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土壤分类表剖析

德国土壤分类表剖析
德国土壤分类表剖析

Kubienae的土壤自然分类系统

Mückenhusen的土壤分类系统

表4-6 Mückenhusen的土壤分类

土壤类别

土壤类别: 一,定义: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定额分类普氏 分类 土壤及岩石名称 天然湿度 下平均容 重 极限压碎 强度 用轻钻 孔机钻 进1m 开挖方法及工具紧固系数 Kg/m3 Kg/cm2 min f 一、二类土壤Ⅰ 砂1500 --用尖锹开挖0.5~0.6 砂壤土1600 腐殖土1200 泥炭600 Ⅱ 轻壤土和黄土类土1600 -- 用锹开挖并少数 用镐开挖 0.6~0.8 潮湿而松散的黄土, 软的盐渍土和碱土 1600 平均15MM以内的松 散而软的砾石 1700 含有草根的密实腐殖 土 1400 -- 用尖锹开挖并少 数用镐开挖 0.6~~0.8 含有直径在30MM以 内根类的泥炭和腐殖 土 1100 掺有卵石、碎石和石 屑的砂和腐殖土 1650 含有卵石、或碎石杂 质的胶结成块的填土 1750 含有卵石、碎石和建 筑料杂质的砂壤土 1900 三类土壤Ⅲ 肥粘土其中包括石炭 纪、侏罗纪的粘土和 冰粘土 1800 -- 用尖锹并同时用 镐和撬棍开挖 (30%) 0.81~1.0 重壤土、粗砾石、粒 径为15-40MM的碎石 或卵石 1750 干黄土和掺有碎石或 卵石的自然含水量黄 土 1790 含有直径大于30MM 根类的腐殖土或泥炭 1400 掺有碎石或卵石和建 筑碎料的土壤 1900

定额分类普 氏 分 类 土壤及岩石名称 天然湿度 下平均容 重 极限压 碎强度 用轻钻 孔机钻 进1m 开挖方法 及工具 紧固系数 Kg/m3 Kg/cm2 min f 四 类土壤Ⅳ 土含碎石重粘土,其中包括石 炭纪、侏罗纪的硬粘土 1950 -- 用尖锹并 同时用镐 和撬棍开 挖 1.0~1.5 含有碎石、卵石、建筑碎料和 重达25kg的顽石(总体积10% 以内)等杂质的肥粘土和重壤 土 1950 冰碛粘土,含有重量在50kg 以内的巨砾,其含量为总体积 10%以内 2000 泥板岩2000 不含或含有重量达10kg的顽 石 1950 二,土壤类别的影响: 土方类别是基础土方的性质,影响到放坡和套用定额子目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5738471.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一、人工土石方 1、1、土壤分类:详见“土壤、岩石分类表”。表列Ⅰ、Ⅱ类为定额中一、二类土壤(普 通土);Ⅲ类为定额中三类土壤(坚土);Ⅳ类为定额中四类土壤(砂砾坚土)。人工挖土方、地槽、地坑定额深度最深为6M,超过6M时,可另作补充定额。 2、2、人工土方定额是按干土编制的,如挖湿土时,人工乘以系数1.18。干湿土的划分, 应根据地质勘测资料以地下常水位为准划分,地下常水位以上为干土,以下为湿土。 人工土方定额,深度在8M以内时,按6M 以内的相应项目基价乘系数1.15;深度在10M 以内时,乘系数1.30。 3、3、本定额未包括地下水位以下施工的排水费用,发生时另行计算。 4、4、本定额未包括工作以外运输路面维修、养护、城区环保清洁费、挖方、填方区的障 碍清理,铲草皮、挖淤泥、堰塘排水等内容,发生时应另行计算。 5、5、在有挡土板支撑下挖土方时,按实挖体积,人工乘以系数1.43。 6、6、挖桩间土方时,按实挖体积(扣除桩体占用体积),人工乘以系数1.50。 7、7、场地按竖向布置挖填土方时,不再计算平整场地的工程量。 8、8、石方爆破定额是按炮眼法松动爆破编制的,不分明炮、闷炮。但闷炮的履盖材料应 另行计算。 9、9、石方爆破定额是按电雷管导电起爆编制的,如采用火雷管爆破时,雷管应换算,数 量不变。 扣除定额中的胶质导线,换为导火索,导火索的长度按每个雷管2.12M计算。 二、机械土石方 1、1、岩石分类,详见“土壤、岩石分类表”。表列Ⅴ类为定额中松石;Ⅵ—Ⅷ类为定额 中次坚石;Ⅸ、Ⅹ、类为定额中普坚石;Ⅺ、Ⅻ类为物坚石。 2、2、推土机推土、推石碴,铲运机铲运土重车上坡时,如果坡度大于5%时,其运距按坡 算。 4、4、机械挖土石方工程量,按施工组织设计分别计算机械和人工挖土工程量。无施工组 织设计时可按机械挖土方90%,人工挖土方10%计算,(人工挖土部分按相应定额项目人工乘系数2.0)。 5、5、土壤含水率定额是按天然含水率为准确定:含水率大于25%时,定额人工、机械乘 以系数1.15,若含水率大于40%时另行计算。 6、6、推土机推土或铲运机铲土土层平均厚度小于300MM时,推土机台班用量乘以系数 1.25;铲运机台班用量乘以系数1.17。 7、7、挖掘机在垫板上进行作业时,人工、机械乘以系数1.25,定额内不包括垫板铺设所 需的工料、机械消耗。 8、推土机、铲运机,推、铲未经压实的积土时,按定额项目乘以系数0.73。 9、机械土方定额是按三类土编制的,如实际土壤类别不同,定额中机械台班量乘以下列

