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

合集下载

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

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

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自古以来,妈祖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海洋精神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台湾地区民众生活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代表。

本文将从妈祖文化和民族凝聚角度出发,探究妈祖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对民族凝聚的积极影响。

妈祖文化是指东南沿海一带的妈祖信仰文化,它以福建南部的湄洲岛为中心,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区。

妈祖是海上保佑神,被誉为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中的女神。

相传她是宋代福州人林默娘,舟行海上遇大风暴,为救众人击破山妖,自己变身成为妈祖,在海上保佑渔民和海航人员。

妈祖信仰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民国至现代时期,发展至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妈祖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文化内涵角度来看,妈祖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和艺术表现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妈祖信仰是妈祖文化的核心。

信仰妈祖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的一种,涉及到祭祀、道教、佛教等多种信仰形式。

在妈祖文化中,信仰妈祖派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庆典活动和信仰故事,构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其次,妈祖文化还与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紧密相关。

妈祖文化是中国南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贡献和精神风貌。

此外,妈祖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是一种以庶民生活、社会风情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

同时,妈祖文化还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表现形式成为了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族凝聚角度来看,妈祖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妈祖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妈祖信仰是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产。

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为华人民族注入了无尽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让华人民族更加自信和自豪。

人际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承

人际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承

人际传播与妈祖文化传承在妈祖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人际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家庭间的传承。

许多家庭都有祖上传承妈祖信仰的传统,父辈将妈祖文化教给子辈,子辈又将其传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家庭成员之间的言传身教,使得妈祖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其次是社区间的传承。

许多社区都有自己的妈祖庙会,居民们会集体参与庙会活动,传承妈祖文化。

在庙会上,居民们相互交流、合作、互助,这种人际传播的互动促使妈祖文化在社区中传承。

此外,还有妈祖信仰的传教者,他们通过口头传授、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更多人传递妈祖文化。

这些传教者在不同地区传播妈祖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人际传播不仅是妈祖文化传承的手段,也是妈祖文化的一部分。

在妈祖信仰中,人与神的沟通是通过信众之间的祈祷、交流和互助来实现的。

信众们在庙会上祭祀、祷告,共同参与庙会活动,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使得妈祖信仰更加真切、生动。

信众们之间也会分享自己的故事、经历,彼此激励、帮助,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社群。

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妈祖文化的庙会、戏曲、音乐、舞蹈等形式也是人际传播的载体。

在庙会上,信众们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共同感受庄严神圣的氛围,使得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妈祖戏曲、音乐、舞蹈等形式也是人们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传达了信仰内容,也传递了文化内涵。

在演出、表演中,演员、歌手、舞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妈祖文化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总之,人际传播在妈祖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家庭、社区、传教者、信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文化传承体系。

妈祖文化通过人际传播得以传承至今,继续发扬光大。

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和关注妈祖文化的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涵江镇前村妈祖文化调查

涵江镇前村妈祖文化调查

涵江镇前村妈祖文化调查第一篇范文妈祖,又称天后、天上圣母等,是中国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女神,被誉为“海上的保护神”。

涵江镇前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是一个有着深厚妈祖文化底蕴的村庄。

本文将对涵江镇前村的妈祖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妈祖,原名林默,据传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人。

她少年时即具有灵感,能预知天气变化,拯救海难,因此被沿海居民尊称为“妈祖”。

妈祖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并传入台湾、东南亚等地。

二、涵江镇前村的妈祖文化1. 妈祖庙涵江镇前村的妈祖庙,又称天后宫,是村民们信仰妈祖的中心。

妈祖庙始建于明朝,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现有建筑为清代风格。

庙内供奉着妈祖神像,两侧墙壁上绘有妈祖生平事迹的壁画。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村民们都会在妈祖庙举行庙会活动,庆祝妈祖诞辰。

2. 妈祖祭祀活动涵江镇前村的妈祖祭祀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诞辰祭、升天祭、端午祭等。

其中,诞辰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在诞辰祭期间,村民们会准备鲜花、水果、美食等供品,前往妈祖庙祭拜妈祖。

祭祀过程中,村民们还会表演舞龙、舞狮、妈祖文化主题的歌舞等节目,气氛热烈。

3. 妈祖传说和习俗涵江镇前村的妈祖传说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说是“妈祖诞神”。

