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同的效力
合同中的效力与法律效力

合同中的效力与法律效力在商业交易和日常生活中,合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
合同不仅确保交易各方履行其承诺,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保护。
在合同中,效力和法律效力是其中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就合同中的效力和法律效力进行探讨。
一、合同中的效力合同中的效力是指合同对当事人自愿约束和实现合同目的具有法律效力。
一旦当事人签署合同并同意合同条款,合同就具备了效力。
合同中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约束力:合同对当事人自愿约束,双方必须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
如果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方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 保证权益:合同保证了当事人的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有权要求其履行合同或获得相应的赔偿。
3. 实现合同目的:合同中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了交易双方达到预期的目的。
合同的效力保证了交易实现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二、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合同对法律具有约束力。
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合同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依法生效:合同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依法成立并生效。
国家法律认可和承认合同的法律效力,对其进行保护和支持。
2. 法院强制执行:如果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另一方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可以依法判决强制执行合同,保护合同的权威和尊严。
3. 法律救济:当一方违反合同权益时,另一方可以依靠法律救济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比如要求赔偿损失、解除合同或请求履行。
三、合同中的效力与法律效力的关系合同中的效力与法律效力是相辅相成的。
合同中的效力是合同发挥约束和保护作用的基础,而法律效力则赋予合同更高层次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两者共同构成了合同权利义务的基础和保障。
合同中的效力受到法律效力的限制和约束。
合同条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否则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当合同条款与法律相悖时,法律效力将优先适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论述合同的效力

论述合同的效力
合同是一种法律约束双方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上,合同效力指的是合同所产生的法律效果。
合同的效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约束力:合同具有约束力,即双方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各自的义务。
如果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违约责任的承担。
2. 法律效果:合同生效后,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将适用于合同关系。
例如,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程序和规定,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监督保护:合同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通过合同约定可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一旦其中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寻求救济,维护自己的利益。
法院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来确认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以实现公正和合理。
4. 不可撤销性:一旦合同生效,一般情况下双方不能单方面撤销或修改合同条款。
需要经过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共同意见,或者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才能解除或修改合同。
虽然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合同可能失效。
例如,当合同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公共利益时,合同将会失去效力。
此外,合同中存在重大欺诈、威胁或错误等情形,也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总之,合同作为法律约束双方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并为其提供法律支持。
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合同的效力以及其约束力,遵守合同内容并遵循法律规定。
合同的效力与效果

合同的效力与效果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约束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它是商业和个人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障各方的权益和维护交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合同的效力与效果,并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效力是指合同在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一般来说,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才能具备效力:1. 合法性: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例如,合同的目的不能违反公共利益,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 自愿性:合同是基于自愿达成的协议,各方当事人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地达成协议。
如果合同是在欺诈、胁迫或误导等不正当手段下达成的,那么该合同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
3. 完整性: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具备可执行性。
合同应当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行期限、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二、合同的效果合同的效果是指合同生效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和影响。
合同的效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利义务的产生:合同的生效意味着各方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例如,买卖合同生效后,卖方有义务交付商品,买方有义务支付购买款项。
2. 强制执行:合同是法律保护权益的工具,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合同。
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财产查封、强制执行等,以确保合同的履行。
3. 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可能希望解除合同或者另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合同的约定。
合同通常规定了解除合同和违约责任的条件和方式。
一方解除合同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或承担其他法律责任。
4. 证明和保全作用:合同可以作为当事人权益的证明和保全工具。
当发生争议时,合同可以作为证据提交给仲裁机构或法院,以证明当事人的权益和义务。
合同的效力和效果对于商业交易和个人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效果

