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练习(解析版)

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练习(解析版)
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练习(解析版)

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练习

1.下列关于碱金属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能力最强

C.钾与水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的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A项正确;

B.同主族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故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能力最强,B项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活泼性逐渐增强,金属和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故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C项正确;

D.卤素单质具有分子间作用力,根据对应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故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升高;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D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时,要注意以下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1)通常根据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难易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得失电子的多少来判断;

(2)通常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的强弱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其它化合物酸碱性的强弱来判断。

2.A、B、C都是金属:B中混有C时,只有C能被盐酸溶解;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电池的正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 B.A>C>B

C.C>B>A D.B>C>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核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通过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根据两种金属分别作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情况下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活泼。

【详解】

分析题给信息:“B中混有C时,只有C能被盐酸溶解”说明活动性:C>H>B;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电池的正极,根据原电池原理分析,活动性:B>A。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C>B>A。C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要注意的是: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形成活泼电极一定作负极的思维定势。做题时要仔细分析。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结合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及常见的吸热反应来解答。

【详解】

A.Zn、S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但为放热反应,故A不选;

B.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故B符合题意;

C.燃烧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但为放热反应,故C不选;

D.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不选。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把握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反应的分类。

4.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Y是同周期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的单质可制成半导体材料,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Y)>r(X)

B.非金属性强弱顺序:X>W>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

D.化合物Y2X、ZX2、WX3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只有O元素符合,可知X为O元素;Y则为Na元素;Si单质可制成半导体材料,Z为Si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则W为S元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O元素和S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S元素电子层比O元素多一个电子层,故原子半径:S>O,Na元素与S元素均有3个电子层,S元素的核电荷数大于Na元素的核电荷数,故原子半径:Na>S,则O、Na、S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r(Na)>r(S)>r(O),A项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O、S、Si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O >S>Si。B项正确;

C.Z和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H2SiO3和H2SO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酸性:H2SO4>H2SiO3,C项错误;

D.化合物Y2X、ZX2、WX3分别为:Na2O、SiO2、SO3。Na2O为离子化合物,所含化学键为离子键,SiO2、SO3为共价化合物,所含化学键为共价键,故Na2O和SiO2、SO3中的化学键类型不相同,D项错误;

答案选B。

5.设计一个原电池来实现反应:2Fe3++Cu==2Fe2++Cu2+,下列各选项中,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选择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原电池原理进行分析,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结合题给信息:Cu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应为:Cu-2e-=Cu2+,即负极电极应为Cu。Fe3+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的正极反应应为:Fe3++e-=Fe2+,则正极电极可选比Cu更不活泼的物质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为以Fe3+为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综上分析,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选D。

6.已知原子序数,可推断原子的是()

①质子数②核电荷数③核外电子数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全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

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根据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出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利用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数,可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④的判断,要注意根据原子序数,利用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以确定核

外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原子序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一定相同

C.原子序数相同的两种粒子,性质一定相同

D.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粒子可能是元素的原子、离子,也可能是多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如Na、NH4+质子数都是11,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A错误;

B.原子序数相同的微粒可能是原子,也可能是离子,如Na原子、Na+质子数都是10 ,但电子数前者是11,后者是10,因此二者的电子数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原子序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C错误;

D.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所以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Na+、Ne、F-电子数都是10,但所属元素不同,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8.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二、三、四周期元素的种类分别是()

A.2、8、8、18 B.2、8、18、18

C.2、18、18、18 D.2、8、18、32

【答案】A

【解析】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核外每层电子容纳电子数最多为2n2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则第一周期有2种元素,第二周期原子序数最大为10,则元素种类为10-2=8种,第三周期原子序数最大为18,则含有元素种类为18-2-8=8,第四周期原子序数最大的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8,则原子序数为36,第四周期含有的元素种类为36-18=18,故选A。

9.下列元素周期表族序数正确的是()

A.第3列为ⅠB

B.第18列为0A

C.第14列为ⅣA

D.第8列为ⅧB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族用A表示,副族用B表示,Ⅷ族和0族不能用A或B表示。

