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原名林默,北宋时期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
妈祖文化起源于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民俗文化。
妈祖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她自幼聪慧善良,熟悉水性,经常救助海上遇险的渔民和商船。
据传说,林默在 28 岁时因救助海难而不幸去世。
然而,人们相信她的灵魂并未离去,而是继续在海上护佑着过往的船只和人们。
于是,人们开始对她进行祭祀和崇拜,将她视为海上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古代,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多以捕鱼和航海为生,海上作业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面对狂风巨浪和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人们渴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他们的平安。
妈祖的传说和她所展现出的慈悲、勇敢和神奇力量,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妈祖信仰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对妈祖的册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北宋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多次对妈祖进行册封,赐予她各种封号和荣誉。
这些册封不仅提高了妈祖的地位,也使得妈祖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宋徽宗赐“顺济”庙额,宋高宗封“灵惠夫人”,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清康熙皇帝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乾隆皇帝封“天后”等。
这些册封使得妈祖从一个民间信仰的神灵逐渐上升为官方认可的神祇,其影响力也从福建沿海地区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
除了保佑海上平安,妈祖还被视为保佑农业丰收、商业繁荣、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神灵。
妈祖文化中蕴含着慈悲、善良、勇敢、正义等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教信仰方面,妈祖文化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元素。
妈祖庙中常常供奉着观音菩萨、土地公等神灵,形成了一种多元宗教融合的独特景观。
这种融合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
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路径

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网络上传播更能够让更多的人群对其进行了解,同时也能扩大信众群体。
现如今,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终端来对妈祖文化进行传播,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那么在网络传播中如何才能规避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这种问题的牵引下,对妈祖文化的网络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阻力妈祖文化网站体系不健全。
通过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现有的妈祖文化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主流妈祖文化网站在设计和内容层面上存在大量不合理问题。
传播妈祖文化的网站按照主办方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官方网站、半官方网站和非官方网站三种。
[1]通过对这三类网站的对比分析发现结果如下:1.在网站的页面设计上,步骤繁琐、审美性差、缺乏动感。
莆田市人民政府网的“妈祖文化”栏目中,有“湄洲岛概况”“妈祖传说”“妈祖宫庙”等六大板块。
在点击分板块之后,页面中央会出现一条相关链接信息,如果想要看下一条信息,那么只能在右下方点击下一条进行查看,而在整个首页部分没有索引目录,这样给访问者一种繁琐的印象。
“中华妈祖网”的设计风格是比较花哨的,从栏目分类,图片色彩,字体字号到边栏通知都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和谐的版面设计,就是要在版面上安排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中心,即一个平面中首先吸引视线的地方。
[2]妈祖网站的设计无论是整体感官设计还是每一栏目的页面设计都应该给人一种亲和力,抓住一个吸引眼球的地方,给访问者在视觉上进行强有力的冲击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没有个性特征的网页设计在美学上讲是很难给予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2.在网站内容设计上,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更新速度慢。
在大众传播中,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过是一种传播的工具和手段,而传播的内容才是传播的实质和灵魂。
妈祖信仰传播和分布的历史地理过程分析

妈祖信仰传播和分布的历史地理过程分析妈祖信仰是中国古老而庄严的宗教信仰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地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传播和分布两个方面对妈祖信仰的历史地理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妈祖信仰的传播是从福建沿海地区开始的。
妈祖是中国近代民间信仰中的一个神祇,她被尊奉为渔民的守护神。
传说中,妈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渔家女子,她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帮助渔民躲避海难和风浪。
由于妈祖的奇迹和神力,她的信仰迅速传播到了福建沿海地区的众多渔村和渔民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逐渐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这主要得益于福建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渔民移民。
在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渔民为了生计而迁徙到了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随着渔民的迁徙,他们把妈祖信仰带到了这些地区。
在迁徙过程中,渔民还在新的居住地修建了妈祖庙宇,以供奉妈祖。
这样,妈祖信仰得以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传播。
妈祖信仰的传播还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福建沿海地区的渔民除了捕鱼外,还从事着海上贸易活动。
他们使用海船将海产品运送到其他地区,同时也把妈祖信仰传播到了这些地区。
海上贸易的活跃程度直接决定了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传播到了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区。
其次,妈祖信仰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和海域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渔民们常常面临诸如海难、风浪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妈祖作为渔民的守护神,受到了沿海地区居民的信奉。
因此,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和台湾地区,妈祖庙宇遍布各地。
此外,妈祖信仰还受到了海域文化的影响。
妈祖信仰与海洋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融合了渔民的经验、智慧和传统文化。
