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功能评估与干预策略

合集下载

儿童孤独症家庭支持和干预方法

儿童孤独症家庭支持和干预方法

儿童孤独症家庭支持和干预方法儿童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独特的兴趣和行为模式。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家庭来说,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孤独症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和可行的干预方法。

一、了解儿童孤独症在给儿童孤独症家庭提供支持和干预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个疾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疾病,每个孩子的症状和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与专业人士(如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或特教老师)进行咨询和沟通,以了解该儿童的具体情况。

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学习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知识,包括症状、原因、可能的干预方案等。

通过对儿童孤独症的了解,家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帮助孩子,同时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二、创建支持性环境为儿童孤独症家庭提供支持的第一步是创建一个支持性环境。

这需要家人和亲近的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理解的家庭氛围。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1. 提供结构化的日常生活:孤独症儿童对于事物的预测性和规律性有更高的需求。

因此,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日常生活,包括创建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制定清晰的规则和指导,有助于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2. 注重沟通和交流:虽然儿童孤独症患者在社交互动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与他们的交流。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图片符号、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和理解。

同时,鼓励其他家庭成员主动与孩子进行互动,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3.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儿童孤独症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行为和感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个人空间,并且不应对他们的特殊行为进行过分的批评或制约。

三、有效的干预方法除了提供支持性环境,还需要应用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来帮助儿童孤独症家庭。

1. 应用应用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孤独症干预的方法。

干预孤独症患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效果和局限性

干预孤独症患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效果和局限性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社交互动和语言能力的缺陷,以及表现出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

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中,孤独症是最常见的亚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大约有160万人患有孤独症,而在美国,则有1/68的儿童被诊断为孤独症。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孤独症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意识到孤独症患儿和家庭所面临的挑战。

攻击性行为是孤独症患儿常见的表现之一。

这种行为包括了打、踢、咬、抓等各种形式的肢体接触或言语威胁,常常伴随着自我伤害和破坏行为。

攻击性行为会对患儿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增加家庭的负担和压力,甚至会威胁到患儿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干预孤独症患儿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有很多的干预方法被应用于孤独症患儿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消退法和塑造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

消退法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逐渐削弱或消除不良行为所依赖的条件,使得不良行为不再发生。

这种方法通常是将孩子从不良行为的环境中撤离出来,断绝不良行为和正向强化之间的联系,直到不良行为消失。

而塑造法则是一种通过逐步强化正向行为,来削弱或消除负向行为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通过正向强化和负向惩罚来增加或减少行为,以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

例如,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可以给予奖励或正向强化,以增加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从而逐渐减少或消除攻击性行为。

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消退法虽然在消除不良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困惑,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不良行为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导致干预效果不稳定。

而塑造法则更加注重正向强化和奖励,可以增加孩子的积极行为和表现,但在干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需要设计合适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因此,对于孤独症患儿的攻击性行为干预,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

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

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儿童早期发展障碍的综合性疾病,其特点包括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受限、刻板重复性行为模式、兴趣狭窄等。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多样化,干预内容与方法需要根据个体的特殊需求和发展水平来进行个别化设计。

1. 早期诊断和干预早期诊断是自闭症干预的关键。

父母和教育机构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情况,及早发现潜在的自闭症症状。

早期干预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自主性、社交互动和语言发展。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为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手段,以促进其正常发展。

2. 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如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等。

教育计划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定制,以确保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社交技能培训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互动能力受限,需要进行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

这种培训可以包括与他人交往、分享兴趣和注意力的训练,以及理解和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等。

通过社交技能培训,帮助儿童提升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能力,增强社交技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 语言和沟通训练由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限制,需要特殊的语言和沟通训练。

这包括使用个别化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方法,例如应用增强沟通、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和使用结构化语言教材等。

通过语言和沟通训练,帮助儿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

5. 刻板行为干预自闭症儿童经常表现出重复行为和刻板行为模式。

针对刻板行为,需要进行干预和管理。

干预措施可以包括使用正反馈法、建立协约和提供替代行为的技巧等。

通过干预,帮助儿童减少刻板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其行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6. 家庭支持和资源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应该涉及家庭支持和资源的提供。

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同时,社区和专业机构应该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例如病例管理、康复服务和家长支持小组等。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干预与康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干预与康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干预与康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个体的社交互动能力、语言和沟通能力以及行为表现。

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特征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孩子早期的干预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干预方法,旨在为病患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3岁以下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进行干预和康复的过程。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孩子的发展潜力,改善社交互动、语言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早期干预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自理能力。

因此,早期干预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1. 应用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干预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正向的行为模式和提供适当的激励,帮助孩子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语言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行为疗法可分为应用行为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两种方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

2. 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将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常见的联合治疗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

