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完整版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资源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资源与环境知识点总结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利用的、能够提供现实或潜在的物质财富或生活资料的一切东西。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活空间,是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环境知识点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环境污染、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就资源与环境知识点做一定的总结。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资源按其由性质、来源、用途等不同特征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资源要素等不同类别。

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基础。

2. 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和个人的文化、技术、职业、知识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成果。

包括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力、文化和精神支撑,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产。

3. 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社会团体和组织所拥有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本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等。

社会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持,是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 要素资源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因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要素支持和保障,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效率和价值,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需的能量来源,包括矿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各种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需的各种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土壤和水资源等。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及题目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及题目

第一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

两层含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系统的组成: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一)聚落环境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

与水圈、生物圈相当。

(三)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

(四)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18世纪60至90年代前)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环境污染问题不严重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提高,环境问题恶化第一次高潮(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原因一: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原因二: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消耗大增,增加了新污染。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里程碑I第二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1.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2.大面积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里程碑 II两次高潮的区别:1. 影响范围不同2. 危害结果不同3. 污染源不同4. 第一次“公害事件”与第二次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不同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淡水资源危机、酸雨、大气污染、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第二章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狭义上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上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其一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其二是保存子孙后代发展的潜力。

4、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工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6、BOD和COD分别指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降低,达到水体的自净作用。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可供水中藻类吸收利用的形式,因而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米,300毫克/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

9、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0、PM10是指飘尘微粒粒径小于10um长期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11、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12、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824资源与环境概论大纲资源与环境

824资源与环境概论大纲资源与环境

824《资源与环境概论》大纲一、资源与环境1.资源、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3.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势二、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1.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资源利用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资源特性3.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保护三、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1.土壤、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及其变化4.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与问题5.土地评价、规划与管理6.土地退化的的概念、主要类型与产生的原因7.耕地质量的保持与恢复四、水资源与水环境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原理2.水资源的概念、分布、特征、利用中的问题、监测与评价3.水体、水环境、水的生态服务、水生态服务的功能退化4.水环境中物质的来源与去向5.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五、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1.气候、气候资源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度量、类型、分布特点3.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区划与气候障碍因素及利用4.农业自然灾害类型、监测、预报与减灾对策六、矿产资源与矿区生态恢复1.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基本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能源资源的概念、分类、、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矿区环境治理原则、矿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矿区生态恢复模式七、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1.农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特点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干扰4.种植业体系的非点源污染与控制(化肥、农药、塑料制品、温室气体)5.养殖业体系的环境污染与控制6.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7.生物质的能源利用八、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1.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去向、农业生产活动与大气污染2.大气环境质量及其评价3.地球的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4.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5.大气中的臭氧和大气酸沉降6.应对全球变化对策与行动九、资源与环境管理1.资源区划、环境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环境规划2.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3.资源安全与保护十、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1.地球形成与地球系统的环境变化2.地球生命的进化与生物圈形成3.自然资源的发育与形成4.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5.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污染效应十一、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定义、内涵、原则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3.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名词解释:3分×5=15简答题:5分×7=35计算题:6+6+8=20论述题:15分×2=30一:环境的定义: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其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官方: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环境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相互依赖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结构和状态)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

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第1章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绪论

第1章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绪论
6
(三)环境的功能
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 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
对废物的消化和同化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7
(四)环境承载力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即CC)是用以限制发展的
一个最常用概念。
1991年,北京大学等在湄洲湾环境规划的研究中,科学定
18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 日本四日市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 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 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 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 多人。
19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 日 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 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 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 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
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世界人口数(1900—1980) 50 45
口(亿) 人
40 35 30 25 20 15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年
1940
1950 份
1960
1970
1980
1990
26
其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
年份 1900 1950 1956
49
四、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是开展环 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与物质基 础;是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内需,吸纳就业人 员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是当代的一项朝 阳产业。
50
51
38
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
1
2
3
4
5
上升。

6
温。

7
8
9
10
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

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

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

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

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

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15
16
出。

17
18
(1
(2
(3
(4
(5
(6
19
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20、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

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组合状况很不理想,今后需要通过开源节流、在区域内部优化配置、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及在区域间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要。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
(2
(3
(4
源在
93.1亿m3
28
(1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

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

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

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

“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29
(1
(2)
(3
(4
(5)
30
(1
(2
(3
(4
(5
(6
31
(1)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

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2)农药: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

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3)污水灌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

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3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

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质量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34、最高温度:对某地在一定时段内测得的温度极大值。

35、无霜冻期:是热量资源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年内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之间的持续日数。


36
特点:
37
(1
(2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