【详解】

A. 第3列为ⅢB,A选项错误;

B. 第18列为0族,不能用A表示,B选项错误;

C. 第14列为ⅣA,C选项正确;

D. 第8列为Ⅷ族,不能用B表示,D选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共18列,分为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0族和一个Ⅷ族,主族用A表示,副族用B表示,从左到右依次为:ⅠA族ⅡA族、ⅢB族、ⅣB族、ⅤB族、ⅥB族、ⅦB族、Ⅷ族、ⅠB族、ⅡB族、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0族。10.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

②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③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是活泼金属

④都具有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1

⑤化学性质有差别,从Li到Cs,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故①正确;

②碱金属原子结构的不同点,例如半径逐渐增大,是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故②正确;

③由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是活泼金属,故③正确;

④最外层的1个电子都容易失去,具有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1价,故④正确;

⑤从Li到Cs由于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

强,电子层数不同造成化学性质有差别,故⑤正确。

答案选D。

11.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C.X的单质比Y的单质更容易与氢气反应

D.同浓度下X的氢化物水溶液比Y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因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元素,若X的电子层数多,则说明X比Y的非金属性弱,故A错误;

B.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Y比X更活泼,故B错误;C.根据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判断,X2与H2化合更容易,说明氧化性:X2>Y2,则非金属性:X>Y,故C正确;

D.判断依据错误,应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此题易错点在于D项,根据酸性的强弱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应该比较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而不是其氢化物的酸性。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氯、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B.由HF、HCl、HBr、HI酸性增强,可知氟、氯、溴、碘非金属性增强

C.氟、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是因为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大

D.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它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氟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溴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故A错误;

B.HF、HCl、HBr、HI属于无氧酸,不能根据酸性增强推断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

C. 氟、氯、溴、碘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所以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C正确;

D. 由碘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可知砹易溶于四氯化碳,更难溶于水,故D错误;答案:C。

13.已知R2-的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mg R2-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m(M-n)

M

mol B.

M-n-2

M

mol C.

m(M-n-2)

M

mol D.

m(M-n+2)

M

mol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R2-的核内有n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M,则质子数为M-n,故R2-阴离子的核外电子

数为M-n+2,mg R2-的物质的量m

M

mol,所以mgR2-阴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

M

mol×(M-n+2)=m M n

()2

M

-+

mol,故选D。

14.某元素R的阴离子R2-核外共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则表示R原子组成符号正确的是

A.a+b-2

a+2R B.a+b-2

a-2

R C.a

b

R D.a+b

a+2

R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a-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2+b,所以该

元素R原子为a+b-2

a-2

R,故选B。

15.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Na+<Mg2+<Al3+<O2-

B.Na+>Al3+>S2->Cl-

C.Na<Mg<Al<S

D.Na<K<Rb<Cs

【答案】D

A、4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即Al3+<Mg2+<Na+<O2-,A项错误;

B、因S2-、Cl-比Na+、Al3+多一个电子层,则S2-、Cl-半径比Na+、Al3+大,而S2-、Cl-和Na+、Al3+也分别适用“序小径大”的原则,则S2->Cl->Na+>Al3+,B项错误;

C、Na、Mg、Al、S为同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Na>Mg>Al>S ,C项错误;

D、Na、K、Rb、Cs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D项正确;

答案选D。

16.下列有关叙述中,能说明非金属元素M比N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①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

②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③N-离子的还原性比M-离子强;

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H m M>H n N;

⑤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 m MO x>H n NO y;

⑥单质熔点M>N。

A.②⑤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说明非金属性N强于M,故错误;

②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说明非金属性M强于N,故正确;

③N-离子的还原性比M-离子强,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N强,故正确;

④非金属性强弱与氢化物的酸性没有关系,故错误;

⑤H m MO x和H n NO y不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

⑥非金属性强弱与非金属单质的熔点无关系,故错误;

本题主要是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明确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是解答的关键,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越强。2、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金属性越强。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5、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6、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7、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答题时注意灵活应用。

17.X、Y、Z、M、Q、R皆为前20号元素,其原子半径与化合价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位于第三周期ⅠA族

B.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盐或碱

C.简单离子半径:M->Q+>R2+

D.Z与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Y的化合价只有-2价推断Y为氧元素,X的半径比氧原子的半径小且只有+1价,则X为氢元素,M的最高正价为+7价,最低负价为-1,则M代表氯元素,Z的半径小于氯元素,且最低负价为-3价,最高价为+5价,则Z代表氮元素,Q只有+1一种化合价,且Q的半径大于氯原子半径,但小于只有+2价的R,故Q代表钠元素,R代表Ca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项Q 代表钠元素,Na 为第三周期IA 族,A 正确;

