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断头女王》)、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1942.02.22),,奥地利著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成功的秘诀》是他的传记名篇之一,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文字,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其著作还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一、生平经历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

《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杨村中学蔡虹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
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
八年级上策文学常识茨威格简介

八年级上策文学常识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生平图片
主要作品名言代表作简介
课文分析
托尔斯泰
斯·茨威格(1881—1942),生于维也纳,奥地利着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生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着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 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主要作品
《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图片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 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柏林茨威格位于德国最西部,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文化中心,拥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
自1949年以来,柏林成为了分裂新老两极制度的代表,在德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茨威格有超过3000多年历史,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景观外,茨威格具备多元化的文化娱乐资源。
茨威格是德国电影产业的最大集中地之一,有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剧院。
茨威格还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每年还有许多著名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拥有许多优秀的国际乐队和演员。
茨威格的传统的文化也保持著较高的国际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文化活动及表演。
此外,柏林茨威格也是一座具有新古典主义特征的城市,是有许多宏伟的建筑,以及各种精美的雕像、湖泊、广场和公园组成的视觉景观。
茨威格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被延续至今,这让德国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让柏林茨威格变得更加美丽精致。
茨威格拥有一个独特的商业文化。
茨威格金融和经济地位极为稳定,由于柏林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高水平的科技和创新能力,茨威格也成为了欧洲商业中心之一。
柏林茨威格不仅有大量的外国公司在这里注册,日常文化也拥有大量的外籍人士,这使得柏林茨威格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熔炉。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jīn zhì
犀利
yú dùn hè
xī
粗制滥造
zèng
làn
藏污纳垢
zhòu
gòu zhì
锃亮
qì
甲胄
gù
无可置疑
guǎ
粲
愚钝
器宇
禁锢
hàn
郁郁寡欢
huáng
鹤立鸡群
zhū rú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àn
xuān áng
侏儒
意趣盎然
àng
广袤无垠
mào
yí n
炽热
chì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 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广袤无垠] “广”,南北长度为“袤”。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圈点批注
你读懂了什么?
(内容 结构 人物 语言 特色 ……)
还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 1—5 ) 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6—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
11。
28至1942。
2。
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
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和《早年的花冠》、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资料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海滨之屋》和《化身戏子》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
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
1903年获博士学位。
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
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生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生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
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