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 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和写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还著有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资料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
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主题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3日),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
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
在中学时代,他深受尼采和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离开大学后,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维尔哈仑等人。
旅行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其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各个方面都蔚然成家,成就卓著。
其中以描写女性的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最为出色。
一、《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位单身男爵在休假地与一名年轻的已婚妇人相遇。
男爵表面上向这位女子年幼的儿子表示友好,实际上是为了接近男孩的母亲,进而达到勾引她的目的。
男孩天真地误认为男爵的友好是唯一针对他的,所以格外珍视。
但他渐渐察觉到了这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不可告人的感情奥秘。
朋友和母亲对他的欺骗使他纯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伤害,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母亲终于悬崖勒马,男爵的阴谋未能得逞。
这段短暂的婚外插曲成为了母子二人之间的秘密。
在这部小说中心理分析大师茨威格将男孩的纯真、男爵的虚伪和居心叵测以及男孩的母亲。
一位已婚妇女受到诱惑时的内心骚动刻划得淋漓尽致。
1933年《火烧火燎的秘密》被拍成电影,并在纳粹制造的“国会纵火案”之后上映。
当时在街头的电影海报前,面对《火烧火燎的秘密》这个片名不少人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这种时间的巧合下,这部小说得以产生出人意料的非文学效果。
二、茨威格的女性小说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
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
11。
28至1942。
2。
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1942.02.22),,奥地利著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成功的秘诀》是他的传记名篇之一,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文字,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其著作还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一、生平经历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

《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杨村中学蔡虹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
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
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斯蒂芬·茨威格个人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在巴西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人物经历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解读

2、《罗曼·罗兰传》也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传记巨著。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罗兰作品在人类精神世界中产生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同时,作者的笔触还探及到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境界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深层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可在其中窥豹一斑。
3、《麦哲伦》是作家侨居国外后的第一部传记小说。当时,希特勒的入侵让茨威格也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作家有感于麦哲伦的远大理想,着笔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感染力的伟大探险家形象。
小说的女主人公在情欲的驱使下,委身于一个赌徒,作品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也很逼真,几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艺术再现。
除了以上例举的两例之外,茨威格写得精彩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积在梦游症女人心底的本能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恐惧》写一个女人偷情被人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灵,都活生生地猎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还有《姐妹楼》、《夜色朦胧》、《埃里卡之恋》等等,都是彰显着茨威格特色的优秀短篇幅小说。
二、茨威格的女性小说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在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栩栩如生地浮现了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目录[隐藏]【作家简介】【作品总汇】【人生经历】【文学历程】【死因解释】【作家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折点》(又译《人生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作品总汇】小说部分《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知道她是谁。
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
