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学案

合集下载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 特点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 作用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 点及其分论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文本
内容概述
学案目标:掌握《怀疑与学问》 一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学案内容:阅读文章,理解文 章主旨和论证方法
学案结构:按照文章段落划分, 逐段进行讲解和讨论
学案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结构安排
学案目标:明确学 习目标,把握重点 难点
学案内容:详细讲 解课文,注重知识 点的梳理与拓展
学案活动:设计多 种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能力
学案评价:及时评 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促进学生的进步 与提高
特色介绍
结合名师教识点,提供 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针对学案设计 进行反思,思 考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学案实施 过程进行反思, 思考是否能够 达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
针对学案的不 足之处提出改 进建议,为今 后的教学提供
参考和借鉴
推广策略
线上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 线下推广: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合作推广:与相关机构、学校等合作,共同推广学案,扩大影响力
图文并茂:采用图文 并茂的方式,将知识 点和题目相结合,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知识点
制定学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 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案
实施过程
课堂实施:教师按照学案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预习学案,了 解学习内容和要求
课后巩固: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题,巩固所学知识

《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疑与学问》教案1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教法:合作讨论法。

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

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怀疑与学问教案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9篇怀疑与学问教案 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怀疑与学问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旨在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习目标如下: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明确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怀疑、探索和验证,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怀疑与学问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即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必要性及其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怀疑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并培养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推动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文章指出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文章强调,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常常修正,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文章认为,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论点。

B.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来突出中心论点。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前准备•阅读课文《怀疑与学问》,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大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熟悉本学案的目标和任务,准备笔记和思路。

二、课文解读及分析1. 词语猜想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常态•愚钝•纸醉金迷•对号入座2. 文章简述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怀疑是学问的前提,而学问又可以消除怀疑。

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但是怀疑也有局限性,如果过度怀疑,就会失去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

3. 文章解析文章开头作者就表明怀疑是人们在探索和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思想态度,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和创新。

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会不断发问,不断探寻,从中学习、思考、总结,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文章也指出怀疑有一定的局限性。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对于某些事情只抱有怀疑态度,而不愿意去探究和了解,就会影响认识水平的提高,还会落入怀疑的陷阱中,不断看到事物的片面和表面而无法发现真相。

文章最后指出,学问是真理的追求,让人们从怀疑走向了认知,从感性认识到了理性认识。

学问是消除怀疑的方法和途径,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4. 文章亮点分析•通过讲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怀疑。

•把怀疑视为学问的前提,指出怀疑能够推动认知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怀疑的局限性,指出过度怀疑会影响认知水平的提高。

•指出学问是消除怀疑的途径,让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三、课堂延伸1. 探究怀疑对人们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阻碍认知水平的提高。

•怀疑能够促进人们探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

2. 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怀疑?•抱着科学态度对待怀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不断探索。

•对怀疑进行评估,不能偏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猜测。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chénɡ程yí颐pì譬rú如bù步zhòu 骤mánɡ盲cónɡ从lǎn 懒duò惰shú塾shī师dà大rú儒liú流sú俗tínɡ停zhì滞xū虚wànɡ妄biàn 辨bié别zhé折kòu 扣fǔ腐cǎo 草wéi 为yínɡ萤ɡù顾jié颉ɡānɡ刚bù不ɡōnɡ攻zì自pò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预习案学习案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3.品味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怀疑,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对“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 产生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产生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创造都源于怀疑,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主要作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1923 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学说,掀起了“古史辨” 的运动。

他的“古史辨” 其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 而得来的。

他用“怀疑” 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一生与“怀疑” 相伴,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

1922 年,顾颉刚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过渡句的作用,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培养创造性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讲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故事: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说明了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思考和辨别。

)3.教师总结:正如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传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的。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1896 - 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三)预习检查1.字音凶险(xiōng xiǎn)视察(shì chá)轻信(qīng xìn)虚妄(xū wàng)盲从(máng cóng)折扣(zhé kòu)流俗(liú sú)墨守(mò shǒu)停滞(tíng zhì)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2.词语解释虚妄(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学案
主备人:王琼
学习目标:
1、学习开篇明确观点。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认识论证方法,联系生活,搜集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来证明观点。

自主预习:
1、从文中找出生字生词,注意读音字形,并解释生词的意思。

(能够默写)
2、本文是由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能够背诵并且要理解意思),又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复述)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颛顼()帝喾( ) 程颐()顾颉刚()
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
(2)分论点:①②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2)道理论据:①


