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1.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2.直接经验:作为创作的准备,作家要具备广泛的人世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是“行万里路”,故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

3.间接经验:作家受各种条件(时间、空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和经历。因而,他还需要有间接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创作想像提供空间。这是“读万卷书”。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作家从过去的著作中、从他人的生活经历中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这是文学的“流”。

4.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把心灵的酝酿转变为物质实在的时间历程,是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再认识,是对作家自身的情感态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进行反思自省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开掘和表现的过程。

5.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1)“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真理。如康德哲学。

(2)“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即鲍姆加登《理论美学》谈及的“诗意的思维方式”。

(3)“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如佛教。

(4)“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

6.从人类思维的角度看,一般认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1)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其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理”,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方式是语言,特点是客观、中立、没有倾向性,目的是为了“认识真理”。这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形象思维即所谓“用形象来思考”,作家在创作构思中运用的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图画。它始终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形象,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想像和联想,具有自由性,还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7.灵感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他提出的“迷狂”状态;到后来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和理论家用它来说明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某一事物的激发,突然得到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创作即刻出现新的突破的思维现象和状态。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把“灵感”理解为作家的艺术思维在某个阶段或时刻变得特别活跃而敏锐,想象力蓬勃腾飞,在一刹那间捕捉到了平时艰苦构思不能获得的形象和妙句,编织出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情节和画面。它是在作家长期积累和经过构思等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亢奋型和创造性。

8.文学风格: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不可重复性。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风格”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指文学流派的风格、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基础和核心,是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中国古代也有“文气”、“体性”等类似的词。

9.创作方法: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描绘生活时所遵循的艺术原则和方法,它是作家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艺术原则、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不同的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的概念

席勒1795年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最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指“古典主义”。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由19世纪50年代法国画家柯尔培和文艺理论家夏夫列利提出来的。后来它被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美学体系。所谓现实主义,就是正视现实,忠于现实,按照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子,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塑造艺术形象的创作手法。它按照生活实际的样子和固有的逻辑,真实而逼真地描绘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生活的真相与真义,追求真实性。

并且主要采用客观写实的叙述形式。主要形态包括启蒙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

A.启蒙现实主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政治倾向性与平民意识,注重社会环境描写,多用日常语言。代表有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理查逊、菲尔丁(《汤姆?琼斯》)、狄德罗、莱辛等作家的作品。

B.批判现实主义

它奠基于19世纪3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在英国、法国、俄国成绩最突出。它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强调冷静而客观地多层面地反映现实生活,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前期注重人的外在世界的叙写,后期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作品表现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特色,表现出宏大叙事的特征。代表作家有司汤达(《红与黑》)、狄更斯(《艰难时世》、《雾都孤儿》)、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复活》)等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它在1934年的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它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与社会主义的倾向性,要求用革命发展的观点真实而具体地描写现实,注重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注重表现革命的崇高。代表作家有高尔基(《母亲》)、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发展到中国,如赵树理的《小儿黑结婚》、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柳青的《创业史》。

D.新写实主义

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形态,以作者感情的“零度介入”为特点,开始有“反英雄”、“视点下沉”的世俗倾向,追求“实”即质朴、本真、原形、原汁的特色。(2)浪漫主义

从古代神话传说就开始得到表现,在欧洲18世纪开始形成一种文学思潮运动。这种运动首先在德国形成,然后波及到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之后一直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所谓浪漫主义,就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感情,追求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不同,它是对现实的否定,是心灵的表现,这反映了文学本质的认识的区别。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受启蒙主义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它表现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追求强烈的情感表现,着力对大自然的描写与歌颂,还多使用大胆的想象与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倾向。

A.积极浪漫主义,肯定人生和未来的理想,热烈地追求自由和光明,其艺术风格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思想激越,情绪高昂。如拜伦(《她走在美的光彩中》)、雪莱、郭沫若等的诗歌。

B.消极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表达悲观颓唐、消极阴暗的情绪,否定人生与现实,其风格低沉、感伤、柔靡。如夏多布里昂、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等的作品

