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论文
糖尿病胃轻瘫的保护和护理

低脂低糖
选择低脂、低糖的食物, 减少胃肠道对脂肪和糖分 的吸收,降低胃肠道负担 。
高纤维食物
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 入,如蔬菜、水果、全麦 面包等,有助于改善胃肠 道功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饮酒
过度饮酒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 重胃肠道症状,应避免饮酒或少
量饮酒。
避免吸烟
吸烟会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 ,加重胃肠道症状,应尽量避免吸 烟。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 有望揭示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 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为有效 的手段。
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针对现有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问 题,未来可能会探索出更为有效 的治疗方法,如新型药物、手术 治疗等。
01 02 03 04
开发新的诊断方法
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为敏感和特 异的诊断方法,如生物标志物检 测等,以提高糖尿病胃轻瘫的诊 断准确率。
胃轻瘫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中胃轻瘫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女性糖尿病患者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出 现胃轻瘫症状。
胃轻瘫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随着 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患者更为常见 。
03
保护措施
Chapter
调整饮食习惯
01
02
03
少量多餐
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 ,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 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 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胃轻瘫的保护和护理
汇报人言 • 糖尿病与胃轻瘫关系 • 保护措施 • 护理方法 • 药物治疗与注意事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对患者的影响及有效的保护 和护理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DGP的认识,促进早期发现、干 预和治疗。
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糖升高、糖代谢障碍,严重时会伴随有胃轻瘫的症状,如消化不良、胃胀、腹痛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而胃轻瘫则为“痞满病”,因此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为临床中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胃轻瘫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和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患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轻瘫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西药治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
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临床实践借鉴和理论参考。
三、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45~70岁。
3.2 研究方案: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给予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糖尿病治疗。
3.3 治疗方案:观察组:中药方剂由当地资深中医医师综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参、陈皮、甘草等中药制成,每日饭后口服,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糖尿病胃轻瘫治疗方案使用西药,每日口服一次,连续治疗4周。
四、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糖控制情况、胃轻瘫症状缓解情况等。
五、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腹痛等症状的缓解程度较高。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分析

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分析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特点是在排除机械性梗阻的条件下出现胃排空显著减慢。
DGP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是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高血糖、胃肠激素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临床上主要运用促动力药物来治疗,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红霉素、莫沙必利等。
中医药及综合康复疗法在治疗DGP发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就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和主要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研究证实有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轻瘫。
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的报道众多,效果不一。
糖尿病胃轻瘫功能障碍表现为胃张力降低、动力低下、节律紊乱、排空延迟,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上腹饱胀等[1]。
诊断糖尿病胃轻瘫需要在排除机械性梗阻的前提下,结合糖尿病病史及胃动力相关辅检证明胃排空延迟以确诊。
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
X线检查示全胃或部分胃窦部扩张,胃排空延迟,幽门开放等征象。
不管有无临床症状,如果辅检证实有胃排空延迟,且排除上消化道、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和影响胃肠动力药物的因素,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便可确立[2]。
1 发病机制1.1 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病变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ENS)受损会直接影响胃肠蠕动功能[3]。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占20%~40%,表现为Schwann细胞增生,后期出现轴突变性以及髓鞘纤维的消失,还有神经再生丛错误修复。
Korenaga 等[4]发现,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胃肠神经元nNOS的活性可以被糖基化终末产物所抑制。
NO在患者体内可反应生成损伤神经纤维营养血管内皮细胞的二氧化氮自由基[5]。
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体会论文(精)

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体会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体会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50%合并胃轻瘫。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以老年患者易出现此类并发症。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在糖尿病基础上患者出现上腹饱胀、早饱、恶心、呕吐、暖气等症状,超声检查表现为胃排空延迟,上胃肠压动力异常。
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周围自主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高血糖状态,胃肠激素失调有关。
做好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护理,可极大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稳定患者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
我科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50余例,其中有54例合并胃轻瘫。
通过对54例患者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护理比较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相对传统糖尿病护理而言,具有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糖尿病性胃轻瘫综述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摘要:糖尿病性胃轻瘫 (Diabetie Gastroparesis,DGP) 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西医治疗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及措施,且具有一定副作用。
而中医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治疗已显示明显优势,前景广阔。
本文就近年来学者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医外治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综述糖尿病性胃轻瘫又称糖尿病性胃麻痹或糖尿病性胃潴留,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因胃的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以胃动力减低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部胀满、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等,为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1 病因病机中医学没有对本病名称及专门论述,根据其症状可归为“消渴”、“脾积”等范畴,但根据其长期伴随胃脘胀满、食后胀增、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故也将其归纳为消渴病兼有反胃、呕吐、痞满的范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灵枢·本脏》提出“脾脆则善病消瘅”。
《古今医统·呕吐哆门》中指出:“久病呕者,胃气虚不纳谷。
”《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阴虚专责于脾”。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曰:“痞满,脾病也。
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胀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
”《圣济总录·消渴门》曰:“能食者,未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未传中满臌胀。
”这些均说明其病位在胃,与脾肾密切相关,消渴日久,脾肾亏虚,运化无力,气阴两虚,导致反胃、呕吐等。
张帆[1]认为其病机是以消渴日久,致脾胃虚弱,胃阴亏虚,中气耗散,运化无力,脾胃升降失调所致。
魏昭晖等[2]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最终导致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其病机为痰浊、气滞、湿阻中焦气机而致气机升降失衡。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胃部运动功能减退,导致胃排空延迟,食物滞留时间增长,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行为改变等,但疗效有限。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逐渐展开,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糖尿病胃轻瘫与体内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和“旋覆花汤”等。
四君子汤是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可改善胃动力不足,增强胃部运动功能;旋覆花汤具有消炎、止呕、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这些中药方剂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恢复胃肠蠕动功能,提高胃的排空能力。
针灸疗法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手段。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适当刺激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足三阳”等。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症状,缩短胃排空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减轻症状。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临床研究显示,运动疗法可以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减轻症状,并且对血糖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中医药、针灸疗法和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提高胃的排空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和疗效评估。
2021糖尿病胃轻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探究范文2

