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污染控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污染控制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污染控制》二氧化硫(SO2)和氧化氮(NOx)是大气污染物中主要的有害气体,其排放量的增加使得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因此,控制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已成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首先,了解造成SO2和NOx排放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SO2主要来自燃煤和燃油的燃烧,尤其是工业生产和发电过程中的燃烧排放。
而NOx主要来自机动车辆和工业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尾气和电厂的废气排放。
因此,减少煤炭和油品的使用,以及提高车辆和工业排放的控制是减少SO2和NOx排放的关键。
其次,采用合适的措施控制SO2和NOx的排放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SO2的控制,可以采用燃煤电厂装置湿法烟气脱硫装置,通过与烟气中的SO2发生反应形成硫化钙沉淀物,进而将SO2去除。
此外,还可以使用燃煤电厂装置干法脱硫装置,通过喷射石灰或由钙制备的干粉熄灭,达到减少SO2排放的目的。
对于工业燃烧过程中的SO2排放,可以采用高效的催化剂来降低SO2的生成。
此外,也应加强对SO2排放的监管,推行限值标准,督促企业合规运营。
针对NOx的控制,可以通过改变燃烧方式来降低NOx排放。
例如,可以采用低氧燃烧技术,控制燃烧过程中的氧浓度,从而减少NOx的生成。
此外,使用低氮燃烧器也可以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对于机动车辆的NOx排放,可以使用先进的尾气处理技术,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来降低NOx的排放。
此外,也应推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限制高排放车辆的上路行驶。
除了以上技术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控制SO2和NOx排放的重要手段。
替代传统的煤炭和燃油,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可以大幅减少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SO2和NOx的排放。
此外,鼓励使用电动车辆和推广公共交通工具也有助于减少机动车辆排放的SO2和NOx。
综上所述,控制和减少SO2和NOx污染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从源头控制和采取相应措施。
锅炉烟气二氧化硫污染及控制技术

锅炉烟气二氧化硫污染及控制技术学生:栾义林指导教师:陈莲芳专业名称: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所在学院: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目录1前言1.1氧化硫的污染现状1.2二氧化硫的特征和危害2.氧化硫的产生2.1煤在燃烧过程中S02的生成3.主要脱硫工艺3.1燃烧前脱硫3.1.1原煤洗选3.1.2其他正在试验中的原煤脱硫技术3.2燃烧中脱硫3.2.1藏化床燃烧技术3.2.2炉内喷钙3.2.3型煤固硫燃烧技术4.烧后脱硫4.1湿法4.1.1石灰石4.1.2 吸收剂再生脱硫工艺4.2半干法4.2.1喷雾干燥脱硫法4.2.2电子束法4.3干法4.3.1活性碳吸附法4.3.2煤灰法4.4肥料制备系统4.5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5.际上燃煤脱硫技术发展与应用概况5.1国际上脱硫技术应用情况5.2应用情况分析5.2.1脱硫剂5.2.2脱硫工艺的应用情况5.2.3投资与成本5.2.4新、老电厂烟气脱硫装置应用情况5.2.5使用烟气脱硫装置较多的国家6.国内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应用概况6.1引进的技术6.1.1湿式石灰石·石膏法6.2简易石灰一石膏法6.3半干法6.4干式洗涤系统(EDSS)7.国内开发技术的应用情况7.1喷雾干爆法7.1.1旋转喷雾干燥法7.1.2加压喷雾脱硫7.2磷按复合肥法7.3炉内喷钙法7.4湿式除尘脱硫7.5煤的催化燃烧7.6型煤7.7循环流化床锅炉8.硫技术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8.1脱硫效率8.2脱硫费用8.3脱硫剂8.4副产物8.5二次污染8.6技术的多用性8.7技术的成熟程度摘要:现在我国的能源以燃煤为主,燃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污染.,本文分析了锅炉烟气污染的产生、危害,出了控制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的途径,合国内外的技术成果进行各种脱硫技术的研究,以及国内外脱硫技术的发展的概况;;危害;脱硫技术;研究方法;发展概况关键词:燃烧;SO21前言1.1氧化硫的污染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费不断增长,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量也在随之不断地增加。
防治二氧化硫危害的措施

防治二氧化硫危害的措施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它会对人类、动物和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会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这些化合物会引起酸雨和其他环境问题。
因此,防治二氧化硫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防治二氧化硫危害的措施:1. 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这可以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等手段实现。
例如,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这些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
此外,可以采用能源节约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具、高效空调、节能锅炉等,以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
2. 燃料改良改良燃料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另一种方法。
这可以通过改良燃料的成分、控制燃烧过程等手段实现。