(3)现代主义

是在资本主义弊端暴露无疑,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和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19世纪后期兴起在20世纪占据文学艺术主流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方法,而是包括诸多流派的主张。它追求对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颠覆,力求标新立异。它在美学追求上激进的反传统,不断追求先锋与新颖,不断进行新的实验,故有先锋派之称。这是审美自律性的追求。在价值观上,现代主义表现出对个体人的价值的关注,深入地表达个体在资本主义现实异化的生存境况,充满对人生哲学的反思,带有悲观情调,如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在创作观念上,现代主义追求瞬间性的审美表现。在人物表现上,现代主义力求探寻真实而深邃的心灵世界,善于展示无意识的心灵状态,常叙写人物的直觉、自由联想、幻觉、梦等,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现代主义力求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追求文本的陌生化的效果。主要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荒诞派文学还有黑色幽默。

A.象征主义

前期以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兰波诗)、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为代表。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来暗示隐藏在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以瓦莱里(《海滨墓园》)、叶芝(《白鸟》)等为代表,除了暗示、对应之外,他们更强调语言的音乐性、象征的隐喻性、感性中的抽象理性思考。

B.表现主义

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代表有卡夫卡、斯特林堡、奥尼尔(《琼斯皇》)等。它深受康德先验主义、伯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注重超越外在表象和人物的言行,揭示内在心灵与自我,表现永恒性观念。善于通过离奇的情节塑造抽象人物,使用内心独白、梦境等。

C.超现实主义

它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后影响欧美各国艺术,主张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认为创作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主张随意自由地思考与创作,把不相关的东西置于一块儿,善于表现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等。

D.意识流文学

它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然后盛行于欧美。其理论基础是詹姆斯的心理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特点是善于表现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注重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重视梦的价值,如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E.荒诞派文学

它兴起于20世纪的法国。英国埃斯林1961年在正式把它命名为“荒诞派戏剧”。它主要代表有爱尔兰的贝克特(《等待戈多》)、法国的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等。它的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主题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性和异化、孤独、绝望。艺术上,他们任意打破和肢解传统的戏剧结构,语言支离破碎,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难以琢磨。

F.黑色幽默

(4)后现代主义

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用“后现代主义”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到50年代,“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出现的频率增多。后现代精神的主旨是削平历史深度感,解构整体性、同一性,瓦解中心,追求差异性、不确定性、平面感、碎片、游戏、欲望等。主要形态包括建筑和绘画。

在价值观念上,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深思熟虑地破坏着诸如价值、秩序、意义、同一性、线性关系等传统人道主义赖以依存的基本原则;在创作观念上,崇尚游戏心态,追求不确定性、平面性、开放性;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主要采用杂糅、反讽、戏仿、互文、嵌拼、元叙述、元小说等。

A.戏仿是游戏性的模仿,滑稽模仿,如叶·波波夫《爱国者的心灵,或致费尔菲奇金的信》.

B.文本间性最早提出的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朱里亚·克利斯蒂娃,是指“一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互文性)。

C.拼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洛丽塔》,又如《淡出淡入》库弗,〈〈玻璃山〉〉(巴塞尔姆)。

D.杂糅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把不同的体裁形式、语言风格混在一起,打破以往纯粹性的、明晰的或一致的风格。在后现代作品中,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图象语言、理论话语等交织于一体。如气球(巴塞尔姆),又如《白噪声》的杂糅。

E.所谓元小说,就是使叙述行为直接成为叙述内容,把自身当成对象的小说(元小说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如博尔赫斯的《刀疤》

10.文学消费:就是对文学产品的消费,是消费者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购买市场上的文学作品,并对之进行阅读、欣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满足的过程。11.文学欣赏:是文学消费的最重要的形式,它是读者通过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逐步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验,调动起和唤起读者的艺术想象和再创造活动,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这是一种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并达到了充分的审美水准的阅读活动,不同于一般文学阅读和科学阅读活动,它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同时又达到了充分的审美水平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审美性精神活动,始终伴随这审美经验,是接受主体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是自由的、愉悦的,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感性和具体性,它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直接的品味,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它立足于作品,又超越了作品,根据读者的审美经验、人生经历进行了具体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浅入深,最终达到完美的程度。