三、合作探究
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1)你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生活是否有过“尽信书”的情形?有没有因为由对某一问题存在怀疑而经过努力思索、辨别而得到了正确解决的实践经历?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

(2)从读过的课内外书籍中,找出几个可以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事例。

五、课外积累:
课下搜集2—5条关于“怀疑与学问”的名言警句。

六.课外阅读:
顾颉刚的治学精神
顾颉刚先生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的一个读书人家。

在提抱中,他的祖父就教他识字,3岁时,母亲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时叔父教他读司空图的《诗品》,5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

他六七岁时已能读些唱本小说和简明的古书。

童年时,他的祖父和嗣祖母时常给他讲故事。

祖父带他上街或去扫墓时,看见了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的故事讲给他听,回家后他就按着看见的顺序写成一个单子。

因此,他自幼就有了深厚的历史观念:知道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就已经有,也不是
到了现在刚有。

这个观念使他毕生受用不尽。

顾先生从小就喜欢乱翻书。

他的祖父一生喜欢金石和文字学,收藏着许多古文字书。

他的父亲为了应付书院的月试,多作诗和律赋,有许多文学书。

他的叔父治近代史,书架上有《东华录》《皇朝掌故丛编》等书。

他上私塾时,每天放学回家,就偷偷地看他们的书。

所以他幼时看见的书籍和接触的作品是多方面的,使他在学问上也有多方面的认识。

他在十一二岁时就养成了爱买书的习惯。

顾先生由于幼年见到的书多,知识面广,所以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他所读的“四书”,经文和注文上有许多批抹。

约在11岁时,他初读《纲鉴易知录》,对历史系统有了明白的认识以后,便自立义法,加上许多圈点和批评。

他最厌恶《纲目》的势利,例如张良和荆轲同样地谋刺秦始皇,都没有成功;但张良书为“韩人张良”,荆轲便书为“盗”。

他推想其原因,只因荆轲的主人燕太子丹是被斩首的,而张良的主人刘邦乃是做皇帝的。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记载,他非常痛恨,想要用他自己的意见把它改掉。

他幼年就喜欢考证,把一件事情考证得明明白白,看出它的来踪去迹。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是有100个儿子的,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把文王的儿子考上一考。

他从习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管叔、蔡叔数人;《左传》上较多些,但也只有“文昭”十六国。

他那时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名人的儿子竟如此的难考!后来他才知道文王有百子之说是从《诗经》的“太姒嗣徵音,则百斯男”来的,而“百斯男”的话与“千秋万岁”“千仓万箱”相类,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事实。

此类事例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抹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便写入笔记簿里。

顾先生是怎样写笔记的呢?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写的时候也只是大胆顺着意见,不管这意见是怎样的浅薄。

到现在翻开看时,不由得一阵阵地流汗,因为里边几乎满幅是空话,有些竟是荒谬话;又很多是攻击他人的话,全没有自己学问上的建设。

但一册一册地翻下去时,空虚的渐渐变成质实的了,散乱的也渐渐理出系统来了。

又渐渐倾向到专门的建设方面了,这便使我把惭愧之情减轻了不少。

因此,使我知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避免不了的一个阶级;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作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

又使我知道,我现在所承认为满意的,只要我肯努力下去,过了十年再看也还是一样的羞惭流汗。

所以,我对于我的笔记簿,始终看作千金的敝帚。

顾先生写读书笔记始于1914年冬,到他1980年12月25日逝世,整整66
年。

在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各种迫害和干扰,迫使他写得少了一些,但也没有中辍。

那时他无法用毛笔写在他的毛边纸的笔记簿上,就用钢笔写在小学生用的练习簿上。

他晚年每到冬天就要发气管炎,住在医院疗养,他还要在病房里看书,用颤抖的手握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把他的读书心得记入笔记。

他这种勤奋、顽强的治学精神,看过他的笔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受到鼓舞。

他一生写的笔记有500多万字,是他60多年来治学的结晶,其中有很多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

这些笔记是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节选自《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和方法》,有改动)1. 通读全文,顾颉刚先生有怎样的治学精神?
2. 划线的“此类事例”指的是什么?
3. 结合语境,推测作者在“我对于我的笔记簿,始终看作千金的敝帚。

”句中“敝
帚”的含义。

4.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写一段话。

要求所举
例子能说明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