2021糖尿病胃轻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探究范文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是无机械性肠梗阻存在的以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据统计,50%~76%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胃轻瘫[1],主要症状为早饱、餐后饱胀、反复呃逆等。
目前治疗本病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促进胃肠动力,但因整体疗效不佳,不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应用受限。
我科既往应用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DGP疗效满意[2].本研究采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DGP患者,与吗叮啉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探寻治疗DGP的最佳治疗方法,为优化该病治疗方案进行有益探索。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及分组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DG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3]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组、健脾固本和胃方组、吗丁啉组,给予相关治疗。
根据公式计算,各组所需样本量为32例,共计96例。
考虑脱落、失访情况,按10%的脱落(失访)情况估算,则共需要病例数为105例,各组按1∶1∶1进行随机分组,则每组样本量为3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4]:(1)糖尿病病史>5年;(2)存在明显的腹胀、早饱、厌食、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个月;(3)胃镜检查无胃黏膜损伤或幽门梗阻,肝功能正常;(4)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5)X线检查餐后4h胃内仍有标志物存留。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结合《国家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脾胃虚弱证表现为:主症:脘腹痞满,食物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无力。
次症: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凡具备主症3项或/和次症2项者,即可诊断。
基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临床辨治分析

基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临床辨治分析【摘要】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慢性胃炎、胃弛缓与胃潴留。
糖尿病性胃轻瘫尚无特殊药物治疗,西药只是对症治疗,可使用促胃动力药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或静脉注射红霉素,模拟胃动素,使胃窦部蠕动性收缩期延长,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辨治近几年,我们摸索运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
分析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糖尿病大多病史较长,“久病必虚”。
消渴日久,阴损耗气,致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调为主,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血瘀、湿阻、痰浊、食积、湿热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故而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 辩证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患病较长,加之长时间人为控制饮食,大多中气虚弱,兼夹不同的致病因素,致使脾胃升降失调,脏腑失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采用辩证论治。
2.1 脾虚胃滞型:症见胃脘痞满,早饱,稍食即胀,甚则厌食,全身乏力,大便溏或不爽,甚则手足不温,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证属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治宜健脾补气,导滞和胃。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曲麦枳术丸《( 医学正传》)加减,药用太子参(或党参)、白术、云茯苓、黄芪、砂仁、枳实、六神曲、山药等。
2.2气阴两虚型:症见胃脘胀闷,灼痛隐隐,口干少津,易饥不能多食,食后饱胀,乏力气短,证属消渴迁延,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脾虚不能化运精微,停滞胃中。
治宜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莱菔子;胃络瘀阻者,加丹参、赤芍、川芎。
2.3脾虚湿困型:症见纳呆口粘,脘腹痞满,泛恶欲吐,口粘湿重者,加佩兰、白蔻仁;胃寒气逆者,加丁香、吴茱萸;便溏泄泻者,加扁豆、莲子、党参;湿热中阻者,加黄连、竹茹。
2.4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闷,脘胁不舒,嗳气频作,吞酸烧心,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弱或细弦滑。
证属消渴日久,肝失阴血濡养,血躁气郁,疏泄条达失常,肝木横逆脾上,致使脾之清阳不升,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陈皮、自芍、枳壳、青皮、白术、砂仁、炒麦芽、制香附、佛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糖尿病合并胃轻瘫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175-01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且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等。
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是糖尿病病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糖尿病合并胃轻瘫首先要进行检查确诊,可应用钡餐、胃镜、稳定放射性同位素吸收试验、核磁共振、胃电图描记等等,不过对糖尿病患者比较方便且易于接受的是超声检查。
由于胃轻瘫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而且症状与一般胃肠道疾病非常相似,以至于很多患者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其他胃肠道问题而到处求诊,在治疗上经常走入误区,甚至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
患者恶心、呕吐、腹胀及上腹部不适、腹痛反复发作,给患者经济和精神上造成极大负担,甚至轻生,所以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是导致胃轻瘫的常见病因之一,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损伤了支配胃肠运动的神经所致,属于消化道动力障碍性
疾病,也称作胃麻痹、胃无力、胃潴留等。