12.审美感知(文学感知):是以感受形象、意境等的外在形态为先导,然后在知觉中将它们复合成完整的表象,并伴随着情感、情绪等活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的,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结构等构成的形式美进行感受,也包括对内容的生活与事件的感受,体现出审美对象的选择性和整体性,特别注意文学作品某些方面,忽视其他方面,但是都会在读者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是文学欣赏的最初的阶段,也是始终伴随着欣赏过程

,还需要接受者的审美的敏感。

13.再造性想象:是指在欣赏过程中,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欣赏者在自己头脑里重现作品的形象并感受体验到作品的情境、气氛的精神活动。

14.创造性想象:是指欣赏者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开去,有所补充,或者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气氛等,用以丰富和深化文学作品这一审美对象的内容。

15.审美直觉是指欣赏者的主观能力可以凭借感觉的直观形式去把握文学作品的美,而无需凭借概念和理论体系去理性地认识这种美的能力。它是在欣赏文学活动中瞬间获得强烈的美感的心理现象。

16.审美情感: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情感是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内容比形式更能够唤起强烈、持久的情感。审美情感贯穿于文学欣赏的全过程,但是在充分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唤起的情感是最强烈、深刻、持久的。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这是作品的多样性和欣赏主体的主观因素差异造成的。

17.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它是指读者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的命运、行为和情绪的心理活动。文学体验就是“移情”现象。这是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最终达到物我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欣赏各种艺术都需要移情作用,来获得对象的审美体验。

18.品味:“品”即咀嚼、品尝、体会,“味”即作品中的想象、情感与内在意蕴融合而成的艺术趣味。品味是在感受、想象和体验的基础上领域作品形象的妙趣。通过品味,使感受不断地趋向细致、丰富和全面,从而深化对作品形象的感受。通过品味,可以校正感知的印象,更接近作品的内在意蕴。

19.审美理解和判断:是读者在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的基础上,通过美学分析和领悟而达到对艺术形象深层本质的理性把握。是非实用的、非功利的,它们是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属性的判断,是理性的,但是一种不借助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是通过形象来思考的,是由非自觉、无目的的包含并最终趋向自觉目的的。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20.文学共鸣:是接受者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思想情感活动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是一种达到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和程度,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这是接受者、文本与作者的完美契合的表现。是欣赏活动中最强烈情感的表现,是一个主客体(读者、作品、作者)的和谐共振,除了强烈的内在情感表现,还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与动作姿态。

21.文学欣赏中的间离效果:这是对叙事剧欣赏的效果特征。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就是要用叙事方法来表演戏剧内容,人为地打破戏剧舞台是个真实世界的幻觉,令观众时刻意识到是在观看表演并要求对剧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作出理性的思考判断。布莱希特强烈反对把观众融入剧情并产生情感共鸣和感性认同的传统戏剧形式。

22.文学批评:“批评”一词来自西方,本义是考察、分析、评判。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最早也有人把对文章的褒贬、诠释、品评叫做“评论”,后来有“眉批总评”的说法。现在,“文学批评”已经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术语。文学批评是一门精神学科,是在文学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审美理想的照耀下,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观点,对一

切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品和作家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它需要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以逻辑思维为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和评价。它表现为一定的理论形态,是理论思维的结果。它不排斥批评家的情感因素,以及批评家的主观倾向性,是一种发现和创造,带有较强的艺术性,还具有倾向性和战斗性。