传说妈祖出生时,家里的一口井突然涌出大量珍珠。

村民们认为这是妈祖显灵,于是把她尊为神明。

此外,村民们还有许多与妈祖相关的习俗,如在出海前向妈祖祈祷、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等。

三、妈祖文化的影响1. 社会和谐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立德、行善、大爱”。

这种价值观在涵江镇前村得到了充分体现。

村民们尊奉妈祖,以善良、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相互关爱,和睦相处。

这使得该村成为一个社会和谐、民风淳朴的地方。

2. 促进经济发展妈祖文化在涵江镇前村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妈祖庙会成为村民们开展经贸活动的场所,吸引了许多商贩前来摆摊售卖。

此外,妈祖文化节的举办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之妈祖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妈祖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妈祖文化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之妈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妈祖文化海峡两岸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她发源于福建湄洲,又随着移民来到台湾并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

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并在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增进两岸民族感情、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湄洲祖庙一、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产生妈祖信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妈祖文化,经历了整整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所未曾有过的。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5000座,妈祖信众2亿人。

(一)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

妈祖民间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妈祖在短暂的生命中,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治病救灾等善行为乡邻感念,“人行善事,死后为神”,民众视她升天为神,称其为“女神”。

乡邻感念她的恩德,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

妈祖民间信仰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经过了许多岁月的累积,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体现了中国文明海洋性的一面”。

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

因为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使得民众需要精神寄托,妈祖是海洋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

从妈祖传说故事可以看到,妈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

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

(二)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

明清时期闽粤沿海人民掀起移居台湾的高潮,移民把祖籍地的妈祖等民间信仰也带到了新的移民地。

这种民间信仰的移植象征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

妈祖信仰的发展_传播及融合_以中国_琉球_日本为中心

妈祖信仰的发展_传播及融合_以中国_琉球_日本为中心

妈祖信仰的发展、传播及融合———以中国、琉球、日本为中心施敏洁(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摘要:妈祖信仰是中国、琉球、日本三个区域共同拥有的海神信仰。

作为航海守护神,在传入琉球后与当地固有的守护神闻得大君、姐妹神信仰一起合力保护着琉球海民的安全。

以琉球为中转站,妈祖信仰进入日本,并与当地海神信仰实现了融合。

关键词:妈祖信仰;航海守护神;祭祀中图分类号:B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7)01-0023-03收稿日期:2006-09-19作者简介:施敏洁,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助教。

妈祖信仰的范围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在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的华人圈,以及美国、欧洲等地也受到广泛的信仰。

比如琉球的上下天妃宫早已声名远扬。

在日本,只要是有中国人居住的大城市即有妈祖庙,长崎崇福寺便是其中一例。

笠沙町林真古刀氏家祭奉的妈祖像,是三百多年前祖先到达此地时从中国带来的。

无论是面部神态还是天冠、服饰的木雕技术,都极其考究、栩栩如生。

后虽因火灾导致色彩尽失,却反而符合了日本人对色彩的爱好,更添魅力[1]。

作为拯救海上遇难者的航海守护神,妈祖信仰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妈祖信仰的发展,以及向琉球、日本的传播入手,通过三个地区妈祖的共存及妈祖与其他海神的融合并存来论述在海神信仰的层面上,这三个区域是存在传承性的。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关于妈祖信仰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永延元年(987)前后,在中国福建省海边的渔村,有个渔家姑娘在织布时突然神灵附身,她对家人说出海打鱼的父亲和哥哥遇难了,父亲平安无事,哥哥却溺水身亡。

果然,不久就传来了如她所说的噩耗。

于是,姑娘说:“我是海神的化身,所以要去守护航海船只的安全。

”说着就纵身跳入海中。

从此以后,人们尊称她为天妃姥妈,将她作为海神供奉起来。

这个传说很有名,在信徒间流传至今。

以中国海民为中心,妈祖聚集了广大民众的信仰,特别是在福建和台湾,信奉更为虔诚和普遍。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文化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元素。

本文将探讨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分享其中的精彩故事。

一、传说与起源妈祖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传说中,一位叫林默云的村民在打鱼时救起了一位陌生女子,送她回家后便不见了。

