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参考
什么是岭南建筑

什么是岭南建筑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
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
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广州市岭南特色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指南

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 便游人之用的小型设施。 2.3.5 种植设计 planting design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 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2.3.6 适地适树 planting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表、岭外、扬越、百越、南粤。即五岭以南,指中国南方五岭 之南的地区。 2.0.2 特色 characteristic
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 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2.1 城 市 设 计
2.1.1 广州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Guangzhou 即广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 10 个市辖区和 2 个县级市(增
在屋面防水层上铺以种植介质,并种植植物的屋面。 2.2.5 理水 regulation of the rainwater and landscape water
涉及三个层面:城市设计、建筑空间以及园林景观;是以 水资源为载体,寻求水与城市空间、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的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最佳融合方式,有助于形成“渗、滞、蓄、用、 排”的低冲击雨洪管理模式。
为改善城市的空气流通情况,沿主要盛行风向辟设延伸的, 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保持或引导空气流吹向城市建成区的廊 道结构。 2.1.6 慢行系统 slow-traffic system
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首要构成及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2.1.7 贴线率 conforming line ratio
在广州陈家祠感受传统岭南建筑的力

在广州陈家祠感受传统岭南建筑的力广州陈家祠可以说是中国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
作为一个游客,我也有幸到访了这座古老且神秘的建筑,深深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西关,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大型宗祠建筑群。
进入陈家祠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丰富的雕刻和细腻的彩绘赋予建筑独特的美感。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深受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体现了岭南建筑追求和谐、富丽的审美追求。
整个建筑群包括门楼、大宗祠和东西厢房,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空间序列。
每个建筑都充满了细节和层次感,让人惊叹于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在陈家祠的大堂,我看到了大量的木雕和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细腻精美,内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寓意。
木雕和石雕的技艺在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陈家祠将其发扬光大,展示了岭南传统工艺的精髓。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还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在大堂的壁画中,我看到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的描绘,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更传递着历史与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古老的文物收藏,如唐代的字帖和明代的陶瓷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更加了解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在游览陈家祠的过程中,我被这座建筑所散发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它见证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记录了无数家族的兴衰和传承。
探索陈家祠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相遇,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力量。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深深打动了我。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岭南人民对家庭、传统和历史的重视。
每个建筑元素和装饰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情感表达的追求。
游览结束后,我深深被陈家祠的魅力所吸引。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这次的感受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广州岭南建筑

Ab utt e Li n n Ar h t c u ei o h ng a c ie t r n Gua g ho n z u
黄 秋 艳 Hu n u a a gQiy n
摘 要 : 南建 筑 是 指 具 有 岭 南 建 筑 文化 特 征 的建 筑 物 。 岭 广 州位 于我 国 南 方 亚 热 带 沿 海 地 区 ,独 特 的 自然环 境 和 地 理 条
陈家祠 一布局严谨对称 , 空间宽敞 , 主次分 明: 以中路 为主线 ,
东 西 配殿 , 泛 采 用各 种 雕 刻 技 法 映 托 庄 重 淡 雅 的 书院 气 派 。 广 2第 二阶 段 是 岭南 近 代 建筑 。它是 对古 代 岭南 建 筑 文化 的 . 继承 和 创 新 , 有 开 畅 明 朗 , 透玲 珑 , 型 比 较 轻巧 淡 素 的特 具 通 造
的装修 和先进的设备形成广州第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
3第 三 阶 段 是 岭 南 现 代 建 筑 : 2 . 在 O世 纪 5 0年 代 至 9 0年
代 , 中国成 立后 , 新 中西 建筑技术 的融合 , 过灵活 的空 间运 通
用; 巧妙 的庭 园 布 局 ; 理 的 经 济 结 构 将 现 代 主 义 的 建 筑 理 论 合
雅 华 丽 的 自然 景 观 ; 白天 鹅 宾馆 采用 中庭 性 溪 流 环 绕 庭 内 的 传 统 园林 设计 与 江 面 幽雅 的环 境 融 为 一体 。 二 、 州 岭 南 建 筑历 史发 展 过 程 广
革和时代 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 , 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 传 承 岭 南 传 统 建 筑 艺术 的 基 础 上 如 何 创 新 ? — — 如 何 做 到
建筑学岭南建筑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当古典的骑楼穿上了现代的“广告服”又是另一番风情。
Company Logo
连续的假阳台,实际是连续窗, 极大地增加了立面的活泼感。 露台顶遮雨板采用古希腊神庙 三角形山花装饰 人民南路的骑楼底,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 最豪华的骑楼空间,有5米多高,近4米宽, 符合古典黄金分割法则。
Company Logo
广州的骑楼,不但诉说着广州的历史故事,还是 这个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满洲窗
假阳台
Company Logo
满洲窗
Hale Waihona Puke Company Logo岭南园林建筑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 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与苏州园林齐名。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芜的可 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 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 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 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 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 现代园林建筑。
Company Logo
余荫山房——“小家碧玉”储藏半个岭南
余荫山房以其“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 小巧玲珑”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 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八角形的玲珑 水榭掩映在绿荫 里——“缩龙成寸” 的建筑特色。
Company Logo
岭南建筑风格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岭南建筑风格概述 • 岭南建筑风格元素 • 岭南建筑风格的应用 • 岭南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 岭南建筑风格案例分析
01
岭南建筑风格概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岭南建筑风格是指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 。
特点
岭南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 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而著称。
建材运用
岭南公共建筑善于运用地方特色建材,如瓷砖、琉璃瓦等,既符合实用要求,又能体现地 方特色。
住宅设计
01
布局灵活
岭南住宅设计注重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和周边环境进行灵活布局,充
分利用空间资源。
02
功能实用
岭南住宅设计强调功能实用性,注重生活流线的组织和生活功能的满
足。
03
装饰简约
岭南住宅设计在装饰上较为简约,讲究材料质地和纹理的自然美,追
细节
在细节处理上,岭南建筑风格注重精致和细腻。例如在建筑物的檐口、栏杆、门 窗等部位,会运用各种精细的木雕和石雕工艺,使建筑物更加精致和美观。
植被与环境
植被
岭南建筑风格注重绿化和植被的运用,常在建筑物周围种植 各种植物和树木,如竹子、芭蕉、桂花等。这些植物不仅美 化了环境,还起到了遮阳、防风、调节湿度等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岭南建筑风格起源于唐代,历经多次文化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貌。
发展
在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南方建筑的主流 之一。
代表建筑与分布
代表建筑
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的祖庙、东莞的虎门炮台等都是岭南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岭南建筑建筑元素分析专题研究