文学概论doc

文学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 (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 (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 (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1.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2.直接经验:作为创作的准备,作家要具备广泛的人世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是“行万里路”,故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 3.间接经验:作家受各种条件(时间、空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和经历。因而,他还需要有间接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创作想像提供空间。这是“读万卷书”。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作家从过去的著作中、从他人的生活经历中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这是文学的“流”。 4.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把心灵的酝酿转变为物质实在的时间历程,是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再认识,是对作家自身的情感态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进行反思自省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开掘和表现的过程。 5.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1)“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真理。如康德哲学。 (2)“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即鲍姆加登《理论美学》谈及的“诗意的思维方式”。 (3)“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如佛教。 (4)“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 6.从人类思维的角度看,一般认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1)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其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理”,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方式是语言,特点是客观、中立、没有倾向性,目的是为了“认识真理”。这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形象思维即所谓“用形象来思考”,作家在创作构思中运用的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图画。它始终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形象,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想像和联想,具有自由性,还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7.灵感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他提出的“迷狂”状态;到后来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和理论家用它来说明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某一事物的激发,突然得到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创作即刻出现新的突破的思维现象和状态。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把“灵感”理解为作家的艺术思维在某个阶段或时刻变得特别活跃而敏锐,想象力蓬勃腾飞,在一刹那间捕捉到了平时艰苦构思不能获得的形象和妙句,编织出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情节和画面。它是在作家长期积累和经过构思等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亢奋型和创造性。 8.文学风格: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不可重复性。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风格”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指文学流派的风格、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基础和核心,是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中国古代也有“文气”、“体性”等类似的词。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学科方向“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一、书目 (一)文学理论部分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32]Rice,PhilipandWaugh,Patricia.Eds.ModernLiteraryTheory:AReader.4thedition.London,AHodderArnoldPublicat ion2001. [24]Richter,DavidH.Ed.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2ndEd.BedfordBooks:Boston,19 98. [25]Rivkin,JulieandRyan,Michael.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Malden, Massachusetts:Blackwell,1998. [26]Castle,Gregory.BlackwellGuidetoLiteraryTheor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7. [27]JulieRivkinandMichaelRyaned 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Editedby.Malden, MA:BlackwellPublishing,2004.(二)文艺美学部分

文学理论作业

文学理论教程论文 题目浅谈言与意的关系 姓名普成潇 学号124030266 院、系文学院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 指导教师曹静漪 职称(学历)本科

浅谈言与意的关系 摘要:言意之辩始终贯穿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关于言意的文学理论,但是注重通过作品认识文学,而作品最主要展现的形式还是言。因此言与意之间关系总是值得论证的。 关键词:文学作品的言;言作为意的媒介;言与意的关系 文学作为作家本人的审美体验的在现,或是对世界得反映,或是再现历史画卷等。存在的形式有各种各种,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网络、印刷等为载体存在。但都离不开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的客观事实。[1]那么文学的语言和生活中语言有什么区别。文学也是艺术,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因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因此它语言的性质也随之变化,马舍夫斯基在《艺术语与实用语》一书中做了解释:“在日常生活中,词语通常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即具有交际功能说话的目的是想对方表明我们的思想。”再有就是:“文学作品则不然,它们全然由固定的表达方式来构成。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特别注重词语得选择和配置。比起日常实用语言,它更加重视表现本身。”[2]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文学语言虽然在很大程度与日常语言使用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但仍然还是有许多文论家对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做出了区分。[3]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言语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4]因此他主张多使用“奇异词”。托那么存在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言语:“文学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语言。”[5]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当被作家记录下来时,显然它在生活中传递信息或是表达意愿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它是承载着作家的审美体验且还肩负着传达作家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灵感受。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即使是一句平庸流俗的话,放到整个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作家的自我价值的感受。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结构学的内容了。比如诗,同样的话语,不一样的排列,给读者不一样的期待。即这样的排列让语言有了节奏,既然拥有了这样的节奏,那么读者的经验在提醒读者,就使得读者有了诗的期待,这样的语言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当然也有朱光潜先生提出的:“诗里有一个形式化的节奏,我们不能否认;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读者与作诗者都不应该完全信任形式化的节奏,应该设法使它和自然的语言节奏愈近愈好”。[6]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文学作品。用结构主义的眼光来研究文学作品,就会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内在的一种限制,一种用语言构建起来结构。这样难免视角会受到辖制。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言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它的本质中少不了语言这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中国通过作品来看文学,力求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经验研究出文学的本质。正如中国台湾学者王梦欧所说:“中国人不但爱好文籍而已,而且爱好具有文学性的记录。这就说:中国人无论记录任何重要的生活行为,感情思想,都很讲究那点文学性,所以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哲理教训,生活记录,皆无异于文学作品,因此较早时期的文学批评,亦是面对着这广义的文学作品而作。”[7]言意之辩始终贯穿中国美学,文艺理论中,这足以说明“言”在文学本体的重要性。从作品本身研究文学,注重了语言,声音,技法,文体等形式方面的问题。皮亚杰《结构主义》里说:“一个结构所固有的各种各样转换不会超出结构的边界之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他们所以界定文艺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就因为他们认为文艺自身的存在无法说明自身,必须从社会存在、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才能揭示文艺存在的社会规定性。P117 从而形成了“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这两个相互联系、却表述不同内涵的范畴。前者“涵括的是根据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反映现实关系及其发展的对象内容与方式的特殊性而区分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学与艺术等等”;而后者“则是揭示了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在其内容和功能作用的方式等方面与特定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引《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225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意识形态”范畴所揭示的,是特定社会集团、阶级或阶层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对现实的虚幻、歪曲的反映。P119 恩格斯晚年说:“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此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而且他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行动既然都以思维为中介,最终似乎都以思维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726页。 意识形态对现实关系的反映的虚幻和歪曲的性质只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与现实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背道而驰的,关键取决于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次、意识形态的虚幻、歪曲的性质也不表明某些精神可以完全摆脱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因此“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72页。 《文学理论基础》袁鼎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文学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根据社会科学和人文学常识,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构成,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次构成;意识形态又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如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是关于人的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或者可看作是人对世界及自我的观念及其体现,它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与人们身处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它表明话语领域存在着不同集团、阶层、阶级、民族或各种权利之间的复杂冲突与调解情形。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同样具有这种一般性质。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P41~42 在现代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范畴,也是现代思想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要的分析参照系。意识形态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范畴,包容量极大,争议颇多,但透过这个范畴,可以把许多基本问题囊括其中,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文学的本性,对文学作出总体性的解答。P42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性,即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的对象不同,各个形态的意识形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又互相独立。例如文学会为政治服务,这是文学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召唤作出应答,但文学会为政治服务,它可以否定它,远避它,如隐士之诗。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支配性的地位,所以历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相当敏感,但本质上文学和政治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

