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课堂实录1完美版
戴望舒《雨巷》的教学实录

戴望舒《雨巷》的教学实录一、导入课文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诗歌。
大伙儿明白古诗词可分为豪爽、婉约两大派,请同学为大伙儿诵读你所熟悉的豪爽派与婉约派诗词。
(有的学生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有的学生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通过朗诵,大伙儿能够感受到豪爽派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而婉约派诗词情感细腻、缠绵,有一种深沉、委婉的美。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观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你晶师:第一听老师朗诵这首诗歌,同学们能够不看作品,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沉醉到诗歌的情形里去。
(和着舒曼的《梦幻曲》),教师以伤感、失落之情,以较舒缓的节奏朗读《雨巷》,学生听时表情用心,听完报以烈火的掌声。
)师:诗歌朗读完了,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生1 :这首诗写得专门苦,诗中充满了失落、惆怅的情绪。
生2:这首诗看起来写了一名男子期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然而,最终依旧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3:这首诗尽管写得专门凄苦,但感受专门优美,专门是那个丁香般的小姐,漂亮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4: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查找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画出可不能读的生字新词。
生5:第三节的彳亍和第五节中颓妃的把如何读?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学生都读不准这两个词,大伙儿在忙于查字典。
)生6:彳亍念“chì chù”,是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妃念pǐ,是毁坏,倒塌的意思。
生7: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8:在描写小姐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小姐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雨巷》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第一篇:《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雨巷》课堂实录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
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
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
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
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
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
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生:(回答)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
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生:思乡。
高洁,傲骨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生:高洁,傲骨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师生:丁香,雨巷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
(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师:丁香又名紫丁香。
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
(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生:忧愁。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1

《雨巷》教学实录课程分析:这首诗是戴望舒的前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诗有着重意象,重象征,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的美感特征。
诗有三美:人美,景美,意境美。
但是鉴赏这类诗,却是学生的软肋。
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美感。
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学情分析:这是高一新生的第二节课,初中阶段他们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鉴赏诗歌了。
所以帮助他们建立起鉴赏诗歌的良好思维习惯,就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诗意越朦胧越含蓄,对于鉴赏者而言,越难以把握。
究其症结有两点:一受到诗歌语言跳跃性和含蓄委婉的影响,读不懂诗的内容。
二找不到一把打开诗人思想情感的钥匙,故而不能准确把握诗旨。
针对这两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种途径:一采用变换文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歌以记叙文的形式再现,补充缺少的细节,使之完整。
这可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二采用集中意象再造意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
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关注意象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作用的意识。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戴望舒的知识,体现其前期作品的风格。
2培养学生通过来想象与联想来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
3深刻的理解本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预习检查:由学生进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教师补充之。
教师明确: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设计意图:诗歌决不能抛却诗人和创作背景来做孤立的鉴赏,教师要强调“知人论世”的读诗原则。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附点评】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出现了很多流派,涌现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肥沃的诗歌土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贞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他的名字叫戴望舒(板书)。