联合治疗能够全面提高孩子的康复效果,促进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全面发展。

3. 家庭支持与教育:家庭支持与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

与此同时,通过家庭支持与教育,家长可以学习和运用一些专业的干预方法,例如交流技巧、情感支持等。

家庭支持与教育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家长们共同面对困难,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4. 社交技能训练:由于社交互动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各种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技巧,并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摘要:功能性行为评估在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是一种循证有效的干预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检索、分析,对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价值、流程、实施方法和效度进行了探讨,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评估;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现状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0-0113-05(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FBA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应用行为分析[1],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强调要了解挑战性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干预[2],以达到预防、消除挑战性行为,指导个体适当积极行为的目的。

FBA 作为一种链接评估与干预的循证实践的方法[3],能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4],且适用于国内教育情境中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5]。

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FBA 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评估”“行为功能评估”“功能性行为评估”“功能性行为分析”“功能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自闭症/孤独症”+“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等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年份为2000年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学术性实证类期刊文章。

初步阅读文献,剔除非学术性文章和非自闭症领域、非实证类的学术文章,共获得有效文章22篇。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因为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其特殊情况,进行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1.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行为等特点。

他们可能对外界环境产生过度敏感,对社交互动缺乏兴趣,甚至出现行为暴躁等问题。

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园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更具挑战性。

2. 行为分析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分析,首先需要对其行为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观察和记录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其行为模式,识别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3. 干预策略基于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分析,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来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可以采用行为塑造和正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自闭症儿童进行积极的社交互动和学习行为。

还可以采用语言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其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总结与回顾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逐步制定出科学的干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持续不断地进行行为分析和干预策略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中,我认为教师需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通过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和关爱,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环境。

也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工作。

通过对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的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出更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看到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更好地融入,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幼儿园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的案例研究与应对策略

幼儿园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的案例研究与应对策略

幼儿园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的案例研究与应对策略幼儿园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的案例研究与应对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的挑战性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些挑战性行为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强行行动、情绪爆发和不合作等。

这些行为会给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孩子带来困扰和问题。

幼儿园教育机构需要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这些挑战性行为,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幼儿园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小明是一个在幼儿园经常出现挑战性行为的孩子。

他经常打其他孩子、抢夺玩具、不听老师的话,甚至有时会发脾气和哭闹。

面对这样的挑战性行为,幼儿园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应对策略。

幼儿园教师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他们发现小明的挑战性行为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或者是因为他在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上存在困难。

基于这些分析,幼儿园教师意识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和支持措施来帮助小明改善他的行为。

幼儿园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引导和管理小明的行为。

他们为小明制定了个性化的行为管理计划,包括设立行为规范、实施积极激励机制、提供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培训等。

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比如情景再现、情绪调节、认知重建等,来帮助小明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幼儿园教师还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他们共同探讨了小明行为背后的原因,分享了针对性的教育和家庭支持经验,共同制定了一些在家和在园的行为管理策略,并且定期进行了效果评估和调整。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小明的挑战性行为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总结和回顾,将小明的案例与其他孩子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和教育经验。

他们注意到孩子们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更容易出现挑战性行为,就在这些时段和场景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他们也利用这些案例和策略,培训了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挑战性行为管理体系。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姓名:彭馨怡专业班级:特殊教育(本)13-2 学号:5230一、目的通过对此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得到评估结果,并针对该儿童的功能性行为评估结果设计干预方案,进行实施。

在对该儿童观察时注意与挑战性行为有关系的事件,配合个案观察记录表进行实施。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姓名:兮兮性别:男是否接受过医学治疗□否是接受过哪些治疗1、学习人际交往能力。

2、学习情绪调节方法。

是否接受过康复训练□否是接受过哪些方面的康复训练言语运动□其他效果如何效果较明显是否接受过学校干预□否是接受过哪些方面的干预1、学校可以适当的降低对他的学习要求。

2、安排小伙伴帮助他。

3、进行个训。

三、评估及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确定兮兮需要干预的行为此过程作为干预计划制定的首要过程,应当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以及记录来完成。

对行为发生频率根据从不、有时、常常、频繁及绝大多数进行5级评分。

通过对兮兮的观察,发现目前兮兮主要的挑战性行为是:上课期间下位四处乱晃,上课期间不看书一直用手翻课本,不听老师的指令,重复自己的话语,上课时抢夺其他同学的书本,擅自拿别人的东西。

教师对上述行为发生频率的评分如表1。

表1 挑战性行为发生频率评分结果行为发生频率评分(1-5)上课时四处乱晃5不断翻课本4上课时抢夺同学书本4自说自话3不听老师指令3擅自拿别人的东西2对教师评分为5分和4分的行为进行了3周的课堂观察和记录。