741/69专题七:建筑元素分析一、背景介绍佛山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扼西、北两江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业以及交通优势,使佛山的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从唐末时朝起逐步发展成为岭南的大都会。
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是佛山的“古城”所在。
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也是佛山传统民间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佛山老城中的“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在基于多次现场实地调查和测绘基础上对这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要素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二、典型建筑类型分类1.简介佛山富足,盛产石料和精细的黏土砖,所以本地建筑以绮丽清新、精雕细凿的砖木结构居多。
选“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民居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整形式的民居,将其立面构图以简化的示意图,按不同的大小规模及类型加以排比,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成熟的构图手法,足见传统建筑造型的多姿多采。
典型建筑中民居建筑平面结合气候湿热的特点,采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基本都是厅房与天井组成的小院子,如单开间、三间两廊、三合院、四合院,并且其组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地形,进行不同布局处理。
不规则形状的民居单开间3—4米,进深深浅不一,1—3层不等,青砖或红砖砌筑,建筑年代不一,建筑质量一般。
是街区肌理的主要构成单位。
742/70典型三间两廊民居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与面宽相近,院落空间狭小;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山墙或为镬耳山墙。
三开间的传统民居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一进三开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诵常几栋并列。
单开间竹筒楼民居面宽3—4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狭长,屋顶做法有坡顶和平顶,通常几栋并列。
沿福贤路骑楼建筑原有商业空间,2—3层,无天井或院落,每开间面宽3—5米,进深10—14米不等,数十栋单体沿街而立,形成连续的界面,保留了近代传统骑楼街的元素.二层多作居住用途。
岭南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灵魂

岭南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灵魂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
竹筒屋还有一种叫法,那就是“商铺屋”。
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
当时广州工商业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内地皮开始紧张,地价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竹筒屋这种商住屋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
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
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O多米。
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
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
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
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
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古代宗教建筑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
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
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
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
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
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
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
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
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
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
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在梅花村盖。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梅花村建了一公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有洋房四幢,内设有草地、假山、六角亭等,气派得很。
在市政建筑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堤和沙面建起一批样式典雅、美观的西洋式大型建筑。
位于长堤的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
这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用粗壮的石柱状柱墩承重,第二层用爱奥尼柱廊,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典雅。
邮电大楼旁边的广州海关,是一座罗马巴洛克式的大型建筑。
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爱奥尼双柱组成一排门廊。
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原本古典庄重的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巍峨和壮观。
位于长堤的大新公司(现南方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广州最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也是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设计颇有特色,可以通过一条斜道把人力车一直拉到天台游乐场。
邮电大楼、海关大楼、大新公司三大建筑牌同一珠江长堤上,都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给传统的广州城市建筑带来面目一新的感观。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教授指出,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赵红红教授指出,广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邓其生教授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
(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
(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
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不是“穿西装戴瓜皮帽”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在陈希同做北京市长时,曾强制北京的建筑都建一个符号性的“小亭子”,虽然有些跟建筑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认为是“穿西装戴瓜皮帽”,不伦不类。
在现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种文化并存的今天,不应该强求一个城市以一种建筑符号风格来统一。
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根据广州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岭南建筑的消失令人遗憾黎宝松(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时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州,那时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保留挺好,当年东濠涌、新河浦、沙河涌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鱼,两岸都是岭南特色民居,当时的水乡民居环境绝对不比周庄、同里差。
今天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好特色的传统的建筑。
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
可资继承的建筑文化元素岭南建筑文化历史遗产丰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建筑也应该随时代而变化。
邓其生教授认为,对古代岭南民宅的态度,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
现代人的生活变了,思想变了,一些地理环境也变了,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也必然会变。
邓其生指出,岭南居住文化的变化有:住宅的功能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物质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
住宅变成一种享受。
住宅的文化内涵加深发展。
更强调人性化,要求实用舒适外,还要求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使住户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住宅文化审美的变化,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住宅文化艺术处理的灵活性,自动化、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新岭南住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