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让我们随着音乐和舞蹈,来欣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板书)。
在认真聆听的时候,请同学们体味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说说是什么。
【点评:学习诗歌,导入语适宜用诗化的语言,精炼,优美,概括;学生聆听、欣赏时,所带“问题”单一,好。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很仔细地看书,部分同学轻声跟读)师:诗中的一些字音、词义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需要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正音和理解词义)【点评:“问题”呢?应利用学生情绪未退时及时回应。
】páng huáng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chì chù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chóu chàng 惆怅:伤感,失意。
tuípǐ 颓圮:坍塌、倒塌。
jì liáo 寂寥:寂静、空旷。
生:(和老师一起读词,读词义)【点评:“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强调得好。
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理解更准确,记忆更长久。
但“问题”有问题:教师到底要问什么?第一问未解决,又提出第二问。
】生:(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书中找词语,陆续说出)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朗读出这样的感情基调呢?我们也应该用刚才同学们所总结出的孤独、忧郁、忧伤、彷徨这样的感情来读。
要想读出这样的感觉,我们朗读的速度是应当快还是应当慢一些?【点评:又出现第三问!当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也不失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雨巷》教学实录

学习心得
01
学生们在《雨巷》的学习过程中 ,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和对美的追求。
02
学生们通过学习《雨巷》,对诗 歌的创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有了更 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 鉴赏能力。
对教学的建议
部分学生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诗歌对比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也有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增加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建议与改进
加强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 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 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拓展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诗歌作 品,拓展视野,提高文学 素养。
05
学生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 价,认为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 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突出。例如,“雨巷 ”、“丁香”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象征等手法,将情感与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艺术效 果更加突出。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和美感。
结构特点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象征等手法,将情感融入雨巷的景 象中,使得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丰富。
《雨巷》教学实录范例两篇

《雨巷》教学实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对于如何教学《雨巷》,老师总有制定一个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老师。
《雨巷》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的内涵。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作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中主要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歌思想感情的探讨教学方法:借助朗读和意象的分析去感受诗歌的美,通过讨论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一首很优美的现代诗歌,在上课之前先布置了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丁香的诗歌和图片,并通过查资料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老师(以下简称师):上课!学生(以下简称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首经典之作,作者因为发表了这首诗而一举成名,很多读者因为读了这首诗而对诗歌的形象向往不已,这首诗就是《雨巷》。
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一个同学来简单谈谈自己对《雨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就象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节目一样给人一种震撼。
师:我也看了那个节目《小城雨巷》,这个同学用词很准确。
震撼,我觉得是这样的,那样的美确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既然提到了《小城雨巷》,我们干脆再来欣赏一下这个节目的片段吧。
(播放视频《小城雨巷》片段。
学生一边看,一边赞叹。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生:美,简直是太美了。
师:是啊,灯光,舞美,动作,表情,背景音乐,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这是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享受,这个舞蹈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雨巷》这首诗的。
