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合集下载

杠杆—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

杠杆—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

杠杆—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一、概述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四节,分2课时讲。

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生活中变形的杠杆有很多。

本节课进行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方面的教学。

这节课通过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具(杠杆),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再结合动画,明确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然后通过探究试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3.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具有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1) 九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杠杆现象都非常熟悉,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2)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 力的作用线的概念,都已经掌握。

[认知能力](1)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2) 学生喜欢课件中的图片与动画。

(3)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4) 学生有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分辨图像的不同。

[学习动机分析](1) 对生活中的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2) 希望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理论。

(3) 学生利用对应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交流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相关的活动.[学习风格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自控力仍不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喜欢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刺激同时存在的学习.需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许。

《已死的母熊》-徐海舟

《已死的母熊》-徐海舟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设计)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已死的母熊》教学设计方案吉林省集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徐海舟2012年11月《已死的母熊》教学设计方案作者:吉林省集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徐海舟一、概述教学内容:《已死的母熊》,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漫画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著名漫画集《护生画集》中的一幅黑白写意漫画《已死的母熊》的文言文配文。

画文中描绘的是一头母熊在被猎人的枪击中后,依然端坐在岩石上屹立不倒,为了保护身下正在小溪里嬉戏的小熊。

课文用简练的文言文语言描绘出一幅催人泪下的母爱场景。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枪、遂”两个生字,会写“遂”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能够借助书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课文“关爱生命”的主题意义,体会“护生”这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4、进一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品读文本。

教学难点: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并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护生”这一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学生特征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进行学习。

2、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促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读法,学法以及特征还不了解,所以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下,会对学习过程亲力亲为,经历和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3、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在常规环境中能和自己的学习伙伴合作交流,并分享学习成果。

4、文言文不通俗易懂,学习起来会很乏味,所以需要及时创设读、解、悟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课主要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合适、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育部参赛_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

教育部参赛_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设计者:吴琼、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一、概述1、本节课教材采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本节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3、任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4、本节课时为 1 课时,40 分钟。

5、本节作为本章的开篇,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 息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使学生在以后的住处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地保障信息安全。

共 设置了四部分内容:1、信息安全问题;2、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3、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 4、计算机犯罪及其预防。

6、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 (1)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 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2)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能 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

(2)重点理解病毒的概念、特征。

(3)掌握病毒的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取信息。

(2)小组相互交流合作。

(3)通过虚拟机实战演示,切身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2)能够自觉抵制非法的信息安全活动及计算机犯罪。

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3)教会学生调整自己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4)参与维护信息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 验, 只是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规范的行 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归纳提炼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在信息技 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理解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信 息社会的影响,使他们从身心健康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社会的守法公民。

黄金分割 教学设计及资源应用计划表

黄金分割 教学设计及资源应用计划表

资源应用计划表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水平来源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1、黄金分割的定义黄金分割的定义图形+文本识记现有演示2分钟识记黄金分割2、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黄金分割图片理解下载演示2分钟增长见识3、黄金分割作图作图动画掌握现有演示6分钟提供了方法的指导4、黄金矩形巴台农神庙文本识记下载演示3分钟认识黄金矩形5、黄金矩形的证明、推导教学例题文本应用现有演示5分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请详细说明资源):(资源名称,主要内容)1、图形+文本:图形自制,文本说明黄金分割的定义。

2、图片:PPT格式,通过观赏图片,让学生知道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动画:PPT格式,通过演示,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4、文本:通过介绍巴台农神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矩形。

5、文本: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可以应用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明: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附教学设计方案:黄金分割一、教学说明: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相似形》.本节是继线段的比之后提出的一个实际问题,它既是对比例线段的延续、拓展和应用,又可以综合运用到方程思想、尺规作图等方法,同时也体现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⑴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黄金比的值(包括近似值),⑵会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并能解释其中的道理;⑶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等内容.过程与方法:⑴经历黄金分割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体验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⑵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推理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小组合作与组间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他们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体验;⑵通过对黄金分割历史和应用的阅读欣赏,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王玉军《平面镜成像》资源应用计划表