例如,在燃烧煤炭时,可以添加石灰石、石膏等碱性物质,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此外,可以采用高效燃烧技术和设备,如燃气锅炉、燃油锅炉、燃煤锅炉等,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 采用污染治理技术采用污染治理技术也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一种方法。
这可以通过采用烟气脱硫、吸附、膜分离、生物处理等技术实现。
例如,烟气脱硫是一种常用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它通过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碱性溶液反应,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或其他硫酸盐,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目的。
此外,吸附、膜分离和生物处理等技术也可以用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4. 加强监测和管理加强监测和管理也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手段。
这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制定排放标准、加强执法和管理等方式实现。
例如,可以建立二氧化硫监测网络,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此外,可以制定排放标准,对污染源进行限制和管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综上所述,防治二氧化硫危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从污染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的过程,是化工及有关行业中通用的单元操作过程。
这种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其中质量传递过程主要采用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
第一节气体扩散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气态污染物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系数D AB给出。
D 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 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第二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层层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有多种,有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气液平衡1.气液相平衡关系式(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亨利定律(3)亨利定律式参数的换算2.吸收系数3.界面浓度(1)作图法(2)解析式三、物理吸收1.吸收操作线方程在吸收操作中,一般采用逆流连续操作,通过对逆流操作吸收塔进行物料衡算,可得出吸收操作线。
2.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设计吸收塔时,所处理的气体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类和入塔浓度由设计者选定,而吸收剂用量和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需通过计算确定。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现状与减排一、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SO2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污染源分为两类: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这两种污染源的特点如表1所示,天然污染源由于量少、面广、易稀释和净化,对环境危害不大;而人为污染源由于量大、集中、浓度高,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SO2的污染属于低浓度、长期污染,它的存在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建筑物及材料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S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与呼吸器官作用,引起或加重呼吸器官的疾病。
SO2往往被飘尘吸附,SO2和飘尘的协同效应使其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SO2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叶面气孔进入植物体,如果其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本体的自解机能就会破坏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其生长缓慢,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低,严重时会枯死。
SO2给人类带来最严重的问题是酸雨,这是全球性问题。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最为突出的是使湖泊变为酸性,导致水生物死亡。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破坏主要表现在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农作物及森林生长减缓。
酸雨还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储罐、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和通讯设备等材料的腐蚀,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雕刻等重要文物设施造成严重损坏。
二、我国二氧化硫排放的现状SO2的主要人为来源与能源消耗有关,而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量还不到全世界人均的一半,不足美国人均的1/10。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电力行业是用煤大户,火电的发电量保持在80%左右。
在火电机组的燃料中煤炭占95%,油气只占5%左右。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的石化能源,我国煤炭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的灰分在25%~28%,硫分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
我国多数煤种除长焰煤、气煤和不黏结煤外,平均含硫率均超过1%。