B 项X 、Y 、Z 三种元素分析代表H 、O 、N ,可以形成硝酸、硝酸铵和一水合氨,故B 正确;

C 项M -、Q +、R 2+的半径大小应该为Cl ->Ca 2+>Na +,故C 错误;

D 项Z 、M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NO 3和HClO 4,都是强酸,故D 正确。 答案为C 。 【点睛】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常用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微粒: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或最低价阴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 >Mg

>Al >Si ,Na +>Mg 2+>Al 3+,S 2->Cl -。(2)同主族元素的微粒:同主族元素的原子

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如Li <Na <K ,Li +<Na +<K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O 2-

>F -

>Na +

>Mg 2+

>Al 3+

。(4)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Fe 3+<Fe 2+

<Fe ,H +<H <H -。(5)

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13+与S 2-的半径大

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的O 2-进行比较,A13+<O 2-,且O 2-<S 2-

,故A13+<S 2-

18.n-b X 和m+

a Y 两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 等于

A .b-m-n

B .b+m+n

C .b-m+n

D .m-n+b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X n-

和a Y m+两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说明二者核外电子数相同,阴离子核外电子

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据此计算判断。 【详解】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所以b X n-的核外电子数为b+n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所以a Y m+的核外电子数为a-m ;b X n+和a Y m-两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说明二者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b+n=a-m ,即a=b+m+n ,答案选B 。 19.可以说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弱的是( ) ①HCl 的溶解度比H 2S 的大 ②HClO 的氧化性比H 2SO 4的强 ③HClO 4的酸性比H 2SO 4的强 ④HCl 比H 2S 稳定 ⑤硫化氢水溶液呈弱酸性而氯化氢水溶液呈强酸性

⑥Cl2能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

⑦Cl2可以从H2S溶液中置换出S

⑧HCl水溶液酸性比H2S强

⑨HCl或Cl-还原性比H2S或S2-弱

A.③④⑤⑥⑦⑨B.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⑦⑨D.③④⑥⑦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气态氢化物的溶解度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无法判断氯元素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氧化性无联系,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高氯酸HClO4,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2SO4,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强,可以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③符合题意;

④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HCl比H2S稳定,可以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④符合题意;

⑤硫化氢水溶液呈弱酸性而氯化氢水溶液呈强酸性,只能表示出各种酸电离出氢离子的难易,不能比较出非金属性的强弱,最外层电子数多非金属性不一定强,如Br最外层7个电子,O最外层6个电子,但是非金属性O大于Br,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非金属单质和相同的金属化合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即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FeCl3中铁元素为+3价,FeS中铁元素为+2价,可以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⑥符合题意;

⑦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氯气与H2S能发生置换反应,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元素的非金属性Cl大于S,故⑦符合题意;

⑧不能根据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例如HI的酸性比HCl强,但非金属性Cl>I,硫化氢的酸性比盐酸弱,但非金属性Cl>S,故⑧不符合题意;

⑨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形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HCl或(Cl-)还原性比H2S或(S2-)弱,可以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⑨符合题意;

答案选D。

20.下列电子式或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Na2O2B.CCl4

C.MgCl2 D.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Na2O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正确;B.CCl4是共价化合物,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电子式为:,

故B错误;

C.MgCl2是离子化合物,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过程为:

,故C错误;

D.H2O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D错误;

答案选A。

21.X、Y、Z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主族,Y、Z处于同一周期。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少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Z<Y<X

B.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3YO4

C.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Y>X

【答案】BC

【解析】

X 、Y 、Z 是3种短周期元素,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X 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X 为O 元素;X 、Y 位于同一族,故Y 为S 元素;Y 、Z 处于同一周期,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 少1,则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5,故Z 为P 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详解】

A .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所以非金属性P <S <O ,即Z <Y <X ,故A 正确;

B .Y 为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 2SO 4,故B 错误;

C .非金属性P <S <O ,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稳定性Z <Y <X ,X 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故C 错误;

D .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P >S >O ,即Z >Y >X ,故D 正确; 答案选BC 。

22.下列8种化学符号:1682O 、1882O 、11H 、126C 、2311Na 、147N 、14

6C 、2412Mg 。

(1)表示核素的符号共______种。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质量相同的H 216O 和D 216O 所含中子数之比为________。

