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合集下载

彭吉象王宏建艺术学概论真题习题题

彭吉象王宏建艺术学概论真题习题题

摘自隋志强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艺术学概论》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四、名词解释1.艺术四要素(2006年山东大学考题)2.不平衡关系(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3.艺术的形象性特征(200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考题)4.艺术真实(2007年山东大学考题、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5.审美关系(2006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6.艺术的民族性(200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山东大学考题)7.审美(2011年广州美术学院考题)8.艺术符号(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9.主观精神说(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考题)10.文化工业(2013年清华美院考题)五、简答题1.简述“艺术的本质”。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考题)2.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009年聊城大学考题)3.试述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本质特征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2009年厦门大学考题)4.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考题)5.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06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6.结合作品实际阐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2010年中山大学考题)7.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2008年山东大学考题)8.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010年南师大考题)9.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5年清华大学考题)10.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关系。

(2005年清华大学考题)11.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2007年聊城大学考题)12.什么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13.艺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意义。

(2010年北京大学考题)14.试论述艺术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考题)15.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200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六、论述题1.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举例说明。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艺术概论重点: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及其特征
Ⅰ、关于艺术的本质有哪几种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Ⅱ、艺术的三个特征①形象性(如何理解)
②主体性(如何理解)
③审美性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管带你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Ⅰ、艺术教育的概念,根本目标及其具体任务
Ⅱ、艺术的功能:①审美认知(概念)
②审美教育(概念,原因,特点)
③审美娱乐(概念)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及区别
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及区别
Ⅲ、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区别
Ⅳ、艺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及区别
第五章: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的种类: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
Ⅰ、建筑艺术的三个设计原则:实用,美观,坚固(其中美观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Ⅱ、园林艺术的三个特征:建筑没,自然美,文化没;其中文化美是核心和精华。

Ⅲ、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实用性和审美性,变现性和形式美,民族性和时代性)
Ⅳ、这一张书后面一些典型例子
第六章:造型艺术
Ⅰ、造型艺术的种类
Ⅱ、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Ⅲ、这一章书后面的例子
第十章:艺术创作
Ⅰ、艺术创作主题——艺术家
Ⅱ、艺术创作过程
Ⅲ、艺术创作心理
Ⅳ、艺术流派的形成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的功能艺术教育

艺术的功能艺术教育

艺术的功能艺术教育艺术的功能——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学习绘画、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表演,他们能够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这种积极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来理解和呈现艺术作品。

这种锻炼促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们需要与其他学生合作,共同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

通过这种合作,他们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同时,艺术作品和表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学生们可以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体验,从而增强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而要实现艺术教育的这些功能和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

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应该被充分重视并纳入课程中。

同时,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们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课程和艺术活动,家庭可以提供艺术资料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艺术学习,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艺术学概论试题整理版(彭吉象 28题 32页)

艺术学概论试题整理版(彭吉象 28题  32页)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概论第3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概论第3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2019/11/11
5
一、艺术的功能
• 其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功能。 • 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
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 的科学知识。
2019/11/11
6
一、艺术的功能
• 3、审美教育功能
•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即指人们通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 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可以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获 得陶冶,并使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发生深刻变化,获得审 美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升华。
2019/11/11
10
二、艺术的功能
•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
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 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 息。 • 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 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 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古罗马美学家 贺拉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
第三讲 艺术活动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 一、艺术的功能
• 1、审美娱乐功能 • 2、审美认知功能 • 3、审美教育功能
• 二、艺术教育
• 1、美育与艺术教育
• 2、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9/11/11
1
一、艺术的功能
1、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娱乐
活动是指通过艺术活 动,能够使人获得视 听感官的某种快适和 感觉上的美感,给人 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 悦。
2019/11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人的

艺术概论各章节考试重点总结

艺术概论各章节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之父:费德勒2.我国最早在艺术学方面著作的是:宗白华3.艺术本质看法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尼采)。

模仿再现说4.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客体:社会生活。

艺术的价值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6.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

7.艺术的特征:A形象性:a,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b,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罗丹《巴尔扎克》;c,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水浒人物,阿Q 形象)。

B主体性。

C审美性:a,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嵋秀);b,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吝啬鬼》);c,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的统一(帕提农神庙体现“美就是和谐”的理念)。

(提示:形象性与审美性重点复习)第二章,艺术的起源1.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开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2.艺术起源:a“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b“游戏说”(最早康德,“希勒—斯宾赛理论,希勒《美育书简》),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解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c “表现说”:(美国美学家苏珊.朗阁提出符号说)。

d“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提出;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也提出)e“劳动说”:(希尔恩《艺术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3.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a,在原始造型艺术中有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可能源于生产和生活;例如:一根波纹的线条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一条蛇,附近有黑角的长菱形则表示鱼;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b,最早的乐器往往是用兽骨兽皮制成,最早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骨哨。

最新《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资料

最新《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资料

上编 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31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31

艺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1.艺术学之父:费德勒。

2.德国的格罗塞注重从方法上建立艺术科学,代表作《艺术起源》。

3.艺术学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

1.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①“客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

“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现实都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现实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三层”。

桌子的例证。

黑格尔:《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错误性: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

正确性:包含了辩证法思想。

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②“主观精神说”——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尼采提出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他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是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第一部著作《悲剧诞生》。

③“模仿说”或“再现说”——观点: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西方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塞万提斯模仿说、莎士比亚镜子说。

2.“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的启示:①“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论述艺术生产理论的“不平衡关系”:①“不平衡”的含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就是利用一切审美价 值对人进行的教育。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 艺术是美育的主要工具,这是艺 术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特殊性决 定的。 艺术的本质: 艺术价值是一种新的、特 殊的审美价值,艺术的本质是审 美的。
1)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美育具有“给人自由”和“解放的” 的功能
第 个方面
1
美育可以解放我们的本能冲动
2、美育的由来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 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后来 结集出版为《美育书简》。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 的是蔡元培先生。1901年 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 出了“美育”的概念。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 之宗旨》中,把西方美育理 论较为全面地引进中国。
席勒塑像


