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案例分析
赤潮的案例

赤潮的案例
1.201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赤潮。
2018年夏季,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线发生赤潮,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尤其是海龟、海豚、鲸鱼等水生生物。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农业和工业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
2.2019年中国东海赤潮。
2019年夏季,中国东海海域出现大规模的赤潮,覆盖面积高达数千平方公里,造成海洋生态破坏和渔业损失。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夏季水温上升、养殖池塘养殖密度过高、废水排放等原因。
3.2020年印度孟买海岸线赤潮。
2020年夏季,印度孟买海岸线发生赤潮,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和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渔民的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海洋温度上升、工业和城市废水排放、过度捕捞等多重因素。
4.2021年阿根廷科尔多瓦省赤潮。
2021年1月,阿根廷科尔多瓦省的Dique La Quebrada水库发生赤潮,导致众多鱼类死亡,当地居民以及水生生物饮用水的安全受到威胁。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降雨不足、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等因素。
5.2021年日本冲绳县赤潮。
2021年2月,日本冲绳县的部分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大量乌贼、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
赤潮的主要成因是气温变化、水质污染等因素。
为了缓解赤潮对当地渔业的影响,当地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投入大量资金清理海洋垃圾、减少鱼类捕捞等。
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

第27卷第4期2009年10月海洋科学进展AD VA N CES IN M A RIN E SCIEN CEV o l.27N o.4O ctober,2009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喻龙1,郝彦菊2,3(1.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山东烟台,264003;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 k as hiw o s 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引起赤潮的爆发。
赤潮发生前及赤潮消退之后,该海区营养盐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四十里湾;赤潮;营养盐;血红哈卡藻;海洋原甲藻中图分类号:Q178.53;P73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47(2009)04-0516-07赤潮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1]。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近岸海水污染程度也呈逐渐加剧之态,如赤潮频发[2-4]。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是主要海水增养殖场所,最近十几年频发赤潮,并且近年来赤潮爆发频率有增加的趋势。
仅2004)2007年就发生7次赤潮,给烟台市的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5-8]。
2007年8月26日至9月7日,四十里湾逛荡河口至养马岛沿岸海域发生红褐色赤潮,最大面积达8.76km2。
经鉴定,赤潮原因种主要是血红哈卡藻(Ak ashiw o sanguinea),伴随有相对数量较少的海洋原甲藻(Pr or o-centr um micans)。
本文通过对此次赤潮爆发时及赤潮发生前、后的4次现场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的调查和监测,对赤潮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

水华与赤潮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海洋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详细内容涉及赤潮与水华的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重点分析当前我国赤潮与水华频发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赤潮与水华的定义、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2. 掌握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3. 学会分析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难点:赤潮与水华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潮与水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图片展示、问题引导、讨论交流。
2. 新课内容讲解:1) 赤潮与水华的概念及成因;2) 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3) 赤潮与水华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 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3. 例题讲解:1) 某海域赤潮发生的成因分析;2) 水华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 判断题:关于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2) 选择题:赤潮与水华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环节:练习、讲解、反馈。
2) 拓展延伸:赤潮与水华的全球分布及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1. 赤潮与水华2. 内容:1) 概念及成因;2) 类型及分布特点;3) 影响及防治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论述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2) 分析我国某海域赤潮与水华的防治措施。
2. 答案:1) 赤潮与水华的成因及影响:赤潮与水华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适宜,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现象。
它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水生生态平衡、降低水质、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危害人类健康等。
东港市沿海赤潮危害的初步调查

