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品诗词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答题技巧整理

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答题技巧整理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 、 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 、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总结解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步骤一)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阐运用】(步骤二)3、这种手法的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析效果】(步骤三)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2 修辞方法 3 表现手法 4 结构技巧(一)第一类:表达方式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诗歌中化虚为实的诗句

诗歌中化虚为实的诗句

诗歌中化虚为实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诗歌中化虚为实的诗句及出处、意思,还有例子: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这句诗把抽象的“愁”具体化,变成了绵绵不绝、奔流不息的江水。

就好像你的烦恼有时多得像那江水一样,源源不断呀!例子:哎呀,我最近的烦心事可多了,那感觉就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怎么都停不下来!
2.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来自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哇塞,把“愁”想象成那么长的白发,这也太神奇了吧!这就是把无形的愁绪通过夸张的手法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例子:他整天愁眉苦脸的,那满心的忧愁简直就跟“白发三千丈”一样长!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是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句子。

她竟然说愁多得船都载不动,太有意思了!这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

例子:她失恋后那难过的情绪啊,简直就像那“载不动许多愁”的舴艋舟,沉甸甸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化虚为实的诗句真的太妙了,让我们对那些抽象的情感有了更直观深刻的感受,诗歌的魅力真是无穷啊!。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勘破虚妄 识得本真相关的诗句

勘破虚妄 识得本真相关的诗句

勘破虚妄识得本真,这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虚妄世界的批判与对真实本质的追求。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诗句,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人对勘破虚妄、识得本真的思考与表达。

1. “百川日下烽烟黑,寒山秋思动余杭。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王之涣通过“百川日下烽烟黑”的描述,揭示了世间战争和纷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虚妄世界的批判。

而“寒山秋思动余杭”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真实与深远的思索,寄托了对本真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2.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清。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

王勃在这句诗中对孟子的称颂,实际上是对孟子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中庸和品德的赞扬。

这种理性与中庸的追求正是对虚妄世界的批判和对本真内涵的追寻。

3.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是《庄子》中的一句名言。

庄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善恶、对美丑、对真假的辨别能力,只有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判断,才能找到真实。

而这种对内心本真的倾听和追随,正是对虚妄世界的识破和对本真人生的追寻。

4.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以山水的自然景观来暗喻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表达了对于纷繁世事的抛却,表现了对本真内心的追求。

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对君子修养品德的要求。

通过“静”和“俭”这两个词,孔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沉静内心、抛却浮躁,以及俭朴生活、抛离世俗欲望,才能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本真与真实。

这些诗句和名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蕴,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和哲学家对勘破虚妄,识得本真的追求和探索。

他们用诗词和哲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虚妄世界的理性批判和对本真人生的向往。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

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

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之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读标题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

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读了标题,读者便会产生疑问:收割人为什么感到孤独?是因为生活贫困、还是遇到了什么不幸?二、联作者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

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二)。

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

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

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鉴赏古诗词中的虚与实的方法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文学_《月夜》诗词鉴赏

文学_《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月夜》诗词鉴赏1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

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

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

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流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月夜》诗词鉴赏2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问颜君改能。有问几君能有多几愁多?愁恰似 ? 一恰江似春一水江 向的手法来
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写一 两句话。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只轻恐舟双。溪只舴恐艋双舟溪,舴载艋不舟动,,载 不许动 多,愁许。多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