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1 女娲造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
3.探求未知领域——追寻人类起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难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猜图导入,多媒体出示我国上古神话的相关插图,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造人”,不出示标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或所听过的神话,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插图补上正确的标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后一幅图所示的神话《女娲造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作者简介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
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3.背景链接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班级小组姓名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
3.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自学指导】一读课文——基础积累1.体裁介绍: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自读课文,积累字词,完成并展示自学检测题。
【自学检测】1.请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女娲()莽莽( ) 榛( ) 澄()澈掺()合揉()团掘()捏()泥2.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合作探究】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在课文中划出来。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4.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
【知识梳理】这篇童话详细介绍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好探索。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当堂检测】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
未至,道渴而死⑤。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逐走:竞跑,赛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渭:即黄河、渭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1.学生能够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欣赏课文的文学艺术特色。
4.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7.道德教育: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培养善良品质和正直人格,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8.审美情趣: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课文的文学艺术特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9.思维品质: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女娲造人》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女娲造人》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女娲造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女娲造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题:
(1)请你简要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
(2)请你谈谈你对女娲这个角色的认识。
5.作文题:
以“如果我是一位神”为主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女娲造人》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掘.起()掺.和()踪迹.()wā chēng chè mǐn jué chān jì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Array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
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
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末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guō) 寂寞(mò)蓬勃(péng) 莽莽(máng)B.澄澈(dèng) 崛起(jué)掺合(cān) 揉团(róu)C.气概(gài) 幽光(yōu)藤条(téng) 不堪(kàn)D.溅落(jiàn) 挥洒(sǎ)泥潭(tán) 省事(shěng)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4、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作者 (人名),四川新都人,学家,代表作有《》《袁珂神话论集》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女娲造人》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21课】

五、主题思想: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澄澈chéng澄清dèng
掺和huo和平hé和面huó安慰wèi熨斗yùn
枯藤téng腾空téng
延伸yán朝廷tíng
荒凉liáng晾干liàng
蓬勃péng乌篷船péng
女娲wā铁锅guō漩涡wō
气概gài感慨kǎi灌溉gài
泥潭tán泥淖nào谭嗣同tán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神话一般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三种类型。“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如《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2.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珍爱生命。
一、作者、文体简介: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人。袁珂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2020年-2021年)

21 女娲造人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文体知识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读准字音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澄.澈(chénɡ)掘.(jué)幽.光(yōu)掺.合(chān)捏.(niē)踪.迹(zōnɡ)绵延.(yán)疲倦.不堪.(juàn)(kān)揉.(róu)辨清字形榛(zhēn)莽榛浆(jiānɡ)泥浆抟(tuán)抟泥球臻(zhēn)日臻完善桨(jiǎnɡ)船桨传(chuán)传单娲(wā)女娲概(ɡài)气概祸(huò)闯祸溉(ɡài)灌溉涡(wō)旋涡慨(kǎi)慷慨理解词语绵延:延续不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女娲造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重点】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像【难点】感受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课时:1【学习过程】第一部分(一)自主学习•由小组长主持以下任务:1。
落实并检查自主学习部分。
(组内成员互查互纠.)2。
疑难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
(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题目,找老师给予指导)①读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女娲( )莽莽榛榛()澄()澈掺()合揉()团②词语解释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二)合作探究主问题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真品味人物的心理,语言和神态等描写方法。
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点拨:讲故事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四人小组内,先逐人说再由组长总结)主问题2。
认真做 1—5题,不会的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合作)需解决的问题:(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4) 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三)。
展示学习成果第二部分一、【拓展创新】假如你是女娲?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
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1、学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2、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二、【课外练笔】精卫填海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2.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的欢欣喜悦。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教
学
板
书
造人原因——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女娲造人 具体过程 勤劳,智慧,伟大
挥藤洒泥造人。(第二种造人的方法,造更多的人)
④女娲怎样让人类繁衍生存?
男女配合。
⑤人世间真的有“神”吗?那么传说中的女娲这个“女神”又从何而来呢?
没有“神”。女娲是一个“人造的”造人的“神”。女娲是“人造”的神,其实女娲也是一个“人”。在文章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要求学生在文中找找具体的语句)
21 女娲造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对照,看看作者做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2.结合其他学生读过的神话归纳总结,鼓励课外阅读。
3.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再去了解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传说。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对照“阅读提示”中《风俗通》里的记载,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在哪些内容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又舍弃了什么内容?
《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舍弃了原文中“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因其带有“浓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观念”。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挥藤洒泥造人
繁衍方法——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课外阅读其他神话传说,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
教学反思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2.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从文中看她的神通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主要表现在: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够揉黄泥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等。
②女娲为什么造人?
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③女娲怎样造人?女娲怎样造出了更多的人?
捏泥成团造人。(第一个人)(第一种造人的方法)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袁珂(kē)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澄澈(chénɡ)掘(jué)幽光(yōu)掺和(chān)捏(niē)
踪迹(zōnɡ) 绵延(yán) 疲倦不堪(juàn kān)揉(róu)
2.词义
绵延:延续不断。
澄澈:清澈透明。
掘起:挖起。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二、语言赏析
1.找出第⑤段采用的动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2.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寂寞:孤单冷清。
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疲倦不堪:表示疲乏、困倦的程度很深。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环节二自主ຫໍສະໝຸດ 学习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第13段)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洋溢着对诞生的生命的热爱)
⑥根据以上分析,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女娲是一个集“人性”与“神性”于一体的形象。
[具体的语句]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苦悲愁)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学习
重点
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学习
难点
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学法
指导
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2.课文既想象大胆,又合人情事理,试举例简要分析。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如:女娲之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倒影的偶然诱发,极符合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