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效果一、合同的法律效力1. 合同的法律效力指合同自始至终在法律上具备的权威和约束力。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合同,依法签订合同书,并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合同即具备法律效力。
2. 合同的法律效力表现为三个基本特征:约束力、强制力和相对性。
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即双方必须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合同的合法约定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可以依法要求对方履行合同,也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违约方的责任。
3. 合同的法律效力也受到一定限制。
合同的内容、形式、订立程序等需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合同可能无效或部分无效。
例如,合同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公序良俗,或者以欺诈、威胁等不正当手段订立的,将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二、合同的效果1. 合同的效果指合同对当事人产生的法律后果。
合同的效果可分为权利效果和责任效果两个方面。
2. 合同的权利效果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根据合同约定,当事人可以获得约定的利益。
例如,合同约定的货款支付义务,买方有权要求卖方交付商品;合同约定的技术转让义务,买方享有使用技术的权利。
3. 合同的责任效果是指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未能按时、按量、按质履行合同义务,将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按照法律规定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4. 合同的效果还包括其他特殊效果,例如合同的解除、终止、修改等特定情形下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终止合同的履行,或者协商修改合同的内容和条款。
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1. 合同的变更应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变更合同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约定、口头协商或者其他形式的沟通,但需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准则。
2. 合同的解除涉及到合同的终止与解除。
当事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也可以协商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的方式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并且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可能导致解除无效。
3. 合同解除后,双方应按照解除协议履行相应义务,或者按照法律、仲裁判决或裁定履行经济补偿义务。
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权利义务

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权利义务合同是法律上约束双方当事人的一种协议,通过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能够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合同。
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合同具备法律效力,能够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
同时,合同也对双方当事人拥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一、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合同能够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具有强制力。
合同的法律效力是由法律赋予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申请法院强制履行合同的约定内容。
合同的法律效力使得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的约定,否则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
合同的法律效力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有效、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等。
只有具备了合同成立的要件,合同才能具备法律效力。
二、权利与义务1. 权利合同赋予双方当事人特定的权利。
这些权利是依据合同约定而产生的,双方当事人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行使和享受这些权利。
例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卖方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期限提供货物;劳动合同中,雇主有权要求员工完成工作任务。
2. 义务合同也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相应义务。
当事人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这些义务。
例如,买卖合同中,卖方需要按时交货;劳动合同中,员工需要按照约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来完成工作任务。
三、合同法律效力的保护为了保护合同的法律效力,法律对合同的成立、履行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般来说,合同应当满足以下要件,才能具备法律效力:1. 当事人之间要有合法的意思表示。
2. 合同的内容应当合法。
3. 合同的成立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
如果合同当事人发现对方违反合同约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履行,保护自己的权益。
而且,对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也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合同的解除也需要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解除。
解除合同后,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随之终止。
四、合同的责任和风险合同的成立对双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约束和承诺,当一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时,会对对方造成损失。
浅析合同的效力

浅析合同的效力内容摘要:一、合同效力概述: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及类型;二、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特点;三、合同有效:概念、特征及条件;四、合同无效:无效合同的概念、特征、无效的原因、无效合同的分类;五、效力待定的合同:概念、特征、要件及表现类型;六、可撤销合同:概念、特征及权利的行使;七、有关合同效力的几个案例分析及结论一、合同及合同效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的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85条则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对比来看这两个规定并无任何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合同法》把《民法通则》的“民事关系”具体指明为“民事权利义务”而已。
根据《民法通则》中对合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该“协议”一词应包含双重含义:一为合同,二为合意。
(1)所以有的学者也认为: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合意,而合同的成立就意味着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2)。
这种理解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当事人各方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怎样才能使合同(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被法律认可和保护,不论是在法学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应着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司法解释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合同的效力在理论认识上的不一致甚至是混乱,使得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前提是,《合同法》的一个主要目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同法》第1条)。
因此,《合同法》应当激励交易而并不是加以限制,其显著的表现就是最大限度地使一个已经存在的合同合法有效而不是把大量的合同都认定为无效。
同时,作为私法领域的一类重要民事法律行为,法律应充分保护公民的“自愿”而不必进行过多的限制和干涉。
《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论合同的效力

论合同的效力合同效力,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
这个“法律效力”不是说合同本身是法律,而是说由于合同当事人的意志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国家赋予当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否则即依靠国家强制力,要当事人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的效力可分为四大类,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合同成立的条件,具备以下条件:1、订约主体应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2、具备法律规定的要约与承诺这两个阶段或过程;3、对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有些情形还需要某种形式作为载体来进行表现)。
此外,对于实践性合同来说还应把实际交付物作为成立要件。
如果具备以上条件,合同就能成立。
至于成立的合同是否有效,还得看其是否“依法”成立。
只要是依法成立的合同,都应有效。
有效合同,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从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都没有对合同有效规定统一的条件。
但是我们从现有法律的一些规定还是可以归纳出作为一个有效合同所应具有共同特征。
主要应具有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具体表现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结合到《合同法》规定来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还要求合同必须具备某一特定的形式。
因此,以上四个条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
合同成立生效后,则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
我国《合同法》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而且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依照本条规定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方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所以如果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时,另一方当事人只能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合同协议中的合同效力与效果