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 与Al 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试回答下列问题: (4)写出Be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 2BeO 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e(OH)2与Mg(OH)2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鉴别。 【答案】6 126

C 和146C 8∶9 Be +2OH -

=22BeO +H 2↑ NaOH 溶液

【解析】 【分析】

(1)核素指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不同核素; (3)根据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 与Al 单质性质相似;

(5) Be(OH)2能与NaOH 溶液反应而Mg(OH)2不能与NaOH 溶液反应。

(1)核素指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所以上述中有:11H 、12

6C 、23

11Na 、

147N 、146C 、24

12Mg 六种核素;

(2)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不同核素。如126C 、146C ;

(3)162H O 的中子数为8,162D O 的中子数10,质量相同的162H O 和16

2D O 所含中子数之比为(

m

18

×8)∶(m 20×10)=8∶9;

(4)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 与Al 单质性质相似,所以Be 与NaOH 溶液反应也能生成Na 2BeO 2和氢气,离子方程式:Be +2OH -=22BeO

+H 2↑;

(5) Be(OH)2能与NaOH 溶液反应而Mg(OH)2不能与NaOH 溶液反应,则Be(OH)2与Mg(OH)2可用NaOH 溶液鉴别。

23.有以下9种物质: a .Ne b .HCl c .P 4 d .H 2O 2 e .Na 2S f .NaOH g .Na 2O 2 h .NH 4Cl i .AlCl 3

请用上述物质的字母填空:(填字母,中间不要有空格)

(1)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多项答案,按顺序填写,否则不得分) (2)只存在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_____。(若多项答案,按顺序填写,否则不得分) (3)只存在离子键的是_____________。(若多项答案,按顺序填写,否则不得分) (4)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若多项答案,按顺序填写,否则不得分)

【答案】a b 、c 、i e d 、f 、g 、h 【解析】 【分析】 【详解】

a .Ne 是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化学键;

b .HCl 属于共价化合物,结构式为H-Cl ,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c .P 4属于非金属单质,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d .H 2O 2属于共价化合物,结构简式为H-O-O-H ,既有极性共价键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

e .Na 2S 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存在离子键;

f .NaOH 属于离子化合物,但含有原子团,因此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g .Na 2O 2属于离子化合物,但含有原子团,因此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h.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但含有原子团,因此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i.AlCl3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1)不存在化学键的是a;

(2)只存在共价键的是b、c、i;

(3)只存在离子键的是e

(4)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d、f、g、h。

24.(1)在25 ℃、101 kPa的条件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由H+H→H2,当生成1 mol H2时,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下同)436 kJ的能量;由Cl2→Cl+Cl,当断裂1 mol Cl2中的共价键时,要________243 kJ的能量。

②对于反应H2(g)+Cl2(g)=2HCl(g),测得生成2 molHCl(g)时,反应过程中放出183 kJ 的热量,则断开1 mol H—Cl 键所需的能量是________kJ。

③有两个反应:a.H2(g)+Cl2(g)点燃2HCl(g),b.H2(g)+Cl2(g)光照2HCl(g)。这两个反应中,相同物质的量的H2(g)、Cl2(g)反应生成相同质量的HCl(g)时,放出的能量

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根据图示的能量转化关系判断,生成16 g CH3OH(l)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kJ能量。

【答案】放出吸收431 相等放出45.5

【解析】

【分析】

(1)①断开建吸收能量,成键需要释放能量;

②根据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③根据盖斯定律,反应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

(2)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详解】

(1)①断开建吸收能量,成键需要释放能量,由H+H→H2,是成键过程,释放能量,当生成1 mol H2时,要放出436 kJ的能量;由Cl2→Cl+Cl,是断键过程,断键吸收能量,当断裂1 mol Cl2中的共价键时,要吸收243 kJ的能量;

②根据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断裂1molH-H键与1molCl-Cl键吸收的能量之和,即436kJ+243kJ=679kJ,设断开1molH-Cl键吸收的总能量为E(H-Cl),则有

( 436kJ+243kJ) -2×E(H-Cl) =-183kJ,则E(H-Cl)=431kJ;