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法国大革命,政妓没落的命运《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政妓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点,于是赌气不去,事后又后悔,于是伪装成农家女,偷偷赶往现场,结果引诱了一个穷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的故事。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两个虚荣好斗的贫家双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风光无限,大家都爱她。
妹妹见被抢了风头,大怒,赌气做了修女。
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于是找人诱奸了妹妹,把她也变成政妓。
为了面子,妹妹只好装得很高兴的样子,和姐姐一起生活,当她们老了,失去情夫也失去权利时,妹妹怂恿姐姐一起回去做修女。
两人一起在苦修的生活中结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
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
高尔基曾在给茨威格的信里写到,这篇小说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的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
读着这篇短篇小说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月光小巷》一个水手重新遇见被自己玩弄后抛弃的女子堕落成贫民窟的妓女,并忍受她诅咒辱骂的故事。
《看不见的珍藏》德国通货膨胀时期,不懂经济规律的盲眼老收藏家的画,被家人卖掉,换了面包,而画商出于同情,与其家人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哄骗老收藏家那些画还在的故事,煽情功力十足。
《马来狂人》一个德国医生,因为偶然的过失,流落到了亚洲的一个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突然有一天,一个美丽的贵妇人闯进他的生活,求他帮她堕胎,他同意干这违法的事,但条件是她要委身于他,这个生性高傲的女人对他轻蔑的一笑,身离开,而他像马来狂人似的对她穷追不舍,她是个商人妇,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幸怀孕,在求救时又遇见了一个乘人之危的医生,无奈,她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的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弥留之际,她只希望自己的名声不会受到玷污。
医生跟踪找到了她,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给她提供帮助,后来他成了她遗嘱的执行者,为捍卫她的名誉,他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而这个女人的棺材就在船上,最终,这个女人和医生一同落入水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少妇突然和一个陌生人私奔,引起众的争论,主角一直为那少妇辩护,认为大家不该谴责这个无辜的少妇。
然后一个严谨的英国老太太找主角讲述她年轻时越轨的故事,她当时儿子们都已经长大,当了兵,她流窜到东南亚,发现一个赌输了钱想自杀的年轻人,出于好心就救了他,结果被他强奸了的故事。
《里昂的婚礼》一个女人为了爱自己的被判死刑的政治犯丈夫,与其一起共赴黄泉的故事。
《无形的压力》一个追求自由的反战主义画家,出于恐惧,最终遗弃妻子,去参加二战的故事。
《偿还旧债》一个家庭主妇度假期间,发现自己年轻时的偶像(一个名动一时的话剧演员)堕落成一个乡村酒吧遭人唾弃的可怜的酒鬼,她想起演员不但为她展示了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在她一时冲动,想以身相许的情况下理智的拒绝并保全她的名誉的往事,于是,她故意装作对偶像非常痴迷的样子,并捏造说他在首都非常有名,连亲王都曾接见过他,于是乡下人立即开始尊敬他的故事。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个俄罗斯士兵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与自己无关他也不明白的战争,因为陌生的语言、国界和前线家园还在持续着的战争,而无法重返家园,最终自杀的一个故事。
一个反战的小说,以一个俄罗斯士兵在瑞士的遭遇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违背人性。
《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个色狼和少妇10岁的孤独儿子埃德加套近乎,并利用埃德加的友谊得到他的少妇母亲,埃德加很生气,就跟踪他们,结果撞破他们的奸情,母亲生气的谴责埃德加,埃德加离家出走,坐火车回到父亲家,一家人都非常担心,母亲怕他说出真相,赶紧追回去,企图灭口,而埃德加最终选择了替母亲隐瞒的故事。
《家庭女教师》两个女孩的家庭女教师被她们的表哥强奸,并怀孕,结果被她们的母亲以不贞洁的罪名解雇,姐妹俩忿忿不平的故事。
《女仆勒波雷拉》《偶识此道》《旧书贩门德尔》《是他吗?》《变形的陶醉》《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雷泼莱拉》《一颗心的沦亡》《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桎梏》《恐惧》通过描写一个上流社会少妇(艾瑞尼)婚外情后,害怕被丈夫发现而失去高贵地位的恐惧,以及女主人公对其命运和生活的重新思考,表达了对当时上流社会的虚浮和糜烂的看法和嗤笑。
故事最后的皆大欢喜是为我们铺设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该文以深刻详细而又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
《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折点》《象棋的故事》《危险的怜悯》《最初的经历》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滑铁卢之战》《巴尔扎克》《断头王后》《玛丽·斯图亚特》相传是伪造的。
因为措辞和政治观点都与有很大出入《约瑟夫·富歇》法国大革命时期,利用共产主义为借口,争夺权利,剥削压迫人民的政治家们的丑恶嘴脸,政治观点和巴尔扎克一样《人类星闪耀的时刻》《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编辑本段]【人生经历】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的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
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
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1903年获博士学位。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
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当然,《夜色朦胧》是最有趣的。
此外,他还喜欢写宫廷蜚闻,比如玛丽·斯图亚特,还有他的公主们玛丽·安托内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感情的紊乱》(1927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