合同协议中的合同效力与效果一、合同效力合同效力是指一份合同被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能力。
在合同双方都完全履行自己在合同中所承诺的义务之前,合同就具有效力。
具体来说,合同效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约束力:合同一旦签订,双方就必须遵守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否则会承担法律责任。
双方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合同来规范的,一方不能单方面改变合同内容。
2. 可强制执行性:如果一方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责任,并要求对方偿还损失。
这就是合同的可强制执行性,保障了双方的权益。
3. 安全感:签订一份合同可以为合同双方提供一种安全感,因为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有效防止因误解或不合法行为而引发的纠纷。
二、合同效果合同效果是指合同履行后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影响。
合同效果体现了签订合同的双方在执行合同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
合同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约束效果: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必须按照合同内容履行各自的责任。
如果一方未能履行合同,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义务或者寻求赔偿。
2. 利益分配效果:合同可以规定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合同效果可以体现在双方根据合同内容获得相应的权益和利益。
3. 消除不确定性效果:签订合同可以消除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双方都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交易风险。
4. 保障效果:合同的签订可以为双方提供一种保障,保障合同双方在交易中所享有的权益不受侵犯。
双方有了合同的保障,就可以更加有信心地进行交易。
总的来说,合同效力和效果是合同法律约束力和实际效果的体现,对于保护合同双方的权利和利益至关重要。
只有合同具有有效的效力和效果,才能保障双方在交易中的合法权益并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免造成后续的法律纠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合同的效力【摘要】合同是一种契约,一种保证形式。
合同发生法律效力是成立合同的目的,以此来保证双方当事人交易的顺利完成。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双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
合同如要产生效力,则其先要生效,合法有效的合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拘束力。
本文阐述合同效力的概念、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关系、格式合同的效力、预约合同的效力、不同合同类型的效力问题及合同生效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合同;法律效力一、合同生效的概念及法律上的规定合同生效,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经协商一致,取得合意,双方订立的合同就发生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二、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关系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二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和基础,合同生效是合同成立的努力方向。
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两者之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合同成立解决合同有无存在的问题,而合同生效是解决合同效力的问题;第二,合同生效的效力与合同成立的效力有所不同,合同成立后,就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那么当事人不得任意撤回自己的要约与承诺,然而合同生效后,当事人需要遵循合同内容的规定;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第三,合同不成立的后果仅仅表现为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一般为缔约过失责任。
而合同无效的后果除了承担民事责任之外,还可能应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第四,合同不成立,仅涉及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合同问题,只有形成合同时,才会引起国家行政干预。
而对于合同无效问题,如果属于合同内容违法时,即使当事人不作出合同无效的主张,国家行政也会作出相应的干预。
三、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效力指合同对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合同拥有法律效力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基本的客观追求。
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原则上遵循意思自治,因此,双方当事人可以相对自由地约定合同的内容。
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和基础,合同生效则是合同成立直接追求。
只有符合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合同,则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未具备约定条件的合同成为无效合同。
因此,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
合同效力,诸多学者对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其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
合同效力的狭义一面,是指合同内容上的束缚力。
合同生效至合同失效的过程中,它一直存在。
合同效力的广义一面存在于合同成立至合同终止的过程,其具有一般的、基本的法律约束力;狭义合同效力与广义合同效力相辅相成,各自有自己的独特是一面,前者规定细腻一点,后者规定的更全面一些。
一般来说,合同法律上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不得私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2)当事人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其相应的义务。
(3)双方当事人应依法或依诚信实用原则履行一定的合同义务。
如完成合同生效的过程,不得恶意影响附条件合同的条件成就与否,不得损害附期限合同的期限利益等。
四、格式合同的法律效力格式合同一词与其他绝大多数法律概念一样并非中国本土的自生之物。
世界各国立法中,称谓不一,理解各异。
格式合同伴随着规模经济的兴起而产生,当一个经营者要与无数个对象交易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赚取更多的营业利润,经营者均将事先拟定的交易合同重复使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发展,但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些许消极影响。
格式合同的效力审查,除了审查格式合同条款有无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审查有无违反合同法等强行性规定之外,还要认真进行以下审查:(一)格式合同首先应具备一般合同的所有效力要件我国《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这一规定表明合同一旦被确认有效,即产生上的约束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
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依据民法中民事行为效力的规定和《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规定,合同效力要件一般包括:(1)缔约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缔约人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4)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5)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