(外 国 文 学)

外国文学 名词解释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 ★荷马史诗: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古典主义:是17世纪出现在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王权在文艺领域内和封建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故有古典文艺之称。影响欧洲文坛长达200年之久后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 ★骑士文学:12-13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并在同一天完成。 ★悲剧: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或灾祸性的结局。 (悲剧意义:让善良有益的食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 简答题 ★古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 1、故事性极强; 2、想象力极强; 3、哲理性极强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人神同性同性; 2、积极进取乐观精神; 3、系统完美丰富,富于诗意哲理性 ★古希腊神话的四个分期及成就: 1、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英雄时代神话、史诗 2、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移民时代抒情诗、寓言 3、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时期戏剧、散文、文论 4、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新喜剧、田园诗 ★古希腊文学的地位: 1、重视现实人生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精神为后生所继承,肯定人的原欲、世俗人本意识; 2、开创了西方文学叙事文学传统; 3、开创了西方文学重智文学传统; 4、为后世欧洲文学许多重要的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开了先河; 5、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基础(柏拉图“灵感说”、亚“模仿说”); 6、为后世欧洲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母题、原型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创作特点: 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1、人物形象单纯而高大,人物性格理想化,缺乏发展变化;2、戏剧结构较简单,情节不曲折,动作少,缺乏戏剧性,抒情气氛浓郁;3、语言庄严夸张,风格崇高雄伟。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1、擅长人物性格刻画; 2、表现人的抗争、人的抗争; 3、隐喻,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1、抨击有神论的伦理观;2、语言明细流畅,说理性强;3、重视话语修辞效果,善于运用文字塑造形象。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命运观: 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但又强调人的意志。 索福克勒斯:命运被视为不可捉摸力量,具有捉弄人的邪恶性质,强调人的反抗与坚强意志,挑战坏天命。欧里庇得斯:不相信命运,强调事在人为 ★古罗马文学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 1、共和时期(前240-前30) 安德罗尼库斯:《布匿战争》;译《奥德修记》 普老图斯:行文泼辣,善用双关语《一罐黄金》 2、黄金时期(前100-17) 西塞罗:欧洲散文之父 维吉尔:《埃涅阿斯记》、《牧歌》、《农事记》 3、白银时期阿普列尤斯:《金驴记》罗马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散文小说 ★古罗马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承前启后,古希腊文学和后欧洲文学的中介,有自己的独创发展:哲理诗、小说… ★中世纪文学类型: 1、教会文学; 2、史诗和谣曲; 3、骑士文学; 4、城市文学 ★中世纪文学特点:1、宗教神秘色彩;2、民间文学色彩;3、后期的民族开创性;4、题材主题具有共同性,人物性格类型化。(基督教的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中世纪突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基本思想;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中世纪文学主要作品: 1、英雄史诗 前期:《贝奥武甫》(盎格鲁·撒克逊人)、《埃达》(冰 岛人) 后期:《罗兰之歌》(法国)、《熙德之歌》(西班牙) 2、骑士文学 《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特里斯丹和依瑟》 3、城市文学 韵文故事:法国《驴的遗嘱》、《农民医生》;英国《赛 丽斯太太》;德国《神父阿米斯》 长篇叙事诗:法国《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 市民抒情诗:法国《吕特勃夫的贫困》、《吕特勃夫的 婚姻》 市民戏剧:《巴特兰律师》、《巴德林先生的故事》 ★人文主义主要内涵: 1、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 2、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宣扬理性与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局限性: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对封建王 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教会宗教本身。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思想内容上,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色彩,写实; 2、创作方法上,继承亚里的“艺术模仿自然”现实 主义美学观点,艺术反映现实; 3、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学体裁。 ★各国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1、意大利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时代的鼓手”、“欧洲短篇小说之 父” 2、法国 贵族倾向:龙沙“七星诗社” 平民倾向: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传》 蒙田:《随笔集》欧洲近代散文创始人 3、英国 早期:杰弗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国诗歌 之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繁荣:斯宾塞《仙后》,“诗人中的‘诗人”;培根《论 说文集》;大学才子派(李利、格林、托马斯·基德、 马洛);莎士比亚《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奥赛罗》 4、西班牙 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托美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骑士文学:塞万提斯《堂吉诃德》“17世纪西班牙 百科全书” 戏剧:维加《羊泉村》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就: 1、反映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现实主义创作 原则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 2、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史诗式结构, 多条情节线索;悲喜剧因素交织;戏剧冲突环环相 扣); 3、戏剧人物丰富多彩,富于个性化(人物各具性格 特点); 4、戏剧语言丰富多彩; 5、营造悲剧氛围的多样性。 ★欧洲中世纪文学艺术特征: 1、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2、艺术形式得到长足的发展(繁杂转简约); 3、艺术表现手法上进一步开拓(寓意、象征、哲理、 浪漫抒情); 4、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能力进一步提高。 ★莎士比亚悲剧特征: 1、艺术上,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 2、形象塑造上,体现形象塑造的精致性和深刻性; 3、艺术风格上,以喜衬悲,以悲促喜,使主题意蕴 升华; 4、表现手段上,以人们迷信观念,让女巫、女鬼上 场,制造气氛,刻画人物; 5、意象的充分运用。 ★莎士比亚悲喜剧: 1、《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战争与奸淫问题”; 2、《终成眷属》“门第与爱情问题”; 3、《一报还一报》“强权与苛政问题”。 ★莎士比亚传奇剧特征: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 1、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 2、悲剧情节转向喜剧结局; 3、带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宽恕与和解的主 题表达。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审美特征: 1、浪漫情节的奇崛美; 2、田园背景的恬适美; 3、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家庭关系:和谐-分裂-和 谐) 作品分析 ★维吉尔 ★《艾涅阿斯记》艺术特色: 1、艺术形式,前六卷模仿《伊利昂记》,写埃海上漂 流历险,后六卷模仿《奥》,在意大利战争; 2、风格与布局,崇高壮美格调,倒叙手法(追叙形 式)和“荷马式比喻”; 3、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4、体现出罗马文学特色:爱国、仁爱、公正、敬神、 理性意识、集体意识、自我牺牲。 ★与荷马史诗相比: 1、艺术上,没有荷马史诗的自然质朴特点,缺少口 头文学活力; 2、风格上,哀婉严肃,格律平整,心理刻画超过荷 马史诗。 ★《伊利昂记》思想内容: 1、广泛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的各 个侧面,是研究这个时期的重要史料; 2、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埃斯库罗斯 《祈援人》、《七将攻忒拜》、《波斯人》、《被缚的普罗 米修斯》 ★《俄瑞斯忒亚》: 1、浓烈的悲剧色彩世界观; 2、戏剧冲突道德力量的局部的“对”与“对”的抗 争; 3、艺术手段方面,擅长人物性格刻画,置景浪漫, 形式光怪陆离; 4、擅长象征、隐喻。 ★索福克勒斯《埃阿斯》、《安提戈涅》 ★《俄狄浦斯王》艺术特色:被称“悲剧典范”命运 悲剧 1、采用巧妙紧凑的“倒叙式”和“回溯法”情节结 构; 2、悲剧色彩浓烈; 3、注重刻画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个性鲜明突出; 4、善用对照、反讽、突转手法; 5、歌颂具有独立意识的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反映 当时奴隶主民主的政治思想。 ★欧力庇得斯《特洛伊妇女》、《海伦》、《俄瑞斯 忒斯》 《美狄亚》: 1、表现对妇女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2、歌颂主人公为夺取男女平等地位的反抗精神; 3、反映奴隶主民主制度衰弱时期的社会道德沦丧, 妇女遭受压迫的生活现实。 ★试谈谈美狄亚人物形象: 1、性格特点:聪明热情,敢作敢为; 2、追求平等,带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 3、对爱情忠贞; 4、酷对敌人,善待朋友。 ★试分析俄狄浦斯这一形象: 1、受命运惩罚和控制的受难者; 2、苦难命运的反抗者; 3、为民除害的英雄、万民爱戴的君王; 4、智慧超群,大公无私,爱国,奋起抗争,逃离预 言。 ★试谈谈荷马创作风格: 1、擅长人物性格刻画; 2、叙述特点:明晰、快捷、灵活 3、功底深厚,想象力丰富,善于创新的语言大师; 4、善运用比喻、象征。 ★但丁 ★《神曲》现实倾向性: 1、批判教会罪恶和否定教会权威但歌颂上帝; 2、宣扬人本意识,推崇理性和认识,反对中世纪蒙 昧主义和神学至上; 3、接受宗教禁欲主义和肯定现实人生,同情世俗爱 情。 ★《神曲》艺术特色: 1、采用梦幻故事形式和象征寓意表现手法; 2、用意大利语写作,语言丰富生动,写情写景诗情 画意,人物性格鲜明; 3、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特点,显 露近代小说的萌芽;写实手法,描写具体故事,直接 描写。 ★阿伯雷平民倾向 ★《巨人传》思想内容: 1、表现了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 2、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要性,提出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理想; 3、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腐朽; 4、嘲笑和揭露宗教教会的虚伪和国家上层建筑的腐 朽。 ★《巨人传》艺术特色: 1、级进式结构; 2、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 3、广场语言和狂欢化风格。 ★薄伽丘 ★《十日谈》思想内容: 1、抨击教会的虚伪与奸诈; 2、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3、体现人文主义自由思想,展现意大利广阔社会生 活画面。 ★塞万提斯雷邦托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艺术成就: 1、戏拟骑士小说,广泛采用讽刺对比手法; 2、以写实手法塑造堂吉诃德和桑丘不朽形象; 3、发扬了骑士传奇和流浪汉小说长处,展现了广阔 社会生活; 4、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充满不确定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基础 【再现论】再现论是从世界的视点来认识文学的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注重从文学作品再现世界的逼真性来确定文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标准。