结果表明,兮兮四处乱晃的行为每堂课上课时都会出现,每堂课四处乱晃的时间长达十五分钟。

翻课本的行为除了部分兮兮感兴趣的绘画、舞蹈等课堂不会出现以外。

其他课程都会出现。

而抢夺课本的行为同样每天都会出现。

而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四处乱晃,不断翻课本,抢夺同学书本等行为作为干预的目标。

2、确定挑战性行为的发生情境和行为结果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情境中引发和维持挑战性行为的因素。

在4周的观察时间内,运用ABC行为观察法对个体行为发生的前奏事件、行为表现及行为结果进行了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功能评估:特点
※积极行为支持与以往干预方法的最重要变化就是修 正过去看待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片面观点。 ※积极的行为支持应该针对行为的功能,在功能评估 的基础上设计干预策略。 ※挑战性行为具有三种功能特点:正强化、负强化、 感觉刺激和感觉调整。
1. • 正强化的功能特点
※案例分享(小朋友喜欢将自己弄得脏兮兮) ※正强化的功能,指儿童的行为主要是由正向的行为 结果来维持,具体的强化形式包括社会性强化、物质 性强化和活动性强化等。 ※比如:教师的关注(批评)、表扬、物质奖励、游 戏活动机会等。
4
• 感觉消退,改变刺激体验
※某自闭症儿童喜欢用下巴不断敲击桌面和扭动屁 股带动椅 考虑脚撞击地板,制造声音,从而获得 听觉回馈刺激。此时,教师可以考虑用厚布条将桌 面覆盖,用透明胶裹住椅脚,以隔绝该自闭症儿童 通过刻板行为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从而减低或消除 该刻板行为。 ※Rohahn等人(1997)针对某儿童挥手的刻板行为, 使用感觉改变策略,即在其手臂上带一条项链,使 其挥手的感觉改变,结果成功地减少他挥手行为。
3.
• 感觉调整或感觉刺激的功能特点
※案例分享(宠物狗的悲哀) ※长期的阴雨天气,或者生病期间,很多人的情绪不稳定, 甚至压抑抑郁,冲动躁狂等。
※如果行为是为了达到最佳的兴奋水平,那么行为功能就 是感觉调整或感觉刺激,有时还涉及故意导致特定的生理 平衡。 ※研究(Groden,1994)发现:儿童在生病期间问题行为 的频率会显著增加。
功能评估
功能性行为评估,对行 为原因进行系统探索
作为一种技术和方法, 意在确认影响控制目 标行为的各种变量和 因素(Horner 1994)
功能评估就是确认影响个人特 定行为的那些重要的、具有因 果性和目的功能性的相关因素 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提升教育 的效果(Scott&Kamps 2007)
积 极 行 为 支 持
(二)功能评估:步骤
• 第四,实验室分析验证功能特点
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在实验室的表现 (1)将其带到实验室,实验者告诉其去做另外的事, 如果出现问题行为,立刻对其进行关注,问其原因。 (2)将其带入实验室,要求其做一些相对较难的作 业或指令,若其出现问题行为,立马取消任务,并观 察其行为发生频率。 (3)独处,房间里没有任何刺激物和人员,剥夺其 感觉信息的输入,观察问题行为出现频率。 (4)机械打游戏。数据基线期,提供喜欢的活动或 物件,丰富的刺激,整个过程持续关注,积极互动, 观察问题行为频率。
兰德瑞史(landreth,1991)采用ACT将设立限制的 过程整理为: A(Acknowledge)我知道你想打我 C(Communicate)但是你不能打我 T(Target)如果你真的很想打我,你可以假装打 我。
3
• 区别强化,培养合适替代行为
积极行为支持极为强调引导学生使用适宜的行为来达到与 问题行为相同的功能。 第一,区分强化非对象行为(DR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 第二,区分强化不兼容行为(DRA)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 第三,区分强化低频率行为(DRL)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 behavior
事前控制,防 “患”于未然
口语提示,培 养沟通技能
区别强化,培 养合适替代行 为
感觉消退,改 变刺激体验
其他(放松练 习、药物干预 等)
1
• 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
(1)保证教室环 境的安全性
(2)保证教室环 境的舒适感 (3)保证学业难 度的合理性
2
• 口语提示,培养沟通技能
一方面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 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现在大家都在做练习,你怎么揪扯头发呢?”——明 确行为问题; ※“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呢?能告诉老师吗?”——转移 注意,引导表达;
区角阅读,想 看甲幼儿书, 被拒绝 午休时间,其 他幼儿都在安 静睡觉
甲幼儿大哭, 老师介入并批 评
生活老师将其 带离午睡房
想要图书/获 得关注
12:45-13:45
用脚踢边上乙 幼儿,并将其 பைடு நூலகம்子拉扯掉
逃避午睡
A:前奏事件
1、区别性 刺激 2、行为动 力因 • 改变行 为的前 提条件
B:行为表现