不久后,梦中得知这位女子就是妈祖,她预言林默云将成为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神灵。

自此,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二、妈祖信仰的兴盛妈祖信仰自宋代起逐渐流传开来,并在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由于南方地区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海上航行安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妈祖被认为是保护渔民的神灵,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庆典活动。

尤其在福建、台湾等地,妈祖信仰发展的最为兴盛。

每年的妈祖诞辰纪念活动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膜拜妈祖。

三、妈祖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妈祖信仰激发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祖庙宇建筑和妈祖文艺表演。

妈祖庙宇建筑多采用典雅独特的福建建筑风格,展示了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

同时,妈祖文艺表演以歌舞和戏剧形式展示妈祖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四、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妈祖文化不仅在民间生活中扎根,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妈祖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妈祖文化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手工艺品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为了保护和传承妈祖文化,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多个妈祖文化研究机构,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五、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方面,妈祖文化通过独特的信仰方式传承了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妈祖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妈祖文化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庆典活动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传播过程明万历年间, 台湾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福建建筑样式建造妈祖庙。

其后到明末,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妈祖的传播只能是零星行为。

直至清王朝统一台湾, 施琅在台南鹿耳门建立台湾第一个官方天后宫, 妈祖传播才逐渐兴盛, 虽然只经过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台湾的妈祖文化传播却是最快的,年, 全台有妈祖庙宫座, 年聚增至多座, 年代发展更是迅猛, 各式庙宇比年代增加三倍多, 目前台湾平方千米土地上, 建有妈祖庙多座, 若加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 那就有千余座之多, 信徒万多人, 占全台人口的。

这众多的妈祖庙宇, 若依创建者身份不同, 可分为官吏、豪族、民间创建三大类, 其下再分成若干小类。

官吏所建的妈祖庙, 最著者有二一为位于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的新祖宫一为大学士嘉勇公福康安奏请清廷拔努金, 并协同文武各官、绅老公建。

其建庙原因,为妈祖庇佑清军平定林爽文之役而建。

军人所建庙宇, 大多与营汛在一起, 规模小, 数量亦少, 其中又可分成水师镇协及驻台班兵所建两类。

水师所建庙, 皆位于港湾地区, 日本占据以后, 多遭破坏。

现存者以澎湖马公天后宫、台南安平天后宫、嘉义东石下揖笨港口天后宫最具规模班兵所建庙最著者为台南市之银同祖庙及彰化鹿港兴安宫。

豪族所建妈祖祠, 最著者为施琅侄儿施世榜所建的鹿港旧祖宫。

施家积极经营鹿港、营建旧庙的原因, 是因为施琅家族是清朝占领台湾以后的最大受益者政治上施琅被封为世袭靖海侯, 经济上在台广占田园。

故如何协助清廷控制台湾, 是施家最关心的事。

而朱一贵农民起义事件发生, 台府居民全面响应,反映出清廷在台政权基础不稳。

事后清廷于台湾北路增设彰化县, 而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亦随而将势力伸至彰化, 积极经营鹿港, 营建旧庙, 并为清军留一攻台活口。

台湾妈祖庙十分普及, 但在全台有其中心线存在。

此中心线由南向北延伸, 其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大王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彰化市南瑶宫及台中县大甲镇澜宫, 而其焦点则为北港朝天宫。

关于妈祖文化的讲解稿

关于妈祖文化的讲解稿

妈祖文化:传承与弘扬
亲爱的听众们: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底蕴和
民间信仰。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妈祖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航海保护神到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妈祖文化的历史价值,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慈、勇气和智慧。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
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倡导妈祖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同时,妈祖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弘扬妈祖文化,我们能够进一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妈祖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其次,加强妈祖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妈祖文化的认识和
认同感。

此外,发挥妈祖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妈祖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V01.28No.1

2011年2月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Feb,2011

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王永川姚木兰(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妈祖文化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当时官员与渔民的推动,使得妈祖文化曾经是舟山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信仰之一。妈祖庙在嵊泗、定海、岱【上J、普陀的分布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现存的妈祖庙已经不多。保存妈祖庙古迹,宣扬妈祖文化,对打造舟山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舟山的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妈祖文化;传播;分布格局;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18(201I)01.---0007--05