概述二氧化硫控制技术9.25说课讲解

第一节控制二氧化硫的技术分类我国SO2排放量90%来自煤炭消耗,因此控制大气污染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燃煤的控制SO2的控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发的控制SO2的技术不下200多种,但能商业应用的不到10%。
目前,控制SO2污染的技术可分为三类,即燃烧前控制技术,燃烧后控制技术和燃烧后控制技术。
一、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类(一)燃烧前控制技术燃烧前控制技术也称为控制技术,是控制污染的先决一步。
对于煤炭中硫的燃烧前控制技术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以及多种技术联合使用的综合工艺、煤炭转化脱硫等。
物理脱硫方法有跳汰、重介质、空气重介质、风选、斜槽和摇床等多种重选、电选、磁选、浮选、油团聚分选等分离方法。
化学脱硫方法有碱法、热解与氢化脱硫、氧化法脱硫等方法,具体而言主要有热碱液浸出法、硫酸铁溶液浸出法、液相氧化法、催化氧化法、PETC法、Ames法、KVB法、氯解法、熔碱法、溶解抽提法等。
煤炭转化脱硫技术指的是煤炭气化和煤炭液化技术,将煤气化合液化后进行脱硫。
常温煤气脱硫方法有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类。
湿法脱硫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氧化法。
热煤气脱硫技术包括炉内热煤气脱硫、炉外热煤气脱硫、膜分离技术脱硫和电化学脱硫等多种方法。
煤的脱硫技术还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加氢热解、微波法、电化学法、超声波法、干式静电法、干式磁选和温和化学脱硫工艺灯其他方法。
(二)燃烧中控制技术燃烧中控制技术主要指清洁燃烧技术,旨在减少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排放污染控制的所有技术的总称。
燃烧中空盒子技术主要指的是型煤固硫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水煤浆燃烧技术等方法。
(三)燃烧后控制技术燃烧后控制技术指的是烟气脱硫技术(FGD)。
经过长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烟气脱硫工艺流程多达180种,然后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不过十余种。
烟气脱硫技术分类方法很多,按照操作特点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按照生成物的处置方式分为回收法和抛弃法;按照脱硫剂是否循环使用分为再生法非再生法。
第七章2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煤的液化
通过化学加工转化为液态烃燃料或化工原料等液体产品 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燃烧前脱硫
3.重油脱硫
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高压加氢反应,切断碳与
硫的化学键,使氢与硫作用形成H2S从重油中
分离
直接脱硫和间接脱硫
燃烧中脱硫
流化床燃烧技术
气流速度介于临界速度和输送速度之间,煤粒保
持流化状态
再生并分离出来的NaOH或Na2SO3溶液循环脱硫,滤渣可抛 弃也可加工为石膏回收。
(2)钙-钙双碱法
塔内用来自循环池的亚硫酸钙(第一钙)浆 液脱硫并生成Ca(HSO3)2,脱硫浆液返回循环池, 池内加入Ca(OH)2(第二钙)浆液与Ca(HSO3)2反 应,再生出亚硫酸钙循环脱硫。 脱硫:CaSO3· 1/2H2O+SO2+1/2H2O→Ca(HSO3)2
ZnO脱硫技术特别适用于有氧化锌烟灰来源又 存在SO2污染源的铅、锌冶炼企业和立德粉 生产企业。日本、韩国、德国都有ZnO脱硫 的工业装置。
存在最佳脱硫温度范围
温度低时,孔隙量少、孔径小,反应被限制在颗粒外表面 温度过高,CaCO3的烧结作用变得严重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3.脱硫剂的颗粒尺寸和孔隙结构
颗粒尺寸小于临界尺寸时发生扬析,并非越小越好 颗粒孔隙结构应有适当的孔径大小,既保证一定孔隙 容积,又保证孔道不易堵塞
870~930oC(二级再生法)
CaSO 4 4CO CaS 4CO 2 CaSO 4 4H 2 CaS 4H 2O
540~700oC CaS H 2O CO 2 CaCO 3 H 2S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1.酸雨(1)酸雨的含义。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 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被叫做酸雨。
而在自然环境里,雨和雪呈弱酸性,其pH 不小于5.65。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燃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3)酸雨的危害。
①酸雨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
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③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造成严重损害。
【例1】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酸雨属于水污染 ②酸雨对农作物有严重影响 ③酸雨腐蚀建筑和文物 ④酸雨是自然现象 ⑤酸雨可毁坏森林 ⑥酸雨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A .①③⑥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 A × 酸雨属于大气污染,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所以酸雨不是自然现象;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江河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严重时使植物成片死亡;酸雨还腐蚀建筑物。
B ×C √D × 答案:C2.控制酸雨的措施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或者研发一些新型的燃料等都可以达到控制酸雨产生的目的。
【例2】下列不属于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A .安装净化装置B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C .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D .减少污水排放A × 根据酸雨产生的原理,控制酸雨产生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即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70~930oC(二级再生法)
CaSO 4 4CO CaS 4CO 2 CaSO 4 4H 2 CaS 4H 2O
