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基础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总结下载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总结下载一、中医骨伤科的概述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各种骨折、脱位、关节脱位、损伤等疾病。
它的治疗原则是以“通利”为主,意在恢复受损部位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和关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损伤和康复的目的。
二、骨伤科的病因分类1. 外伤性骨伤:主要包括各种骨折、脱位等损伤,是由外部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所造成的。
2. 内伤性骨伤:主要包括骨质疏松、骨折不愈合、骨折迟发、骨溶解等疾病,是由内部因素所引起的。
三、中医骨伤科的病因病机1. 伤及经络:外伤后,可导致经络受损,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伤痛。
2. 痹阻不利:外伤后,气血失调,常引发痹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
3. 血瘀阻滞:外伤后,血液淤积在受损部位,形成瘀血,阻碍伤口愈合。
4. 骨伤不愈:外伤后,受伤部位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骨折不愈合或迟发。
四、骨伤科的诊断1. 望诊:观察患者的受伤部位,包括肿胀、瘀斑、变形等情况。
2. 闻诊:听取患者的伤口疼痛状况,以及关节的响声等。
3. 问诊:询问患者的外伤史、疼痛情况、运动情况等。
4. 切诊:通过手法检查受损部位的骨骼、经络情况,判断伤势的轻重。
五、骨伤科的治疗原则1. 通利气血: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恢复受伤部位的气血运行。
2. 祛风除湿:外伤后,易引发风湿寒热,应祛除风湿、寒湿、瘀血等。
3. 固本培元:通过药物治疗、锻炼等手段,促进受损部位的愈合和康复。
4. 治疗特定病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骨伤科的治疗方法1. 推拿:通过手法对受损部位进行按摩、拨叉、擦洗等来促进气血运行和祛风除湿。
2. 针灸:采用针灸手法对受损部位和相关穴位进行治疗,以恢复气血循环和调整人体生理功能。
3. 艾灸:采用艾条或艾炷对受损部位进行灸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促进受伤处的康复。
4. 中药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针对性的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愈合和康复。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
了解针灸疗法在骨伤 科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和效果。
推拿治疗
介绍推拿手法在骨伤 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和疗效。
拔罐治疗
探索中医古老拔罐疗 法在骨伤科领域的应 用和优势。
经典案例剖析
1
骨折及关节脱位的中医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了解中医在骨折和关节脱位治疗中的独特方法。
2
腰痛的中医治疗
揭示中医对腰痛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和理论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PPT课件,旨在探索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重 要性和治疗方法。
简介
中医对于骨伤科的重要性
了解中医在骨伤科领域的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基本概念
介绍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
1 疼痛症状的中医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准确判断骨伤疾病中的疼 痛来源。
3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探索中医对颈椎病的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
常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预防
1 颈椎病的预防
分享中医方法预防颈椎病的实用建议和日常护理。
2 肩周炎的预防
介绍中医对肩周炎预防的独到见解和养生方法。
3 腰痛的预防
探讨中医对腰痛的预防措施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结语
中西医结合是未来骨伤科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推广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对 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肿胀症状的中医诊断
利用中医诊断技术判断骨伤疾病中的肿胀程 度和原因。
3 活动受限症状的中医诊断
探讨中医对骨伤疾病中活动受限症状的诊断 和治疗方法。
4 体征及辅助检查
介绍骨伤科疾病中常见的体征和可行的辅助 检查方法。
中医骨伤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骨伤科基础》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患的基础课程。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础方法,为今后学习骨伤专业各门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医骨伤科基础》共十四章,第一章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第二至第八章着重介绍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损伤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骨关节与神经功能检查法、关节镜及影象学检查等;第九章至第十四章着重介绍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其他疗法及创伤急救等。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54学时。
教学方法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X线片、幻灯片、挂图、实物、电影及电视录象等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实行启发式形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既强调中医学术的系统性,又要突出骨伤科的学术特点,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重要学术内容必须讲深讲透,能反映当代本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漫长历程。
2.掌握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发展。
2.历代中医骨伤科的主要成就。
3.清代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中医骨伤科受到歧视与摧残的历史。
4.解放后,由于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中医骨伤科得到新生与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目的要求】1.了解损伤的概念及各种分类法的特点。
2.熟悉损伤各种分类的相互联系。
3.掌握损伤常用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按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3.按受伤时间分类(新伤、陈伤)。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伤知识点总结一、中医骨伤学概述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遭受外伤后骨骺、骨干、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受损、病理变化及其病因、病机、病理演变规律及相关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骨伤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