众所周知,舟山的普陀是著名的“海天佛国”,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殊不知舟山曾经也是妈祖文化的兴盛地。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舟山本岛有天后宫36个。至民国的《定海县志》记载,定海的天后宫增至83个。这就说明,在当时舟山海岛的神灵信仰中,天后妈祖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和规模较大的,一是位于定海南门外东山之麓的定海天后宫,为康熙年间的定海总兵蓝理所建,二是位于沈家门宫墩附近的沈家门天后宫,据传有三五百年的历史。但可惜的是这两座天后宫已遭毁弃。近年来,很多人开始呼吁,希望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能够对妈祖文化引起重视,兴建天后宫,并将其作为舟山的特色文化,加以保存和发展。

一、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历史与成因《辞海》对“妈祖”的解释是:“‘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相传宋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八岁从师,十岁信佛,十三岁习法术。宋雍熙四年(987)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此后,历代均有褒封,奉祀之庙称妈祖庙或天妃宫、天后宫。”111北宋康熙四年(987年),湄洲岛上建了第一座妈祖庙,也称为“灵女庙”,以后妈祖影响日益扩大。(一)妈祖庙在舟山的传播历史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定海历史名人传录》中云:“康熙二十二年夏,诏命施琅率领水师攻打澎湖,蓝理率先冲人敌阵,杀敌80余人……几经奋战,终于攻克澎湖,最后统一台湾。蓝理因战功授参将,加左都督。”康熙二十九年,蓝理调镇定海。因在澎湖战役中,蓝理祷告天后,得以大胜,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大帝诏封妈祖为“仁慈天后”。【2】当时,蓝理捐资备料,吩咐蓝廷珍(蓝理堂侄孙,从家乡投军蓝理,后被誉为“治台名将”)回福建,从莆田、闽南请了一批修建妈祖庙的能工巧匠来定海,经过四五个月的工期,建成了定海天后宫。这也是舟山最早的一座天后宫。据《小洋乡志》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北方受异族统治,巨商大贾纷纷南来。那时候江、浙、闽、粤海运频繁,大商船贾从南北上,常到嵊泗的下碇。为了海运之方便,船商首户们在嵊泗设库建仓作为海运之中

[收稿日期]2010—11-25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团委“大学生科技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黄盼盼(1988一),女,浙江临海人,浙江海洋学院汉语言文学2008级本科生。