虽然诗歌不像画面不像音乐不像舞蹈那样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到美,但文字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请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一遍全诗。
(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背景介绍《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故乡台湾深巷里的雨景,墨墨婆婆、老鼠、凉亭、画眉等细节形象生动。
该诗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可用于启发学生的美学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余光中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雨巷的基本意境•理解雨巷中描述与心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老师可以在每位学生阅读《雨巷》诗歌之前在黑板上先预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诗人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从标题和诗歌的基调入手思考一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集体朗诵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分组朗读全诗,再分段集体交替朗读。
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掌握要素,如读出每一字、吐字清晰、语调抑扬有致等。
3.阅读解析在集体朗诵之后,老师可以选取关键词条、名词、形容词逐一讲解,形成创新、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严谨性。
如:墨墨婆婆、皮靴、老鼠这些词的作者用意。
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碰撞出各自的想法,总结出学习的目的:如何从“雨巷”这个题目引发阅读,并通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意象化设置等反映出诗人想表达的主题。
4.引导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诗人是如何描写雨巷的?以什么方式描写呢?•雨巷中有哪些形象?他们都有什么特点?•诗人要表达什么信息?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情感的描写?5.写作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提示或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如写感悟,让学生透过自己的心灵,思考雨巷所传递的信息,结合平日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之类等等。
总结通过对余光中《雨巷》的阅读及其分析,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诗歌本身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同时还将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整个教学实录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课堂实录教师:我们前天预习了《雨巷》这首诗,下面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前天下午那节预习课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们朗读了诗歌,还做了什么?生(齐答):读“导学案”。
教师:那我要考考大家了,请合上课本。
这一个单元的话题是什么?(生多数楞了,一男生喊出:“美的真谛!”)教师:没想到老师会问这个问题吧?我们用了一节课来预习,同学们把课文预习得很透彻了,但是很好有人去注意单元的话题。
我们读一本书,要先着眼于大处,注意纲目。
纲举才能目张,上课前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读书方法,记住了吗?生:记住了。
教师:单元话题知道了,我们这节课想做什么事情大概也能明确了吧?探寻美的真谛。
好,上课!(班长:起立!)(师生互相问好,上课铃响起)教师:(背景音乐起)暮春时节,披着江南烟雨,漫步在悠长、悠长的小巷,一切都安静了下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你的耳边只有花针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甚至,连这点声音都若有若无。
这时,你的心底会涌起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古旧的油纸伞,化为素衣瘦身的江南才子,让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寻一寻那首歌,与诗人的内心相应和。
请同学们看学习目标。
(幻灯学习目标展示: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板书:倾听心曲)教师:诗歌多以意象来传达情感,比方说“梅花”一般象征着?生:高洁生:冷傲教师:月亮一般象征着?生:思乡教师:而《雨巷》这首诗歌重点写了一个意象——丁香。
(幻灯:望舒的心曲一)(丁香花图片)教师:丁香,又名紫丁香。
花紫色或白色,形状像结。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高洁,冷艳,又十分容易凋谢。
大家看大屏幕,齐读这两句诗词。
(幻灯:望舒的心曲二)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生齐读)教师:哦,我们知道了,丁香的意象在诗文中大多代表着一种?生:忧愁。
教师:因为它美丽、高雅却十分容易凋谢。
有的美,容易破碎,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眼中它显得更美。
像这样的事物大家能联想到哪些?(生议论)生:彩虹教师:不错生:昙花教师:哦,昙花一现,对吧?生:流星、烟花教师:还有你早晨起来刚告别的那个美梦(生笑)教师:这样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梦一样的,撑一柄旧式的油纸伞,出现在江南的雨巷……同学们到过江南的小巷吗?生:没有。
教师:让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去体味一下吧。
(请同学读“导学案”上江南小巷的文字)生(声情并茂地):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演绎一股苍凉之气。
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漉漉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
教师: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
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一般,如蛇一般地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漫步这样幽深蜿蜒的小巷,我多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在这里象征着什么?生:美好的理想生:希望教师:很好,大家带着这种感觉自由朗读诗歌。
读诗要从意象入手去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听诗人的心曲。