在治骨伤方面,中医学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中医骨伤学通过辨证施治,运用针灸、推拿、草药、外治法(如跌打损伤的外治法)等方法,对骨伤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骨伤学的基本概念1. 骨伤的概念骨伤是指人体遭受外力作用或因病理因素导致骨骼及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骨膜、关节等)发生病变、损伤的一种疾病。
2. 骨伤的分类按照受伤后的病理改变,骨伤可分为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不同类型。
3. 骨伤的病因常见的骨伤病因包括外伤、摔打、跌倒、扭伤等外因,也有内因如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
此外,在中医看来,情志失调也可造成气血不畅,导致骨伤发生。
4. 骨伤的临床表现骨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
5. 骨伤的诊断中医骨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骨折部位、病因和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6. 骨伤的治疗中医治疗骨伤主要包括挽骨复位、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热敷、外敷等。
三、中医骨伤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学说中医骨伤学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调畅及病变的发生。
因此,在骨伤的治疗中,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有效改善受伤部位的病理状态,促进愈合。
2. 气血学说根据中医的气血学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身体的功能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骨伤中,气血的调畅与否与伤损部位的康复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骨伤时需要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的活动,以加速组织修复,促使骨折的愈合。
中医骨伤科基础

纪——11世纪)的主要贡献 • ①对于骨病的认识:甲骨文中
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等 描述; • ②酒的发现和使用:是最早的 兴奋剂和麻醉剂,有止痛、行 血脉的作用。
(2)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 年)对骨伤科的贡献
• ①医事制度中对骨伤科专业的划分: • 《周礼.天官冢》:“医师掌医之政令,聚医药以供医事。”并将医
中医骨伤科基础
绪论
• 目的要求: • 1.了解骨伤科基础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2.掌握历代骨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 教学内容: • 1.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和发展; • 2.历代中医骨科的主要成就; • 3.现代骨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 教学时间:40min×3
一、中医骨伤科基础的基本概念
• 中医骨伤科基础是研究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骨 伤科疾病的诊断、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正骨手法、 固定、药物治疗、手术及功能锻炼。)的一门学 科。
味节之。”等内治思想。
3.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0年)
• (1)骨伤科文献成就
• ①《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 《足臂十一脉灸经》:“折骨绝筋”——闭合性骨折 • 《阴阳脉死候》: “折骨列肤”——开放性骨折 • 《五十二病方》:中药247种,方剂283个,治伤17首,治胫2首。 • 《帛书导引图》 • ②《黄帝内经》:a\系统解剖学知识;b\治疗痿痹痈疽法;c\确立以针灸为主要治疗
(4)简易外科手术
• 发现了石镰(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 化时期)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lǐ)酒、镵石、挢引……,乃 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脑髓,揲荒爪幕,湔 浣肠胃,漱涤五脏 。”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主要研究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独特优势。
理论基础: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理论、经络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等。
1.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气血被视为维持骨伤康复的关键因素。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影响着骨骼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血液的循环状态,决定了损伤部位的修复速度和质量。
2. 经络理论:中医骨伤科学将重点放在经络的研究上。
经络相当于人体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3.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与骨伤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可以促进骨伤的康复。
4.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两者的失衡直接影响着骨伤的康复。
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等手段,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治疗原则: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病扶正、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调理全身状况等。
1. 祛病扶正: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则是“祛病扶正”,即既要消除病理因素,又要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抵抗力。
2. 活血化瘀: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3. 通经络:经络的通畅对于骨伤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借助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4.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促进新陈代谢,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促进受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进程。
5. 调理全身状况: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中医骨伤科学也注重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对骨伤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一)