③两个反应的能量转化形式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一个具体的反应释放能量的多少与反应条件无关,而与断开旧化学键和形成新化学键的能量变化有关,所以生成等量的产物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2)根据图示变化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属于释放能量的反应,生成1mol CH3OH(l)放出的能量为510kJ-419kJ=91kJ,16gCH3OH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故生成16g CH3OH(l)放出的热量为45.5kJ。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阅读教材]第4页了解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思考与交流] (1)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把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横行,把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在同一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4)为什么我们将稀有气体元素称为0族元素? 归纳与整理] 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小结知识】 周期的结构:三短、四长、七横行; 族的结构:七主、七副、零八族。 课堂练习2] 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___元素。 P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板书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2、族: ①族的分类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作业:1、整理、归纳本节教学案 2、完成【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班级姓名学号 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整理-老苏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 ΔH =(生成物) 反应物)E E ∑∑-( E 表示键能 ΔH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CaCO 3 = CaO + CO 2↑; 2.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的反应; 3. 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除外)例如:C + CO 2 =2CO (化合) ,C + H 2O =CO + H 2, H 2+CuO = H 2O+Cu ; 常见的吸热过程 多数铵盐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反应 1.所有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大多数化合反应 4.铝热反应 5.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 6.物质的缓慢氧化 7. 生石灰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过程 1.浓H 2SO 4溶于水 2. 固体NaOH 溶于水 联系 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是放(吸)热反应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 如水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 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 不可再生 如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 原电池形成条件 1.电极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单质) 2.电极需要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3.整个装置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作原理:以Zn -Cu -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化学反应速率 如反应 aA(g)+bB(g)=cC( g)+dD(g) 计算 定义式:t V v ???= ??= n t c 比例式:b a v v :)B (:)A (=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 大小比较 1.统一标准法 2.比较比值法 2H ++2e -=H 2↑ 硫酸溶液 Zn -2e -=Zn 2+ e - Cu Zn 正 负 H + Zn 2+ SO 42- 电子从锌极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负氧失电,阴来凑;正还得电,阳来凑; 电走负导正,流相反;负虽活特殊记铝碱, 保护金属放正位;燃料电池,负可燃,正 是氧,正极还原看电解质(aq):酸是H 2O , 碱是氢氧,固体O 2-,熔融碳酸盐是碳酸 (O 2+2CO 2+4e -=2CO 32-)。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知识回顾: 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 原子对外显中性 2、元素的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周期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自左向右排成横行,每行叫做一个 周期。 ●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等 从上到下行数 名称元素种数原子的电子 层数 同周期内元素原子序数变 化规律 常用名又名 1 第一周期短周期 2 1 从左到右依次增大 2 第二周期8 2 3 第三周期8 3 4 第四周期长周期18 4 5 第五周期18 5 6 第六周期32 6 7 第七周期7 3、族