万方数据8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第28卷

转站。所以闽、粤船员们信奉天后,船船有神龛供奉,为的就是“求航行之平安,祀求天后保佑”。13]而后来在两位巨商船户发起下,在本岛建造天后宫。嵊泗列岛位居长江口外,江海交汇南北海运要冲,不仅沿海各地渔船众多,而且南来北往的商船、粮船和官船,也都要路过这里,或是避风停泊,或是汲水补给,免不了上岛,朝拜天后,祈祷娘娘保佑,一路平安。当时嵊泗渔场向为闽、粤、台、江、浙、沪等沿海各地渔民共同开发和利用,由此天后信仰的习俗被随之带到了嵊泗列岛,且广为传播,世代相传,渐渐成为嵊泗渔民信仰风俗中一种重要的习俗。嵊泗渔岛的妈祖信仰风俗之兴起,亦应与湄洲及福建,广东渔民同步。距林默羽化升天后3年,即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朝廷令除两浙(浙东路、浙西路)渔禁,时属浙东路的神前(今嵊山)、下八山(今壁下山)和小洋山等诸岛渔场同时解禁,沿海渔民得以自由出入渔场采捕。福建渔民陆续到来并建起了很多小型的妈祖庙,外来渔民与当地土著渔民频繁接触与交往,耳染目濡,嵊泗渔民也随之信奉起妈祖,开始在岛上兴建较大规模的妈祖庙,即天后宫。迄今尚保存完好的天后宫在嵊泗列岛大洋岛海域的圣姑礁上。妈祖研究会编印的《妈祖与中华文化》一书中谈到:元朝人程端学在《(鄞)灵慈庙记》中记载了宁波妈祖庙的来历:宋绍熙二年(1191年),有一位名沈法询的船长,因“经南海遇风,神降于舟以济,遂诣兴化分炉香以归,见红光异香满室,乃舍宅为庙址”。【41这是妈祖传人普陀的佐证。宁波原包括舟山,南海即南海普陀。所以宁波妈祖庙可能指普陀妈祖庙,不过这与塘头关于妈祖慈航塘头的传说相吻合,所以普陀妈祖的传人最早的地方可能是在塘头。传说800多年前,福建莆田一艘商船北上,途经黄大洋遭遇台风,在上镬峙触礁。船员全部落水,生命垂危。塘头村渔民纷纷到海边救人。船员全部获救了,但他们离开的时候未找到落海的一尊海神妈祖神像,后来莆田船员驾船几次来到塘头要请回妈祖娘娘,但都未成功,于是便将妈祖留在了塘头。从此莆田海神妈祖就分灵到塘头,世世代代显圣保佑塘头渔民。岱山又称“蓬莱仙岛”,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上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得名,自唐开元年始,1000多年来,一直被朝廷命名为“蓬莱乡”。受本地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官府大力提倡,蓬莱乡的妈祖文化影响发展迅速。宋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是“惠灵夫人”,在当地父老相传。蓬莱乡立庙祭祀“天妃”在元代后期(1335~1340年,晋封“天妃”)。元代在岱山岛的司基虎山建有天妃宫。明初昌国县废,天妃宫倾圮。康熙二十七年(1688),展复蓬莱乡后在旧址草创建之。乾隆初,改名天后宫。乾隆初,有僧人伟哉慈溪人,募资重修,有文献记述其“巍峨壮丽”(乾隆四年(1739),定海镇标右营游击胡御珂撰《兴修超果寺记》)。一说此天妃宫是舟山历史上最早祭祀妈祖的宫宇。(二)妈祖文化在舟山广泛传播的成因1.妈祖文化在舟山的流布与发展与舟山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舟山群岛虽远离湄洲岛,但它是东海的中心渔场,舟山群岛等浙东海岛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和捕鱼作业的主要渔场,福建渔民一年四汛大半时间在此劳作,而妈祖是渔民出海打渔的“守护神”,《中国民间诸神》中记载天妃娘娘(妈祖)也属于广义的船神151,岛民从事的海洋开拓事业,无论是海运或海上捕捞都是高风险作业,亟需妈祖这位以救海难为主职的守护女神的庇佑,且舟山群岛上的渔民很多是福建移民,所以浙东海岛出现了大批妈祖庙。如沈家门,作为福建渔民的集居地,鱼汛旺季时多达3万余人。嵊泗列岛的嵊山岛,更是福建渔民在冬汛捕带鱼的主渔场。因此,福建的妈祖信仰必然随船流布,四方扩散。另据调查,福建渔民有个习俗,除了船上供奉妈祖外,每到一地,因供祭和屯积渔具之需,必定上岛建庙,以延香火。据载,旧时舟山的天后宫,大多为福建渔民筹资所建。特别是清朝与民国时期,舟山居民的妈祖信仰十分兴盛。康熙三十三年时,仅定海本岛就有庙165个,其中供奉天后的36个,占神庙总数的1,5。到民国十二年,定海所属的21个区祠庙扩展到377个。其中有名望的天后宫83个,占1/4左右。又如嵊泗列岛,民国末年共有神庙60余个。其中供奉天后的庙宇40余个,占庙宇总数2/3。2.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也借助于外力的帮助。当时的舟山属于宁波管辖,宁波舶商、渔民建造的天后宫始于明中期,盛于清中晚期。有志可查的由宁波本地人所建造的第一座天后宫,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位于舟山定海(时属宁波)县治南的“天妃圣母祠”。这便是舟山的第一座“天后宫”。同时,妈祖文化的传播也与舟山官员的户籍有关。清代,在舟山境内最早祭祀妈祖的天后宫,是在康熙年17(1662—1722)