再现论在中西方文论都有体现,如老子“妙契自然”,西方的模仿说、镜子说、反映说等。再现论说明了文学的内容来源,强调文学与外界事物与自然的相似性与真实性,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再现论忽视了文学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本质,也忽视了文学的存在形式的本质探讨。再现论过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材料,对文学的审美本质,诸如想象,情感等有所忽视。 【表现论】2011表现论是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本质观,它把文学的本质视为主体的内在性的一种表现。表现论把文学创作归结为作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作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表现论是从主体维度来思考文学的本质。表现论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主要有言志说和缘情说,在西方主要有情感说、直觉表现说、性欲升华说等。表现论把握住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情感性特征,认识文学的个体性。但表现论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也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再现论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很容易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 【浪漫主义】2008 浪漫主义是指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按照作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浪漫主义比较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创造。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常规,按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描写奇人、奇事、奇境。同时浪漫主义还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 【文学形象】2004 2011 2012复试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文学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 【文学意象】2004 2006 2009 文学意象是作家家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经过人的想象、创造加工而虚构出来的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典型】2008 2012 2010复试典型是西方文学理论对于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是作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典型主要出现在叙事类作品中,是由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它既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能够深刻地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典型是现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 【典型环境】2012复试典型环境是指在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典型环境既能体现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又能体现出人物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与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 【意境】2009复试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范畴,它是由一系列意象组成的。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它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并不追求可感可视的感官认识效果,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具体情景、事物、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更多地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意境有三个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超以象外。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源出于《庄子》,唐代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国维总其成,意境的提出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结构】2012文学结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所构成的系统。文学结构是文艺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它不仅涉及到词汇间的搭配、句子间的搭配,还涉及到作品中各种叙述成分间的搭配关系。文学结构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它的不同的固定组合模式,就构成了文学上的不同体裁。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看来,文学的叙事中掩藏着更深层的结构,这个结构来自于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 【文学体裁】2010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在谋局布篇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较相似的“类”,依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的构成:关注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及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和文艺学