王玉军《平面镜成像》资源应用计划表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水平来源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1复习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图形+图像+文本识记现有需修改5—6分钟播放—讨论—总结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演绎原理,启发思维;2平面镜概念平面镜图像+文本理解下载3分钟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播放—讨论—总结3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视频+音频掌握下载+开发15分钟提供事实,建立经验;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设疑—播放—讨论4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平面镜应用图像+文本掌握现有10分钟展示事例,开阔视野;归纳总结,复习巩固;边播放、边讲解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反射定律:有课件及实物,实物包括:光源、平面镜、可转动的白屏(带角度大小标示)平面镜:需要课件和实物,实物包括:平面镜、刻度尺、蜡烛、白纸、等,这些实物要按小组需要多组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课件、直尺等实物教具。

说明: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广东版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广东版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一、概述: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因此,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及应用,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多样性。

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及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由于本堂课是纯理论的知识和概念, 没有上机操作与演示,所以利用多媒体电教室,采取了讲授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方法,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广东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 自制助教型课件 广东省信息技术教研网(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七、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学习媒体知识点目标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 媒体时间 来源 信息的定义信息传播过程信息的特征了解了解理解课件课件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报道、消息、情报等内容,都可以称为信息信源一传递一信宿使学生了解了信息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了信息传播过程153'自制自制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与课件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 H 效性、真伪性通过事例让学生理解 I了信息的特征20自制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霞浦六中化学组董向文一、概述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是学生已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共4课时,本节第2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学习盐类的水解。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以CH3COONa、NH4Cl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生产、生活中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②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3、平衡原理。

4、学生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个弱项。

四、确定教学任务1、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2、教学难点: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0.1mol/L的下列溶液: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等五、教学策略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评价分为两部分:
1。定量评价
评价总分=课堂学习成果评价表得分(30)+小组协作互助表得分(20)+小组成果汇报表得分(30)+学习感受得分(20)
2.定性评价
2。想象说话:在这清雅的月光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轮放,鸡鸭成群,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交流。
3.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一起去看看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背诵。
二、品读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段落,体会作者热爱乡下生活的情感。
三、体会作者选用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美,表达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四、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五、讨论如何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做好统筹安排。
(七)教学流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1 复习生字新 词
资源名称
生字词
素材类型
文本
水平
识记、理 解
来源
现有
使用时 间
3 分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开火车读、指名读并 交流方法。

有利于学 生更好地掌握生字, 便于学生流利地朗 读。


2 感受乌鸦的 心情变 3 分析乌鸦喝 水的方法
乌鸦的心情
图像+文本
分析
现有需修 改
5 分钟
设难置疑,引发学生 思辨。

帮助形成表象 启发学生思考
乌鸦喝水的 方法
文本+图像
分析+应 用+评价
开发
8 分钟
学生主动参与、自由 表达,在自我展示中 获取动力、 受到熏陶、 感染,得到了发展。


4 回顾全文 背诵积累。


我能行
图像+音频
识记+评 价
现有+下载
5 分钟
看图背诵,激发学生 的成就感,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


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 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 : (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 1.生字与新词:文本为本课相关生字与新词,学生复习旧知,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2.乌鸦的心情:文本为课文第一段,一组乌鸦喝水图,学生看图品读第一段并感受乌鸦的心情 变化,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3.乌鸦的方法:文本为课文第三段,动态演示乌鸦投石过程,学生品读第三段并从动态过程中 体验乌鸦喝水的方法,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4.我能行:一组乌鸦喝水图,一段音乐,学生配乐欣赏图并由此背诵全文,保存在素材文件夹 下。

说明: 1) 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 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 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 flash) ,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 “图+文+声” 注, , 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 (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 , 如认知工具类 4) 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 5) 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 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