万方数据第1期黄盼盼,胡佳红,何建兵,tT"张)fl,姚木兰:妈祖文化在舟山的传播及分布格局9

由定海总兵蓝理创建。舟山第二次展复后,驻舟山的定海总兵官蓝理,施世骠等大多为福建籍人,福建籍渔民及福建籍位高权重的总兵官来舟山,在朝廷“诏封”、“诏……奉祀”的前提下,舟山的妈祖信仰尤为普及。历史上记载在舟山群岛的重要海岛和港口如岱山、衢山、嵊山、普陀、沈家门、青浜、庙子湖、虾峙等,都建有妈祖庙,其名称多不称“妈祖”而称“天后官”,俗称“娘娘庙”。3.妈祖文化的发展还与舟山的观音信仰有关。民间传言: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氏。其母陈氏,曾梦见南海观世音菩萨,给了一朵优婆罗花让她吞下,于是怀孕,十四个月生下妈祖。诞生之时,异香馨传数里,经旬不散。妈祖“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正因为妈祖是观音点化,所以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特赐“南海女神”称号。可见妈祖的身世与观音有着密切的联系,信仰妈祖,其实也是对观音娘娘的一种信仰。还有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认为妈祖是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普陀洛迦山供奉的是观音是女性形象,而妈祖也是一位女性的神仙。并且妈祖也是以慈爱护生、救苦救难而为人广泛敬仰的,这点和观世音菩萨很像。而很多舟山乃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信仰观音菩萨是一种主流,自然为妈祖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心理认同的条件。

二、妈祖庙在舟山的分布格局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勾勒出妈祖庙(天后宫)在舟山群岛的大致分布格局。(一)嵊泗的妈祖庙分布格局小洋山天后宫建于1131年,即南宋绍兴元年,是嵊泗县最早的天后宫。小洋山早在唐代贞观初年,即建有洋山大帝庙。至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迁都江南,不仅闽、粤渔民和江浙渔民一起赴嵊泗渔场采捕作业,而且黄淮一带及北方沿海商船亦汇聚长江下游、东海之滨谋业营生。地处长江口外、杭州湾上的小洋山,也就成为繁华的渔港商埠。船户和岛民为求海上渔捞和商航安泰,捐资集材,在洋山大帝庙旁边,建起嵊泗第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天后宫。大洋岛附近的圣姑礁上有天妃宫。黄龙乡峙岙村也有天后宫。嵊山岛箱子岙沙滩右上方陈钱山脚的天后宫,其中大玉湾临海山坡平地上,还建有天后宫小庙一座。此外,在以供奉观世音菩萨“大佛”为主的福泉庵,也辟出一室,供奉天后娘娘。值得~提的是,有两座小岛上的妈祖信仰现象有别于其他地方:壁下岛上的天后宫信仰妈祖以宁波籍渔民为主;安基岛的妈祖信仰则以温州籍渔民为主,他们既信仰陈太阴圣母娘娘(又称太阴星君,是夜明之神),也信仰天后娘娘,安基岛上还建有太阴宫,宫中不仅有太阴塑像,而且还供奉天后塑像。金平岛金鸡岙有天后宫,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1949年《奋进中的嵊泗列岛》载:“金鸡岙内天后宫庙,殿字极大,全山共建”。现尚存前殿,是该县仅存的古建筑,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t61据史载和老渔民口碑资料,光绪年间,地处东海最外端,仅有30多户渔家、百来口人居住的弹丸小岛浪岗山,当时也建有天后宫。因海盗多侵扰该岛,居民后来都散去。解放后成为部队的营哨,后撤去。现无常住人口,附近岛屿的岛民季节性地在该岛进行螺浆加工和海钓。枸杞岛天后宫命运多舛,在清朝乾隆年间,各地造路修庙,此庙得到重修,还立了一块牌匾。1946—1947年期间,南保长和岙中许多爱教人士再次重修,泥塑神像改为木雕神像,天后宫的香火盛极一时。在文革时,大量庙宇遭到破坏,天后宫也难以幸免。文革后,天后宫又得以重修。除此以外,大洋山、泗礁山、绿华岛等岛均有建造天后宫的史料记载,大多为清朝时所建。(二)定海的妈祖庙分布格局《定海县志·军事·战事》中提到:“清咸丰九年(1859),广东艇匪九丁股百余人占岑港,驻天妃宫,佯称为宁波府募兵。”唧表明岑港有天妃宫。但这座天后宫在1862年就已经被毁了。现今定海区岑港镇的钓山岛上至今仍有一座天后宫,建立年月不详。光绪《定海厅志》图标明,甬东庄图在衙头震远城(东岳宫山上)西侧有天后宫。《定海厅志》干览庄图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