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 岩体类别 在编写原则中,关于岩土爆破工程的土壤及岩石分类仍按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中的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执行。 200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规定采用的就是上述《土壤及岩石分类表》,1988年《全国统一城镇控制爆破工程、硐宝大爆破工程预算定额》也是采用此分类表。因此,编制全国统一爆破工程消耗量定额也决定采用该分类表。该表已为国内建筑工程与爆破界所公认,不仅可以确定工程所在岩石的开挖方法、判断岩石爆破的难易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计算承包工程单价、编制招投标的依据。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岩石在分类分级进行过大量工作。如东北工学院,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等。东北大学进行了岩石可爆性与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分级方法。其中岩石的可爆性分级是以能量平衡为准则,根据标准条件下爆破漏中体积、大块率、小块率、平均合格率试验数据以及岩石波阻抗,计算出岩石可爆性指数,提出分级表。共分为:易爆、中等可爆、难爆、很难爆、极端难爆五个等级。虽经过冶金部组织通过技术鉴定,但未成为全国公认的分级表,未能推广纳入爆破定额。但可供研究参考。 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科学院地质所等)为了建立统一评价工程岩爆稳定性的分级标准,为岩土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编制定额提供必要的基本依据,经过多年研究并制定颁布了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不仅可以确定爆破岩体的基本质量级别,还可用于判断岩体爆破的难易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分为Ⅰ、Ⅱ、Ⅲ、Ⅳ、Ⅴ)级,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为硬质岩,软质岩两类5级;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极破碎五级。(可参考现代公路工程爆破P. 79-88)。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1前言 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 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

最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维永冻有机土,半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土地类型分类全国土地分类

土地类型分类-全国土地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附录A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编码01 名称耕地 编码 二级类 含义 名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

包括南方宽度<米、北方宽度<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012 013 02 园地 021 022 023 03 林地 031 032 033 04 草地 041 042 043 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 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它草地果园茶园其它园地水田水浇地旱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

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指种植果树的园地。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永冻有机土,并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上地利用的类型、含义。 本标准还适用于土地地调查、规划、评价、统计、登记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在使用本标准时,也可根据需要,在本分类基础上续分土地利用类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适用本标准。 GB/T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3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覆盖度(盖度) cover degree 指一定面积上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3.2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指林冠(树木的枝叶部分称为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值。 4总则 4.1为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

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制定本标准。 4.2维护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继承性,满足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4.3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归纳、划分。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但不以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 5编码方法 5.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5.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数字编码,一级采用二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二级采用一位阿拉伯数数字编码,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一、二级。 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见表1。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分类代码含义

4.2.2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 以下是各空间要素所对应的基本属性结构表,字段代码取字段名称的首字母组合:表4.2.2-1 行政区基本属性结构表XZQH 序号字段名 称 字段代 码 字段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 域 是否 必填 备注 1 标 识码 B SM Nu mber 10 > 0 是 2 要 素代码 Y SDM Ch ar 10 见表 4.1.2 是 3 行 政区代 码 X ZQDM Ch ar 12 见表注 1 是 4 行 政区名 称 X ZQMC Ch ar 10 是 5 控 制面积 K ZMJ Nu mber 15 2 > 0 否 6 计 算面积 J SMJ Nu mber 15 2 > 0 是 7 符 号代码 F HDM Ch ar 8 是 注 1:行政区代码在现有行政区划代码的基础上扩展到行政村级,即: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乡级代码+村级代码,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采用GB/T 2260中的6位数字码,乡镇级码为3位数字码,村级为3位数字码。以下行