大家在读的时候好好酝酿一下感情,等会儿请同学起来配乐朗诵。
(生自由朗读,3-4分钟)教师:听到望舒的心曲了吗?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戴望舒是一位男士,我们先找一位男生读,好吗?(学生推荐一生读,教师放配乐)教师:恩,有那么一点味道。
谁来点评一下?这个任务先交给身边的同学吧,旁边那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他读得感情很好,表现了诗歌的那种忧愁的感情。
教师:恩,持的是基本肯定的态度。
还有谁来说?生:我觉得他读得很能和背景音乐合拍。
(生笑,听课教师笑)教师:和音乐合拍,这都听出来了。
有提意见的吗?好,前面的女同学。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是有点快了,这首诗歌的忧伤基调,读起来应该缓慢一些。
教师:哦,她提了这个意见,大家觉得同意吗?生:同意。
教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教师:有一个地方要注意,“远了,远了”作者在此处通过反复的修辞,强化了与女郎交错而过的惆怅,读的时候应该如何表现?女郎渐行渐远——远了,远了,是这种感觉吧?生:是!教师:我起个头,重新读一下这个段落。
(生齐读)教师:大家读到这个程度,基本上能够和望舒的心曲合拍了。
我们随机采访一下,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的?生:我觉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身临其境。
生:那种缥缈的感觉,很美。
教师:全诗没有十分华丽的词藻,我们读起来却感到被一种力量深深地抓住了,诗人营造了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营造这种氛围的呢?相信大家已经有很多话要说了,我们先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分组讨论,大约5分钟,教师板书“忧伤可以这样美丽”后,参与到某一两个小组一起讨论)教师: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诗歌有一种朦胧的美,说不出的感觉。
教师:哦,朦胧,这个词很准确。
(板书:朦胧),你说一说,表现在哪些地方?生:那种意境,似乎明朗又似乎不明确。
教师:意境是意象组成的。
丁香姑娘是最主要的意象。
生:丁香姑娘到底是什么样,不明确。
教师:我们能够看到她丁香一样的颜色,闻到她一样的芬芳,感受到她丁香一样的忧愁。
但是她到底是什么样的相貌,不知道,对吗?被油纸伞遮盖住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画一幅画,太具体了,一看就知道这画的是什么山什么河,名字都喊出来了,那就不是艺术品了。
我们学过《琵琶行》里面那句诗,怎么说来着?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教师:对,朦胧美就是这样的感觉,能够激发你的?生:联想生:幻想(众人笑)生:(结结巴巴,手和腿都在颤抖)我觉得作者通过油纸伞这个,这个——教师:你好像有点……生:对,我有点紧张。
教师:别紧张生:油纸伞遮着丁香姑娘,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教师:看来你平时不经常起来回答问题,今天在这么一个场合,听课老师这么多,你能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面向其他同学)这也是在挑战自我了,大家说,对吗?生:对!(鼓掌)教师:联想、想象。
很好。
哪个小组继续补充?生:我觉得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很美。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塑造的意象却这么美。
教师:哦,象征意义。
(板书)在黑暗的时代,象征着美好。
生:我觉得,诗歌很有节奏感。
一下一下的,那种节奏。
教师:(笑)一下一下的?生:悠长、悠长,还有远了,远了。
教师:术语表达,这是什么修辞?生:叠词。
教师:我们可以修改一下把叠词去掉,“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看一下与原诗相比效果如何。
“撑着油纸伞——”预备——读!(生齐读)教师:怎么样?什么感觉?不美了对吧?生:那种忧伤感弱了。
教师:叠词有什么作用?生:强调感情。
教师:很好。
“丁香一样的……”三个句子构成复沓句式,我们变成“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与原诗比较效果如何?“她是有——”预备——读!(生齐读)教师:王力先生说,同一音节在不同位置上的回环往复,就构成了音乐美。
体会到了吗?继续发言,各抒己见。
生:我觉得这首诗刚柔相济,那种忧伤显得很平静。
教师:刚柔相济,哪里能够看出来“刚”?生: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作者展示出来的却是这么美的东西,内心含有希望。
教师:一首惆怅的诗歌,说成“刚柔相济”,其实他说得很有道理。
有一个地方,对高一的同学来说太深了,那我就说出来。
大家看这首诗歌压的什么韵?生:ang韵。
韵脚找一找,我们一起来说。
生:巷、娘、香、怅……教师:好,我们就找前两段。
ang这个韵,大家看,你读的时候嘴巴是张开的。
这是一个适合表现壮美、赞颂的韵。
我们晚会上朗诵,要赞美祖国,我们经常用“光芒、万丈”。
而这首诗用响亮的韵,表现忧伤的内容,就给诗抹上了一丝亮色。
(生小声议论)教师:我们还是改一下诗。
把ang换成u,“姑娘”,换成“少女”。
“雨巷的上空飘着细雨,我希望逢着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少女”。
(生笑)教师:大家笑了,感觉不太舒服了是吧?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没有学过,第一句也知道。
寻寻觅觅——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怎么样?太惨了吧?(生笑)教师:忧伤美的魅力不在于撕裂伤口一样的沉痛,让人无法忍受。
而正像普希金说的那样,是一种具有“暖色调”的“明亮的哀愁”。
(板书:哀而不伤)教师:我们讨论到现在,看黑板,我们给我们的成果小结一下吧。
这个,朦胧美、象征意义,指的是?生:意象生:意境教师:对,意象美或者意境美(板书)教师:叠词、反复句式,这个一口就喊出来啦生:音乐美生:韵律美教师:都可以。
(板书)教师:哀而不伤,是忧伤美的较高层次。
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素养。
通过《雨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更看到了美丽的诗人——戴望舒。
香港作家亦舒说,做人最要紧的是姿势要好看,如果恶形恶状,青筋毕露地追求一件事,赢了也等于输了,输了呢更加丑陋。
屈原《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美人自喻,体现了文人的美好内心。
好,大家带着这些课堂经验,自由朗读一下诗歌,看看有没有进步。
(生自由朗读大概2分钟)教师:我找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两个合作给大家朗读一下。
这位同学,光知道是文学社的同学,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高玉洁:我叫高玉洁教师:好,我们来读一下,刚才讨论的时候,我已经和高玉洁说好了怎么配合,现在就开始。
(背景音乐起)江南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千年,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让那明媚的忧伤下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撑着油纸伞……(教师读前两段,学生读中间三段,教师读第六段,学生和教师轮读最后一段)(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