这些是除涉及身份关系合同外,一切合同均应该符合的生效要件;若审查发现格式合同有上述效力要件的欠缺,则当然无效。
《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应的民事活动。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民事活动须由其监护人代理,通常情况下,他不能成为格式合同中的当事人,除非无行为能力人订立的自己纯获利益的合同和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合同,如接受赠与的合同、购买文具的合同无须追认。
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合同具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格式合同作为现实中普遍使用的特殊类型的合同,一般是要用明确的书面形式表述。
格式合同多是由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一方提供的,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二)对缔约人意思表示的相关审查合同是关于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但通过合同这种形式的民事行为却不一定是表述了主体的真实意思,意思表示由内心意志和外部行为两部分共同组成,二者表达一致的表示意思时,则意思表示就真实。
纵观意思表示真实的一些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之一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且损害国家利益”。
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意思表示要出于当事人的真实内心意思,只有这样才可更好的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五、预约合同的法律效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相互间依赖程度逐步加深,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对法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交易的复杂化、交易方式多元化,使一些简单的缔约方式无法满足交易主体的需求。
预约,作为规制当事人在缔约阶段权利义务的契约,是弥补上述不足的重要手段。
预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保障顺利缔结本约;第二,保障在缔约磋商阶段之付出不致因本约不成立而付诸东流。
预约的债务人有订立本约的义务,违反预约不订立本约的,应承担违约责任,但不能要求其依预定的本约的内容,承担违反本约的责任。
[1]预约的目的是为了缔结本约,其成立对双方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并且可让合同订立的更加有序。
此外,合同预约与合同成立具有相对独立性。
六、合同的类型所谓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并且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从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没有对合同有效作出统一规定,但是从现有法律的一些规定中还是可以归纳出作为一个有效合同所应具有的共同特征。
有效合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塑造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遵循此规,使种种交易减少必要的摩擦及矛盾。
无效合同,是相对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因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公利益,因此被确认无效。
无效的合同,指欠缺合同的有效要件,确定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合同。
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依法成立的含义,不仅包括合同订立过程中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包括已经成立的合同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
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的合同,不能产生合同法律效力,故属于无效合同。
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因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共利益,被确认为无效。
可见,无效合同是已经成立的合同,但是欠缺生效要件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合同一旦被确认无效,就产生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即自合同成立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
无论当事人是否已经履行,或者已经履行完毕,都无法改变合同无效的状态。
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
由于无效合同是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因而它为法律上的当然无效,无须当事人主张即产生无效的法律上的后果。
依据全部还是部分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效力可分为全部无效合同或部分无效合同。
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发生效力与否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因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致使合同没有产生其法律上的约束力,在一段合理期限内暂时无法确定合同的效力,由相关权利人予以追认或撤销,使合同生效或无效。
合同没有产生其应该有的相应的合同效力,却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待相应条件的成就与否来看,这就是效力待定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是当事人产生一种期待,期待“合同成就与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润。
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以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所在。
期待权既属于权利之一种,自然应受法律保护。
[2]合同效力待定存续的时间需要及早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市场交易的有序进行。
我国法律对此已经作出相关规定,当然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是出于重大误解从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予以撤销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合同,在有撤销权的一方行使撤销权之前,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是有效的,产生法律约束力,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而又有别于绝对无效的无效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由于当事人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内心意思表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订立显失公平的合同。
(3)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七、合同产生法律效力的后果及价值合同发生法律效力,从而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使双方遵守合同上的内容行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社会则会安定繁荣。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法律上的双方当事人若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人们之间就会少了许多纠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1]魏振瀛民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4[2]梁慧星民法总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