妈祖庙宇常常位于海边,充满了海洋元素和图腾。
许多渔民常常在妈祖庙宇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妈祖的保佑和庇护。
这种海域文化和信仰的结合,使得妈祖信仰在沿海地区深入人心。
总结起来,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分布是一个历史地理过程。
妈祖传播方案

4.传播渠道拓展
(1)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妈祖文化资讯,拓宽传播渠道。
(2)创作妈祖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丰富传播形式。
(3)开发妈祖文化衍生品,如图书、工艺品等,满足市场传播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三、策略措施
1.深入挖掘与传承
(1)组织专家团队,对妈祖文化的历史、传说、信仰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化内涵。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如妈祖信俗、祭祀仪式等。
(3)开展妈祖文化讲座、培训班等活动,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
2.品牌建设与推广
4.人才培育
(1)加强妈祖文化人才培养,提高传播团队的专业素质。
(2)举办妈祖文化培训班,提升妈祖文化传播能力。
五、预期效果
1.提升妈祖信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增强国内外妈祖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4.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方案旨在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合法合规的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妈祖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增强国内外妈祖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4.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方案旨在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一套合法合规、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妈祖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文化交流与合作
(1)加强与国内外妈祖宫庙、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文化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元素。
本文将探讨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分享其中的精彩故事。
一、传说与起源妈祖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传说中,一位叫林默云的村民在打鱼时救起了一位陌生女子,送她回家后便不见了。
不久后,梦中得知这位女子就是妈祖,她预言林默云将成为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神灵。
自此,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二、妈祖信仰的兴盛妈祖信仰自宋代起逐渐流传开来,并在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由于南方地区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海上航行安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妈祖被认为是保护渔民的神灵,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庆典活动。
尤其在福建、台湾等地,妈祖信仰发展的最为兴盛。
每年的妈祖诞辰纪念活动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膜拜妈祖。
三、妈祖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妈祖信仰激发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祖庙宇建筑和妈祖文艺表演。
妈祖庙宇建筑多采用典雅独特的福建建筑风格,展示了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
同时,妈祖文艺表演以歌舞和戏剧形式展示妈祖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四、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妈祖文化不仅在民间生活中扎根,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妈祖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妈祖文化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手工艺品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为了保护和传承妈祖文化,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多个妈祖文化研究机构,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五、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方面,妈祖文化通过独特的信仰方式传承了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妈祖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妈祖文化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庆典活动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传播过程明万历年间, 台湾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福建建筑样式建造妈祖庙。
其后到明末,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妈祖的传播只能是零星行为。
直至清王朝统一台湾, 施琅在台南鹿耳门建立台湾第一个官方天后宫, 妈祖传播才逐渐兴盛, 虽然只经过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台湾的妈祖文化传播却是最快的,年, 全台有妈祖庙宫座, 年聚增至多座, 年代发展更是迅猛, 各式庙宇比年代增加三倍多, 目前台湾平方千米土地上, 建有妈祖庙多座, 若加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 那就有千余座之多, 信徒万多人, 占全台人口的。
这众多的妈祖庙宇, 若依创建者身份不同, 可分为官吏、豪族、民间创建三大类, 其下再分成若干小类。
官吏所建的妈祖庙, 最著者有二一为位于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的新祖宫一为大学士嘉勇公福康安奏请清廷拔努金, 并协同文武各官、绅老公建。
其建庙原因,为妈祖庇佑清军平定林爽文之役而建。
军人所建庙宇, 大多与营汛在一起, 规模小, 数量亦少, 其中又可分成水师镇协及驻台班兵所建两类。
水师所建庙, 皆位于港湾地区, 日本占据以后, 多遭破坏。
现存者以澎湖马公天后宫、台南安平天后宫、嘉义东石下揖笨港口天后宫最具规模班兵所建庙最著者为台南市之银同祖庙及彰化鹿港兴安宫。
豪族所建妈祖祠, 最著者为施琅侄儿施世榜所建的鹿港旧祖宫。
施家积极经营鹿港、营建旧庙的原因, 是因为施琅家族是清朝占领台湾以后的最大受益者政治上施琅被封为世袭靖海侯, 经济上在台广占田园。
故如何协助清廷控制台湾, 是施家最关心的事。
而朱一贵农民起义事件发生, 台府居民全面响应,反映出清廷在台政权基础不稳。
事后清廷于台湾北路增设彰化县, 而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亦随而将势力伸至彰化, 积极经营鹿港, 营建旧庙, 并为清军留一攻台活口。
台湾妈祖庙十分普及, 但在全台有其中心线存在。
此中心线由南向北延伸, 其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大王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彰化市南瑶宫及台中县大甲镇澜宫, 而其焦点则为北港朝天宫。