文艺学 专业简介: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文艺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等,当今的研究者还将视角转向了新兴的、颇具活力的文化研究方面。该专业与哲学联系紧密,理论性、思辨性较强。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文化与诗学、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所学课程:文艺学的方法与体系、西方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史专题研究、文艺心理学、文艺学方法论、马列文论文艺思潮研究、形式美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理论、中国诗学研究、当代人类学美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上、下)》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 就业前景:多进入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报考热度:★★ 文艺学专业由于理论性非常强,学科内容抽象,所以在文学类专业中报考热度一般。选择此专业的考生,大多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因此报考人数虽然不多,却是精英云集。同时,由于各院校招生人数较少,录取比例通常在15%左右。文艺理论参考书目: 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理论教程》Skr我爱中文网 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 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比较文学概论》 在复习上,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肯定是指定书目中出题最密集的一本书了,这本书通篇都是考点。考生须配合参考书,一章章对照看,认真做课后的习题,历年都有原题在参考书上。 《比较文学概论》写得非常细致,内容相对简单。 最后,对于历年试题的分析,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把历年试题(无论名

《文学理论基础》试卷1答案

江苏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文学理论基础》试卷答案 一、简答题(共3题,每题20分。) 1.文学起源于劳动。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马克思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看: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大脑,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因此,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生活劳动。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为文学创造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类的生活活动。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 3)人类对文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可以讲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2.意境及其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特征: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体现出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就是意境中所蕴含的,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咀嚼不尽的美感效果。 意境情境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3.谈谈你对文学风格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里,“风格”一般指在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必读 书目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科方向“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一、书目 (一)文学理论部分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5] 潘梓年《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25. [6] 田汉《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 [7] 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1921)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8]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64. [9] 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 张法、张旭春、支宇、章辉《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艺理论》,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1] [日]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25. [12] [美]韩德《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2] [苏]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14]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 [15] [英]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6] [美]卡勒《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 [俄]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 [印]《梵语诗学论着汇编》(上下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9] 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 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2] Moore-Gilbert, Bart, Stanton, Gareth, and Maley, Willy. E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7. [32] Rice, Philip and Waugh, Patricia. Eds. Moder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4th edition. London,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2001. [24] Richter, David H.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Classic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2nd Ed. Bedford Books: Boston, 1998.

阎嘉文学基础理论学习指导

闫嘉文学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 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 1、本章学习要求 ■“文学概论”的含义 ▲了解中国学术界使用的“文艺学”、“文艺学基础理论”和“文学概论”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了解西方学术界使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掌握“文艺学”这一学科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把握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的特殊性。 ▲了解文学现象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了解理论建设与古往今来各种理论传统的关系。 ▲掌握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三个主要资源及其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文学本质论 1、本章学习要求 ■文学的本质 ▲掌握考察文学的四个不同视点及其与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会视点问题的复杂性。 ▲了解在文学本质论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本体论和意识形态本体论。 ▲重点掌握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等。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 ▲着重掌握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 ▲理解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三种方式。 ■文学的社会作用 ▲正确理解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夸大。 ▲着重掌握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特别是文学的审美作用。 ▲领会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复杂性 第二讲文学创作论 1、本章学习要求 ■文学创作的过程 ▲了解文学创作一般过程的两个阶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