540~700oC CaS H 2O CO 2 CaCO 3 H 2S
高浓度SO2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冶炼厂、硫酸厂和造纸厂等工业,SO2浓度通常2%~40% 化学反应式
流化床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
分类
按流态:鼓泡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
按运行压力:常压流化床和增压流化床
流化床燃烧脱硫
流化床燃烧脱硫
流化床脱硫的化学过程
脱硫剂:石灰石(CaCO3)、白云石(CaCO3•MgCO3) 炉内化学反应
CaCO3 CaO CO 2 1 CaO SO 2 O 2 CaSO 4 2 流化床燃烧方式为脱硫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湿
海水中 CO32-、HCO3-等碱性物质 Na2SO3 溶液循环吸收,加热分解、补充 Na2CO3 Na2CO3 溶液吸收,浓缩、结晶 NH3 的水溶液吸收,H2SO4 分解 NH3/NH4HCO3 溶液吸收,浓缩、结晶 Mg(OH)2 浆液吸收,吸收产物干燥、煅烧 ZnO 烟灰浆液吸收,酸/热分解/空气氧化 向喷雾干燥器喷 Ca(OH)2 浆液,反应、蒸发 炉内喷 CaO 粉,炉后加水活化,反应、蒸发 CaO 粉和水喷入循环流化床,反应、蒸发 CaO 粉和水喷入循环流化床,反应、蒸发 Ca(OH)2 粉和水混合后进流化床反应、蒸发 Ca(OH)2 浆液喷入循环流化床,反应、蒸发 Ca(OH)2 干粉荷电后喷入烟道反应 SO2、NO 被自由基氧化后与水汽成酸,再铵化 活性炭吸附、氧化为 SO3,H2O 再生 催化氧化为 SO3 ,与 H2O 生成硫酸
存在最佳脱硫温度范围
温度低时,孔隙量少、孔径小,反应被限制在颗粒外表面 温度过高,CaCO3的烧结作用变得严重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3.脱硫剂的颗粒尺寸和孔隙结构
颗粒尺寸小于临界尺寸时发生扬析,并非越小越好 颗粒孔隙结构应有适当的孔径大小,既保证一定孔隙 容积,又保证孔道不易堵塞
CaSO4的摩尔体积大于CaCO3,由于孔隙堵塞,CaO不可能完 全转化为CaSO4
流化床燃烧脱硫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1.钙硫比
表示脱硫剂用量的指标,影响最大的性能参数 脱硫率()可以用Ca/S(R)近似表达
1 exp( mR )
m-综合影响参数
2.煅烧温度
1 SO3 SO2 O2 2 SO3 H 2O H 2SO4
反应1为放热反应,温度低时转化率高
工业上一般采用多层催化床层
高浓度SO2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高浓度SO2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低浓度SO2烟气脱硫-燃烧后脱硫
燃烧设施直接排放的SO2浓度通常为10-4~10-3数量级 由于SO2浓度低,烟气流量大,烟气脱硫通常比较昂贵
燃烧前脱硫
1.煤炭的固态加工
煤炭洗选
物理洗煤
化学洗煤
微生物洗煤
我国以物理选煤为主。跳汰占59%、重介质选煤占 23%、浮选占14% 1995年我国煤炭洗选能力3.8×108t,入洗量
2.8×108t ,入洗率22%。
燃烧前脱硫
2.煤炭的转化
煤的气化
采用空气、氧气、CO2和水蒸气作为气化剂,在气化炉 内反应生成不同组分不同热值的煤气 移动床、流化床和气流床三种方法
分类
脱硫产物处置方式:抛弃法和再生法
脱硫产物状态:湿法和干法
低浓度SO2烟气脱硫
低浓度SO2烟气脱硫
当前全世界的主要脱硫方法
方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亚硫酸钙法 间接石灰石/石灰: 钠-钙双碱法 碱式硫酸铝法 液相催化氧化法 海水脱硫 回 法 收 法 半 干 法 干 法 回 收 法 钠碱法:威尔曼洛德法 亚硫酸钠法 氨吸收法:氨-酸法 亚硫酸铵法 金属氧化物法:氧化镁法 氧化锌法 法 脱 硫 剂 及 操 作 主 要 产 物 CaCO3/Ca(OH)2 浆液吸收,空气氧化 CaCO3/Ca(OH)2 浆液吸收 Na2CO3/NaOH/Na2SO3 溶液吸收 Al2(SO4)3Al2O3 溶液吸收,空气氧化 H2O 吸收,Fe3+/Mn2+催化氧化 再生: CaCO3/ Ca(OH)2 CaSO4·2H2O CaSO3·1/2H2O CaSO3·1/2H2O CaSO4·2H2O CaSO4·2H2O 硫酸盐,排入大海 高浓度 SO2 Na2SO3 SO2,(NH4)2SO4 (NH4)2SO3 SO2 SO2/ZnSO4 CaSO4,CaSO3 干粉 CaSO4,CaSO3 干粉 CaSO4,CaSO3 干粉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净化原理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技术
第二节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 氧化镁湿法脱硫 海水烟气脱硫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 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计运行1673台1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 (包括燃油、燃气),2012年我国新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 总容量约4500万千瓦;截至2012年底,累计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 硫机组总容量约6.8亿千瓦。。在已安装的烟气脱硫装置中, 世界上有的工艺技术,我国大部分都有。 (见SO2排放的年际 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煤的液化
通过化学加工转化为液态烃燃料或化工原料等液体产品 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燃烧前脱硫
3.重油脱硫
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高压加氢反应,切断碳与
硫的化学键,使氢与硫作用形成H2S从重油中
分离
直接脱硫和间接脱硫
燃烧中脱硫
流化床燃烧技术
气流速度介于临界速度和输送速度之间,煤粒保
持流化状态
4.脱硫剂的种类
白云石的孔径分布和低温煅烧性能好,但易发生爆裂
扬析,且用量大于石灰石近两倍
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影响因素
脱硫剂的再生
不同温度下的再生反应
1100oC以上(一级再生法)
CaSO 4 CO CaO CO 2 SO 2 CaSO 4 H 2 CaO H 2O SO 2
3.应用概况
近 30 年来,烟气脱硫技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80
年 全 球 电 厂 烟 气 脱 硫 总 容 量 约 为 30GW , 1990 年 增 加 到 130GW。1998年在全世界226GW装机容量电厂安装的烟气脱 硫装置中,有86.6%是湿式抛弃法,10.9%是干式抛弃法,只 有2.3%采用了再生回收工艺。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因 素,当前全世界应用最广的还是湿式石灰石脱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