“美育”的术语虽然诞生 比较晚,然而美育思想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 方却早已有之。 蔡元培先生指出:“从 柏拉图提出美育主义后, 多少教育家都认为美术 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为什么心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三个部分呢?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逻辑学研究知


伦理学研究意


?研究情 美学研究情

莱布尼兹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许慎
(54年~149年)

羊长得肥大就美。这表明“美”与满 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 —物质需要

对“美”的另一种词源学解释是:羊人 为美——精神联系
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 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 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 对化。
3)蔡元培先生论 美育与德育、智育
踢球必要先研究 踢的方法,知道了踢 法,才是具备踢球的 知识。可假如你不高 兴踢,那就永远也踢 不好球,具备再多的 踢球知识也没用。美 育就好比培养踢球的 兴趣。 美育像培养踢球 的兴趣一样,可以成 为促进德育和智育发 展的手段,发展美育, 对发展德育和智育都 有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 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 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 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 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 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 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哈贝马斯(1929~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批判学 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一 、 什 么 是 美 育 综 述
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世界观教育/美 感教育 2、美育的由来: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 用的。 “美育”的术语虽然诞生比较晚,然而美育 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却早已有之。 3、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有若干特点: 首先,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而他又把艺术 完全变成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服务的工具。 其次,除了美育的内容外,柏拉图还注意美 育的方法。 最后,柏拉图主张美育和一般教育是相互渗 透的,甚至是同一的。 4、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的关系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 和德育相对应。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 中国的智育、美育、德育的学术基础。 5、对席勒的历史评价 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称席勒是把握现代 性的第一人。
统治者

卫士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理想的城邦国家。 国家中有统治者、卫士和生产者三个阶层,各安 其位,各司其职。针对统治者和卫士,柏拉图制 订了理想的教育计划。 耶格尔指出,《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 著作,而是迄今撰写的有关教育的最好论著。
生产者
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有若干特点


首先,美育主要是艺术教 育,而他又把艺术完全变 成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服 务的工具。 其次,除了美育的内容外, 柏拉图还注意美育的方法。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鉴赏 (消费)
艺术创作 (生产)
艺术作品 (产品)
艺术的功能是建立在审美价值 之上的
凡高《鸢尾花》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识作用
《大河》佩特洛夫
A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知识
[ 苦 难 的 眼 睛 布 列 松 ]
《北京》布列松
B丰富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
罗伯特-杜瓦诺《心不在焉》

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 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 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 帝 企 鹅 日 记 》
《 鸟 的 迁 徙 》
《 小 蝌 蚪 找 妈 妈 》
2、审美教育作用


孔子: “礼乐相济”、“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 柏拉图 :“理智”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 :“教育”、“净化”、“快感”
A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以情感人
[奥马伊拉的痛苦]富兰克福尼尔
蔡元培为中国 美术会特刊题字
3、柏拉图的美育思想
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美育思想史 的源头之一,对以后的美育研究者、包括蔡元培先生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 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 拉 图



1)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 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2)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 蔡元培首创。 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 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 美育。
北大美学课 美学史 美的表现 美的鉴赏 美术 美的文化 在北大设立 书法研究会 画法研究会 音乐研究会 文章《美育实施的方法》 家庭美育 学校美育 社会美育

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
呼吁“以美育代宗教”,
他的名字是和完整教育 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
北大校园里的 蔡元培铜像
一、什么是美育



1、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蔡 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 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 的《美育》条目中给美育下了一 个定义: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 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 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 一部分,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 感情教育。它符合美育思想发展 的历史事实。
二 、 美 育 的 内 涵 和 实 施
1、美育的内涵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蔡元培: 乐是纯粹的美育。其他五艺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 的内容包含得很广……所谓‘乐(岳)者,乐 (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得到享 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 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 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 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 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 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 ——席勒《美育书简》

倡导美育的席勒和蔡元培在美学上都 是康德的信徒。康德的主要著作被称为 “三大批判”,其中的《纯粹理性批判》 研究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意,《判 断力批判》研究情,从而构成完整的哲学 体系。
康 德

德国当代哲学家哈 贝马斯把席勒的《美育 书简》说成是历史上第 一部系统的、对现代性 进行审美批判的纲领性 著作,称席勒是把握现 代性的第一人。
乐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美育,既包括艺术 教育,又包括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其他教育。 乐的这种内涵基本上规定了现代研究者对美育 的理解。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御]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书]
探 赜 钩 深 幽 赞 神 明
[
成 于 乐 。
立 于 礼 ,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 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是鲍 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的学位论文, 题目是《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 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美学”一词, 这是鲍姆嘉通根据希腊词语“埃斯 特惕卡”( Aesthetical )构成的, 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学”。 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卡” 命名他的《美学》一书。“美学” 这个术语从此流行开来。
三、美育实施的 三个主要方面
家庭美育 学校美育 社会美育
柏拉图对话集

第三,柏拉图主张美育和一般教育是相互渗透的,甚至 是同一的。
4、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的关系



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美育 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写道: “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 只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 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 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 了。 王国维把四育分为两个部分: 体育和心育,心育包括德育智 育美育。 四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 展的人。
在原始艺术和图腾崇 拜中,人戴着羊头跳 舞是“美”字的起源。 这表明“美”与原始 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
云南地区彝族的羊头鼓舞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 意三部分的观点,所以,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 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知、情、意的划分是 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基础。 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 应用,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 也。”
美育体系理论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