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七年级历史民族外交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民族外交知识点为了更好地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所涉及的民族外交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民族外交的概念民族外交是指由国家政府进行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交往的活动。
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民族外交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历史、文化差异等。
二、中国的历史民族外交概览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外交属于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和国际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外领土探索使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近代以来,中国在民族外交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例如中国的开放政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三、中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国在历史上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和平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和战争等行为。
比如,在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中国注重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各国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等原则,并且与国际社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中国的现代民族外交现代中国的民族外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持续增长的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发展和维护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与国际社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国强调比方以和平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总结民族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保障国家利益非常重要。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代,中国通过维护和平、稳定和友好的关系,已经为推动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三、鉴真东渡
看书自学鉴真东渡一部分内容,结合
鉴真东渡图:
⑴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
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⑵鉴真为什么被称为“天平之甍”?
鉴真东渡
鉴真
(688~763年) 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 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 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 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 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 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 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玄 奘
二、玄奘西行
你知道玄奘“去西天 取经”的历史事实吗?
玄 奘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与唐朝建立经 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 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 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天竺:即指今天的印 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鉴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 哪些贡献?
1、传布佛教(律宗初祖) 2、介绍医药知识、建筑 艺术、书法绘画等(天 平之甍)
鉴真坐像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
真
赠送鉴真塑像
2008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奈良会见日本 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 步 辇 图 》
上图中哪一位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你判 断的依据是什么?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现在的布达拉宫
如果你跟随文 成公主入藏,你 能帮她做哪些有 益于吐蕃的事?
你认为文成 公主入藏有何 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民族与外交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处理方式:1、和亲(联姻):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③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设置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学汉礼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特别提示:元朝民族融合的突出表现即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二)边疆管理:1、西藏(1)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形式具体事例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通贡指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反对明朝的战争抵御外族侵略的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

中考历史总复习: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东汉: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3)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建立“羁縻州”。
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外来居民由西域商人、中亚艺人、日本遣唐使、天竺的高僧等。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被誉为“天平之甍”。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外国贡使明初外国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明中叶以后,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3)传教士东来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
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同时也将中国一些儒家经典传播到西方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件

同步训练
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
百匹骏马迎接您。”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C) A.唐玄宗时期 C.唐太宗时期
B.唐高祖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4.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 的特点是( C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 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D ) A.汉族与南诏 B.汉族与回纥 C.汉族与鲜卑 D.汉族与吐蕃
12.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 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D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
梁”。他是 ( B ) A.张骞
B.玄奘
Hale Waihona Puke C.鉴真D.晁衡16.《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 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 的天竺指今天(B ) A.日本 B.印度一带 C.伊朗 D.阿拉伯地区
18.他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
佛经657部;回国后又潜心译经20余年,翻译经纶75部
1 335卷。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千古一人”;鲁迅先生
2.鉴真东渡: (1)时间: 12_唐__玄_宗__时。 (2)目的:去日本弘扬 13__佛__法__。 (3)贡献:对中日 14__经__济__文_化___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4)鉴真死后葬在 15__日_本___,日本的 16__唐__招__提__寺__内安 放着他的坐像。
初中历史的中华民族合作知识总结

初中历史的中华民族合作知识总结中华民族合作是中学历史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它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将总结中华民族合作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中华民族合作是指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合作与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背景方面,中华民族合作始于远古时期,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夏、商、周等古代朝代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各类部落之间形成了统一与合作的关系,实现了中央政权的巩固与治理。
而在秦汉时期,中央政权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整合了各个地区的力量,形成了统一的政权体系。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北方民族的入侵,中华民族合作经历了分裂状态,但南北各朝在文化与经济方面仍有一定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南北朝的统一和唐宋时期的繁荣,中华民族合作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商品交换与文化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明清时期,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中华民族合作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不过,在这个时期,地方民族抵抗中央政权的施加力量、保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意识逐渐形成。
这种抵御与保护主义对今天的民族认同与民族自尊心的强化具有启示意义。
总结中华民族合作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在政治方面,中华民族合作体现为各地区、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支持与合作。
中央政权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各地区和民族的权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各地区、各民族则依法依规支持中央政权的决策和措施,共同建设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在经济方面,中华民族合作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
各地区对外开放,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同时,中央政权通过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融合和共同发展。
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历史中外交流知识点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各个时期历史中的中外交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了中外文化交流、外交关系、贸易以及人物之间的交往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中外交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古代中外交流古代中外交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丝绸之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有力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欧洲、西亚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
中国以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主要出口品,而西方则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丰富的中国商品和文化。
2. 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是古代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通过贸易商人和外交使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代与匈奴在汉朝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的匈奴帝国进行了频繁的往来。
通过外交手段,汉朝达到了与匈奴的和平相处,实现了边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二、近代中外交流近代中外交流主要是指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交往,其中包括了近代的外交关系、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1. 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中国失去了主权和独立,丧失了对外交往的控制能力,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西交流的一个关键点。
战争导致中国贸易受到限制,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开启了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并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现代中外交流在现代中国,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倡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开明的民族政策。
2.天可汗: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南诏政权表示永无离贰
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⑴吐蕃的风俗习惯: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③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⑵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其仰慕中华文明,向唐求亲。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3)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金城公主入吐蕃:8世纪中期,唐中宗时,唐又将金
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包括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玄奘西游: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2.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