●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共18行 ●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叫第Ⅷ族外,其余每个纵行各为 一个族,它们又被划分为十六个族。 ●族分为主族和副族,主族用罗马数字加“A”表示,如ⅠA族;副族用罗马数字加”B” 来表示,如ⅡB。0族和Ⅷ族则不加“A”或“B” 注意:① 1,2行对应为ⅠA,ⅡA;13---17行对应为ⅢA---ⅦA ② 3---7行对应为ⅢB ---ⅦB;11,12行对应为ⅠB,ⅡB。 ③ 8,9,10对应为Ⅷ ④ 18行对应0族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知识回顾:Na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从上到下原子的电子层数在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包括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R+2H2O====2ROH+H2 4Li+O2====2Li2O 4Na+O2====2Na2O(缓慢氧化) Na+O2==△===Na2O2 2、卤族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2_第二章_化学反应与能量_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a 23 C l35.5 Mn 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答案) 1、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电池 2、下列常用干燥剂,不能干燥氯气的是 3、下列单质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是 A.O2 B.N2 C.F2 D.Cl2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 B.液态氯化氢 C.熔融的氯化钾 D.液氯 5、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的是 A.HI和NaI B.H2S和SO2 C.Cl2和KCl D.F2和NaBr 6、把下列金属分别投入0.1mol·L-1稀硫酸中,能够缓慢发生反应的是 A.Fe B.Al C.Mg D.Cu 7、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nB=pC,t秒末,A减少了 1.0mol,B减少了1.25mol,C增加了0.5mol,则m:n:P为 A.2:5:4 B.4:5:2 C.1:3:2 D.1:4:5 8、下列变化中,原物质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同时有离子键生成的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氢溶于水 C.氯化氢与氨反应 D.锌与稀硫酸反应 9、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多人伤亡。作为消防干警在现场作以下处理方法和过程较为合理的是①即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是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相关情况②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浓氢氧化钠处理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有碱性物质的水溶液;④被转移人群应带上用Na2CO3溶液处理过的口罩;⑤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太远;⑥即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及食物等是否被污染;⑦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中喷洒水就能够解毒。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⑦ 10、离子键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值。一般规律是:离子半径越小,电荷值越大,则离子键越强。试分析:①K2O ②CaO ③MgO 的离子键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准确答案) 11、用固体和液体在加热情况制取气体,一般可选择的仪器是 A.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瓶 D.大试管 12、可逆反应2HI(g)== I2(g)+H2(g)在密闭容器中实行,当下列中的四项中的某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压强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组分的浓度 D.混合气体的颜色13、273K时,反应2SO2(g)+O2(g)=2SO3(g)生成2molSO3,放出393.2kJ的热量。在该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通入2molSO2和1mol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向另一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2和0.5molO,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重点知识梳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重点梳理 一、化学反应与热能 (一)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1、放热反应: (1)定义: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和缓慢氧化反应、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2、吸热反应: (1)定义: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成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CO 22CO、C+H2O(g)CO+H2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H2O+8H2O、NaHCO3+HCl=H2O+CO2↑+NaCl 注:①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均是化学反应。NaOH固体溶于水、浓硫酸的稀释,属于放热过程,不属于放热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升华、蒸发等属于吸热过程,不属于吸热反应。 ②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③在可逆反应中,如果正反应为吸热,则逆反应为放热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 > 生成物→成键→释放能量 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 < 生成物→成键→释放能量 注: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 ②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 ③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宏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大小判断 (2)根据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时能量变化大小关系判断 (3)根据经验判断——常见的吸放热反应 (4)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由稳定的物质(能量低)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能量高)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三)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及能源现状 1、人类对化学反应中热能的利用——燃烧 (1)发现:始于火的发现 (2)早期:以树枝杂草为主要能源 (3)现代: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 2、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面临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2)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 X、CO等造成了大气污染。 3、节能减排,寻找清洁的新能源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 试题(带答案) 化学反应是伴随能量变化的,以下是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测试题,请大家认真做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下列措施与节能减排不符合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C.利用潮汐能发电 D.大力开展农村沼气的普及 解析利用化石燃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B.太阳能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D.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并大量推广使用

解析A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D项要消耗大量电能。 答案C 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氯化镁 D.食盐 解析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MgCl2、NaCl溶于水没有显著的热效应。 答案B 4.下列条件的改变都能使化学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其中变化的实质与浓度改变对反应速率影响相同的是() A.光照 B.温度 C.压强 D.催化剂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气体浓度的改变。答案C 5.我国拥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下列关于地热能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以用于洗浴、发电以及供暖等方面②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③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pdf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热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第1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三项内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兴趣 2、培养严谨化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难点: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基础班,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在讲解的同时辅以图示,反复强化,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方程式判放热吸热在掌握规律后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放热吸热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化学能与热能”,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与放热吸热反应的关系 当拆开所有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所有产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必修2第二章__化学反应与能量试题及答案剖析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的发生均无需加热 B.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反应均是吸热反应 C.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理由是( )。 ①热值高②燃烧时不污染环境③用于制取H2的水资源丰富④密度小,便于运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Cl-Cl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1mol H-Cl键所放出的能量 D.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4.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5.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①温室效应②SO2的排放③白色污染④臭氧空洞(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发生原电池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的pH增大B.溶液中的Zn2+浓度增大

C .溶液中的SO 24浓度增大 D .溶液的密度增大 9.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Zn +2OH - -2e - =ZnO +H 2O 石墨:O 2+2H 2O +4e - =4OH - 根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负极,并被氧化 B .负极,并被还原 C .正极,并被氧化 D .正极,并被还原 10.X 、Y 、Z 都是金属,把X 浸入Z 的硝酸盐溶液中,X 表面有Z 析出,X 与Y 组成原电池时,Y 为负极。X 、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X >Y >Z B .X >Z >Y C .Y >X >Z D .Y >Z >X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电池的放电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化学电池中电子由正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C .燃料电池两极板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常是将空气通向正极 12.在反应:C +CO 2 2CO 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通入CO 2 ④增加碳的量 ⑤降低压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是H 2+2NiO (OH ) 2Ni (OH )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 .NiO (OH ) B .Ni (OH )2 C .H 2 D .H 2和NiO (OH )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完的电池不可以随意地丢弃 B .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不可以降低尾气中CO 的含量 C .无论加入正催化剂还是加入负催化剂都能大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把煤粉碎后再燃烧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15.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的加快由催化剂引起的是( )。 放电 充电