善用中华妈祖文化资源做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特别推荐——海峡传播善用中华妈祖文化资源做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吴清泉(福建省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福建莆田351100)摘耍:妈祖是海内外华人倍受尊重和普遍信仰的宗教传奇性人物,结合新形势,本文力求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探究妈祖文化传播新优势、新做法、新形势,以期更好发挥妈祖文化传载中华文化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两岸统一。
关键词:妈祖文化广播电视对外传播这些年,中国文化强劲崛起,妈祖文化以其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包括台湾等在内海内外地区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
妈祖名林默,史载妈祖通晓天文气象,熟稔洋流水性,可以“乘席渡海”,“涉水救泅”。
[11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妈祖林默在湄洲岛羽化。
传说这以后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在海上救助遭遇船难的渔民或商旅,妈祖的圣迹随之传播,人们在海船上,后来延伸至沿海以及河汉港口、码头逐渐普遍供奉妈祖神像,祈求妈祖保佑人们涉水平安。
一千多年来,随着妈祖文化不断传播,时至今日,逐渐在以大陆沿海和港澳台地区为核心,延伸至东北亚、东南亚、北美、北欧、东非为点状辐射,在世界沿海地区俨然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信仰为显著特色的文化圈。
,关注妈祖文化、传播妈祖文化,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和平一件大事好事。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有必要认真研究妈祖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政经价值、人文价值,发挥和借助妈祖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新闻工作规律和特点,加强妈祖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胆走出去,更好弘扬中华文化。
一、妈祖文化自身具有鲜明的对外文化交流一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开放、包客,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妈祖文化具有鲜明的对外文化交流属性,在对外宣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漫谈妈祖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漫谈妈祖文化的起源及影响李迺涛摘要:经过千年的分灵传播,妈祖信仰影响范围愈益扩大,并随着飘洋过海的侨、海员和外交使节等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
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妈祖信仰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内涵富,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妈祖;文化;起源;影响一、妈祖的起源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一个美丽的岛屿———湄洲岛。
据史料记载,她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
妈祖的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随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
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生前,因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
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
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
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
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
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
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
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
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
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
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
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
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
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
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
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
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
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
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
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
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
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
”。
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
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恭愍王的贺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
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
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明州、扬州“四大名港”。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渤海湾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
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
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导。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之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
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
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运,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
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丽国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
《明实录》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妈祖,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妈祖庙。
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飘洋东渡,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