东港市沿海赤潮危害的初步调查赤潮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海洋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构成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威胁,引起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为此笔者在2004年9月29日对东港海域发生赤潮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调查时间为2004年9月27日~10月10日。
调查地点在大东港海域,由西向东,全长93公里。
调查内容为浮游生物种类、理化因子、有病症的贝类特征及死贝的状况,营养盐主要成分一磷酸盐情况。
一、调查情况1.赤潮时间2004年8月11日、2004年9月12日、2004年10月9日。
第一次在獐子岛以西大鹿岛以东海域,面积达85公里。
第二次出现在锦江养殖水域,面积不大。
第三次出现在浅海滩涂开发管理站养殖水域,面积最宽150米左右,最窄20米左右,从上午8时至下午13时,近5小时。
2.死贝时间大鹿岛附近水域为8月20日开始,浅海开发管理站9月15日,锦江9月27日止。
3.理化指标水温,3月份到10月份最低3.5℃,最高24℃。
透明度:5月份到10月份最低0.4米,最高0.95米(滩面上)。
比重:8月到10月份最低1.011,最高1.017。
PH值:6到8月份,最低7.3,最高7.9。
水色的观察:鲜红色、暗红色、铁锈色并有异味,水色深度为40厘米。
4.病贝的生理特征病贝有30%左右上浮滩面,表现为闭壳肌松弛,开合无力,软体部消瘦,呈土黄色。
体壁薄,呈半透明状,外套膜组织变化十分明显,上皮脱落,结缔组织溶解并腐烂。
足部无光泽,无弹性,无粘液分泌,干枯瘦小。
鳃的变化个别有水锈堵塞现象,阻碍滤食。
生殖腺完全消失,外侧变薄,肌肉组织收缩。
有60%死贝,死于巢穴内窒息腐烂。
5月份总量473个/升(夜光虫占生物量2%)。
5.浮游植物的变化6月份9个观测站,平均每站111个细胞/升;7月份12个监测站,平均每站239个/升;8月份12个观测站,平均每站27.2个/升(夜光虫占3.8个);9月份浅海管理站一个点,生物量每立方米水体达上百万个;10月份生物量每立方米水体达上千万个。
2024年《可怕的赤潮》大班科学活动精彩教案

2024年《可怕的赤潮》大班科学活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海洋的奥秘》中的第三节《可怕的赤潮》。
详细内容包括赤潮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赤潮现象,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赤潮的概念、成因及危害,提高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学会观察和分析赤潮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赤潮成因的复杂性及防治措施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赤潮现象的图片、视频,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试剂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赤潮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赤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赤潮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赤潮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赤潮成因及危害,完成观察记录表。
4.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赤潮实验,观察赤潮生物,分析赤潮成因。
6. 情景模拟(10分钟)学生分组设计赤潮防治方案,进行情景模拟。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可怕的赤潮》2. 内容:赤潮概念成因:富营养化、气候变化等危害:生态系统破坏、渔业资源减少等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恢复生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赤潮的成因及危害。
请列举至少三种赤潮防治措施。
2. 答案:赤潮成因:富营养化、气候变化等。
赤潮危害:生态系统破坏、渔业资源减少等。
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恢复生态、加强监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了解赤潮对我国海洋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海洋预报MARINE FORECASTSV ol.26,No.1Feb.2009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赵雪1,杨凡2,郭娜3,李希茜1,宋萍萍1(1.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广州510300;2.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3.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汕尾516611)摘要: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
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
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
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赤潮;球形棕囊藻;水文气象环境场;海水理化因子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239(2009)01-0043-091引言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体随赤潮的发生原因、藻类种类和数量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中国的赤潮事件报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加[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工农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海洋养殖业的扩大、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等等,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国际海运的发展导致有害藻类的引入[2],赤潮发生更趋频繁、危害程度也渐趋增大。
不可否认,赤潮已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日趋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
地理赤潮教案

地理赤潮教案教案标题:地理赤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赤潮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掌握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赤潮的概念和相关知识;2. 引发学生对赤潮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赤潮的图片或视频。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赤潮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海水中的营养盐过量、水温升高、光照强度等因素;2. 介绍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赤潮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赤潮现象、原因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赤潮,例如控制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
步骤四:小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应对赤潮问题;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方案,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步骤五:知识巩固(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赤潮相关知识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解决学生的疑惑。
步骤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赤潮的相关领域,如赤潮的全球分布、最新的研究成果等;2.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赤潮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的能力;2. 批改学生的小测验,评估他们对赤潮知识的掌握程度;3. 鼓励学生进行赤潮拓展延伸的研究报告或项目,评估他们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案拓展:1.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赤潮问题的讲座或座谈会,加深学生对赤潮问题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机构或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赤潮问题的严重性;3. 进行赤潮相关的实验或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自体验赤潮的形成和应对过程。
赤潮案例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赤潮案例分析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李静亚学生学号:1011090308 指导教师:宋士涛2012年 4 月18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
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
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
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赤潮案例分析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学号:********** ****:***2012年 4 月18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2012年我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
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
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
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1.赤潮的污染来源“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
•全球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气候变暖导致赤潮发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2.赤潮的机理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液和维生素B12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
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3.后果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
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4.赤潮的防治与监测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
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
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
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矿物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因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优点,目前已证实的有:对生物和环境无害,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净化作用;粘土资源丰富,且是底栖生物和鱼贝类幼仔的饵料,操作简便易行,可以大范围使用。
当然,开展赤潮有关形成机理和预测、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是标本兼治的良策。
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是防范赤潮发生的一项根本措施,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此外,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兴起,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赤潮是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
它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
赤潮的成因首先是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它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
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99%。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
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
目前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3)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