应岭南 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2.多元性。 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来 者不拒,巧于中西结合,建筑系统 风格多元,敢为天下先。在不少岭 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 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 的产物——“洋楼”、“骑楼”。这 些建筑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 等中国古典形式,楼下用的却是地 道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可 谓是“一切皆为我用”。3.平民性。 岭南文化表现民间需求,例如古代 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 茶楼等,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和实用 的民间建筑类型,都为老百姓所用。 4.自然性。岭南建筑充分利用大自 然的山、水、植物等来增加建筑物 的自然风光。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 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 园引入屋顶层;称之为屋顶花园或 天台花园等。5.创新性。随着时代 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岭南建筑无论在建筑材料还是在技 术方面都能不断革新。例如,骑楼 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 到了广州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 种,还综合革新多种西洋风格,被 称为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文化充 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 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 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珠三角 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许多古村落出现 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村民出于对现 代生活的追求对老房子进行拆除改 建,有的村落甚至出现大片推倒重 建。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取代了 火山墙麻石路。古村风貌受到严重 的破坏,宝贵的岭南建筑遗产成了 永远的遗憾。 二、岭南特色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 建设 1.整体保护与规划 保护古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 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古村 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 完整系统的古村落档案体系。《广东 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中, 认定“古村落”的指标有7大项, 包括地理位置及资源、农耕生产、 作坊商贸、民俗与人文、建筑特性、 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等。在建筑规划 上,综观珠三角古村落建筑群,从 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 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 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 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 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遭的自然 1.大夫祠 2.岭南建筑印象园 3.陈家祠 123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 abstract: the linnan building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nan building reflects the people of linnan ethnic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view,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

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摘要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 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广东建筑

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 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 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 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七年 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

建筑构造课程总结

建筑构造(上)课程总结 一、概念部分 民用建筑: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P4) (1)公共建筑: 行政办公建筑、文教建筑、托幼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观演建筑、体育建筑、展览建筑、旅游建筑、交通建筑、通信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 (2)居住建筑:住宅、集体宿舍等。 砌体结构建筑:砌体结构(masonry structure) 是由块材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建筑: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 超高层建筑: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耐火极限: 耐火极限Fire resistance rating 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勒脚:外墙的墙角,和内墙角一样,受到土壤中水分的侵蚀,应作相应的

防潮层。(P24) 勒脚构造做法: 散水: 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一般设散水,并可加滴水砖带。散水的做法通常是在夯实素土上铺三合土、混凝土等材料,厚60到70毫米。应设不小于百分之3的排水坡度。宽度一般0.6到1.0米。与外墙交接处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用弹性材料嵌缝,防止外墙下沉时将散水拉裂。(P26) 散水构造做法: 壁柱:当墙体受到集中荷载或墙体过长时(如240MM厚、长6M)应增设壁柱(又叫扶壁柱),使之和墙体共同承担荷载并稳定墙身。壁柱的尺寸应符合块材规格。如砖墙壁柱通常凸出墙面120MM或240MM、宽370MM或490MM。(P29)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温度缝或伸缩缝。(P31) 伸缩缝是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盖、屋面全部构件断开,因为基础埋于地下,受气温影响较小,不必断开。伸缩缝的一般宽度为20到30毫米。

建筑构造与详图 2019.5.07

《建筑构造与详图》(作图题)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应试者应正确理解低、多层住宅、宿舍及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的建筑技术,常用节点构造及其涉及的相关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建筑安全防护设施等。并具有绘图表达能力。 2.1建筑构造: 2.1.1熟悉低、多层住宅、宿舍及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的房屋构造。掌握建筑重点部位的节点内容、构造措施及用料做法;掌握常用建筑构配件详图构造;了解与相关专业的配合条件,并能正确绘图表达。 2.2综合作图: 2.2.1熟悉低、多层住宅、宿舍及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中有关结构、设备、电气等专业的系统与设施的基本知识,掌握其与建筑布局的综合关系并能正确绘图表达。 2.3安全设施: 2.3.1掌握建筑法规中一般建筑的安全防护规定及其针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防护要求。掌握一般建筑防火构造措施。并能正确绘图表达。

备考资料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1.2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 4.1.5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条文说明:70m距离的起量点是采用交叉口道路红线的交点而不是交叉口道路平曲线(拐弯)半径的切点,这是因为已定的平曲线半径本身就常常不符合标准。70m距离是由下列因素确定的:道路拐弯半径占18~21m;交叉口人行横道宽占4~10m;人行横道边离停车线宽约2m;停车、候驶的车辆(或车队)的长度;交叉口设城市公共汽车站规定的距离(一般离交叉口红线交点不小于50m)。综合以上各因素,基地道路的出人口位置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不小于70m是合理的。当然上述情况是指交叉口前车行道上行方向一侧。在车行道下行方向的一侧则无停车、候驶的要求,但仍需受其他各因素的制约。距离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原规定偏小,参照有关城市的规定适当加大了距离。

关于岭南传统建筑 分布及现状的报告

关于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及现状的报告 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文化事业管理2班吴炳聪吴永锐林康伟谢佳 目录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结果分析……………………………………………………… 七、调查结论………………………………………………………附件:关于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及现状的情况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 介绍岭南传统建筑的分布情况以及现状,旨在加深人们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弘扬岭 南优秀传统文化,呼吁全体学生携手为保护传统建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2日至27日 三、调查对象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学生 四、调查方法 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学生老师进行随机抽样采访;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运用网络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岭南传统建筑的认识,看法和意见。(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五调查过程

1.制定方案: 2.时间:11月22日至27日 3.地点:理工职业学院 4.分工:吴炳聪谢佳负责制定调查问卷并发布回收,统计结 果,分析,得出结论。吴永锐林康伟负责调查相关资料。 5.实施方案: 查阅资料: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查阅等方法获取信息。 实地考察:采访(向长辈,指岭南地区的同学老师了解他们的观点,所知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学生老师进行随机抽样采访;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运用网络情况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岭南传统建筑的认识,看法和意见。 六结果分析 七调查结论 从数据来看,目前接受调查的主体味青少年,来自广东广西的人占了百分之百,绝大多数人喜欢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并且现在居住多为中式房屋,现在传统建筑保留情况并

建筑构造教学大纲完美版.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建筑构造》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般建筑构造和特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决策能力;并通过实践性环节,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主干课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建筑师服务贵州、服务西部。 二、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基础、墙体(柱)、楼地层、楼梯、屋顶及门窗等构造组成的原理、方法和常用构造 做法。 2、掌握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构造的原理和做法,掌握建筑精装修和特种装修的原理和做法,了解建筑工业化的原理和常用体系。 3、通过设计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够在建筑设计主干课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考核形式和标准 课程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和要求:作业、专题设计、课堂点名 期末成绩考核方式和要求:闭卷考试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教学方式 课程名称 建筑构造 课程代码 开课学院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数 周学时数 2 开设学期 编写时间 编 写 人 审 核 人 适用专业 建筑学、城市规划 先修课程 建筑制图,建筑结构 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1、《新型建筑材料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建筑设计资料集(1~7)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如果运气再好点,遇到一场雨,南方的感觉就更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