政区代码同; 注 2:计算面积指使用大地坐 标计算的面积 表4.2.2-2 坡度图基本属性结构表PDT 序号 字 段名 称 字 段代码 字 段类型 字 段 长 度 小 数 位 数 值 域 是 否必填 备 注 1 标 识码 BS M Nu mber 10 > 是 2 要 素代 码 YS DM Ch ar 10 见 表 4.1.2 是 3 坡 度级 别 PD JB Ch ar 2 是 4 田 坎扣 除系 数 TK KCXS Nu mber 5 2 是 5 符 号代 码 FH DM Ch ar 8 1 > 是 符 号代 码 表4.2.2-3 土地利用地类图斑要素基本属性结构表DLTB 序号字 段名字 段代码 字 段类型 字 段 小 数 值 域 是 否必填 备 注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纲与美国有些微差异,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分类系统修改中,有鉴于早期土壤分类的方法与系统参杂美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土壤分类系统,加上部分中国农业界自己的分类习惯,因此在分类上颇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合理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自1958年到1960年,中国曾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之后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等书籍大致沿用这一分类系统。尔后又进行了数次科研观点上的调整,并与美国、欧洲等土壤学者做过合作性的调查与研究。 由于国际土壤学会(ISSS)下设的国际参比基础(IRB)组织,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正在通过修订1974年的FAO/UNESCO1:500万世界土壤图图例系统,并设法建立统一的图例系统。而目前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由于其内容详尽加上分类描述与界定范围清楚等,在国际上的土壤分类体系已具备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国在此一学术界发展的新局下,也期许能建立一套既能适用于中国农业生态、具备中国特色,又能与其它国家土壤分类系统衔接的土壤分类系统。 经过一系列的改制,于2001年修订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中主要参照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思想原则、方法和部分概念,并结合过去西欧、原苏联土壤分类架构中的经验,针对中国土壤而设计的,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编辑本段 中国土纲的界定标准 现行中国土壤系统中,共计有十四个土纲,以下为其界定标准: 1. 有机土(Histosols):含有下列性质有机土壤物质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2. 人为土(Anthrosols):土壤剖面中具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与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灰土(Spodosols):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火山灰土(Andosls):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中具有火山灰特性。 5.铁铝土( Ferral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范围内的铁铝层。 6. 变性土(Vertosols):土壤中土表至50cm范围内粘粒≧30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之裂缝,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湿热铁铝土砖红境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铁赤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 铝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镶,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土湿暖热铁铝土黄壤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 湿暖淋溶土黄棕壤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黄褐土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演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淋温暖温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溶湿温淋溶土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土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白浆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漂灰土,暗漂灰土 灰化土灰化土 半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 淋 溶半湿暖温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楼土, 燥褐土,褐土性 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 灰褐土性土 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钙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层半干温钙层土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土半干暖温钙层土栗褐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 黑垆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

干干温干旱土棕钙土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棕钙土,盐化棕钙土, 旱碱化棕钙土,棕钙土性土 土干暖温干旱土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 漠干温漠土灰漠土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 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 灰棕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 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 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 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 初土质初育土黄绵土黄绵土 红粘土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 龟裂土龟裂土 风沙土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风沙土育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质岩粗骨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 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 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土石质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 半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 水淡半水成土潮土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 碱化潮土,灌淤潮土 成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 碱化砂姜黑土,黑粘土土 林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水矿质水成土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草甸沼泽土, 成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 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 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 其实土壤无处不在! 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 一起来看看吧! 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

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 者之间。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 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 组成。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如果是10%的黏土,40%的砂土,50%的粉土,则可称为粉壤土。所有这些不同 组合形成的土壤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土壤更接近黏土,它可以保留更多的水分,但植物的根将难以穿过它生长。如果它更接近砂土,则蓄水能力会更差,但植物更 容易生根。而粉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不同程度的特征。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 李雪霏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 也在不断发展。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 (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 (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 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

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 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 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 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 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 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 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 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 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 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从而使我国的土壤分类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是两个系统并存。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 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 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 1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 以土壤发生学为指导,土壤属性为依据的一种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采用美国马伯特制订的的土壤分类;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苏联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时,总结农民群众鉴别土壤农业性状的经验,提出了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了《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此基础上,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时,于1979年7月提出《暂拟土壤工作分类系统》(修改稿);在此次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接近完成时,于1987年12月在太原召开土壤分类会议拟订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经过修改,于1992年定稿,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高级分类单元;基层分类单元为土属、土种和变种,而以土种为基本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十四个土纲: 1.有下列之一的有机土壤物质(土壤有机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有机土(Histosols)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人为土(Anthrosols) 3.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 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灰土(Spodosols) 4.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火山灰土(Andosls)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粘粒≥30 %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变性土(Vertosols)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 代码名称代码名称 1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 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 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m,北方宽小于2.0m的 沟、渠、路和田埂。 11灌溉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稻、莲藕、 席地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2望天田 指无浇灌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 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