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 【会考内容标准】 【知识梳理】 1.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________的变化。故放出能量的反应常叫__________反应,而吸收能量的反应常叫_________反应。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能量。 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反应。铝与盐酸的反应是反应(填“防热”或“吸热”,下同),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是反应。 2.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1)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锌_________(得到/失去)电 子,发生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 铜片上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锌_________(得到/失去)电子,发生_________(氧化/还原) 反应。

电子从_________片沿着导线流向_________片,故_______为此电池的正极,而_______为此电池的负极。 此电池总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原电池中,正极上发生_________反应,负极上发生_________反应。 (3)传统的普通“锌锰”酸性干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 (4)充电电池又叫________电池。可以实现能转化为能(放电),再由能转化为能(充电)的循环。故目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充电电池当数铅-硫酸电池(俗称________)。 (5)燃料燃烧是一种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燃料燃烧反应设计成电池反应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图是一种碱性电解质的H2-O2燃料电池。 3.化学反应速率 (1)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符号为________,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例如:某反应物浓度在2 min内由5 mol/L变成了1 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和,除此之外、、也可以影响化学反应效率。 4.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一个可逆反应在开始进行之初,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逆反应速率逐渐,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了表面__________的状态,称为。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专题练习(带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二、三周期叫做短周期,四至六周期叫做长周期,第七周期由于没有排满叫做不完全周期。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 、 周期表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口诀:三长、三短、一不完全;七主七副一零一Ⅷ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1. 原子结构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2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通式: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总复习(教案1)

复习课 从容说课 本节课是复习课,包括第二章全部内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探究实验中的过程与方法,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3.了解化学电池的化学反应基础(氧化还原反应)及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4.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反应限度;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解决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等一些实际问题。 5.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能量的转化等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目前人类正在使用的能源一览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高清详细 版