中医骨伤科知识点(一)中医骨伤科知识点1. 中医骨伤科概述•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的一个专科,主要针对骨骼和关节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骨伤科主要包括骨折、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等。
2. 中医骨伤科诊断方法•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表面表现,以判断病情。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特征,以助于诊断。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情况。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病灶等部位,判断病情。
3.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骨折:指骨头或骨干发生断裂的病症,常见的有手指骨折、肋骨折等。
•关节损伤:指关节的软骨、韧带等组织受到损伤,常见的有膝关节损伤、肩关节损伤等。
•软组织损伤:指位于骨骼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拉伤、扭伤等损伤,常见的有腰肌劳损、颈椎软组织损伤等。
4.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以促进骨骼和关节的恢复。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中医针灸:利用针刺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骨折和软组织的修复。
5. 中医骨伤科的防治要点•预防骨折: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增强骨骼的强度。
•预防关节损伤:避免剧烈运动过程中的扭伤、拉伤等损伤行为,并适当进行运动热身。
•预防软组织损伤: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减少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和放松。
以上是关于中医骨伤科的相关知识点和详解,通过中药治疗、推拿和针灸等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和治疗骨折、关节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预防骨伤方面,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6. 针对不同疾病的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骨折治疗:中药配合外敷药物,加速骨折愈合,并辅助进行针灸推拿,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修复过程。
•关节损伤治疗:中药内服外敷,以温补阳气为主,促进关节的恢复和修复,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题库个人整理版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题库个人整理版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曲针B.小针刀C.铍针D.砭镰E.刀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A.XXX《肘后救卒方》B.XXX《刘涓子鬼遗方》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D.《吕氏春秋》E.XXX《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有一患者自高处坠落,臀部着地,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A.直接暴力B.间接暴力C.肌肉强烈收缩D.持续劳损E.拼力岔气4.骨折后出现疼痛的特征是()。
A.胀痛B.酸痛C.游走性疼痛D.放射性疼痛E.间接压痛5.痿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筋肉挛缩B.肌肉肿胀C.肌肉萎缩D.肌肉青紫E.肌肉疼痛6.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
A.触摸法B.挤压法C.叩击法D.旋转法E.屈伸法7.对骨伤科来讲,辨证之首如果()。
A.辨内外B.辨阴阳C.辨真假D.辨寒热E.辨气血8.任脉受纳阴经之气,其证候多发生在()。
A.头部B.胸部脏器C.小腹腔内脏器D.四肢E.背脊9.临床表现为腰酸膝软、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应诊断为()。
A.膀胱湿热 B.肾精不足 C.肾虚不固D.肾阳虚E.肾阴虚10.患处延续性剧痛,夜间加重,并见肉体委靡,食欲不撮,消瘦,贫血等,可能是()。
A.退行性骨关节病B.良性骨肿瘤C.先天性骨关节畸形D.骨痨E.恶性骨肿瘤二、B型题(配伍题)每小题2分(题内每一问题为1分),共10分。
在每题的5个备选谜底中,选择1个正确的谜底,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墳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內)1.下列诊治办法的最早记录是: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2)天下上最早记录利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阴阳脉死候》D.《周礼·天官》E.《肘后救卒方》2.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典范著作是: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门课程的性质 • 中医骨伤的科优缺点——与骨科相比 • 学习本门课程应达到的目的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
第一节:病因学说
• 病因:引起人体损伤发病的原因。 • 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
与临床表现之关系的学说。 • 了解病因的意义。
一、外因
• 外因——指从外界作用于人体而致损伤 的因素,主要系外力伤害,但与外感六 淫及邪毒感染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外感六淫
• 六气太过而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
(三)邪毒感染
• 邪毒从伤口进入可引起感染。
(四)虫兽伤害
• 不仅导致机械的损伤,还有毒素进入人 体,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二、内因
• 内因:指人体内部影响损伤发病的各种 因素。
(一)七情内伤
•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感 活动表现,是正常生理现象。
• 当其中任何一种太过,使“气机”紊乱, 引起病变,称为七情内伤。
(二)瘀血
• 主要是阻滞经脉,临床以疼痛为主,严 重的可合并筋肉、骨骼经脉的痿痹。
(三)生理因素
• 年龄 • 体质 • 解剖结构
(四)病理因素
• 骨肿瘤 • 骨结核 • 骨髓炎 •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等。
• 注意:在临床上容易因为忽视上述原因而 导致医源性骨折;骨此种骨折较其它类型 骨折预后差。
(五)职业工种
• 不同职业因其工作特点,可致不同 疾病。
第六节 经络学说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 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 •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 3.护卫机体,防御病邪
三、经络学说在骨伤科临床 当中的运用
• 1、诊断 • 2、治疗
结语
谢谢大家!
(一)外力作用
• 1、直接暴力 • 特点:损伤造成的骨折常为粉碎、横断;
造成的创伤多为开放型;造成的脱位多 并发筋断和骨端撒脱。
• 挤压伤:指机体受到重物的挤压致伤。 • 冲撞伤:身体受到暴力冲击撞伤。 • 击杀伤:指武器击杀造成的伤害。
• 2、间接暴力 • 特点:骨折多为斜形、螺旋形、压缩性
或撒脱性;筋腱损伤多为扭伤;内脏损 伤多为震荡伤。
• 传达暴力:骨折多为斜形或压缩性。 • 扭转暴力:多造成关节囊、韧带的撕裂
伤。 • 杠杆作用:易造成筋腱断裂或骨折脱位。
• 3、肌肉强烈收缩力 • 特点:肌肉或肌腱断裂;如为骨折多为
撕脱型、螺旋型和横断型骨折。 • 股直肌断裂 • 跟腱断裂等。
• 4、持续劳损力 • 特点:病势缠绵,反复发作。 • 各种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