二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治疗不当或治疗不规则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多见。
胃轻瘫的症状往往与进食有关,进餐时或进餐后症状更加明显,也有的出现在空腹时,呕吐物含有四到六小时前吃过的食物,或为前一日的食物。
因此,规律地进食是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基本疗法,患者应绝对避免吃得过饱,每日进餐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三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基本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胃轻瘫:
1. 糖尿病病程五年以上,且血糖水平控制不良;
2. 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3. 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早饱、恶心、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
另外,除了注意饮食,患者还要加强血糖控制,只有消除病因或控制原发病,胃轻瘫的症状才能消失。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饮食方面不妨少吃多餐,既能有效避免高血糖,又能减少餐前饥饿感。
除了控制饮食量外,还应尽量避免吃油腻煎炸食品和难消化食品,而芹菜、白菜、马铃薯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虽然可以降低餐后血糖,但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不宜多吃。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对症治疗外,日常细节也应多加注意。
1 鉴别诊断
胃下垂患者常有腹胀及上腹部不适;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以进
食过多时更易出现。
2 治疗方案
2.1 原发病的治疗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胃排空的关系十分密切。
应积极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这样可部分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胃排空延迟。
2.2 饮食治疗进食以少量多餐为好,低脂饮食能减轻患者胃轻瘫的症状。
应避免进食不消化蔬菜,以预防形成植物胃石。
2.3 药物治疗使用胃动力药物必须定时,应在餐前半小时左右服药,使其血药浓度在进食时已达高峰。
药物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治疗:(1)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可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的胃排空延迟。
(2)对于对胃肠副作用较大的降糖药可更换或掌握好服用时间,科学用药,如二甲双胍宜在饭中或饭后服用,拜糖平和倍欣等对胃肠副作用大,不宜联合服用,而且如果病人胃肠反应强烈要换药。
(3)对症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患者可口服西沙必利、莫沙必利、吗丁啉、胃复安、红霉素等,对恶心呕吐及胃胀气有缓解作用,胃复安(甲氧氯普胺):对胃肠及中枢多巴胺受体均有拮抗作用,能促进胃排空及胃窦收缩,协调胃幽门和十二指肠运动,并有中枢止吐作用。
常用量10~20毫克,每日3~4次餐前或睡前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因其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帕金森病、迟缓性运动障碍和张力障碍性反应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
应,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吗丁啉(多潘立酮):为周围型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促进胃肠运动较胃复安强10余倍。
常用量lo~20毫克,每日3~4次,三餐前或睡前口服。
少数患者可出现乳腺肿胀、溢乳、月经失调或停经,停药后可消失。
普瑞博思(西沙比利):为甲苯酰胺的衍生物,能促进肌肉神经丛的乙酰胆碱释放,比胃复安和吗丁啉促胃动力的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长,且对全胃肠动力均有促进作用。
常用量5~10毫克,每日3次。
本品大剂量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和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因此有q-t问期延长、窦房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有较严重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禁用;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也不宜使用本品。
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和红霉素不能与本品联用。
莫沙必利:是新一代胃肠动力药,为高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胃肠道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羟色胺受体,使之释放乙酰胆碱,产生上消化道促动力作用。
莫沙比利与心脑组织中的多巴胺及5-羟色胺受体无亲和力,因而无相应的受体受抑制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锥体外系综合征。
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毫克,餐前30分钟服用。
红霉素;通过作用于靶器官上的胃动素受体而发挥作用,具有明显促进胃肠动力作用,能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速胃排空。
起始宜用小剂量,1日40毫克,以后增至1日100~200毫克,可显著提高胃排空,改善胃轻瘫。
本药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其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有关。
大剂量可引起心电图
q-t间期延长,忌与西沙必利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
同时可配合吃些中成药,如大山楂丸、槟榔四消丸等。
1.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胃排空的关系十分密切,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最佳方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以使血糖控制达标,延缓及减轻胃轻瘫的发生与发展。
2.改善生活方式:其饮食调理的关键是低纤维、低脂肪和少量多餐;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防止过度劳累;戒烟戒酒;身体状况许可时应参加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适宜运动,每次30~50分钟,每周5次左右,以促进胃肠运动,缓解胃轻瘫症状。
3.餐前服用胃肠药:患者要做到每日餐前半小时左右服药,使其血药浓度在进食时已达高峰,以便有效改善胃肠动力。
另外,患者还要做到全疗程用药,一般不少于3~4个月,必要时可连续用药1年以上。
同时,糖尿病患者宜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地进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