118电Ⅰ A主族金属类金属非金属卤素惰性气体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镧系金属锕系金属Ⅷ A子 层 1 1 H 2 He 11-18 族序号*人造元素2K 氢氦ⅠA-ⅧA 主族序号元素符号放射性元素 Hydrogen Helium 2ⅠB-ⅦB 主族序号元素中文名称单质在常温状态下为气态1314151617 1.00794Ⅱ AⅢ AⅣ AⅤ AⅥ AⅦ A 4.002602 Ⅷ 第Ⅷ族元素中文名称单质在常温状态下为液态 23 Li 4 Be 5 B 6 C7 N8 O9 F10 Ne 22元素中文名称单质在常温状态下为固态222222K 锂1铍2硼3碳4氮5氧6氟7氖8L Lithium Beryllium Boron Carbon Nitrogen Oxygen Fluorine Neon 6.9419.012210.81112.010714.0067415.999418.998403220.1797 311 Na12 Mg13 Al14 Si15 P16 S17 Cl18 Ar 22222222K 钠8镁8铝8硅8磷8硫8氯8氩8L 12345678M Sodium Magnesium Aluminum Silicon Phosphorus Sulfur Chlorine Argon 3456789101112 22.9897724.305Ⅲ BⅣ BⅤ BⅥ BⅦ BⅧⅠ BⅡ B26.98153828.085530.97376132.06635.45339.948 419 K20 Ca21 Sc22 Ti23 V24 Cr25 Mn26 Fe27 Co28 Ni29 Cu30 Zn31 Ga32 Ge33 As34 Se35 Br36 Kr 222222222222222222K 钾8钙8钪8钛8钒8铬8锰8铁8钴8镍8铜8锌8镓8锗8砷8硒8溴8氪8L 889101113131415161818181818181818M Potassium1Calcium2Scandium2Titanium2Vanadium2Chromium1Manganese2Iron2Cobalt2Nickel2Copper1Zinc2Gallium3Germanium4Arsenic5Selenium6Bromine7Krypton8N 39.098340.07844.9559147.86750.941551.996154.93804955.845758.933258.693463.54665.3869.72372.6374.921678.9679.90483.798 537 Rb38 Sr39 Y40 Zr41 Nb42 Mo43 Tc44 Ru45 Rh46 Pd47 Ag48 Cd49 In50 Sn51 Sb?52 Te53 I54 Xe 222222222222222222K 铷8锶8钇8锆8铌8钼8锝*8钌8铑8钯8银8镉8铟8锡8锑8碲8碘8氙8L 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M Rubidium8Strontium8Yttrium9Zirconium10Niobium12Molybdenum13Technetium13Ruthenium15Rhodium16Palladium1Silver18Cadmium18Indium18Tin18Antimony18Tellurium18Iodine18Xenon18N 122211211012335678O 85.467887.6288.9058591.22492.9063895.9698101.1102.9055106.4107.8682112.411114.818118.71121.76127.6126.90447131.393 655 Cs56 Ba72 Hf73 Ta74 W75 Re76 Os77 Ir78 Pt79 Au80 Hg81 Ti82 Pb83 Bi84 Po85 At86 Rn 22222222222222222K 铯8钡8镧系铪8钽8钨8铼8锇8铱8铂8金8汞8铊8铅8铋8钋8砹*8氡8L 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M Cesium18Barium18Hafnium32Tantalum32Tungsten18Rhenium32Osmium32Iridium32Platinum32Gold32Mercury32Thallium32Lead32Bismuth32Polonium32Astatine32Radon32N 8810118131415171818181818181818O 132.90545 1 137.327 2 178.49 2 180.9479 2 183.84 2 186.207 2 190.23 2 192.217 2 195.078 1 196.96655 1 200.59 2 204.3833 3 207.2 4 208.98038 5 209 6 210 7 222 8P 787 Fr88 Ra104 Rf105 Db106 Sg107 Bh108 Hs109 Mt110 Ds111 Rg112 Cn113 Unt114 Fl115 Uup116 Lv117 Uus118 Uuo 22222222222222222K 钫*8镭8锕系钅卢*8钅杜*8钅喜*8钅波*8钅黑*8钅麦*8钅达*8钅仑*8钅哥*8*8*8*8*8*8*8L 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M Francium32Radium32unnilquadium32dubnium3232Bohrium323232Darmstadtium32Roentgenium3232323232323232N 1818323232323232323232323232323232O 223 8 226 8 265 10 268 11 271 12 270 13 277 14 276 15 281 17 280 18 285 18 284 18 289 18 288 18 293 18 294 18 294 18P 12222222112345678Q 57-7057 La58 Ce59 Pr60 Nd61 Pm62 Sm63 Eu64 Gd65 Tb66 Dy67 Ho68 Er69 Tm70 Yb71 Lu 222222222222222K 镧系镧8铈8镨8钕8钷*8钐8铕8钆8铽8镝8钬8铒8铥8镱8镥8L 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M Lanthanum18Cerium19Praseodymium21Neodymium22Promethium23Samarium24Europium25Gadolinium25Terbium27Dysprosium28Holmium29Erbium30Thulium31Ytterbium32Lutetium32N lanthanides998888898888889O 138.9055 2 140.115 2 140.90765 2 144.24 2 145 2 150.36 2 151.964 2 157.25 2 158.92534 2 162.5 2 164.93032 2 167.259 2 168.93421 2 173.1 2 174.967 2P Q 89-10289 Ac90 Th91 Pa92 U93 Np94 Pu95 Am96 Cm97 Bk98 Cf99 Es100 Fm101 Md102 No103 Lr 222222222222222K 锕系锕8钍8镤8铀8镎*8钚*8镅*8锔*8锫*8锎*8锿*8镄*8钔*8锘*8铹*8L 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18M Actinium32Thorium32Protactinium32Uranium32Neptunium32Plutonium32Americium32Curium32Berkelium32Californium32Einsteinium32Fermium32Mendelevium32Nobelium32Lawrencium32N actinides181820212224252527282930313232O 227.028 9 232.0381 10 231.03588 9 238.02891 9 237 9 244 8 243 8 247 9 247 8 251 8 252 8 257 8 258 8 259 8 262.11 9P 222222222222222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