1、儿童的特定问题行为一般是在别人在场的时候出现。 2、在儿童表现出特定问题行为后,大人一般会千方百计 地安抚他(她)。 3、儿童的特定问题行为呈现出高频率和刻板性等特点。 4、儿童不会做同龄儿童一般都会做的事(如玩游戏)。 5、大人让儿童做事情时,儿童就会有特定问题行为。 6、当儿童有特定问题行为时,大人一般让其“休息”。 7、儿童的特定问题行为好像有周期性。 8、儿童有特定的病史又不能自己表达何处不适。
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
刻板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 其他挑战性行为(Challenging Behavior)
1
•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违背他人意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 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给他人造成伤害或 损害。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恃强凌弱及破坏 性行为、消极抵制及敌意反抗行为。
那些和普通人的行为相比所 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适 当的行为。
当一个学生没有做我 要求其去做的行为
行为问题?
当一个学生正在做我没 有要求其去做的行为
挑战性和适应性界定标准 1、干扰学生学习或者其 他人学习 2、阻碍个体积极社会交 往和人际关系 3、伤害自己、同伴、成 人或家庭成员
学习
社会 关系 安全
4
• 其他挑战性行为(Challenging Behavior)
※睡眠障碍 ※叫嚷行为 ※饮食障碍 ※抽烟酗酒 ※焦虑恐惧障碍 ※早期不良性行为
(二)功能评估:目的
所有问题都不是无端的发生与持续,系统 的行为干预首先要挖掘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 和特定涵义,而不是盲目地制止或消退。
教师要尝试理解并接受儿童的一切行为, 弄清儿童行为所要表达的需求及受环境中那 些因素的影响,然后才能探讨后续的行为教 育策略或适当的养成方法。
2. • 负强化的功能特点
※案例:在个训课(感统训练、社会交往/绘本、认知培 养)中,有两个儿童A和B,每次在完成前面两个板块训练 之后,在进行认知培养之前,A都要动手打B甚至打个训老 师,请问如何分析A儿童的行为问题。 ※负强化的功能,是指儿童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或回避一 些厌恶刺激。 ※研究者(Durand,1988)发现,自伤行为在学业任务数 量或难度增加的情境中,会有较高的出现率
※“这道题目确实有点难,但是以后遇到同样情况,先让 我知道好吗?”——恰当沟通方式的建立
2
• 口语提示,培养沟通技能
只要你停止哭闹,我就会从1 开始数数,如果数到5你都没 有哭闹,我就允许你……
你又开始哭闹了,我要重新开始 数数。 你现在不哭了,你可以做**,也 可以做**,你要做什么呢?
2
• 口语提示,培养沟通技能
基于行为问题的功能评估(分 析),强调根据行为特定目的,通 过系统地改变影响行为发生的各种 因素,并依据儿童的现实需要和发 展状况来选择干预策略,同时培养 儿童使用合适的替代性行为,来达 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增加适宜 行为的目的。
挑战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挑战性行为的功能评估
挑战行为行为的功能特点
(一)挑战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1、适应性 行为 2、挑战性 行为 • 培养合 适的替 代性行 为
C:行为结果
1、外部环境 变化 2、内部环境 变化 • 改变问 题行为 的后果
(二)功能评估:步骤
• 第三,量表评估法,确认行为功能
(1)动机评量表(Durand & Crimmins,1988) (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 MAS) (2)行为功能问题量表(Applegate, Matson & Cherry, 1999) (Questions about behavior function scale, QABF)
行为适宜性
普 通 儿 童
发脾气 不顺从 不肯好好配合 注意力不集中 不听话,告状 喜欢争论
特 殊 儿 童
课堂扰 乱行为 注意力 分散行 为
发脾气行 为 攻击行为 自我 伤害 进食问题 行为 重复刻 板行为
不顺从行 为
多动冲动 行为?
青春期 问题行 为
自闭症儿童令人担忧的问题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3
• 刻板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
※固着行为、重复行为、同一性行为、固执行为、“自我刺 激行为主要是指一再重复的某些特定行为,社会意义?” ※在自闭症、Asperger、RETT综合征、视听障碍及重度智力 障碍等儿童身上均存在一定的刻板行为。 一是身体动作的刻板表现 二是语言及言语的重复刻板 三是异常的兴趣爱好 四是固定形式而拒绝改变的行为 ※刻板行为集中表现在其对生活中的“同一性”有着极强的 执着。
(二)功能评估:步骤
• 第二,现场观察法,收集问题行为的具体信息
表 1
时间范围 前奏事件 Antecede nt
ABC行为观察简表
行为表现 Behavior 行为结果 Consequenc e 备注
时间范围
前奏事件 ( A)
行为表现 ( B) 向甲幼儿身上 吐口水
行为结果 ( C)
备注
10:05-11:05
挑战性行为的主观检核项目(Evans
&
Mey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